公選考試,公開選拔黨政領導考試教材之二.. (轉載)

第二章 政治經濟學

複習提示及命題預測

2004年新大綱針對政治經濟學的修改較小。主要是因為政治經濟學理論性較強,新觀點、新論述不多見,且與實際工作聯繫不大。

目前考試的出題,涉及政治經濟學部分的題都比較少,且主要是些選擇題或判斷題,幾乎沒出現過較大的題型。從考核內容來看,則主要集中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上,很少涉及晦澀深奧的論述。這也就是說,本部分的考題相對都比較簡單,大致都可歸入容易題的範疇。

針對以上命題特點,考生在複習本章內容時,只需大概通讀一些相關內容,掌握住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點準備應付判斷題和選擇題。這也就是說,考生沒必要在本章上花太多的時間與精力,複習重點應放在其他章節上。

知識點詳述

第一節 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生產力是指人們控制自然、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構成的社會或經濟關係。二者的辯證關係:

(l)生產力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們的統一就叫生產方式。

(2)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和狀況;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生產關係的變革。然而生產關係一經產生就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當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甚至使生產力的發展遭到破壞。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構成了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

(l)生產力是生產的內容,是活躍的,總是不停的向前發展,而生產關係作為生產的形式,則是相對穩定的,二者之間總是存在著矛盾。

(2)當一種適合生產力要求的新的生產關係剛建立的時候,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原來的生產關係就會成為生產力的障礙,最終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這一矛盾運動可以概括為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基本適合―不適合―基本適合」這樣一個過程,每一個循環過程都使社會發展到高一級的程度,表現出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發展狀況的趨勢。

二、經濟制度及其類型

生產關係的總和就是經濟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的經濟制度。

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共存在五種類型的經濟制度,即原始社會經濟制度、奴隸社會經濟制度、封建社會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

第二節 商品和貨幣

一、商品

1.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這兩個因素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兩者統一存在於每一個商品之中;另一方面,兩者又是矛盾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對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意義是不同的。對生產者來說重要的是其價值;對消費者來說重要的是使用價值。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只有通過交換才能實現。

(1)使用價值:即物品對人的有用性或效用,也就是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反映社會生產關係。

(2)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是抽象掉了具體形式的勞動,就是人類腦力和體力的生產性支出。價值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係。

(3)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和比例。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3.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

商品具有二因素是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價值是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千差萬別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千差萬別的使用價值。

抽象勞動是指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生產性支出。它是價值的惟一源泉。

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的關係:二者是矛盾統一體。統一指商品生產者在進行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指出了抽象勞動,它們是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矛盾指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抽象勞動反映的是社會生產關係,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的。

二、貨幣

1.貨幣的本質

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係。

2.貨幣的職能

(1)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充當衡量商品價值量大小尺度的職能。

(2)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在商品交換中充當媒介作用的職能。

(3)貯藏手段: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退出流通,有貯藏起來的職能。

(4)支付手段:是指貨幣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的職能。支付手段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同賒購買賣聯繫在一起的。

(5)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在國際市場上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的貨幣,就是世界貨幣。只有黃金、白銀等有價值的貨幣商品,才能充當世界貨幣。

3.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流通規律指一定時間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的規律。為了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領域需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流通中的商品總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投入市場的商品數量和它們的價格水平的乘積即商品價格總額,它和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成正比;三是同一貨幣的流通速度,即一定時期內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它和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中的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三、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商品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即實行等價交換。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因為在影響和制約商品經濟的諸經濟規律中,價值規律支配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全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第三節 資本與剩餘價值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

1.貨幣和資本的區別

商品交換矛盾發展的結果是產生了貨幣,而貨幣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人要成為資本家,首先手中必須有一定數量的貨幣。但是,決不能由此引申出貨幣就是資本。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孤立地、靜止地看,是看不出區別的。只有在它們的運動中,才能加以區別:

(l)形式上的區別。當貨幣只單純是流通媒介時,它的流通公式是:商品一貨幣一商品。用符號表示W一G一W。在這個簡單商品流通的公式中,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媒介物是貨幣;當貨幣作為資本使用投入流通時,它的流通公式是:貨幣一商品一貨幣。這個公式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商品則充當了媒介物的作用。

(2)本質區別。作為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生產者先出賣自己的商品,換得貨幣,然後再用貨幣換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貨幣在這裡只起著交換的媒介作用;交換的起點和終點是兩種不同的商品,這反映出整個流通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商品生產者要換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價值。一旦目的達到,流通過程即告結束。資本的流通公式與此不同。這一公式是資本家先用貨幣購買商品,然後再用商品換取貨幣。交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它表明資本家把貨幣投入流通的目的就是要獲取更多的貨幣,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餘額叫剩餘價值。由此可見,貨幣正是在這種特殊運動中變成資本的。一般的貨幣只是充當商品流通的媒介,而當作資本的貨幣能夠帶來剩餘價值。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能否帶來剩餘價值,資本就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和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內容

勞動力是一切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但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卻不是歷來就有的。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①勞動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否則就不可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②勞動者必須喪失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以間接地由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決定。這些生活資料包括:①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②為延續勞動力養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資料;③為提高和發展勞動力所必需的教育和訓練的耗費。在社會必要勞動限度內,這三部分生活資料的價值總和決定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但是,應該指出,決定勞動力商品價值所包含的生活資料的範圍和內容,在各個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因此,勞動力的價值規定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1.資本的本質

在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廠房、原料、商品等,但這些物不能說它們在任何時候都是資本,只有當它們成為資本家榨取工人剩餘勞動的手段時,才成為資本。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生產關係。

資本的主要特徵有:①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②資本是一種運動;③資本是一個歷史範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範疇。

2.剩餘價值的本質和來源

剩餘價值的本質就是僱傭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那部分價值,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僱傭工人的剝削關係。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勞動時間實際分為兩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與之相對應,勞動也分為兩部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工人用於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叫必要勞動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耗費的勞動叫必要勞動。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叫剩餘勞動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耗費的勞動叫剩餘勞動。剩餘價值是由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所以,剩餘價值的源泉是工人的剩餘勞動。

3.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兩種方法。這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首先,無論哪種方法都延長了勞動時間,提高了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次,絕對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產生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的起點。第三,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生產技術不變的條件下採用的,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則是以生產技術變革為條件的。因此,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早期以手工勞動為主時期的主要方法。隨著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新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越來越成為加強剝削的主要方法。

4.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

資本家為了進行生產,必須把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購買生產資料,一部分購買勞動力。由於這兩部分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馬克思把它們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分別用。和v表示。

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藉助於工人的具體勞動,把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價值量沒有發生變化,叫做不變資本;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由勞動力的使用創造出大於自身價值的價值,使預付資本價值量發生了變化叫做可變資本。

馬克思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在於:①進一步揭示了剩餘價值的來源。通過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說明剩餘價值不是由全部資本產生的,而只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因此,工人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惟一源泉。②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這種剝削程度用剩餘價值率表示。

三、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

1,工資的本質

工人在市場上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不能把勞動與勞動力混為一談。勞動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不是商品,沒有價值,也沒有價格。勞動力作為商品,同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的價值與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兩者的差額就是剩餘價值。工資在現象上表現為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使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具有了隱蔽性。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在本質上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2.工資的形式

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工資有兩種基本形式,即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計時工資是按照工人的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例如,小時工資、日工資、周工資、月工資,等等。計件工資是按照工人所完成的產品數量或工作量支付的工資。計件工資是以計時工資為基礎的。因為每件產品的計件單價等於工人一天的勞動力價值或計時工資除以工人每天完成的產品數量。

3.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

工資有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之分。名義工資是指以貨幣數量表現的工資。實際工資是指工人得到的貨幣工資所能購買到的物品和服務的數量。名義工資不能準確地反映工人的實際生活水平。即使名義工資不變,由於物價上漲和稅收加重等原因也會使實際工資下降。如果名義工資的增長幅度小於物價上漲的幅度,同樣會使實際工資下降。只有當名義工資的增長速度快於物價的上漲速度時,實際工資才會上升。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實際工資有上升的趨勢。這是因為:①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工人的生活資料的範圍和數量在擴大和增加,從而使實際工資上升;當勞動力供不應求時,也會使工資水平提高;③工人階級為提高工資而進行的鬥爭。

第四節 資本積累

一、資本主義再生產與資本積累

1.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剝削來的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因而只是在原有規模上重複進行的再生產。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不僅生產商品和生產剩餘價值,而且還不斷生產出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和一無所有的勞動者,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也再生產出來。所以,資本主義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2.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

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是擴大再生產。

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不是全部用於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轉化為新的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因而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重複進行的生產過程。

3.資本積累

在擴人再生產過程中,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就叫資本積累。可見,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而資本積累又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利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進行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來進一步無償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以實現資本增殖。

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這是由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決定的,即山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和競爭規律決定的。

二、資本有機構成和相對人口過剩

1.資本的有機構成

資本的構成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從價值方面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構成的,它們之間的比例叫資本的價值構成。從物質方面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它們之間的比例是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決定的,這種反映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資本的技術構成。

資本有機構成,就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有機構成的這一涵義中,反映了資本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有著密切聯繫,即資本的價值構成以技術構成為基礎,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價值構成。

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這是由於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商品生產者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和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必然不斷改進企業的技術裝備,從而在全部資本中,使不變資本所佔比重增大,可變資本所佔比重縮小,導致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單個資本的增大為前提。而單個資本的增大有兩個途徑:一是資本積聚,即單個資本依靠剩餘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從而引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積聚。二是資本集中,即把原來分散的小資本合併成為少數大資本。這既可以採取大資本吞併小資本的形式,也可以採取組織股份公司的形式。

2.相對過剩人口

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總資本中可變資本部分相對減少,從而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另一方面是由於婦女兒童要求工作以及小生產者、中小資本家破產,又使勞動力的供應增加,結果必然使大量工人失業,形成相對過剩人口。

相對過剩人口是相對於資本的需要來說的,或者說是勞動力的供應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要。所以人口過剩不是絕對的。

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和發展有利:它可以隨時滿足資本對勞動力的需要。它能強化工人之間為爭取就業的競爭,從而有利於資本家加重對在業工人的剝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對工人極為不利,它迫使在業工人不敢提出提高工資和待遇的要求。勞動力商品經常地供大於求的狀況,決定了勞動力商品不得不總是在勞動力價值之下賣給資本家,從而使工人處在相對貧困之中。

第五節資本的流通過程

一、資本的循環

1.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產業資本的循環運動要順次經歷三個階段:

(1)購買階段,即資本家用貨幣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2)生產階段,即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結合起來進行生產;

(3)銷售階段,即資本家把所生產出來的商品銷售出去。

其中第一、三階段屬於流通過程,第二階段屬於生產過程。所以產業資本循環,是流通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統一。

2.產業資本具有三種職能形式

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分別採取三種職能形式,分別執行三種職能:貨幣資本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生產剩餘價值準備條件;生產資本的職能是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以資本主義方式相結合,生產出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商品資本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產業資本順次地經過三個階段,採取三種職能形式,實現價值的增殖,並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過程,叫資本循環。如用G表示貨幣資本,P表示生產資本,W表示商品資本,A表示勞動力,Pm表示生產資料,資本循環用公式表示是:

3.產業資本實現連續不斷循環的條件

產業資本要實現連續不斷的循環,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必須保持產業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並列存在。就是說全部產業資本不能同時處在一種職能形式上,必須按一定比例分割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個部分,否則循環就會中斷或不能順利進行。

(2)必須保持產業資本的每一種職能形式在時間上相繼進行轉化。如果停頓,產業資本循環就會發生中斷。產業資本只有並列處在三種職能形式上又同時處在三種循環形式上,才能有循環過程的連續性。

由此得出結論,產業資本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

資本循環運動進一步揭示出資本的本質,資本不僅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體現著特定社會的經濟關係,而且資本的本性還在於運動。資本「只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一旦中止了運動,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資本也就不成其為資本了。

二、資本的周轉

1.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

資本周轉時間,就是資本價值每一次周轉所持續的時間,即產業資本家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資本開始,經過資本的循環運動,實現了價值的增殖,重新回到原來資本形式為止所經歷的時間。

資本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資本周轉的次數。這一定時間,通常以「年」為計量單位。如果以U表示資本周轉的計量單位「年」,以u表示資本周轉一次所需的時間,以n表示資本周轉次數,那麼,一年裡資本周轉次數的計算公式是:

可見,資本的周轉次數與周轉時間成反比,資本價值周轉一次所需的時間越短,一年內資本周轉次數就越多,資本周轉速度就越快;反之,周轉時間越長,一年內周轉次數就越少,周轉速度就越慢。

2.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除取決於資本周轉時間的長短或資本周轉次數的多少外,還取決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

預付資本中的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它們的周轉速度是不同的。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就是預付資本中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平均周轉。

計算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公式是:

影響預付總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一是生產資本中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生產資本中固定資本所佔比重越大,預付總資本的總周轉速度就越慢。二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一定的條件下,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與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成正比例變化。

3.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影響

首先,影響年剩餘價值量的多少。在預付資本中,只有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的源泉,所以,預付資本周轉速度越快,一般意味著可變資本周轉速度越快,因而一定量的可變資本一年之內帶來的剩餘價值量就越多;反之則越少。所以,資本周轉速度、特別是可變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與年剩餘價值量的多少成正比例變化。年剩餘價值量與年預付可變資本量之比叫做年剩餘價值率。

其次,影響年剩餘價值率的高低。資本周轉速度越快,年剩餘價值量就越多,從而年剩餘價值率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三、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1.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資本主義再生產按它的規模劃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就是資本家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生產在原有規模上重複進行的再生產。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則是資本家不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當作追加的資本使用,用於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

2.社會總資本運動

(1)單個資本和社會資本。資本主義條件下,每個企業的資本都是獨立地發揮作用生產和實現剩餘價值的。這些獨立經營,發揮著資本職能的資本叫做單個資本或個別資本。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發達的分工協作體系中,它們之間相互聯繫又相互依存,互為市場,互相提供需求和供給,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單個資本的總和就構成社會資本或者說社會總資本。

(2)社會總資本的運動。每個單個資本都是獨立地進行運動的。但它們在各自的不斷循環周轉中又是相互交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這些相互交錯、互為條件的個別資本運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總資本運動。

社會總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區別主要在於:單個資本運動的內容只包括生產消費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資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般商品流通。因為這些個人消費是在資本主義企業之外進行的,並不屬於單個資本運動本身的範圍,單個資本運動只是以它們的存在和正常進行為條件的。社會總資本的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資本流通,又包括個人消費的一般商品流通和剩餘價值的流通。因此從社會總資本運動來考察,資本家和工人購買生活消費品的過程,同時也就是經營生活消費品的企業出賣商品的過程,使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的過程。

3.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就是社會總產品不斷實現以及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斷得到補償的過程。社會總產品的補償包括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所謂價值補償,是指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商品出售以貨幣的形式收回,用以補償生產過程消耗的預付的不可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並且還要獲得剩餘價值,以便繼續預付資本進行再生產。所謂實物補償,是指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出售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後,如何再轉化為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價值補償是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正常進行的前提,實物補償是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正常進行的關鍵。如果消耗掉的預付資本價值不能收回,或者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不能買到新的實物加以補償和替換,社會再生產就無法正常進行,就會發生中斷和萎縮。

第六節 剩餘價值的分割與國民收入分配

一、利潤和平均利潤

1.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

當剩餘價值不是看作可變資本產物,而是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時,剩餘價值就轉化為利潤。

隨著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率也相應轉化為利潤率。利潤率,就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

影響利潤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剩餘價值率的高低。剩餘價值率與利潤率二者成同方向變化。二是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有機構成高低與利潤率二者成反方向變化。三是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周轉速度與利潤率二者成同方向變化。四是不變資本節省的狀況。不變資本節省狀況與利潤率二者成同方向變化。

2.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或平均利潤的形成,是資本在部門之間自由轉移的競爭結果。平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總量和預付總資本的比率。一定量資本根據平均利潤率分得的一份剩餘價值,就是平均利潤。

平均利潤更加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就已經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但這種轉化只是一種質上的轉化,在量上,一個生產部門的利潤仍等於剩餘價值。而當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後,不同生產部門的等量資本獲得的是等量利潤。這樣各個生產部門的平均利潤與剩餘價值之間,就不僅質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在數量上也不相同。平均利潤無論從質上還是量上都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利潤的真正來源完全看不到了,從而資本主義剝削關係更加被掩蓋了。

3,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它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生產價格形成後,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場價格以生產價格為中心上下波動。生產價格成為商品交換的基礎,市場價格已不再以價值為中心。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這種變化,是由於受到平均利潤率規律的影響。平均利潤率規律要求,商品不再按價值出賣,而是按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的生產價格出賣。

生產價格形成後並不排斥超額利潤的存在。平均利潤反映的是不同部門企業之間的關係。超額利潤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關係,是同一部門內部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4.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

平均利潤率具有下降的趨勢。企業為追求超額利潤和要求在競爭中取勝,必然不斷改進技術,使用新的生產資料,從而使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在此情況下,即使剩餘價值率不變甚至提高,平均利潤率仍然會下降。但平均利潤率下降並不意味社會資本所佔有的利潤量絕對減少,因為利潤是決定於資本所使用的勞動力的多少,只要可變資本的絕對數量從而勞動力的絕對數量沒有減少,利潤量也不會減少。所以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也稱為平均利潤率下降但利潤量同時增長的規律。

平均利潤率下降受到各種因素的阻礙:一是剝削程度的提高;二是不變資本各要素價值的降低;三是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四是對外貿易的發展。但這些因素不能消除平均利潤率下降的規律,而只是使這個規律的作用減弱。

二、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

1.商業資本

商業資本,是由產業資本循環中的商品資本的獨立化形成的,是在流通領域中獨立發揮作用的資本,是專門從事商品買賣、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

2.商業利潤

商業利潤的主要來源是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產業資本家按低於商品價值的價格將商品賣給商人,商人按商品的價值出售給消費者,也就是產業資本家將產業工人創造的一部分剩餘價值讓渡給商業資本家,從而形成了商業利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在商業以及其他服務業領域,有越來越多的勞動成為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從而也成為商業利潤的來源。商業利潤率相當於平均利潤率,它同樣受平均利潤率規律的支配。

三、借貸資本和利息

1.借貸資本

借貸資本,是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包括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

2.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是貨幣所有者因貸出貨幣而從借款人獲得的報酬,是貨幣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息的本質,是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讓渡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轉化形式。

利息的來源,歸根到底是來源於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由於借貸資本的所有權是借貸資本家,使用權是職能資本家,因而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獲得的平均利潤,就要分割為企業利潤和利息,所以說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

利息率是一定時期內的利息量與借貸資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一是平均利潤率的高低。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故利息率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潤率。當平均利潤率既定時,利息率取決於平均利潤分割為企業利潤與利息之間的比例。二是借貸資本的供求狀況。借貸資本供過於求,平均利潤的分割就有利於職能資本家,從而利息率下降。反之,利息率提高。

四、資本主義地租

1.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

資本主義地租,本質是農業工人創造的、被農業資本家以地租形式轉讓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它體現著土地所有者與農業資本家共同剝削農業工人的關係。

資本主義地租有級差地租與絕對地租兩種形式。

2.級差地租

級差地租,是與土地質量等級相聯繫的地租。資本主義級差地租,本質是農產品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而形成的超額利潤。

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好壞不同。由於土地好壞不同,產量和收益不同,繳納地租的多少也不同,從而產生了級差地租。

級差地租的源泉,是農業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因為耕種優等、中等地的農業工人的勞動,是一種具有較高生產率的勞動,所以能夠創造出超額剩餘價值即超額利潤。

級差地租有兩種形態:由於土地肥沃程度差別和地塊位置差別而形成的級差地租,叫級差地租第一形態;由於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投資的勞動生產率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叫級差地租第二形態。

3.絕對地租

絕對地租,是由於土地所有權的壟斷,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資本主義絕對地租的本質,是農產品價值高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而形成的超額利潤。

絕對地租形成的原因,在於農業中存在土地私有權壟斷。土地私有權壟斷的存在,就排斥其他資本自由轉人農業部門,因而農業中生產的剩餘價值就不參加利潤平均化過程,從而使農產品能夠按照價值出售。於是農產品價值便高於社會生產價格。這樣一來,剩餘價值高於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就留在農業部門,而轉化為絕對地租。

絕對地租產生的條件,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內是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於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即可變資本比重大,在剩餘價值率相同的情況下,同量資本帶來的剩餘價值量就大,農產品的價值就高於社會生產價格。農產品按價值出售,其價值高於社會生產價格所產生的超額利潤,便形成絕對地租。

五、資本主義國民收入分配

1.國民收入及其影響因素

國民收人,是社會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的總和。從價值形態看,是v+m;從實物形態看,是體現新價值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總和。影響國民收人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增加社會投人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量;二是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增加國民收人的主要途徑;三是節約使用生產資料。

2.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

國民收人的分配可分為初次分配與再分配。

國民收人的初次分配,是指國民收人在與物質生產直接聯繫的各階級、階層及其成員之間進行的分配。其分配情形大致是:產業資本首先佔有全部國民收人(v+m),然後把其中相當於v的部分作為工資支付給工人;把相當於m的部分,以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形式,在社會各個集團之間進行分配。

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國民收人初次分配基礎上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的分配。國民收入必須進行再分配的原因,是為了滿足非物質生產部門及其成員的需要。政府、軍隊、警察等非物質生產部門,不創造國民收人。所以,必須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把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轉給不創造國民收入的非物質生產部門,滿足這些部門發展的需要和這些部門從業人員的需要。

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徑,主要是財政收支和服務收付費。財政收人的主要來源是稅收,它包括直接稅和間接稅兩大類。通過徵稅,國家把各階級收人的一部分納入財政收人。然後以財政支出的方式分配給政府、軍隊、警察、科教文衛、社會福利等部門。服務行業通過收取服務費,分得一部分國民收人。然後用於補償這些部門的物質資料消耗、業主的利潤和僱員的工資。

3.剩餘價值的創造與剩餘價值的分配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剩餘價值創造理論和分配理論說明,剩餘價值的創造與剩餘價值的分配兩者是不同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揭示了價值和剩餘價值的來源,說明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不同作用。而剩餘價值的分配理論,則是闡明由於生產要素的所有制關係不同,人們對剩餘價值佔有的結果不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僱傭工人只能從自己新創價值中分得大體相當於勞動力價值的工資,而新創價值中的大部分剩餘價值,則分別歸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大土地的所有者以利潤、利息、地租的形式所佔有。這種剩餘價值分配中的資本家獨有化傾向,構成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共同對工人階級的剝削關係。

第七節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經濟危機的實質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過剩,即不是生產的商品確實超過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而是相對過剩,即生產的商品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過剩。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2.經濟危機的根源

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即在於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的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而另一方面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資本家為了利潤而盡量擴大生產,同時又為了利潤而加重對僱傭工人的剝削,使工人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受到限制。當兩者的矛盾嚴重加劇,若干類重要商品大量積壓時,就會形成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3.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一般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危機階段是再生產周期的決定性階段,主要表現是生產過剩,大量商品積壓,大批工廠停工。蕭條階段的主要表現是生產停滯,經濟不景氣。復甦階段的主要表現是生產回升,社會生產大體恢復。高漲階段的主要表現是生產迅速擴大,經濟一片繁榮。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反危機政策和措施,使得再生產周期的階段已不像上述四個階段那樣分明,經濟危機的發生也不如以往頻繁。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的人規模更新。危機過後必會導致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這種固定資本更新為暫時擺脫危機階段、促進復甦和高漲階段的到來準備了物質條件,同時它又為下一次危機的到來創造著物質前提。

4.經濟危機的作用

經濟危機的作用和後果是雙重的:

一方面,危機造成社會生產力的大破壞和各種矛盾的加劇。嚴重的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產急劇下降,失業人數急劇增多,資本主義國家裡的各種經濟和社會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內部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劇。

另一方面,危機又是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比例關係的強制性調整方式,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一種特殊調節機制和調節手段。

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其必然性主要表現在:

(1)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內部的局部調整和局部質變,只具有緩和基本矛盾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而生產社會化的本性,就是要求生產資料佔有的社會化,即要求建立與社會化大生產的本質要求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是必然的。

(2)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被社會主義取代準備了物質條件。這首先是生產的全面社會化,表現在:壟斷造成了巨大的生產單位,使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的生產經營突破地區、國家的限制,可對一國甚至世界市場、原料來源做出規劃;壟斷使科學技術研究由分散的個人事業轉為社會事業;國際壟斷同盟使生產和經營超出一國範圍。其次是生產管理日益社會化,表現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日益由董事會和經理人員組成的社會機構來執行;銀行成為了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的產品的生產與分配的計算機關;國家干預經濟的程度也在發展。再次是資本日益採取社會化形式,國家壟斷組織使資本社會化發展到資本主義限度內的頂點。

標準化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資本的流通公式是( )。

A.W一G一W B.G一W一G

C.W一W一G D.G一W一G

2.社會再生產是( )。

A.物質資料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的統一

B.生活資料再生產和生產資料再生產的統一

C.生產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D.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3.利息的本質是( )。

A,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B.使用借貸資本支付的報酬

C.借貸資本的所有權的產物D.具有自身特殊的運動形式

4.價值規律是( )的基本規律。

A.自然經濟B.商品經濟C.產品交換經濟D.資本主義經濟

5.資本周轉的時間是指( )。

A.生產時間和銷售時間B.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C.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D.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

6.具體勞動( )。

A.反映社會生產關係B.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C.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D.創造剩餘價值

7.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 )。

A.工人勞動的報酬B.工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C.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D.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8.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 )。

A,貨幣在運動中發生了價值增價B,貨幣投入流通的目的是為了帶來剩餘價值

C.貨幣所有者購買到勞動力商品D.貨幣可以購買到生產資料

9.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

A.價值增值與價值規律的矛盾

B,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

C.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矛盾

D.資本與僱傭勞動之間的矛盾

10.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是( )。

A.剩餘價值B.可變資本C.資本積累D.剩餘勞動

二、多項選擇題

1.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是( )。

A.貨幣資本B.可變資本C.生產資本D.不變資本E.商品資本

2.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 )。

A.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B.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C.商品必須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

D.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商業利潤地租

3.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有( )。

A.利潤B.商業利潤C.利息D.地租

4.相對過剩人口存在的形式主要有( )。

A.長期的過剩人口B.流動的過剩人口

C.潛在的過剩人口D.停滯的過剩人口

5.資本主義工資( )。

A.掩蓋了勞動力商品買賣的實質B.掩蓋了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別

C.掩蓋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區別D.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係

6.相對剩餘價值是( )。

A,在工作日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實現的

B.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延長工作日實現的

C.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

D.勞動力價值下降的結果

7.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經歷的階段一般是( )。

A.危機階段B.蕭條階段C,銷售階段D.復甦階段E.高漲階段

8,貨幣最基本的職能是( )。

A.價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貯藏手段E.世界貨幣

9.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係是( )。

A,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B.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基礎

C.價值的存在不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

D.使用價值的存在要以價值的存在為前提

10.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係是( )。

A.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B.兩者是同一勞動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C.具體勞動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抽象勞動反映社會生產關係

D,抽象勞動寓於具體勞動之中

三、判斷題

1.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的主要標誌是科學技術。( )

2.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生產勞動者。( )

3.生產力中物的因素是指生產工具。( )

4.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關係是生產關係。( )

5.剩餘價值和利潤的關係是剩餘價值率大於利潤率。( )

6.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和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 )

7.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係。( )

8.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在全部資本中,可變資本所佔的比重日益增加,不變資本所佔的比重相對減少。( )

9.剩餘價值規律尖銳地揭露了資本積累過程中的對抗性規律,它的一面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另一面則是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 )

10.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餘價值總額與社會預付資本總額的比率。( )

四、問答題

1.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2.什麼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是什麼?

3.什麼是具體勞動?什麼是抽象勞動?兩者是什麼關係?

4.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貨幣有那些職能?改簡述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5.簡述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6.資本的本質是什麼?

7.什麼是剩餘價值?什麼是絕對剩餘價值?什麼是相對剩餘價值?

8.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有什麼意義?

9.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什麼?

10.什麼是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什麼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

11.什麼是相對過剩人口?

12.產業資本實現連續不斷循環的條件是什麼?

13.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有哪些影響?

14.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15.什麼是利潤?哪些因素影響利潤率?

16,商業利潤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17.什麼是利息?利息的來源是什麼?

18.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是什麼?

19.國民收人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是如何進行的?

20.什麼是級差地租?什麼是絕對地租?

2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什麼?

習題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 2.D 3.A 4.B 5.B 6.C 7,D 8.C 9.C 1O.C

二、多項選擇題

1.ACD 2.AC 3.ABCD 4.BCD 5.ABCD 6.ACD 7.ABDE 8.AB 9.AB 10.ABCD

三、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問答題(略)


推薦閱讀:

山西塌方腐敗後黨政要員補齊 一度空缺300多人
內江市歷任黨政主官
公選考試,公開選拔黨政領導考試教材之三 (轉載)
帶你細數西方政黨政治的「四大亂象」

TAG:教材 | 考試 | 轉載 | 領導 | 黨政 | 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