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的疼痛有哪些?戶外運動時如何保護膝關節?
為什麼會出現膝關節疼痛?
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具體有很多:
1、外傷史:半月板、十字韌帶及膝關節周圍韌帶、滑囊損傷,引起膝關節功能下降,穩定性降低,導致疼痛。
2、運動不當:不合理運動,運動前沒有正確的準備熱身活動,運動後沒有正確牽拉放鬆,或是運動量安排不合理,運動量過大,運動過度,也可造成關節疼痛。
3、腰椎或髖部疾病:腰椎病變可能會引起下肢疼痛、肌肉萎縮、發涼、麻木、怕冷、疼痛等癥狀。髖關節病變,例如股骨頭壞死也會出現膝痛癥狀。 體重過大體重過大,造成的膝關節壓力負荷過大,引起疼痛。
4、膝關節老化:人體過了30歲以後,膝關節退行性改變,周圍肌肉韌帶的力量,彈性,韌性都會降低,關節腔的滑液分泌減少,關節骨面長期摩擦形成骨質磨損而致的骨關節炎,其中骨性關節炎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居多。
5、寒冷:寒冷可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膝關節長時間受涼受寒或潮濕是導致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
6、力線異常:膝關節力線不正確,例如O型腿、X型腿,或是不良走路習慣,會使膝關節長時間處於非正常的受力狀態,造成膝關節慢性損傷,引起膝關節疼痛。
7、免疫性疾病: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等免疫性疾病引起膝關節病變。
8、代謝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如「痛風」,也會引起膝關節疼痛,而且隨著現在生活條件的改善,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免疫性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引起膝關節疼痛,有別於其他原因的膝關節疼痛,單靠日常保健可能無法自愈,應該儘早明確診斷,積極配合醫生,配合飲食和藥物治療,以免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膝關節疼痛如何治療?
1、鍛煉
膝關節疼痛剛剛有癥狀,癥狀間斷髮生,程度較輕的時候適合保守治療。比如調整生活習慣和運動方式,避免膝關節負重增大的動作或運動,例如爬山、爬樓、下蹲、跪地等等。同時加強大腿肌肉力量的訓練,比如直腿抬高練習。再輔助物理治療,比如熱敷、烤電,很多輕症的病人通過上述治療就可以達到減輕癥狀、延緩發展的目的。缺點:效果不明顯,難以阻止癥狀惡化。
2、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的作用是消炎鎮痛、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吸收、消腫、改善膝關節功能。運用物理療法可以有效地緩節膝關節的疼痛和僵硬感。比較常用的理療方法有超聲波、微波、離子透入等。
3、藥物治療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藥物是非甾體類抗炎葯,也即常說的止痛藥,常用的藥物有塞來昔布、美洛昔康、吡羅昔康、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抗炎葯可抑制環氧化酶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對抗炎症反應,緩解關節水腫和疼痛,是一類既便宜又有效的藥物。但這類葯對胃有一定刺激性,患有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者應慎用。用前應先向醫生諮詢。
此外氨基葡萄糖應用也較廣泛,它可部分阻斷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促使軟骨細胞合成具有正常結構的蛋白多糖,並抑制炎性活動,緩解關節疼痛。但這種葯需長期(起碼3個月以上)服用才顯效。
還有就是透明質酸鈉和氨基葡萄糖在病變早期應用效果較好,但到了中晚期,尤其是關節軟骨已經消失者,效果不佳。
藥物可短暫緩解疼痛,減輕癥狀,缺點是並不能中止病情發展,而且此類藥物易刺激胃腸道引起併發症,對腎功能有損害,所以此類葯還是盡量少服用,一般飯後服用,並且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另外可以考慮配合維生素B1、維生素C、維生素E、補充鈣等營養葯,急性炎症期還可給予抗生素治療。
4、針灸+按摩推拿
針灸療法屬於傳統中醫療法,配合中醫手法按摩推拿,可以有效的松解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促進血液循環,消炎鎮痛,改善水腫,有效緩解膝關節的疼痛和功能。
5、注射治療
主要是指膝關節腔內注射,包括關節腔穿刺抽液和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關節的正常活動是依靠關節腔內關節液的潤滑才能完成的,隨著年齡增長,人體機能老化,關節黏液分泌減少,關節腔內注射治療就好比是給運轉的機器上點油,起到很好的潤滑作用。
玻璃酸鈉又稱透明質酸鈉,是關節黏液的主要成分。關節腔里注入,能明顯改善炎症反應,增強關節液潤滑功能,有效保護關節軟骨,促進軟骨癒合再生,增加關節活動度,緩解疼痛。
6、手術治療
如果服用消炎鎮痛類藥物後膝關節疼痛仍然緩解不滿意,或者藥物雖有效,但一旦停葯就疼痛明顯,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的時候需要考慮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又有很多方法,主要包括微創關節鏡清理術、截骨畸形矯正術、單髁表面置換術和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每個手術都有適應症,主要參考骨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一般來說,手術都是癥狀發展到嚴重的階段且上述所有療法失敗之後的最後選擇。手術治療的缺點:存在安全風險;並非對所有人適用;手術費用高。
7、經穴激活療法
關節痛在中醫病症中屬於肢節痛、肢節腫痛、痛風等病症範疇。另關節疼痛見《靈樞·百病始生》:「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可見經絡不通是造成膝關節疼痛的原因。華絡疼痛治療儀採用多效經穴刺激無損療法,通過電刺激疏通經絡,改善神經傳導,促進血液循環,是各類疼痛的剋星,用它治療膝關節疼痛,治療一段時間後疼痛會有很明顯的緩解乃於消失。
【治療方案】
(相同數字貼片為同一路輸出)
1 、1 鶴頂穴 委中穴
2 、2 膝陽關穴 膝關穴
【組方功效】
可舒筋活血、祛風化濕、調節肝腎功能,緩解膝關節軟骨及周圍組織炎症,防治膝關節退行性改變,有效緩解膝關節疼痛。
【穴位功能與主治】
鶴頂穴——【功能與主治】 鶴頂穴具有通利關節, 祛風除濕, 活絡止痛的功效。主治膝痛、腿痛、鶴膝風、膝關節酸痛、腿足無力、下肢痿軟、癱瘓、各種膝關節病、腦血管病後遺症。
膝陽關穴——【功能與主治】 膝陽關穴具有疏利關節、袪風化濕的功效。主治膝臏腫痛、小腿麻木。
膝關穴——【功能與主治】. 膝關穴具有疏風祛濕、疏通關節的功效。主治膝臏腫痛、寒濕走注、歷節
風痛、下肢痿痹。
委中穴——【功能與主治】 委中穴具有強腰舒勁、活絡止痛、補髓強筋、活血通絡的功效。主治腰痛、骨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吐瀉、中風後遺症等。
膝關節疼痛的預防
1、合理飲食,主張選用優質蛋白質如:牛奶和豆製品、蛋類、瘦肉、魚、蝦、雞、蝦米皮、海帶、紫菜、酥魚、牡蠣、海藻、芝麻醬等食物。多食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能促進鈣的吸收,在預防骨質疏鬆同時,還可以促進膝關節產生更多的潤滑液,以便維持正常運動。
2、正確地運用人體力學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用全身轉動帶替軀幹轉動,不要扭著身體幹活。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因此不宜久蹲。儘可能地用大肌肉或肌群工作。如:提取重物,腰部肌肉必須與其它肌群合作,減輕膝關節的
負擔。
3、穿鞋有講究。鞋前部要寬鬆,鞋墊要稍厚,以減輕膝關節的摩損。盡量不穿高跟鞋,以減少膝關節的損害。若在某種場合下必須穿高跟鞋時,最好不要超過5公分,盡量減少穿的時間,回家後要做赤足運動,用熱水泡腳,消除疲勞。
4、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內,減輕體重有利於減輕關節的負重。
5、寒冷季節要隨時添加衣物,注意保暖,要防止膝關節受涼,必要時可佩戴護膝。
6、選擇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使骨的韌性增加,骨質增長,還可減輕膝關節的負重,增強肌肉的力量,可選擇步行、游泳等運動。戶外運動時,要穿舒適的運動鞋(運動鞋有一定的減震作用)。但不宜做登山、上下樓梯等運動項目。
7、股四肌頭和股二頭肌功能訓練
大腿肌肉前面有股四頭肌,後面有股二頭肌。股四頭肌的功能是使小腿伸、大腿屈,伸膝關節屈髖關節;股二頭肌主要負責控制膝蓋彎曲與大腿伸展的動作,功能是伸髖屈膝。
(1)、股四頭肌訓練:
①髕骨運動:患者仰卧位,膝關節伸直,作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和放鬆,可見臏骨上下地移動,稱臏骨運動。也可以採用椅坐位,患膝伸直,足置地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把髕骨向上牽拉,保持5秒鐘,然後復原,重複20~40次;
②伸膝運動:患者坐位,膝屈90°,左右輪流伸膝,伸直位保持5秒鐘,然後復原,重複20~40次;
③直腿運動:患者仰卧位,直腿上舉45°,並保持5秒鐘,然後放下,重複20~40次。
(2)、股二頭肌訓練:
① 俯卧位,緩慢屈膝至90°,並保持5秒鐘,然後放下,輪流交換,重複20~40次。
② 仰卧位,曲膝把雙腳平放在地板上,將臀部和中下背部向上挺起,使身體中段與地面呈45°,保
持5秒鐘,然後放下,重複20~40次。
功能訓練需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每天堅持不懈,每次的訓練以肌肉感覺酸熱,次日自我感覺輕
松為度,不宜過量。
戶外運動時如何保護膝關節?
1、盡量減輕體重,體重是膝蓋問題的主因。你每超重一公斤,你的膝蓋部位就得承受六倍的重量。
2、盡量減輕背包的重量,一般情況下不要超過體重的1/4;特殊情況也盡量不要超過體重的1/3,為了自己的膝蓋,請捨棄不必要的FB物資吧。
3、學會正確使用登山杖,尤其是下山的時候,登山杖能分擔對膝蓋的衝擊,國外的登山杖一般都是成對出售的。
4、用運動鍛煉膝蓋,將膝蓋固定住的東西僅有肌肉和韌帶。鍛煉肌肉是很重要的,因為肌肉是重要的支撐結構。如果你的肌肉鬆弛無力,你的膝蓋可能有麻煩了。
5、以低檔騎自行車,許多專家建議以騎腳踏車取代容易引發膝蓋不適的跑步,不論是固定式或可動式腳踏車皆可。但若不謹慎行之,騎車也可能帶來膝痛。我們不鼓勵騎上坡路段,以免過度費力。而且應以低檔行進,較輕鬆。
6、改變活動項目,如果你有慢性的膝蓋問題,不妨嘗試游泳、騎腳踏車或划船,這些運動有益健康,且不會壓迫膝蓋。你需要「零負擔」的運動。事實上,藉由騎腳踏車或划船等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腿肌,且無需消耗過多熱量。不論你做什麼,勿因為膝蓋痛而放棄健康的生活方式。
【更多健康科普文章,或諮詢健康問題,請關注「華絡健康」一點號和公眾號並留言】。
推薦閱讀:
※戶外毒蟲叮咬 現場救治
※庫拉崗日 | 媲美EBC,一次看夠喜馬拉雅高原聖湖
※戶外十大「恐怖」蟲子防範指南
※【戶外課堂】徒步裝備 你選對沒
※求生攻略|和戶外安全殺手的大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