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的真心判教與空海大師的十住心論 - 中國佛教◎生活圈◎ - 時尚生活 ...

標籤: null 日誌原文:http://zjzhuyinchansi.blog.sohu.com/144221741.html

高七師 敬集獻准提2009聖誕日

日本真言宗的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是用十住心論來作為顯密判教的方式,這與遼代《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的作者道(辰殳)大師是相同的思路。但是二者還是有些區別。其目的和意義出發點是不同的。

作為中國准提法的立宗者,道大師主要目的是闡釋佛教修行人「個體」對於 「心」的不同認識高度,而會與此作為基礎,採用不同的修行方法,這是常見的從體用上來說明:心與行、悟與修之間的關係,從而把華嚴境界推倒高處。對於陀羅尼法門採用包容一切而不是高於一切的方式。這是各有其時代背景的。

我們來看空海大師的十住心論。

十住心的 住心

空海分析「心」有十個階段,將「心」的所在位置以「住心」的形式整理出來,分別給心以住家。

十住心的關鍵問題是「心」,闡述「心」的存在狀態,將這種「心」分成十種「住心」進行說明。把眾生菩提心狀態的表現過程,也就是把宗教意識的發展過程分為十種類型,通過這種形式顯示密教最勝,做出「密教對顯教」的教判。

十住心如下所示:

  第一異生羝羊心

  第二愚童持齋心

  第三嬰童無畏心

  第四唯薀無我心

  第五拔業因種心

  第六他緣大乘心

  第七覺心不生心

  第八如實一道心

  第九極無自性心

  第十秘密莊嚴心

通過以上項目,十住心思想按順序論述心境,也就是像羊那樣只有食慾和性慾動物本能心態的人,隨著隨緣節食施捨他人道德意識的覺醒,而萌生信仰天界尋求宗教之心,隨後能自覺體悟小乘佛教(聲聞、緣覺),其次進入大乘佛教並深入到達裡面最高的密教。

這些內容都是在求道心,理論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修行的進步而相繼生成的,也就是說「心續生」,以便能淺顯易懂地向眾生加以說明「心續生之相 」「今依次經顯真言行者住心次第,顯密二教差別亦在此中。住心雖無量,且舉十綱攝之眾毛。」

下面詳細介紹十住心

1.異生羝羊心,指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及其心境。

異生是凡夫,羝羊是公羊。《十住心論》所謂「凡夫不知善惡之迷心,愚者不知因果之妄執。我我所執,常懷胸臆;虛妄分別,鎮蘊心意。逐陽焰而渴愛,拂華燭而燒身。」是說不信奉任何宗教、道德的眾生,不知道善惡因果報應,經常懷著對自身及自己的一切的執著,不斷地思慮著是非、美醜、得失等,不能正確分辨真假,好象在野地有人以為遠處陽炎是河便去找水喝,飛蛾撲燈被燒身一樣。他們不奉佛法,甚至連世俗社會遵守的儒家道德也不信守,「不忠不孝,無義無慈。五常(按:仁義禮智信)不能羅網,三乘不得牢籠,祖習邪師,依憑邪教」。經常偷盜、邪淫、誹謗、傷害生命,作種種罪惡。空海說這種眾生只知吃飯,生育後代,像草原上的公羊「但念水草及淫慾事,余無所知」。

  2.愚童持齋心,指已經信奉佛教的人修持五戒、十善,相當佛教五乘中的「人乘」;也包括接受世間儒教倫理,奉行五常的人及其心境。

對此,《十住心論》概括說:「初信因果,漸諾罪福,孝於親親,竭忠國主。不及之善生,探湯之惡休。內外三歸,從此而發。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空海在釋文中對佛教的三歸依(歸依佛、法、僧,正式信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戒(五戒外加不坐高廣大床,不觀聽伎樂和不穿薰香衣,過午不食)、十善等作詳細介紹。 是說修此五戒十善,來生可以得到好的報應,再生為人。可見,空海講的第二心,相當於佛教「五乘」的「人乘」。

   3.嬰童無畏心,既指佛教五乘中的「天乘」,也指相信修持禪定可以生到天界的「外道」。

《十住心論》說:「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脫地獄,惡下之心稍發,欣上之願初起。於是求歸依彼天龍,盡虔誠此神鬼(此二者指外道),仰拔苦悲,祈與樂眄……三途苦果,畢前因出;四禪樂報,感今緣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嬰童據初心得名,無畏約脫縛樹稱。」是說因相信修五戒十善死後可以免下地獄而生天堂,便產生厭離世間,願生天界的想法,勤於修善持戒,後世可以避免輪迴三惡途(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果;如果修四禪(四靜慮)死後可以生有色天。勸人相信因果、罪福業報。以嬰童比喻初發心歸依佛教者,而說相信死後可以生天便可感到無畏。

這裡所說不僅指修持佛教,也包括外道。印度外道有數論外道、聲論外道、勝論外道、時論外道等。說如果相信天、大天、自在天等,於是歸依,供養和修持各種禪定,死後可以生到天界。 「嬰童無畏心者,外道厭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4.唯蘊無我心,五乘中的聲聞乘,屬於小乘佛教。

《十住心論》說,以上人乘、天乘和外道,因為沒有斷除對「人我」(或「生我」、也簡稱「我」)的迷執,仍難免超脫生死。因此佛便向眾生說此解脫之道:「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大意是,引導人們認識組成人身心(人我、生、我)的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由於五蘊聚散無常,生命也無常,如同幻想中的火炎,從而斷除我執,體認「我空」之理;制定二百五十戒(《四分律》規定的比丘的具足戒)以防非止惡,提出「三十七菩提分」 ,引導修行;至於何時可以達到解脫,少則三生,多則六十劫;解脫的果位有所謂「四向四果」 ;在說人的心識時,只提出六識,即包括人的感覺和思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分析現象時提出五位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禪觀有觀四諦觀(觀想苦、集、滅、道)和四念處(念身、受、心、法,認為無常、苦、空、無我);修行此乘可以得到六種神通和八解脫。空海在釋文中說:「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確實,前引空海對「唯蘊無我住心」的概括和他在釋文中的詳細解釋,幾乎涵蓋了小乘的全部教義。

  5.拔業因種心,五乘中的緣覺乘,也屬於小乘佛教。

「拔業」源自《大日經》卷一,原文是「拔業煩惱株杌」。株杌,原意是露在地面的樹根。全句意為拔除產生煩惱的根源。緣覺,佛教所說的通過觀想十二因緣的道理而達到覺悟者。因為是獨自修行達到覺悟,也稱獨覺,或比喻為麟角。《十住心論》說:「觀因緣於十二,厭生死於四五(按:四大、五蘊)。見彼華葉,覺四相(按:現象之生、住、異、滅)之無緣;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煩惱株杌由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 所謂十二因緣是構成生命過程的十二個環節: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由無明(痴)為根本原因,遭成生死輪迴不已。在禪觀中對此可以採取不同的觀法,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認為人生的一切苦惱是始於「無明」,從而尊奉佛教修行,認識由四大(地水火風)和五蘊組成的生命是無常的,苦的和空、無我的,不可執著,從而達到解脫。

  6.他緣大乘心,大乘佛教,特別指法相宗。

空海對「他緣大乘心」的解釋是:「緣法界有情,故他緣;」「此乃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心。」釋文又說:「發平等大誓,為法界眾生行菩薩道,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未入正位者,亦當以種種方便折伏攝受,普令同入是乘,約此無緣大悲,故名他緣乘。」綜合起來是說,以菩薩道普度一切眾生,甚至對惡人、小乘(聲聞、緣覺,《法華經》中「三車」比喻的羊車、鹿車)的人也引導他們覺悟成佛,既然以眾生為普度對象,故稱此乘佛法為他緣(平等性空,也是無緣)乘。然而在對此乘的表述中,是以法相宗為重點的。

法相宗源自印度大乘瑜伽行派,主張世界一切唯識所變。唐玄奘(600~664)入印求法,將此唯識學說傳到中國,與弟子窺基(632~682)創立法相宗,所依經典有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和《成唯識論》等。日本奈良時代的入唐求法僧將此宗傳入日本,以奈良興福寺為中心的「北地」法相宗最有影響。此宗在六識外提出第七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並且提出種子說、三自性三無性說、五性各別說(在聲聞、緣覺、菩薩、不定之外,列無性種性,不能成佛)。空海在釋文中對法相宗主張的修行果位「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以及對唯識學說的基本主張、五重唯識等,都作了介紹。

7.覺心不生心,是指三論宗。

空海在釋文中說:「誠知一為百千之母,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絕空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空;空不異色,泯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亦爾,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離,同金、庄(按:金制妝飾品)之不異,不一不二之號立,二諦四中之稱顯。觀空性於無得,越戲論(按:不真無益之論)於八不。」這裡說的正是般若中觀學說,也是三論宗的教理。

大乘般若中觀學派以《般若經》和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為基本依據,以「諸法性空」為基本理論基礎,主張空為世界萬有的本體,一切現象無不是空的體現,故從本質上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水與波浪,金與金器的關係,二者既非一又非二。並且從生滅變遷來說,因為緣起性空,故生非真生,滅非真滅,如《中論》所說的「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進而提出真、俗二諦、四種中道等理論,認為最高的智慧是達到與空、中道相契合的「無所得」境界。所謂「覺心不生」,是覺知心性空寂本凈,「心性常無生滅」。

這一學說在中國隋至唐初的吉藏(549~623)創立三論宗,以上述「三論」及其所著《三論玄義》、《大乘玄論》、《二諦義》等為主要依據。三論宗早在奈良時代以前已經傳入日本,後為「奈良六宗」之一,以法隆寺、大安寺為傳法中心。

  8.一道無為心,是指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國隋代智顗創立,以《法華經》為主要經典,以智顗所著《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為主要依據。

  空海首先對《法華經》的大意作介紹,所謂「會三歸一」,是指此經所講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皆是權宜之說,唯有一佛乘才是真實之教,三乘會歸佛乘,人人可以成佛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據空海的釋文,所謂「一道」就是法身、真如、諸法實相、佛乘,稱之為「一道無為之真理」。

  9.極無自性心,華嚴宗。

華嚴宗是唐法藏(643~712)創立的,以《華嚴經》為主要依據。法藏著有《華嚴五教章》、《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旨歸》等,是此宗依據的重要教典。

  「極無自性心」原出自《大日經》,是指真如、心,空寂無自性,既無自性,便隨緣而生起。空海在釋文中引善無畏的話說:「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華嚴宗以華藏世界(蓮華藏世界)為報身盧舍那佛的凈土,主張以真如法界為本體的緣起重重無盡。這就是空海說的「苞華藏以為家,籠法界以為國」;「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之義」。華嚴宗又主張時間的長短、修行的前後、理與事、萬有現象之間,彼此圓融無礙。此即空海所說:「攝九世於剎那,舒一念於多劫,一多相入,理事相融」。因此,從圓融門來說,「初發心便成正覺」。空海在釋文中對華嚴宗的基本教理——五教、十玄門、六相圓融等等,結合法藏的《華嚴金師子章》作了概要介紹。

在本段後面以秘密之義作的解釋中,說此心即「普賢菩薩所證三摩地門,亦是大毗盧遮那如來菩提心之一門」,也有真言表示,受持讀誦此法門即同「普賢之門」,能得「佛境界莊嚴三昧自在之力」。

  10、秘密莊嚴心,真言宗。

空海將真言密教稱為「莊嚴秘密住心」。他在介紹中說:「莊嚴秘密住心者,即是究竟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海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也。如是曼荼羅,各各有四種曼荼羅、四智印等。言四種者:摩訶三昧耶、達磨、羯磨是也。如是四種曼荼羅,其數無量,剎塵非喻,海滴何比。」

對此稍加解釋。真言密教認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是以「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為體的,表現為萬事萬物、一切眾生。大日佛在宇宙萬物中的表現有理德和智德兩大方面,理德(真如、佛性、本覺)具足一切功德,稱胎藏界;智德(智慧、果、始覺、自證)具有摧破煩惱的強有力的功能,稱金剛界。從大日佛之體來說,「六大」中的地水火風空五大,屬於胎藏界;識(心識)屬於金剛界。從理事、色心彼此圓融來說,色心不二,金胎為一。至於空海所說的「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指密教所傳大本《金剛頂經》有十萬偈十八會,現存不空譯的《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有介紹。金、胎二界代表大日如來之心體,顯現為宇宙萬有,此為「相」。「相」有四大「集聚」,也就是四大類,稱四大曼荼羅(曼荼羅原意為祭祀供養佛菩薩的壇場,有集聚之義,可解釋為種類)。它們包括:表現為佛、菩薩、眾生等形象的「大(摩訶)曼荼羅」;表現象徵佛、菩薩「本誓」的各種標誌、象徵物的「三昧耶曼荼羅」;代表佛、菩薩、鬼神的真言梵字(稱「種子」)、文字、經論等的「法(達磨)曼荼羅」;表示佛、菩薩等的行儀動作以及各種造像的「羯磨(動作)曼荼羅」。從其代表的內容看,自然是數量無限的。以手的動作(印契)表示為四種曼荼羅,則是所謂「四智印」。

以上所說都貫徹著一個思想:大日佛與世界,與眾生是融通的,是息息相關的。據此提出修行的身、口、意「三密」法門,稱「三密用大」。說修行者如果能夠做到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密咒(口密),心觀法界實相、大日本尊(意密),就可以與大日如來的「三密」相應,從而即身成佛。

空海在《十住心論》、《秘藏寶鑰》的釋文及所著《即身成佛義》等中,對此有詳細論證。

目的判教推密教為最高

空海大師以判教這種形式將日本流行的佛教各宗排了一個順序:真言宗第一,華嚴宗第二,天台宗第三,三論宗第四,法相宗第五。

在中國,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大小乘佛典的大量傳譯,人們對各種經典、流派有了越來越深入的了解,自南北朝開始,陸續出現許多系統地判釋佛教的學說。

所謂判教,是站在特定的立場對佛法進行分類解釋,判別它們的高低、深淺,將自己最信奉的教典置於最高地位。

真言密宗自唐中期印度僧善無畏和金剛智、不空譯出《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經典後,開始較廣地傳播,然而中國人自己撰述的密教著作不多,最重要的有善無畏的弟子一行(673~727)撰寫的《大日經疏》,其中雖有帶有判教意味的說法,然而嚴格地說尚未提出系統的判教理論。 空海繼承《大日經》和一行《大日經疏》中的思想,以密教的觀點撰寫《辨顯密二教論》、《十住心論》和《秘藏寶鑰》,提出系統的判教論,不僅在日本佛教史上有重要意義,即使在北傳漢語系佛教史上也有它獨特的意義。

空海的判教論由兩個層次組成:一是從橫的方面將全部佛法分為顯教與密教;一是從縱(豎)的方面,以自淺至深,自低至高的次第對全部佛法進行說明,旨在表明真言密宗最高最優越。對前者作論述的,是《辨顯密二教論》;對後者作說明的是《十住心論》和《秘藏寶鑰》。

形成獨立的教派 ------- 空海之立教開宗

「真言宗」之名是空海所創,空海在《船若心經秘鍵》中,謂「真言不思議,觀誦除無明,一字含千理,即身證法如」。真言者,乃佛菩薩之言,真實不虛之言。空海認為,世人多苦惱,出自其無明的妄想,欲除無明妄想的源頭,只有如來真實不虛之教誨,使之盡絕世人迷妄與執見,以早傳於心底的佛性,潛在人本心的清淨,以生活的體驗,現三十二形,八十種妙相,成娑婆世界。空海欲世人能自悟,以真言密教,勤行精進,修三密加持之行,使凡夫身即身成佛。

是惠果的用意,形成密教的哲學理論化

惠果聽到空海的回答之後,他決定將衣砵傳給空海,因為惠果明白在他的弟子之中,只有空海可以將密法的道理哲學化、教理化、傳承化。

何謂哲學化?那就是將密法中所有神通法術,通過宇宙哲學去解釋和演繹,惠果認為,只有用這一種方式去演繹密法,才可以將密法發揚光大。空海能夠取悅惠果,源自空海能夠將密教哲學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

其次是將密法教理化,那就是必須將密法的內容演變成一種學識、智慧和哲學,才可以將之生生世世地代代相傳下去。空海能夠感動惠果,在於他懂得如何活潑地將密法傳承下來。

惠果深刻地明白,密法在印度大盛後衰落,傳至中國大盛之後,亦必然要面對密法在中國的沒落,他有需要將密法傳給外地人,而這個人亦必定然會為密法創造第三個高峰。

為了確立空海就是惠果的傳人,惠果臨終時指定由空海負責寫他的墓誌銘。一個高僧死後,他的碑文由誰人去撰寫,是極為重要之事。惠果指定由空海去撰寫墓誌銘,已經明確表明空海就是傳承惠果法脈的人。這亦顯示出惠果的遠見,因為假如他將衣砵傳給中國人的話,密法便會從此滅亡。惠果將密法傳給空海,使密法依循著歷史的盛衰,三國相傳,即是由印度傳到中國,再由中國傳到日本,並且在日本發揚光大。

對天皇貴族而立論,通過皇權奠定發展基礎 環境:宗派林立

空海在日本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6)回國,將密教傳入日本,創立日本真言宗。歷經平城、嵯峨、淳和、仁明天皇,在朝廷的支持下先後確立京都東寺、紀伊的高野山為傳法中心,又在奈良東大寺建立真言宗傳法道場,使使具有神秘特色的供養灌頂儀式和真言密咒的真言宗在皇室、貴族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奈良佛教中的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仍是有相當影響的。其中法相宗最有勢力,此外,最澄剛成立的日本天台宗也富有朝氣,是與真言宗相抗衡的新宗派。空海要爭取到天皇、貴族和社會其他階層的理解、支持,使真言宗得到順利傳播,必須向人們進一步說明真言宗具有什麼特色,與諸宗相比有什麼優越之處。同樣,在彼此競爭的形勢下,其他宗派也以自己的傳法和宗教活動,或通過與反對者的辯論,向社會表明自己存在的宗教價值。

淳和天皇天長七年(830)敕三論、法相、律、華嚴、天台、真言各撰本宗要旨上奏。空海為此撰寫《十住心論》,此後又奉敕將此簡化為《秘藏寶鑰》。

淳和天皇天長年間,依照敕命,當時諸宗撰著其本宗的要義,空海以外的諸宗要義書有如下幾部:

一、 法相宗《大乘法相研神章》五卷,元興寺護命撰。

二、 三論宗《大乘三論大義鈔》四卷。大安寺玄睿撰。

  三、 律宗《戒律傳來記》三卷。招提寺豐安撰。

  四、 華嚴宗《華嚴一乘開心論》六卷。普機撰。

  五、 天台宗《天台法華宗義宗》一卷。睿山義真撰。

空海的《十住心論》也是此時撰寫的,當時空海五十七歲。後來把十卷編成《寶鑰》三卷。他在這兩種著作中以較詳地介紹並比較各宗教義的判教方式,將真言宗置於第一地位,強調此宗是法身大日佛所說,比已有各宗深奧,表示如果信奉此宗,通過修持「三密」可以即身成佛,所謂:「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後來,真言宗在日本得到迅速傳播,影響所及,甚至帶動其他各宗也吸收密教的成份,以至出現密教化傾向。這不僅與空海及其弟子的出色活動能力有關,應當說與空海通過判教著作和其他著作的宣傳也是有密切關係的。

道大師的 真心判教

道大師,在《顯密圓通成佛》開篇用華嚴判教的思路梳理了當時遼代佛教整體的框架:

但是接下來的『初悟毗盧法界』,也就是對於心的認識才是《心要》顯宗論述的重點所在,也是最為有特色的地方,何為法界「一真無障礙法界或名一心」,可以說這真正意義上的道大師的判教思想,以對於「心的認識」「悟心」的程度和角度不同,而派生出不同層次的、不同修法的判教方式。這是從指導修行的角度來闡述的最好辦法,其重點並不是為了判教。而是把與修行有關聯的最核心的因素精檢出來,這一點與空海大師是相同的,只不過一個是為立宗,一個是為了指導修行人實修。

下面就是道大師對於悟「心」的不同層次的劃分方法,道大師從大乘的角度出發把真心分成了三個層次。泛言真心而有二種。但同教真心實際上有兩次意義。

同教真心

1終教真心

2頓教真心

別教真心

詳細論述:

同教真心 有兩種

終教真心 真心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彼十方虛空之內。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又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卻此心。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譬如百千個澄清大海不認。但認一小浮漚。《楞嚴經》

頓教真心 謂絕待一心。彌滿清凈中不容他。一切妄相本來是無。絕待真心本來清凈。華嚴經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謂前終教隨眾生迷說有色身山河虛空大地世間諸法。令諸眾生翻妄歸真。了達色身山河虛空大地世間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今頓教中。本無色身山河虛空大地世間諸法。本是一味絕待真心。故清涼雲。總不說法相唯辯真性。即知周遍法界。本是一味絕待真心。寂然清凈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園覺 禪宗》

別教真心 謂一真無障礙大法界心。含三世間具四法界。全此全彼而無障礙。即知包羅法界圓裹十方。全是一真大法界心。於此一真大法界內。所有若凡若聖若理若事。隨舉一法亦皆全是大法界心。乃至唯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華嚴經雲。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又一塵既是大法界心。於此一塵大法界內。復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若橫若豎重重舉之。重重皆是大法界心。《華嚴經》

明心的重要性

毗盧法界就是心,心就是毗盧法界。

切須悟此毗盧法界。若未悟此法界。縱經多劫修習萬行。徒自勞苦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亦不能生如來家。故華嚴經雲。不了於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清涼雲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為修行元來結業。

目的:推出華嚴為顯圓

然顯圓華嚴諸佛共贊菩薩同遵。西天東夏上智上賢。無不歸心為大教廣行。人多見聞不假讚揚。

此之五教。前前者是淺是權。後後者是深是實。若以圓教望之前四。皆是應根權施設也(今且據對待而論。言前四是權圓教為實。若定執圓教為實缺前四教亦非圓暢。若五教俱傳偏圓共贊。逗根方足已下為圓教。中具含前教行門。故不別說)

推出相應的顯宗觀修法門,就是顯宗修行的兩個步,先要明理明心,後來修行的不可逾越之步驟。

今依圓教修行略分為二。初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

顯教圓宗。須要先悟毗盧法界。後依悟修滿普賢行海。得離生死證成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好藥方。須要自知分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

所悟之心 對應的修法終教真心 法如夢幻觀頓教真心 真如絕相觀別教真心 事理無礙觀 帝網無盡觀無障礙法界觀 道大師對於密法的分析並不向空海的思路,用相互因果來分析,把密教的住心凌駕於顯宗住心的層次之上,道大師採用全面包容的方法,從橫向上說明,密教的修法真言陀羅尼全部包含所有的顯宗的一切,並且能打破顯宗的先悟後修的理障。 前顯教圓宗。須要先悟毗盧法界。後依悟修滿普賢行海。得離生死證成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好藥方。須要自知分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今密圓神咒。一切眾生並因位菩薩。雖不解得但持誦之。便具毗盧法界普賢行海。自然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藥。雖不知分兩和合法則。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故首楞嚴經雲諸佛密咒秘密之法。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余聖所能通達。但誦持之能滅大過速登聖位。

指出『總持「真言法門,沒有必要把修行分成 悟心與觀行 兩個步驟。提出一合葯、果乘法的概念。心、法、真言本是一體的思想。即是」密圓「的思想。這個包容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真言對於顯宗的包容,另一個是准提法對於所有密法的包容以及壇法的包容。

何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誦。答雲一為準提總含一切諸真言故。准提能含諸咒。諸咒不含准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准提總含諸咒如下所明)

特別是道大師,把修行具體化,為後人選擇了准提法門,即可不問教理,容易修行。降低修行門檻、可以饒開教理的纏袱直接進入實修。也可以顯密雙修與普賢行願共頌。

為準提壇法人易成辦故。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便是壇法。不同餘咒建辦壇法。須得揀選凈處。香埿塗地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有財物者。廣造佛像多辦供具。於佛像前安置鏡壇。對之持誦更妙)

為準提不揀染凈得持誦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持誦。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

(今為俗流之輩。帶妻挾子飲酒啖肉是其常業。雖逢僧人教示。習性難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議咒法救脫。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其有齋戒清凈依法持誦者。更為勝妙。故准提經雲。何況更能結齋具戒。依法持誦不轉空身。往第四天得入神足是也)

可以看出,道大師所要針對的是一個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宗派。這種實修的理念更具有人文的思想情懷。

道大師所處的環境:遼代佛教的盛世

當時的佛教密宗是受到皇室認可的,甚至道宗皇帝自己也精通梵語。道大師的「顯密圓通法師」就是皇帝御賜的。從佛學思想的角度來講,遼朝繼承了唐代的佛學傳統,貴族化的義學宗派興盛,法相宗丶華嚴宗成為遼代佛學的教學中心。遼國佛學發達,名僧輩出,佛 學著譯學術化特徵濃厚,在東亞佛教文化圈居於中心地位,並向周邊國家輻射。從佛教信仰上看,遼代社會上至皇帝丶貴族丶官僚,下至平民百姓幾乎無不認同和支持佛教,而且他們的信仰非常虔誠,無功利目的,具有平民化而不世俗化的特點。

遼代最發達的教學是華嚴,其次是密教,再次為凈土以及律學、唯識學、俱舍學等。 上京開龍寺圓通悟理大師鮮演,即以專攻《華嚴》著名,撰《華嚴懸談抉擇》六卷以闡揚澄觀之說。

  遼帝道宗對華嚴學也有理解,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等。遼代密教學的代表人物有燕京圓福寺總秘大師覺苑和五台山金河寺沙門道碩。覺苑曾師事印度摩尼三藏,究瑜伽奧旨,有盛名,撰《大日經義釋科文》五卷(已佚)、《演秘鈔》十卷,發揮一行學說。道大師通內外學,兼究禪、律,後專弘密教,撰《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道大師關心的不是密宗的立宗,而是當時人們的修行不得力,以及顯密之間的矛盾。正如心要中序文所載:

習顯教者。且以空有禪律而自違。不盡究竟之圓理。學密部者。但以壇印字聲而為法。未知秘奧之神宗。遂使顯教密教。矛盾而相攻。性宗相宗。鑿枘而難入。互成非毀。謗議之心生焉。竟執邊隅。圓通之性懵矣。

道大師慨嘆世人:這個內容同時也標定出《心要》的針對對象是大多數的俗流之輩,而不是出家眾。

今為俗流之輩。帶妻挾子飲酒啖肉是其常業。雖逢僧人教示。習性難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議咒法救脫。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

人生短暫,若不推出快速相應之法,有恐後人之根基無法切入佛智。因此道大師為眾生選擇了准提法門: 快速感應以知佛母功德不可思議。

降低佛教門檻的意義:密法平民化與普傳

道大師的悲心所在:

為準提不揀染凈得持誦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持誦。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今為俗流之輩。帶妻挾子飲酒啖肉是其常業。雖逢僧人教示。習性難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議咒法救脫。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其有齋戒清凈依法持誦者。更為勝妙。故准提經雲。何況更能結齋具戒。依法持誦不轉空身。往第四天得入神足是也) 所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誦。

密法平民化與普傳的歷史意義:

其實空海大師也是看到這一點的,空海大師明白到要將密法帶上另一個高潮,不能像中國唐朝一樣,只將密法依附在皇帝身邊,他必須將密法普及至民間,才能使密法不至於像唐朝只能興盛八十多年,而是千秋萬代地流傳下去。中國密法的失敗,是由於只能在皇室和貴族之間傳承,並沒有將密法傳入民間,因此瞬間便絕傳。空海意識到要將佛法傳入平民,做很多民間教育的工作,藉此將佛法弘揚。 宗教一定要傳入眾群之間,才可以使這個宗教生生世世地延續下去。

這一個便是空海弘法大師在整個密宗歷史上的最重大革命,這個革命對今天所有密宗弟子的啟發,就是密宗不再是博士宗教,不能只讓博士或有識之士去修習。密法是即使販夫走卒之輩都有機會修習的宗教,所有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去學習智慧,不應將機會只給少數人。 密法屬於人民,而並非只屬於貴族和少數人。假如密法只能成為皇族的專利,密法必然會隨著政治的轉變而消失。空海所開創之日本真言宗之所以能經歷一千二百多年而歷久不衰,這主要是因為空海弘法大師之先見。

顯然,道大師在這點上作的更加徹底,不僅從教理上平民化,更加讓准提法的修法簡潔化和多樣化、無條件化。這使《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發揮了不可想像的歷史作用,如說奠定了密法的中國化,還不如說《顯密圓通成佛》奠定了密法的平民化。依照《心要》人人可修,哪怕你不懂教理、哪怕你發心不高、哪怕你戒律不嚴,只要持誦准提咒,則一合葯的圓教佛果功用一樣盡現。遼代的佛教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法寶,其中有八大處的佛牙舍利、應縣木塔的佛牙舍利、朝陽北塔的佛的血舍利,那麼《顯密圓通成佛》就是遼代給我們留下的法舍利了。《心要》的准提法影響了雲谷禪師等幾代人,改變了袁了凡的命運,而了凡四訓的佛教度化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以至於准提咒成為叢林早課的必修十小咒。

兩位大師論述的相同點

一、重視修行佛法對於 「 心」的認識是重要的,是劃分修行層次高低的主要理論依據。雖然兩者相差200多年,不同的地點文化。但是提出了相同的判教方式。

二、對於真言的理解,能深化即教派化。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兩者都認為:咒的含義,不僅是咒語的意思。他還是佛祖智慧的體現,真言即是總持,(陀羅尼),不是單純的不可思議的咒語,而是佛智功德、威力,真言可以把整個真實的世界展現給我們。

又萬行總從陀羅尼所流。謂真言中每一一字全是無相法界。萬行無不從法界所流。故持明藏儀軌經雲。唵字即是無相法界。神變疏雲。無相法界全是真言。真言全是無相法界。又真言亦名三藏。有持咒者皆號三藏。謂真言中每一一字。皆含戒定慧三。且萬行不出六度。六度不離三學。既真言名三藏。即知真言總含萬行。真言是總行。其餘法門是支流行門也。

而道大師這一點,更近了一步,不僅用果乘法的密教真言包含了一切顯宗,而且用准提法包容了所有的真言密法,形成了顯密圓通的准提別部法。

藏經中神咒。不出二十五部。一佛部謂諸佛咒。二蓮華部謂諸菩薩咒。三金剛部謂諸金剛神咒。四寶部謂諸天咒。五羯磨部謂諸鬼神咒。此五部每部復各有五。即成二十五部。今准提總攝二十五部。故准提經雲。獨部別行總攝二十五部。准提真言既總攝二十五部真言。准提鏡壇亦總攝二十五部壇法。謂二十五部中壇法。或用形像印法梵字等。各各不同。今准提鏡壇。總攝此一切諸壇法也。故准提經雲。總攝二十五部大曼荼羅。梵語曼荼羅。此雲壇也。是知鏡壇最尊最上。

兩位大師的不同點

一、空海大師推密法最高,從理入手。

道大師:密包容顯宗,和二為一。並推出准提別部法門。

二 、學習空海大師的十住心有利於從另一個角度系統理解道大師的真心判教。弘法大師的詳盡理論體系化, 而大師的簡單明了,只針對一般的修行人而論述。

空海大師的果乘與因乘的論述,補充了道大師理論論述不足。

空海在《吽字義》中寫著「今以佛眼觀之,佛與眾生同住解脫之床」。意思是今以佛眼觀察,可見佛與眾生本來同住生死解脫之床,也就是說「以佛眼觀之」,所有一切都無二平等, 以佛眼觀之,佛與眾生之間縱向的深淺關係蕩然無存,「同住解脫之床」,也就是同住悟境之中。

空海在《即身義》寫道「當知真言果,悉離。」意思是此處各種熱衷於固定因果關係的觀點皆為外道,從真言的字義實相來看,所謂的「因」,也是已經遠離所有的對立面的因,故不是此因結出的果,亦即連「因」都是空的,所以不可能有由此因得出的固定的果等。「當知真言果,悉離」是超出因果之果。在此,空海強調所謂密教的因果是超越因果的因果,這就是終極的密教因果論。

空海在《釋論》引用了因分果分之說,故要重視所謂「果海」是指離機根的境界,真言是也。所謂「因海」是說有機根的境界。 就是顯宗的前九心。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空海大師把第九極無自性心的「果」,作為密法第十住心的初心(因)。這恐怕是為了表十住心的高明而說吧,似乎有些牽強,有與果乘法相互矛盾之處。如下:

十住心體系中的第九極無自性心(華嚴宗)。文中的「寂滅之果果還為因」,是指(第九住心)雖然是第八如實一道心上升獲得的果位,但相對於第十住心,其果位還是第十住心的因位。下面「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於後秘心初心」的意思是,即使此為因位,但此相對於前面的住心是極果,相對於後面的秘密莊嚴心是初心。因此所謂因果,如同因→果(因)→果(因)→果(因)→果等,其對前面的住心是果,對後面的住心是因,所以用於第九極無自性心的「果」,對第十住心而言,就是初心(因)的意思。

道大師在這裡直接引文說明果乘法的勝義,無有推理過程:

答雲謂圓圓果海。是本性成就之法表。非是諸佛修因斷障所得故。又表迥出因果之外故。所以言諸佛不得而自求之。據實而論諸佛皆知得也。故賢首雲。性德果海即十佛境界是也。

問曰六字大明准提神咒。即是圓圓果海即是十佛境界。何以凡夫而得持誦。答雲今密教中說。以真言不思議力。令凡夫三業同如來三業而得持誦。又密宗神咒。若據所知所解。即唯是諸佛境界。今位因凡夫。雖非知解但當持誦。自然滅障成德超凡入聖也。

  歸宗: 一個是以大日如來所傳的純密法

一個是化身釋迦摩尼佛為歸宗的顯密圓通法門。


推薦閱讀:

雙排扣翻領女大衣服裝打版教程
BB霜、CC霜、粉底液、隔離,傻傻分不清楚,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紐約2015內衣周孕婦媽媽們上秀台展示時尚內衣
古人也時尚
我買無硅洗髮水,並不是看準「無硅」二字就能買單的!

TAG:生活 | 中國 | 時尚 | 佛教 | 真心 | 大師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