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虛無文化對社會的侵蝕和破壞

2500年前,孔子和學生們有這樣一番對話,子貢向老師問政。孔子回答說,「足食,足兵,民眾相信政府,就可以了吧。」子貢又問,如果這三條必須要去掉一條,老師以為可以去掉誰?孔子答說,「那就把軍隊這一條去掉。」,子宮仍然不依不饒,繼續追問老師,如果這三條,逼不得已必須要去掉兩條呢?孔子回答說,「那就在把糧食這一條也去掉吧,自古以來人都會死,但是,民眾對政府不信賴還能夠存在的事情至今還沒有見到。」孔子反覆強調的「民信」,其實,就是在強調優秀的社會文化。比孔子稍早的管仲則在《管子》中寫道:「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處長錯也。」那麼,在管仲眼中,什麼是國之四維呢?就是「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歸根結底,也是一個文化的問題。

無數事實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領先,首先是在文化上佔有領先的地位。古今中外都未有文化落後而國家強大的先例。

追溯中國近100年來,建國60年來,改革開發30年來,中國的優秀文化不斷受到了侵蝕和衝擊,以「否定中華文化、懷疑中華文化」為特徵,全社會正在盛行一種民族虛無文化。如果不再加以重視的話,有亡國亡族的危險。

1、對民族優秀文化的懷疑遺棄。從中國清朝後半葉起,由於國家積貧積弱的原因,中國的一些仁人志士開始反思中國的文化。在反思的進程中,由懷疑中華文化到全盤否定中華文化,使中國優秀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建國後「漢字簡化」、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改革開放全盤學習西方」等,這些事件都無疑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破壞和懷疑作用。一個否定了自己舊文化,又沒有建立起優秀新文化的民族,從精神層面開始大廈傾塌。現在,僅以《論語》中的相關論述,來窺視一下中國文化的偉大和被破壞程度。

1)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用現代話說,就是:不懂得和遵守根本規律的人,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不知道和遵守禮儀規範的人,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不知道和領會別人言論的,也就不會真正的理解對方。當今中國社會,真的尊重和遵守人間根本規律的人是少之又少?否則,就不會有那麼些不誠信、假貨、欺民、破壞環境的現象存在。使中國人連自己吃什麼安全都解決不了,是何等的悲催呀?!

2)孔子的一個叫子張的學生向老師問「行」,就是說,在社會了怎麼才能夠行的通、吃得開?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這個教育很有智慧,老師可敬,學生可愛。在今天分分小命根的情況下,是不會再有這樣好的教育了。老師說,「『忠信篤敬』這四個字太重要了,你要做到了就可以通行天下,你做不到就會到處碰壁。所以,你要站著的時候,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在車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這個學生也很可愛,立刻把這些話寫在自己腰間的大帶上,時時提醒自己。

3)一次,孔子感慨的說了一番話,叫「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今天的文化恰恰就是「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中國人唯利是圖,為了錢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不懼怕,早早的把祖先的教導棄之如敝屐。一個為了錢而活的文化,是個什麼文化?

4)在《論語.堯曰第二十》中,有段很精彩的記錄。

錢穆先生用現代白話對這一段做了如下翻譯:古代部落首領堯在禪讓的儀式上對自己的下任說:「唉!你舜!天的曆數命運在你身上了。好好掌握著那中道!四海民生困窮,你的這一分天祿,也便永久完結了。」舜也把這番話來交代禹。湯遇著大旱禱天求雨也說:「我小子履,敢明白告訴皇皇在上的天帝。只要有罪的人,我從不敢輕易擅赦。那些賢人都是服從上帝之臣,我也不敢障蔽著他們。這都由上帝自心簡擇吧!只要我自身有罪,不要因此牽累及萬方。若使萬方有罪,都該由我一身負責,請只降罰我一身。」周武王得上天大賜,一時善人特多。他也說:「縱使有至親近戚,不如仁人呀!」他又說:「百姓有過,都在我一人。」該謹慎權量,審察法度,務求統一而公平。舊的官職廢了的,該重新修立,四方之政那就易於推行了。滅亡的國家,該使復興。已絕的族世,該使再續。隱逸在野的賢人,該提拔任用。那就天下之人全部歸心了。所當看重的,第一是民眾的飲食生活,第二是喪禮,第三是祭禮。在上位的人能寬大,便易獲得眾心。能有信,民眾便信任他。能敏勉從事,便有功了。能推行公道,則人心悅服了。

但是中國的古人是否和我們今天的人思維方式完全一樣呢?周武王那種「縱使有至親近戚,不如仁人呀」「百姓有過,都在我一人」的氣度還在官員首腦中存在或是不存在了呢?顯然是不存在了呀,因為公務員大考,已經取消了仁人和取賢的功用了。堯對舜的教育「唉!你舜!天的曆數命運在你身上了。好好掌握著那中道!四海民生困窮,你的這一分天祿,也便永久完結了」是多麼大的一種使命感的教導呀?

5)再看一段《論語》中子張問政,可以進一步了解到中國文化丟失的狀況。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看看當今的五美和四惡的狀況怎樣?「惠而不費」已被面子工程所代替,「勞而不怨」已被勞民傷財所代替,「欲而不貪」被貪得無厭所代替,「泰而不驕」被官風官威所代替,「威而不猛」被色厲內荏所代替。

孔子在本段話中,呀闡明了從政必須要除去四惡。這四惡分別是什麼呢?就是第一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一個好的政府不以嚴苛執法為榮,而是以教育引導人民為重,如果不好好教導人民,只滿足於對違法者進行懲處,就是「虐」。而現在不要說刑事犯罪屢發,被監禁或者處於極刑的較多,就是每天被處以極刑的中國官員,也成為世界之最。第二惡「不戒視成謂之暴」,一個官員對民眾不好好地加以素質培養等勸誡和訓導,就要下級奉獻出過多的成果,就是一種暴政。也就是說,政府的稅負等不能超過民眾的承受能力。第三惡「慢令致期謂之賊」,就是說,上面的政令模糊不清,變來變去,對低下卻異常的苛刻,經常使下級無所適從,不能完成任務,就是賊一樣的政治。最後一惡是「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就是說那些當政過於吝嗇,墨守成規不給下級獎勵,像一些職務卑微,充滿小家子氣的管家婆一樣。

其實,中國古代文化非常之璀璨,只要我們後人學到一分,就可以解決和消除許多社會問題。正如宋朝宰相趙普那樣,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2、受外部不良文化的長期侵潤。

西方文化不是不良文化,它是有別於中國東方文化的另外一種文化。西方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商業文化中的功利思想」、「道德文化中的原罪和贖罪」、「交易文化和契約精神」、「優勝劣汰的競爭思想」等等,自100多年前,偉大的五四運動曾高舉「德」和「賽」的兩面旗幟,企圖在中國進行科學和民族的文化改革,但是,實際結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劣根性和西方文化的糟粕做了很好的結合,嚴重侵潤和破壞了中國社會。中國人沒有學到西方文化優秀的部分,恰恰學到了西方文化的糟粕部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在和諧和競爭上,無序競爭破壞了中國社會的和諧。所謂和諧,就是多元素能夠友好的共存,就是天人合一下的「共存、共榮」,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好事不可以享盡,就是事情不可以做絕」,就是凡事都要留有餘地。所以,中國文化元素中對於爭還是有所顧忌的,或者是不倡導的。如,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儉,二曰慈,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而西方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精神指引下,強調爭,這個爭是有序競爭。由於西方的宗教意識和中國宗教意識上的差異,所以,中國人在內心上的自律也是通過《太上感應篇》《心相篇》等進行規範和約束的。但是,自從中國破四舊以後,中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執政黨成為無神論者後,中國人的敬畏之心全無。所以,在中國競爭成為了不擇手段的代名詞。無序的競爭已經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災難。

2)在義和利上,唯利是圖替代了「義無反顧」。什麼是義?義就是合適,就是適宜,就是規矩,就是不可以逾越的線。《管子·五輔》中說「義」有七體,即:「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離,以辟刑繆。纖嗇省用,以備饑饉。敦蠓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意思是說,用孝悌慈惠來奉養親屬,用恭敬忠信來事奉君上,用公正友愛來推行禮節,用端正克制來避免犯罪,用節約省用來防備饑荒,用敦厚樸實來戒備禍亂,用和睦直轄市來防止敵寇。這七個方面,都是義的實體,也就是義的內容。《管子》還認為,人民必須知義然後才能中正,中正然後和睦團結,和睦團結才能生活安定,生活安定然後辦事才有威信,有威信才能夠取得戰爭勝利而防務鞏固。所以「義」是不可不行的。在古代,利和義衝突發生以後,利需要服從義,所以孔子說「君子生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是不應該取的。而在當今社會,當利和義發生衝突時,則利字當頭。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破壞了社會的秩序,侵害了社會的利益。中國社會從追求共產主義的「大公無私」變成了極端自私、極端功利、極端個人主義泛濫的社會。

3)在禮上,西方的無禮破壞了中國社會秩序。什麼是禮?禮就是調整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管子·五輔》中指出,禮有「八經」,即「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這八個方面是禮的綱領。上下沒有禮儀就要亂,貴賤不守本分就要爭,長幼沒有等次就要叛離,貧富不依法度就失其節制。上下亂,貴賤,長幼叛離,貧富失其節制,國家就要混亂。因此,政府一定要整頓八禮以教導人民。八方面都各得其宜,政府公正而不偏私,民眾忠信而不結黨,父母以教育實現慈惠,子女以嚴肅實現孝悌,兄長以教誨實現寬厚,人弟以恭敬實現和順,丈夫以專一實現敦厚,人妻一如既往的以忠貞節作為自勉。這樣的社會才能和諧順暢和清明。而當今社會教育,恰恰是無禮的社會教育,那個泱泱文明古國,古樸、內斂、敦厚的民風已經不再存在。

4)在勤和儉上,不勞而獲和享樂主義佔了上風。中國古人一再強調「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然而,當今社會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社會主導,從社會崇拜,到婚姻擇偶,無不充滿了物慾的結果,所有的價值、美好,全部可以用金錢去度量。人們在浮躁短視的心態下,急功近利思想濃重。

5)在契約精神和自由上,潛規則大行其道,背信棄義成為了自由。中國的歷史是輕視商業行為的歷史,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歷史。所以,與契約精神相關的理念也不強大。變通,是中國文華的一大特色。為此,中國人式過馬路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和中國式的悲催幽默。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什麼規則都有,什麼規則也都沒有。寫在紙上的很多,留在心裡的很少。規則很多,潛規則更多。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禮不逾節」「義不自進」被丟棄的精光。

6)中國是一個缺乏信仰和敬畏精神的國家。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原罪和贖罪是非常重要的宗教文化概念。所以,許多時候,人們的心靈中對於犯罪有強烈的懺悔、自責和贖罪的心理。而在中國的宗教文化中,卻在「賄賂」上大行其道。如果做了壞事,希望給佛或天神燒幾道香,供奉一些禮品,就可以給予上天的格外開恩,或者能夠得到隱瞞。所以,很多人採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官位和財富,而失去了廉恥之心。記不得是哪個作家曾經說了一句簡單而深刻的話——沒有羞恥心的民族,是不道德的。管仲在《管子》里講:「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意思是說,了解並做到廉,就不會故意掩飾過錯;認識到恥,就不會幹壞事。所以,在社會文化中如果不發揚禮、義、廉、恥這治國的四條綱紀,這個國家遲早會滅亡,這個民族也不會有希望。

在去年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七中全會上,專門討論文化繁榮問題,時至今日已有一年。但是,我們所看到的依然是把文化繁榮歸結在怎麼怎麼擴大文化產業,怎麼怎麼去靠文化去賺錢。這樣的文化繁榮,是假繁榮,是在危害中華文化,是在危害這個國家。


推薦閱讀:

論存在與虛無
因憧憬「遠方」的而出發的人,抵達時或只剩一片虛無
杜小真:自由是人的宿命——談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薩特 | 正視生命中的虛無
我們仍舊虛無地活著,或者更適合被稱為「沒死」

TAG:社會 | 民族 | 文化 | 破壞 | 虛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