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千年前是中國一個州,宋朝時趁亂自立至今

在後世史家的建構中,越南古史被分為北屬時期和自主時期兩大段。北屬時期,包括五代以前以及屬明時期,元朝和清朝的短暫佔領亦可歸入其中;自主時期,包括越南的吳、丁、前黎、李、陳、後黎、西山諸朝,以及阮朝前、中期。阮朝後期(1884-1945)歸於法國保護之下,則屬於越南近代史的範疇,即所謂的「法屬時期」。本文由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魏超和韓周敬合作撰寫,其中魏超撰寫範圍為吳朝至屬明時期,韓周敬撰寫範圍為後黎朝至阮朝後期。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此文,了解越南古史自主時代的脈絡。

吳權像

五代末,吳權誅矯公羨,938年敗南漢軍,遂挾勢自立,建立吳氏政權。然其踐祚短暫,吳權死後,政局動蕩,其後「群雄競起,各據郡邑自守」,安南地區陷入地方勢力各自為陣的無主狀態,史稱「十二使君」時期,此十二使君「皆吳王之舊臣」。對於吳權政權的性質,越南學者多認為,吳權政權是越南獨立的開始,中國學者秉持吳氏政權依舊是五代末期地方割據勢力延續的觀點。

十二使君分布圖

968年,丁部領削平各使君勢力,統一安南地區,建立國號大瞿越,定都華閭(在今寧平省),是為丁朝(968-980),中國學者多認為丁朝是越南自立之始。丁部領「威制天下」,諸多刑法嚴酷。丁部領死後,長子丁璉誅殺弟項郎繼位,隨後丁璉與丁部領皆死於杜釋之手,最後丁部領幼子丁璿繼位。此時,黎桓因掌握有天下兵馬大權,主弱臣強,大權旁落。980年,宋兵壓境之時,黎桓手下各將領以主上孱弱,擁戴黎桓上位,《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一《丁紀》記載了黎桓諸將逼宮方式:「不如先冊十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由此,上演了另一版「黃袍加身,而定天下」的故事,將黎桓推上「天子」之位,史稱前黎朝(980-1009)。黎桓代丁是在「禪讓」模式下進行的,本身即為丁氏政權的另一種延續,因此在統治上仍然延續著丁氏的政治地理格局。宋淳化元年(990),宋朝使臣宋鎬奉詔賜封黎桓,歸後奉旨陳述華閭見聞時曾說:「國城中無居民,有竹舍數十百區,以為軍營」,「門別有一樓,猶榜曰『安南都護府』,唐舊額也」。可見,黎氏政權對外標榜的依舊是安南都護府的延續。吳、丁、前黎時期,政權更迭幻化無測,政局形勢跌宕起伏,政治空間格局紛繁複雜。

前黎朝開國君主黎桓像

黎桓死後,諸子奪位,後黎龍鋌奪得帝位,《大越史記全書》稱之為「卧朝」。黎龍鋌死後,再一次陷入諸子奪位的歷史循環中。時左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存蓄力量,於1009年,代黎建國,史稱李朝(1009-1126),旋即於1010年遷都大羅城,改稱昇龍。李朝聖宗、仁宗時期,國力達到強盛,並開始積極向外開疆拓土。1069年,南徵佔城,奪取地哩、麻令、布政等地。1075-1077數年間,與北方宋朝爆發戰爭,並一度攻佔今廣西省南寧一帶。李公蘊依靠僧侶勢力建國,因此廣崇佛教,佛教得到大力發展,達到興盛局面。

李朝神宗之後,國勢式微,各種矛盾加劇,原為地方豪強的陳氏家族便在此一背景下崛起。1211年,惠宗立陳氏容為「元妃」,其兄陳嗣慶等獲封官爵,陳家遂成李朝外戚,開始參與朝政。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禪位給其夫陳日煚,陳氏遂代李,完成了越南歷史上又一次兵不血刃的改朝換代。

被篡奪皇位越南唯一的女皇帝李昭皇

陳朝承接李朝晚年的內亂局面,在統治方式上積極吸取經驗教訓,創造了太上皇與皇帝雙執權模式。陳朝在抵抗了元朝的數次進攻之後,雙方達成協議,陳氏朝廷向蒙古提出願意「三年一貢」,蒙古遂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陳朝時期,儒家思想得到尊崇,但此時佛教寺院仍具有一定勢力。陳朝延續李朝的拓疆政策,對占城不斷侵蝕, 1306年陳朝將玄珍公主嫁與占城王,以割取烏州及里州二地。陳朝後期,占城王制蓬峨在位時,占城國力大振,並反攻陳朝,曾於1371年、1377年、1378年攻破陳朝都城昇龍,占城成為陳朝一大外患。1390年,制蓬峨死後,占城國的威脅告一段落。

胡朝銅錢

陳朝後期,君主昏庸,生活奢侈腐化,政局出現不穩狀態,加之外患不斷,外戚黎季犛(後改姓胡,又名一元)逐漸得陳藝宗信任,成為權臣。黎季犛在貨幣、土地、官制等諸多方面實行大力度改革,又於1396年遷都至清化,建立所謂「西都」,越南史家陳重金認為季犛的改革舉動是「大肆更張,用以收買黨羽」及「以便篡位」。1400年,黎季犛廢黷陳朝末代君主少帝而自立,建立胡朝(1400-1407),陳朝遂亡。胡朝建立之初,與明朝產生邊界糾紛,加之陳天平事件,明朝大兵入境,胡朝旋即滅亡。此後安南曾由明朝短暫統治二十年時間,隨後黎利擊敗中國明朝佔領軍後,重新恢復安南自立地位。1428年,黎利稱帝,是為後黎太祖,國號仍為「大越」,建立後黎朝。後黎朝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百年稱為後黎朝(1428-1527),此後貫稱中興後黎(1533-1789)。

自1428年黎利擊敗明軍,建立黎朝(為與之前黎桓建立的黎朝(980-1009)相區別,後世將此黎朝稱為「後黎朝」)之後,經過黎太祖、黎聖宗等的勵精圖治,越南進入其歷史上集權統治空前發達的時期,在強力的中央集權制度下,後黎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項事業都呈現出繁榮氣象。然而,從16世紀初葉開始,由於帝權衰微,地方勢力漸漸崛起,1527年莫登庸鴆殺黎恭帝,建立「大越」國,史稱「莫朝」。莫朝建立之後,並未對原後黎朝境域建立長效掌控機制,遂給原後黎朝遺臣的反抗遺留了空間。1533年,原後黎朝大將阮淦在清化擁立黎珣稱帝,史稱「黎庄宗」(1533-1548),自此直到1789年昭統失國,被後世稱為「中興黎朝」。黎庄宗雖立,但名過於實,國之實權由阮淦把控。阮淦死後,大權又落入其女婿鄭檢之手。鄭檢多次出兵攻擊莫朝,但由於勢均力敵之故,雙方逐漸進入僵持局面,此後直到1592年,莫氏棄升龍、退保高平為止,越南歷史屬於「南北朝時期」(1533-1592)。

南北朝

在南北朝局面形成之後,由於中興黎朝不斷出兵攻打莫朝,一些青年將領逐漸嶄露頭角,由此也受到生性雄猜的鄭檢之疑忌,其中就包括阮淦之次子阮潢。阮潢為人沉整,胸有器局,在目睹長兄遇忌殺身之後,遂有避禍自保之志。當時莫朝狀元阮秉謙正在海陽故園隱居,而阮潢之母與阮秉謙有同鄉之誼,因而阮潢前往求教。《越南開國志傳》中對此事做了詳盡的描述:「弘定庚子元年夏五月初,南主右丞相太尉端國公阮福潢見平安王寵遇日疏,欲圖保身,奈無計可施,遂令人將金銀就偽莫文官老臣致仕回鄉少傅程國公家門進獻,求以保身之計。程國公乃索紙筆寫八字,付差人遞迴。端國公看見八字云:『橫山一帶,萬代容身。』沉吟密思,終日乃悟。」

1558年,阮潢遂請命出鎮順化,由於當時順化局勢不平,莫氏殘軍、流寇盜賊競相出沒,鄭檢允准其請,蓋有擲之險地、任其自滅之意。由於阮潢經略得法,順化形勢漸趨安定。1569年,他又被任命為廣南鎮守。由此,廣南國的順廣基本政治區正式形成。順廣北接橫山,橫山背後則是境域、人力數倍於阮氏的鄭氏勢力,1627-1672年間,鄭阮之間先後進行了七次大的交戰,這七次征戰的結果,並不是某方的覆滅,而是以羅河為界,形成了較為均衡的對峙局面;順廣之南,則是占婆、水真臘的聚居區,由於這些地區政治體制鬆散、軍事力量薄弱,因而成為歷代阮主的經略對象。這就是廣南國的「北拒」和「南進」現象。

「南進」的不斷推行,最直接的結果是導致了廣南國境域的擴展,境域的擴展又豐富了其政區的內涵。此處所謂的政區內涵,並非只是指政區數目的增多,還包含不同性質政區的創設、政區結構的複雜化以及中央—邊緣政區制式的形成。這些新形成的政區,在地理平面上,包括從富安至河仙的狹長地帶;而在政區類型上,則區別為以富安營、平康營等為代表的經制區、以順城鎮為代表的羈縻區和以河仙鎮為代表的統治區。這也是廣南國(1558-1777)的基本境域。

廣南國後期,政治秩序轉趨混亂,土地兼并、通貨膨脹現象十分嚴重,國內人心不穩,張福巒把持朝政,清洗王宗的行為,又加劇了統治階層的分化,在這種情況下,不少鄉豪都在摩拳擦掌,等待時機。1771年,阮岳三兄弟在歸仁西山邑發起反旗,其勢如風火卷地,很快在整個平定擴展開來。北方鄭主見有機可乘,遂派黃五福南下,阮岳自願歸入鄭主麾下,在1775年,雙方共同攻克富春城。富春被攻陷之後,阮氏王族分崩離析,昔日王孫今成亡命,其零落之狀,令人嗟嘆。1777年,廣南末代君主阮福暘在平順被西山擒獲,後被殺,廣南國政權至此覆亡。

阮氏三兄弟滅亡廣南國之後,1777年,鄭主許其鎮守廣南,這就給後來西山攻陷順化埋下了伏筆。其後,阮岳又與鄭主反目,由於此時鄭主亦生內亂,因而也無力再對廣南地區進行有效經略,這就給了阮氏三兄弟縱橫之機。1786年,阮惠攻陷順化。此時,一心想滅亡鄭氏的阮有整進言曰:「將軍一舉而定順化,威震北河。用兵之道,一曰辰,二曰勢,三曰機,三者可乘,無往不勝。今北河將惰兵驕,朝廷無復紀綱,公挾此聲威,領兵取之,無不克捷。」阮有整此言固有私心,但其論斷鄭主形勢,「將惰兵驕,朝廷無復紀綱」,確實切中肯綮。「將惰」指的是經過立王之爭,許多將領在政治鬥爭中折損了;「兵驕」意指清華和乂安的優兵,不斷作亂,任以己意,肆行廢立。這樣的局勢,確是阮惠進取的大好時機。阮惠遂揮軍北上,於1786年佔領升龍,滅亡鄭主。

阮惠滅亡鄭主之後,隨即撤軍南還,北河之地遂成權力真空,鄭主殘餘勢力與阮有整競相逐鹿。此後,阮岳自稱「中央皇帝」,封阮侶為「東定王」,守嘉定;封阮惠為「北平王」,守富春。但好景不長,阮岳與阮惠隨即反目。正當西山內亂之時,阮有整進軍北河,力圖割據北河,阮惠聞訊,命武文任敗之。此後,為了維護西山在北河的統治,阮惠建立北城,命武文任為北城總鎮。北城下轄十四鎮之地,基本囊括了原北河之地。北城是一種戰時建置,它委託大員代鎮,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此外,武文任又是阮岳的女婿,於是,阮惠遂殺武文任,而代之以吳文楚。

阮惠派遣使者進貢滿清

此時,清乾隆皇帝出於「字小存亡」之義,從黎昭統帝之請,派遣孫士毅率兵助其復國。吳文楚和吳時任眼見清軍鋒芒正銳,遂撤軍至清華內外鎮之交的三疊山固守,以待阮惠援兵。阮惠得知清軍佔領升龍之後,遂於富春出發,向北方進軍。在出發之前,他接受臣下的建議,即位稱帝,年號「光中」。陳重金《越南通史》越文版記阮惠稱帝時間為1788年一月二十五日,戴可來先生據《偽西列傳》中「惠乃築壇於屏山之南,以十一月二十五日自立為帝,改元光中」的記載,更正為十一月二十五日。但據當時吳時任所擬《即位詔》言:「朕應天順人,不可牢執遜讓,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即天子位,紀元為光中元年。」則阮惠稱帝時間當為178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吳時任為阮惠之近臣,當時朝章詞翰多出其手,因此他對於阮惠稱帝時間的記載應當是更為準確的。阮惠揮軍北上,於1789年春節,趁清軍不備,很快將其擊潰。昭統帝也隨敗軍流亡中國,後黎朝至此滅亡。阮惠滅亡後黎朝之後,正式建立他自己的西山國(1789-1792)。

而此刻,阮福映在南方正在屢敗屢戰的發起複國運動。阮福映為人靈活變通,饒有智略,因而能充分的調動各種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他終於在1801年收復富春。此時的西山國,阮惠已死多年,繼承他的是阮光瓚,國之實權則由裴得宣掌控,政治十分混亂。1802年,阮福映最終攻入北城,阮光瓚被殺,阮光垂等自殺,其餘宗室悉遭族誅。西山朝滅亡。

阮朝皇宮午門

阮朝(1802-1945)建立,結束了南北朝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之後,嘉隆帝勵精圖治,興利革弊,使來之不易的統一局面得到了鞏固,但也有很多遺留問題未及措置,如北城和南城問題、諸鎮的軍事化問題、南境少數族群問題等等。嘉隆去世後,明命帝即位,進行了大規模的系統性改革。據R.B.Smith的劃分,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考試製度的改革、中央職能機構的創設,以及行省制度的全盤移植。」明命改革的藍本,主要是北方清朝。以此三項改革為主軸,越南的王朝政治進入高潮時期。明命去世之後,其子紹治即位,廟號「憲宗」。正如其年號所示,終紹治一朝,基本以承守明命基業為使命,在重大問題(如鎮西城之棄守)的決策上,浮沉於明命遺老的朝議之中,無甚特出之創舉。

紹治去世後,嗣德即位,同宗主國清朝一樣,嗣德時期的越南,亦出現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即越南開始被綁縛在西方的車輪上,身不由己的前行。當時的阮朝雖有嗣德此等勤勉樸素之君,張登桂、潘清簡此等忠廉之臣,但一則時代變動太巨,二則諸人觀念落後,三則內政不穩、民變蜂起(如「三堂賊」、「蝗賊」、「奉賊」、「客匪」等),即使時人(如丁文田、阮協、黎挺等)有維新之想,亦終究難以施行。嗣德去世之後,繼任的諸位帝王或身值稚齡、或諳弱無識、或被權臣凌駕,阮朝政局更加混亂。隨著1884年第二次順化條約的簽訂,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次年中法條約簽訂之後,阮朝正式脫離清朝主導的宗藩體系,這也意味著中越之間持續千年的宗藩關係的終結,越南與清朝的關係也漸行漸遠,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勢力對傳統的東亞宗藩關係的衝擊,另一方面則因為越南在「邦交」形勢下所一貫秉持的實用主義態度。越南的自主時代到此結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岳飛在淮西/柘皋之戰中的表現?是否屬於「消極怠戰」?朝廷可以在這一點上給他定罪嗎?
為什麼會有宋光宗這樣怕老婆的皇帝?
387.讀歷史11~黃袍加身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沒演變成流血事件,這一朝君臣為何那麼獨特?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和宋朝明朝的滅亡(三)

TAG:中國 | 宋朝 | 自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