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繼續發力

本報記者 周琰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新年伊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年新年致辭中為貨幣政策定下基調。周小川指出,要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切實防範化解各類金融風險;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和管理水平。   業內專家表示,2016年貨幣政策的基調為「穩健」,這意味著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鬆緊適度。同時,由於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成為經濟平穩增長和宏觀政策顯效的主要障礙,未來貨幣政策需繼續加大對調結構的支持力度,堅持定向調控思路,做到精準發力。   

2015年穩健貨幣政策成效顯著

  2015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穩健的貨幣政策進行了有效實施,並不斷加強預調微調,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貨幣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一年,人民銀行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以及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增加流動性供給,5次降息和5次降准,降低了社會融資成本,同時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   與此同時,改進合意貸款管理,適當調整政策參數,3次實施定向降准,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中西部地區的信貸支持。通過抵押補充貸款工具為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提供長期穩定、成本較低的資金來源;有效發揮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抵押補充貸款在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作用,進一步發揮了貨幣政策工具的定向調控作用。   人民銀行不久前發布的工作論文《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也對此進行了專題回顧。文章指出,2014年11月22日以來,央行6次降息、5次降准,1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由3.0%下降到1.5%,1至3年中長期貸款基準利率由6.15%下降到4.75%。由於這些政策的調整以及一些定向調控措施(包括再貸款、定向降准等),無風險利率和企業融資成本都有比較明顯的下降。具體表現為,2015年第三季度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70%,同比下降127個基點;國債收益率曲線整體下移;不同信用等級的債券收益率曲線均出現整體下移;民間借貸利率和P2P借貸利率也呈下降趨勢。   在談及今年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時,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過去兩年,央行進行了一系列貨幣政策工具創新,貨幣政策操作注重前瞻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在宏觀調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一方面,央行將繼續通過價格型和數量型工具結合、長期和短期政策工具結合、定向型和全面型工具結合,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和信貸的合理增長,同時,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2016年新常態對應貨幣政策新框架

  「顯然,2016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繼續發力,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環境。」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一個「再平衡」的過程,這意味著經濟將在外部均衡和內部均衡兩個方向上實現內外均衡。再平衡過程中,貨幣政策調控對於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貨幣政策需加速轉型以應對再平衡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經濟再平衡視角下,貨幣政策轉型已經進入了過渡階段。而在過渡階段,貨幣政策的轉型應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同時,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貨幣政策調控方式和思路客觀上也需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特別是存款利率上限的完全放開,意味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開啟了新的階段,核心就是要建立健全與市場相適應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提高央行調控市場利率的有效性,從而推進貨幣政策調控方式由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轉變。   宗良表示,貨幣政策框架是央行進行金融宏觀調控的制度基礎,其選擇和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必須與實體經濟需求相適應,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近幾年,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較快,金融衍生品不斷增加,一些新的金融產品已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貨幣的職能。金融創新和金融機構主體地位的增強使得貨幣信貸總量的可控性趨於下降,以此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在操作上困難增強,貨幣政策應有新思辨。」宗良表示,當前,受金融市場化改革加深、互聯網金融發展衝擊以及海外資金雙向流動態勢客觀上降低了維持過高準備金率的必要性等因素的影響,推動貨幣政策框架從數量型調控為主轉向價格型調控為主的時機已經成熟。   對此,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表示,貨幣政策調控框架成功轉型意義重大。這將使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更加與時俱進和適應現代金融體系發展,也將使得我國央行通過價格型工具和數量型工具的綜合運用,更有效、更精準、更直接地實現政策目標,並達到價格型和數量型調控工具的優勢互補,有助於推動融資成本降低和金融效率提升,促進金融體系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應該說,貨幣政策框架的轉型在2015年實現了質的飛躍。」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央行下調SLF(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意味著利率走廊雛形初現,也標誌著貨幣政策調控方式由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轉變正在「從構想變為現實」。   

繼續探索利率走廊模式

  如果說2015年是貨幣政策框架「劃時代」轉型的開端,那麼,2016年,探索利率走廊模式,完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無疑包含於貨幣政策的「穩健」內涵之中。採訪中,多位專家表示,完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既是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重要內容,也是貨幣政策調控方式轉變的核心所在。   溫彬表示:「在貨幣政策傳導中要注重基準利率和利率走廊相結合。一方面,提高Shibor(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在金融市場定價中的基準利率功能,逐步替代法定存貸款基準利率,實現央行貨幣政策目標從貨幣市場、到債券市場、再到信貸市場的有效傳導;另一方面,探索完善利率走廊機制,確保流動性穩定和貨幣市場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對此,有市場分析人士預計,未來利率調控會更加倚重市場化的貨幣政策工具和傳導機制。對於短期利率,將加強運用短期回購利率和常備借貸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導短期市場利率的形成。對於中長期利率,將發揮再貸款、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工具對中長期流動性的調節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導和穩定中長期市場利率。   

「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接力前行

  談到2016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發力時,有專家表示,在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央行對金融風險防控的重視程度在上升,貨幣政策框架轉型中還應注意防範系統性風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客座教授趙慶明認為,目前我國房地產投資下滑,企業、地方政府槓桿較高,在貨幣政策轉型期間要注意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範。   溫彬則表示,由於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作為短期需求管理手段,貨幣政策在支持全年經濟增長穩中求進的同時,還應注意與宏觀審慎管理相結合。   2015年底,「宏觀審慎評估體系」進入公眾視野。原來,2011年以來實施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在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促進貨幣信貸平穩增長、維護金融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範系統性風險,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並適應資產多元化的趨勢,人民銀行從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事實上,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是完善金融監管框架的必然要求。有專家認為,我國傳統金融監管的核心是微觀審慎監管,其主要目標是維護微觀個體機構的穩健,但客觀上也容易忽略微觀監管的宏觀影響,從而有可能使得原有貨幣政策框架與微觀審慎監管之間存在一定的政策管理空白。而彌補監管空白的重要方法便是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從而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推薦閱讀:

點滴身邊:熱辣5月,財富升溫,溫度不減,加息不斷!
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塌看「韭菜」
為什麼央行急於退出寬鬆的貨幣政策
暫時不能投資房子了?融創孫宏斌透露了真相
美國制裁中興,中國加息應對!

TAG:貨幣 | 政策 | 貨幣政策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