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祖宗的智慧」之道德經

道德經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

(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按照這種劃分,我先簡單地談談我對「道」的理解。花,本不自生,而是生於植株;也不自滅,而是歸於植株。其不自生,也不自滅,卻適時令而存在,它暫居於生命的本體,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軌跡,既為「道」。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這是我們後人所理解的道。然而老子自己卻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粗淺的理解為:能夠用語言說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是空氣,伸手去抓,以為得到了,張開手卻空空如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係。且不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我對「德」的一些感悟吧!

《韓非子·解老》中說:「德者,道之功。」《管子》中也有:「虛無無形之謂道,化育萬物之謂德。」古人一般認為:道指本體,德指本體之功用。如此說法,我認為有些道理,但也出現偏差。

道誕生萬物,又蘊含於萬物之中,是一種絕對的,永恆的,不變的存在,而德是道化育萬物過程的一種順應事物發展的體現。《道德經》中所說德仍是宇宙萬物的大德,並非我們通常所說人類中個人品德的小德,雖然小德蘊含在大德之中。德實際上是萬物順應發展,這個發展不僅是人類社會,而是整個自然界,這個宇宙,體現出來利於世界有序發展一種外在表現。因此才有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

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以上乃我讀完《道德經》之後的一點感悟。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老子道德經心聲》
宋龍淵《道德經講義》——天道章第四十七
南山空同《道德經》說明
鄧鈴柔-我讀道德經第一章 學習筆記
《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TAG:道德 | 智慧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