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回歸自然狀態

讓閱讀回歸自然狀態

 

——關於閱讀教學的一點思考

摘 要 從閱讀心理等角度鮮明地提出並論證了讓學生回歸自然閱讀狀態的觀點,著重指出了廢除傳統的課前預習和盲目「滿堂讀」的必要性。

關鍵詞 閱讀心理 主體 自然閱讀狀態 預習

  

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 (1776---1884) 通過對兒童心理活動規律的研究,認為兒童獲得知識的心理過程要經過「注意—期待—探究—行動」這樣幾種心態,提出教學程序也要符合學生的這種心理流向,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因此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和目標的實施,應符合教學規律,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要達到汲取精華,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就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感知文章,體驗感情,品味妙處,陶冶情操。不管是針對中考、高考中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還是適應以後工作和生活中閱讀的需要,都應該讓學生回歸到自然閱讀狀態。

 一、不妨廢除傳統的課前預習。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長期以來已形成這樣的教學模式: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後複習。而語文學科更被約定俗成為:課前學生掃除文字障礙(查字典,掌握生字詞)、劃分段落、概括大意;課上老師檢查字詞,講解內容和手法;課後記背字詞及有關內容。這就使閱讀文章這種娛情審美益智立德的樂事變成了記背字詞了解大意的簡單枯燥機械乏味的「苦刑」。

 閱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流」,為什麼人們常會泡一杯香茗、放一曲舒緩的音樂來讀書?因為這種環境和氣氛有助於閱讀者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潛入到閱讀的這股「流」中去,這樣便能對書中獨到意旨悠然心會。那麼,學生閱讀課文也應保持這種「流」,一氣呵成、悠然心會的「流」。而傳統的課前預習,使學生初讀課文時指向性非常明確:重查找生字詞,輕領會文章內容和手法的妙處。即使一不小心,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理智便立即提醒:預習應先解決生字詞!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只好抽身退出,機械地去翻查字典,抄寫詞語。有了課前的預習,就必有課上的檢查:上課時,教師先來一段精心設計的精彩導語,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情感被「煽動」起來了,學生閱讀的這股「流」開始汩汩流動起來了,而教師接下去的卻是一個既定的、必然的教學程序——檢查預習。於是,學生的閱讀之「流」被無情打斷了。從預習到上課,學生的閱讀興趣被一次次打消,可謂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字詞的掌握也許實在了,可是從閱讀的最終目的來說,實在是捨本逐末。

從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來看,「注意」是心靈的唯一門戶,知識的攝入,只能由這扇門戶通過,而注意又是不斷轉移的,很多刺激(包括外界的和機體內部的)都有可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閱讀學習中奪走。面對這種負面影響,教師必須想法設法讓學習目標佔據學生的「注意」這扇門戶,而不能一再用單調機械的字詞預習、檢查來轉移學生的「注意」。人的注意有個經濟性原則:「凡是熟悉的、認識了的事物,人們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則人的心理就會被弄精疲力竭,窮於應付。只有那些新鮮的尚未認識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錢穀融、魯樞雲《文學心理學教程》)根據心理學研究這一原則,我們何嘗不能簡化學生閱讀程序——取消傳統的字詞預習,讓學生懷著飽滿的好奇心在課堂上直接進入新的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驅動下,主動地閱讀、探究。

那麼,語文學習究竟要不要課前預習呢?可要,但不強求。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查閱作家生平、寫作背景、創作風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這樣既有助於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又可讓學生在閱讀時能知人論世,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然,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下,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作陌生化處理,也就是將學生所熟悉的材料轉化為陌生的對象,使學生感到新鮮,並快速聚合自己的審美注意,讓學生始終保持好奇感、期待欲,這是較好的閱讀狀態。遇到難讀難理解的字詞怎麼辦?圈下來,集中查字典,或者由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隨時查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的「流」不被打斷,幫助學生真正深入地理解文章,並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進行相關的課外延伸閱讀,有效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二、不必苛求課堂書聲朗朗

語文教改似乎循著這樣一個過程在「前進」:滿堂灌——滿堂問——滿堂讀。是否有「人聲鼎沸」的讀書聲似乎便成了現今評判一節課是否是優質課的標準。當有人質疑:現在的語文課為什麼聽不到琅琅書聲?於是我們頓悟:要讀書。於是各種形式的「讀」應運而生:指名讀、輪流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詩歌讀、散文讀、議論文讀,就連說明文也要齊讀;各種風格的文章都要齊讀,激昂的齊讀,低沉的齊讀,活潑的齊讀,就連纏綿的愛情詩也要齊讀。課堂的確是書聲朗朗了,可這種人多勢眾的齊讀,唯一的作用大概只能用高分貝的書聲讓學生不打瞌睡,並不能讓學生用心靈去感悟詩文的意境。

課堂要不要讀書?當然要讀。心理學的接受科學告訴我們,閱讀是讀者將別人的「言」轉換為「意」,並內化為自己收穫的心理過程。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心智行為,靠理性分析和他人言傳收效甚微,只有自己反覆閱讀,才能感知文章內容、體悟文章情味,並調動聯想、想像去進行再創造,達到在讀書過程中自求而得之的效果。

課堂讀書應該如何讀?葉聖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出聲誦讀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曾祥芹的《新概念閱讀教學宣言》中說「長期以來,從總體看,閱讀教學一味抓精讀,很少抓略讀,幾乎不抓快讀訓練,致使絕大多數學生只會『點式閱讀』,不會『線式閱讀』,更談不上『面上閱讀』。為改變蝸牛般爬行的『慢讀』習慣,必須在精讀、略讀的基礎上實施和推廣快速閱讀訓練,養成與朗讀、默讀配套的『視讀』習慣。新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閱讀一般現代文初中每分鐘不少於500字、高中不少於600字』,實際上已經灌注了『快讀』的精神,量化了『快讀』的最低指標。」(《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12.)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掌握和利用信息成為決定生產力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人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仍然是通過閱讀。閱讀教學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的、足以適應未來需要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培養,當然離不開反覆的歷練,所以課堂應當兼容並蓄,多種閱讀方式並存。

閱讀方式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因目的而異。(1)各人的閱讀習慣不同,應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或默讀,或低吟,或高聲誦讀。閱讀是個人的感悟行為,不是學校搞軍訓,不必要求整齊劃一。(2)不同的閱讀材料和閱讀目的,更決定了不同的閱讀方式。文章內容纏綿悱惻、清雅宜人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淺吟低唱;活潑明朗、慷慨激昂的,如何其芳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魯迅的《「友邦驚詫」論》,適合全班集體朗讀;樸實平易、知識性強的,如說明文《中國石拱橋》、《指紋的奧秘》宜於默讀。抓取信息,了解大意,不妨快讀、跳讀;品味語言,賞析妙處,亦可反覆低吟誦讀;理解積累後的回味,當然應該大聲朗讀。而真正需要感悟、聯想、再創造時,也許還是默讀為佳,因為這樣才能透過字面悟到本質,於無文字處求文字,自然容易領略言外之旨趣,豐富自己的美感體驗;才能「一邊讀,一邊回想他所經驗的相似的人生」,動用已有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並調動聯想、想像去再創造。

三、嘗試進行無目的閱讀

閱讀不但是求知、益智的便捷手段,而且是立德、審美的有效途徑。閱讀教學既要有直接目標(認識目標)——提高適應各類語體文體的閱讀能力;又要有間接目標(能力目標)——磨練開發智力的閱讀思維加工能力;還要有潛在目標(情感目標)——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而我們的閱讀教學通常把理解作品思想內容作為閱讀的終極目標,把「文本解讀」作為最主要最基本的閱讀方法,把閱讀知識的掌握和閱讀能力的提高作為閱讀教學效果檢測的唯一標準。所以現在學生的閱讀通常是一種負重閱讀,一定要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讀,讀時一定要「求甚解」,這就使現今學生的閱讀變成了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苦差使,而不復為歐陽修所言「乃知讀書勤,其樂固無限」的樂讀書。

而筆者所說的無目的閱讀,可應用於一直被我們平時的閱讀教學所忽視的,卻又是學生習得語感和審美立德的主要途徑的課外閱讀。所謂無目的閱讀,沒有我們平時針對課文所確定的具體的教學目的,實際上是為廣義的人生大目的(情感目標)而讀。其大目的不在於培養文學家,而在於通過書中真善美的形象來提高閱讀者的素質和修養,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也就是培養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一個人個性的形成、品德的培養、品位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因為閱讀的效果在短時間內、在學校的試卷上無法體現,所以無目的閱讀在人心浮躁的當今社會不被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這種閱讀對個人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卻至關重要。

在當今信息多源、信息多變、信息多歧的社會大背景下,進行無目的閱讀,容易陷入無序的「漫讀」狀態。因此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和校外閱讀的指導特別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提倡 「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還需要「擇其(學生)不足而讀」,通過閱讀彌補學生知識、個性、人生觀等方面的缺點,通過閱讀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實現文本向實際生活的遷移,完成有字書向無字書的過渡,化閱讀吸收的精神營養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能量,這才是人文閱讀的終極目標。令人高興的是新大綱已經提供了一些中學生課外閱讀推薦書目,語文教師還可根據需要推薦一些富有時代氣息且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好書。

總之,現代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回歸自然閱讀狀態,即讓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欲,以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和情感經驗,主動地去理解內容,體驗情感,品味妙處,。這是一個動態的、主體的、和諧完整的而又充滿激情的流程,這個流程切合學生「注意—期待—探究」的閱讀心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心理規律,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是違背現代教學規律,閱讀教學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現實中的種種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這裡不再贅述。因此,語文教師要重新審視傳統的課前預習和「滿堂讀」的現象,讓學生真正回歸到自然閱讀狀態。這是落實新語文大綱關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的要求的具體表現,也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師所肩負的歷史重任。


推薦閱讀:

從自然中汲取成長能量——和動物成朋友
觸摸自然 動植物大講堂 田間到餐桌的健康美食 農莊生活慢體驗 ——綠嘟嘟農莊端午活動報名中...
宅到深處自然輕暖
28.8㎡自然休閑小家,還有小書房哦!

TAG:閱讀 | 自然 | 狀態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