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術的角度解讀經方劑量之秘
06-22
傷寒論是千古奇書,是活人之書。在中醫界備受推崇,為四大經典之一。它首次確立了理法方葯的完整治療體系,被後世奉為圭臬,稱為經方之祖,治病效如桴鼓。這其中的道理和張仲景重視方術有很大關係。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兩次提到方術。「怪當今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在最後說。「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次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方術是張仲景的創造,是張仲景的秘術。黃帝內經中沒有提到方術。只有術數。「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做勞,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的術是道家修鍊之術。一、張仲景方術主要包括方葯和術(象)數。方葯是中醫理論的具體表現,而術(象)數不僅僅是方中劑量大小的具體表現,還代表臟腑和方位,氣機升降等陰陽五行內容。方葯是根據癥狀以不同性味的藥物配合五行生剋制化原理組成方。即五行(木、火、土、金、水)歸屬臟腑(肝、心、脾、肺、腎)、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等。在傷寒論中並沒有特彆強調葯的作用,但重視五味歸經和相互制化作用。如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這個符合內經:「五味入口,各歸其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的觀點。還有「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那麼實脾怎麼實現治療肝病的?「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臟准此。」所以張仲景的「方術」是通過五味歸屬五臟,通過五行的生克制化承侮來實現的。簡單的說是五臟五味五行補瀉來實現的。黃元御參悟了張仲景方術理論,提出一氣周流理論,具體提出「肝隨脾升,膽隨胃降」。以後彭子益提出圓運動。指出人體的氣血有其固有的運動規律的,當這個規律被打破了,失去平衡了,人體就會生病。這個也符合內經「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治療大法。事實上,在內經也早有此觀點。如《臟器法時論》中:「人秉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在天地之間,氣血陰陽必然跟隨天地變化而變化。天地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及白天、黑夜的變化必然帶來人體的改變。二、術(象)數來源於臟象及數:張仲景在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對陰陽大論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黃帝內經》曰: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恰是中國象數學的宗旨。另外,易經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說。古人根據陰陽的原理,仰觀天文,俯查地理,創立了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基礎理論,而醫學則充分吸收了這些理論,創立了「臟象」學說。「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即是取先天八卦對應的象數和後天八卦對應的臟腑和方位(形)配合應用。主要運用的是先天八卦數,和後天八卦方位。即是先天為體,後天為用。先天八卦圖與後天八卦圖是一個對立統一體,是體用關係。先天八卦圖是天地自然之象的模擬圖,是宇宙模型,先天圖的理論核心是陰陽學說。表示陰陽對立消長變化。即乾天為陽,坤地為陰。由震、離、兌,乾的下爻都是陽爻,代表陽氣由生到強,致乾而極;由巽、坎、艮,坤的下爻都是陰爻,表示陰氣由生到強,致坤而極。圖1:先天八卦圖圖2:後天八卦圖後天八卦的理論核心是五行學說。乾,兌屬金,艮,坤土;離火,坎水,震、巽木。後天八卦圖表示五行的相生相剋,循環無端。後天圖是從四時的推移,萬物的生長化收藏總結出的規律,所以是天地陰陽五行相交圖。欒加芹認為:先天八卦是描述地氣的,是有形的物質,後天八卦是描述天氣的,是無形的氣息。人生天地之間,其臟腑也有特定的環境特性,人體的臟腑特性可以用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來描描述。先天八卦數是:乾1兌2離3震4巽5坎6艮7坤8。配合後天八卦象數口訣:乾1天腸首,兌2澤肺口,離3火心目,震4雷肝足,巽5風膽股,坎6水腎耳,艮7山胃手,坤8地脾腹。圖3:後天八卦與先天八卦數的配合。說明1-8個數,既是代表藥物劑量的大小,也是代表臟腑方位,方向。1代表乾卦、天、大腸、頭部。2代表兌卦、沼澤、肺、口。3代表離卦、火、心、目。4代表震卦、雷、肝、足。5代表巽卦、風、膽、股部。6代表坎卦、水、腎、耳朵。7代表艮卦、山、胃、手。8代表坤卦、地、脾、腹部。八卦中沒有9,所以傷寒論中主方中劑量也沒有9。從傷寒113方和金匱要略262方除了重疊的共178主方中。劑量中沒有9,只有在少陰病篇中通脈四逆湯的加減中用到9。「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脈不出則,通脈四逆湯主之。」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178主方中符合此規律的共175方。除了3個方不知道如何解釋。三、傷寒論術(象)數運用舉例:麻黃湯、桂枝湯舉例。麻黃湯中杏仁70枚。現在山西仍有7枚杏仁止瀉之民間驗方。7代表山,有止之意。在此有止咳的作用。在《金匱要略》中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黃湯,百合地黃湯中百合都是7枚,也是此意。麻黃3兩,3代表火,火能勝寒,故用3,桂枝用2,2代表肺,肺主表。甘草1兩,1代表頭。桂枝湯中桂枝3兩,3為火,火可勝寒,桂枝辛熱,3兩桂枝組合即是解表散寒。而在桂枝甘草湯中桂枝4兩,4為肝,為震,為動。主筋。可用於陽虛悸動。」心動悸,欲得按之」,還有「臍下悸,欲作奔豚」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桂枝也是4兩。葛根湯中葛根4兩,4為肝,肝主筋,葛根治療項背強几几,代表筋脈拘緊。故用4兩,傷寒論中4跟肝、筋脈、緊張、攣縮都有關係。如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都是4。梔子豉湯,梔子14枚,豆豉4合。柴胡桂枝湯中柴胡用4兩,治療「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梔子厚朴湯:梔子14枚,厚朴4兩,枳實4枚。治療「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竹葉石膏湯,竹葉是2把,2屬肺。少陰病中: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用量都是2,代表肺部,表部。大承氣湯大黃用4兩,4為震。為動。小柴胡湯,柴胡用半斤,半夏用半斤。5代表膽。大黃為2兩,表示肺部。而肺與大腸相表裡。大黃的常規用量有4,2。少陰病種下痢清谷,內寒較重者。用附子都是1枚,最多為大附子者1枚,可是在只有表寒的情況下,附子反而量大,為2-3枚。如桂枝附子湯是附子3枚而且要破8片,生薑3兩隻要求切,附子湯是2枚。而白通湯附子是1枚,通脈四逆湯是附子大者1枚。因為1代表大腸,2和3分別代表肺表和心火。理中丸:人蔘白朮甘草乾薑都是3兩。白頭翁湯:白頭翁2兩,黃連黃柏秦皮各3兩。治療「熱痢下重者」。當歸四逆湯:當歸3兩,桂枝3兩,芍藥3兩,細辛3兩,大棗25個,通草2兩,甘草2兩。治療「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桃花湯:赤石脂1斤,乾薑1兩,粳米1斤。治療「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以水7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7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勺,日3服。赤石脂禹餘糧湯方:赤石脂1斤,禹餘糧1斤,以上二味,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3服。在傷寒論中數字不僅僅是量的大小,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代表臟腑方位。所以方葯如導彈,象數(劑量)如方位。只有導彈和方位結合好,才能準確攻擊目標。治病才能效如桴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解讀與探究
※[轉載]佟老師主講:大經解演義要選解讀第三集(字幕版)
※孔慶東:解讀——魯迅《阿Q正傳》(一)
※海淘稅收新政策正確解讀(免稅額度+怎樣繳稅)
※社保卡怎麼用?權威解讀在這裡,不知道這些您就「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