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業書店龍之媒

專業書店龍之媒(2009-09-07 11:26:44)

標籤:龍之媒專業書店徐智明網上書店文化 分類:企業

(受託為「出版文化叢書」組稿。徐智明的菜,偶們做的拼盤。)

在出版業,有家書店規模不大,年流水不過1000多萬,但名氣很大,提起專業書店,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它。這就是龍之媒。 龍之媒是家廣告書店,在廣告業更為有名,許多廣告人稱,就是讀著龍媒的書成長的。2008年,龍之媒捧回了「中國廣告30年歷史貢獻獎」。

龍之媒的店

1991年北大畢業的時候,政治學的徐智明一心想當官。但受89風波影響,機關不太願意接受北大學生,徐智明被分配到一家國有的油漆廠。 90年代初,是中國廣告業的超高超發展期,徐智明也趕潮下海,進了一家廣告公司。他發現,像他一樣專業基礎先天不足的廣告人比比皆是,需要學習但沒人指導,需要了解行業資訊卻無處可覓。1995年1月18日,徐智明高志宏夫妻借款20萬,開了中國第一家廣告書店——北京廣告人書店。 書店位於北京宣武門旁邊的小衚衕里,最初只有兩個人,老闆擠公共汽車滿世界淘書,店員守在店裡不停地找報紙上發招聘啟事的廣告公司寄書目。哪天賣到100塊以上,就歡呼雀躍地彙報;最慘的一天,只賣了7毛錢。迫於生計,書店還曾挪出一半書架去賣暢銷書。 這家不起眼的街頭小店,老闆的志向卻很大,開業之前就訂好了明確的目標—— 「以北京乃至全國第一家廣告專業書店的氣魄和優勢,充分挖掘廣告類書籍的市場潛力,成為北京廣告人、廣告經營單位、廣告教育機構、廣告研究機構購書的首選場所;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和傳播媒介將知名度擴大大全國廣告界,成為全國廣告書籍的郵購中心;介入出版發行,參與廣告圖書的選題、組稿,推出作者和自編新書,成為廣告圖書出版發行界有影響力的成員。」 徐智明制定的三年規劃是:第一步,開店,造名氣,豎品牌;第二步,出書;第三步,搞培訓等活動。而且,後來果真一一實現了。 創業之初沒錢做廣告,徐智明就背著大包,哪兒有行業會議,就去會場門口發傳單,「簡直就像是散發小廣告的」。或者翻報紙招聘欄,一有廣告公司的信息就上門推銷。就這樣,書店一點一點收集廣告人名片,廣告公司和媒體廣告部門的名單,建立資料庫,然後郵寄書目。漸漸地,有人手持傳單上門購書了。有些顧客甚至從新疆、杭州過來買書,看到想要的書如獲至寶:「真有這樣的書店啊!」 由於第一家的先機和經營者的勤奮用心,龍之媒很快在專業領域站住了腳跟。隨之,全國各地「某某廣告人書店」越來越多,徐智明夫婦主動放棄了原來的品牌,1997年更名為「龍之媒廣告文化書店」。 年輕氣盛的龍之媒也走過一些彎路。除了書店、出版和培訓,徐智明還拓展過許多業務,如人才信息、獵頭服務、資訊服務等,並在鄭州、西安、瀋陽建立加盟連鎖店。到2001年,儘管龍之媒的品牌越來越響,但公司經營上發展緩慢,徐智明夫婦意識到企業發展出了問題。最後他們得出結論:企業在沒有做大的時候,要抵制「多元化」誘惑。龍之媒必須回歸本業,只做書店,涉及圖書以廣告為核心,輻射到行業相關領域。龍之媒選書很專,「龍之媒圖書銷售排行榜」甚至成為許多大書城進廣告類圖書的依據。

隨著業務的發展,龍之媒三度搬家。如今的龍之媒書店,位於東四十條的華普花園。這是一幢公寓樓,大門口有保安,進了大廳,右拐輾轉找到電梯,出二樓再左右打量一會兒,才能找到蜇伏其中的龍之媒。初來的人一定生疑:書店開到這兒,讓人怎麼找啊? 這事兒徐智明可一點不擔心:「沒關係,我不需要人流。」他認為,專業書店的消費者是數量有限的一群人,要想像一般書店那樣等客上門,接觸到他們的機會大得難以想像。廣告書一般有大量圖片,印刷精美,那些不明所以進來又旋即離去的人們胡亂翻看一番的結果,是書架上的書籍難以保持他們應有的分類、次序和品相,由此產生的喧鬧也會令店堂嘈雜不堪。而且,繁華商業區的房租要高得多。 專業書店的潛在消費者是某個行業,或者即將進入某個行業的人。他們是身份相對明確的一群人,使用資料庫營銷、關係營銷、顧客關係管理、直接銷售等方式更有效。專業書籍對於專業人士有更大的必須性,使得他們對專業圖書價格的承受力較高,而且肯於為買書付出更大的搜尋成本。他們受教育程度更高,消費時更注重品牌和環境。龍之媒有比較完善的客戶資料庫,與廣告業也有密切的聯繫,可以確保需要它的人找到這裡。龍之媒店堂的人不多,但他們是非常有效的消費者,而且通常購買數量大,價格高。因此,龍之媒的6家分店都是二樓之上的書店,有的最高開到了16樓。而這,基本不影響他們的銷售。

龍之媒的書

1996年春天,站穩腳跟的北京廣告人書店迎來第一個開業周年,同時也邁出規劃中的第二步——進入出版領域。 當時,許多大專院校紛紛開設廣告專業,卻沒有好教材,實務性和理論性結合比較強的廣告書很難找,可以用作廣告公司基礎培訓的資料也少見,針對這幾大目標市場,徐智明夫婦策划了9本「廣告基礎理論系列」圖書。他們將每本書從書名到每一章節、大綱都設計好,再找專家寫作。除了兩本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作者,只好趕自己上架,其他7種,都是丁俊傑、黃升民、馬謀超等一批業界既有實務經驗又有學術水平的最頂尖作者。 整整一年,徐智明夫妻兩個忙如陀螺。高志宏每天足不出戶,伏案做編輯校對,足有半年時間。徐智明則四處奔走,跑出版社,聯絡作者,跑排版印刷,還有最重要的,就是籌錢。剛做一年多的書店全無家底,只好到處借錢,前後借了60萬,精神和經濟的壓力讓徐智明經常夜裡在噩夢中驚醒。 1997年,打著「龍媒選書」標記的新書上市。所幸,整套書一出來,馬上憑著完整的體系、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翔實內容大賣起來,後來還被很多學校選做教材,《中外廣告史》等4部還是添補專業空白之作。這套書十年累計發行超過50萬冊,好幾種出到第二版、第三版。「龍媒選書」這個名字,也成為廣告專業圖書的第一個品牌和現在的第一品牌。 當初為了給自己的書取個好名字,徐智明夫婦像給孩子起名字一樣,翻遍家裡的所有古籍,終於在《漢書-禮樂志》里遇到了「龍媒」:「天馬徠,龍之媒。」意天馬神駿為招引神龍之媒。他們喜歡它恰如其分的古雅,喜歡它恰如其分的謙遜和不羈。後來,為了與全國各地無數家後起的廣告人書店建立品牌區隔,決定更名的時候,他們也毫不猶豫地用了「龍之媒」。 關於這套書,還有個笑話。書出版幾年後,徐智明和一些書業同行熟悉起來,人家告訴他:「當時我們都嚇一跳,這人從來沒做過書,一下子做9本,真是傻大膽!」

「廣告基礎理論系列」的成功,把更多廣告業的核心資源拉到了徐智明的身邊。之後,「廣告大師經典系列」、「廣告作品集系列」、「廣告運作實務系列」、「營銷· 傳播系列」等系列不斷推出,叢書隊伍陸續加長的同時,每輯叢書里的書目也不斷得到充實。 目前,「龍媒選書」已經出了100多種。其中最經典的,當數奧美廣告公司創始人大衛·奧格威的著作。很多人(包括徐智明本人)就是讀闐奧格威的《一個廣告人的自白》而進入廣告業的。2003年,絕版多年的《一個廣告人的自白》作為「龍媒選書?大師經典系列」之一出版,同時出版的還有《奧格威談廣告》、《廣告大師奧格威——未公諸於世的選集》,加上1998年已經由龍媒選書引進的《大衛?奧格威自傳》,中國大陸廣告人,第一次讀到了廣告教皇奧格威的全部著作。奧格威的書,也成為龍之媒出版銷量最大、利潤最豐的書。

龍之媒的業

專業書店身處兩個行業,它既是書業的一員,又是讀者所在行業的一員。而後者,更為重要。 多年來,除了學習借鑒成功書店的經驗,龍之媒更主要的活動還是在廣告業,他們稱之為「融入行業」。 怎樣融入行業?徐智明有兩個標準,最低標準是被消費者視為「內行」。如果你對行業一無所知,消費者很難相信你能滿足他的專業需求,就會懷疑你選書的眼光,品牌忠誠更無從談起。經營專業書店,必須了解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能就一般專業常識與消費者對話,並能以專業眼光的建設品種,為消費者推薦圖書。你不一定要會做廣告,但一定要知道廣告人是怎麼工作的。 更理想的狀態是被消費者視為「專家」。這就需要具有相當的專業水準,能夠給消費者以專業的建議和幫助,甚至以自己的專業水準在行業內產生一定影響。徐智明和高志宏是兩本很受讀者歡迎的專業圖書的作者、兩本重要的專業圖書的譯者,分別是廣告學術委員會的常委和委員,這對於增強讀者對書店的信任有很大的幫助。 作為專業書店,就得研究專業讀者的需求以配備品種。在龍之媒的分類中,你會看到一些與廣告全不相干的分類,比如「顧客關係管理」、「媒體運營」,甚至「生活形態」。因為隨著廣告業的發展,廣告公司為企業做服務的一種趨向,就是幫企業進行顧客關係管理。媒體運營也不再只是媒體的事,廣告公司正全面介入媒體運營。而且,廣告公司要幫企業銷售產品,建設品牌形象,就要研究消費形態和顧客的消費行為,使介紹各個群體生活形態的書成為所需。

作為專業書店,還有一些專業書店特有的營銷方式。 比如會員制。 一般來說,吸收會員並不難,添張表,發個卡,就可以讓顧客搖身一變,成為更好聽的會員。如果就這樣坐等會員持卡來打折消費,基本還算不上會員制。登記會員聯繫辦法,然後郵寄產品目錄的方式就高明不少。而更高層次的做法,是和會員持續溝通,發展關係,把會員變成長期的忠誠顧客。龍之媒的單本書經常賣到幾千冊,甚至七八千冊,得益於對會員消費行為的細緻研究。龍之媒的資料庫里,記錄著1998年來每一位會員的每一次消費行為,由此,就可以對他們做更精準的信息傳遞。 比如活動行銷。 簽名售書是書業常用的促銷方式,對於大眾圖書效果很好,用在專業圖書則效果平平。專業讀者更理性,一般不會為了見作者一面跑來求籤名。對於專業圖書,活動行銷更有效。為配合奧美系列圖書銷售,龍之媒舉辦了奧美京滬穗等巡迴演講,因為奧美是廣告業的明星,演講者是奧美高層,各地演講場場爆滿,活動現場銷售的其他書籍也常常被搶購一空,作為「餘興」節目的作者簽名,更是因為有了前面幾個小時的鋪墊而出現工作人員死命頂住簽名桌的場面。比如個性化的服務。 龍之媒不只賣書,還賣雜誌,並提供雜誌訂閱。按慣例,書店只賣書,不賣雜誌,更別說幫讀者訂雜誌。但龍之媒認為。專業雜誌和專業圖書具有同樣性質,幫讀者買書的同時省掉專門訂雜誌的麻煩,何樂而不為?雜誌經營,在龍之媒穩定佔有20%的營業額。 在書店玄關處,龍之媒還設一個贈閱資料架,成為行業各種宣傳品爭相搶佔的地方。店內的開放式告示板有不少廣告公司發招聘啟示,據說效果很好。這些事,看起來沒什麼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成為一個小小的行業信息集散地。 針對一些公司想集中買書,龍之媒推出小型的上門書展。既幫助銷售,又密切顧客關係。除此,龍之媒還常做專業院校書展,同樣也獲得了不少接觸新顧客和未來顧客的機會。

專業書店創業時常有一種理想主義情緒,這種理想主義成就了的書店,成就了的品牌。但書店也是一商業,專業書店不可避免地會遇這樣的矛盾——是把專業水準放在第一位,還是把銷售額和利潤放在第一位? 曾經某日,一名讀者指名要五六年前出版的《老上海廣告》,一找,沒有。店員說:「不好賣,退貨了。」又某日,一位外地教師專門來找《全國廣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又是沒有。店員答:「不好賣。」最後,翻箱倒櫃在辦公室角落找到十幾本還沒拆包的論文集,好歹沒讓人家失望而歸。 這兩件事讓徐智明大發雷霆。一本很好的資料書和這個行業唯一一本全國性論文集在號稱最大的廣告書店龍之媒居然是這樣的遭遇,實在有悖當初做一家優秀的專業書店的理想。 痛定思痛。專業性很難作為店長考核的標準,而營業額和利潤則可以。當頭頂懸著銷售指標的利劍,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數暢銷品種上,而動銷率低的品種被慢慢冷落。當生存問題解決後,創業者也常常抵禦不住做大的誘惑,把精力更多放在尋求發展而不是完善上,任由書店按商業規則運轉。商業目標不知不覺凌駕於專業之上,專業淡化成一個背景。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鑄一柄過度商業化的利劍,回過頭來殺死自己。 這件事讓徐智明警醒:專業是專業書店存在的唯一理由和全部生命力所在。讀者為什麼一邊付錢給你還要一邊感謝你?是因為專業。當你達不到讀者心目中的專業標準的時候,結果也不難想像:讀者會一點點失去對你的信任,選擇別人,而你被淘汰出局。 總之,專業是專業書店的根。企業如樹,根越深,葉越茂。專業書店生存的根本,就在於深耕專業。「專業第一,商業第二」,一家優秀的專業書店有必要對此矯枉過正。

龍之媒的網

龍之媒是較早網路探索的書店,1999年就開了網站,2002年開始在網上接訂單。開始只有做網站的一個人有興趣,別人該幹嘛幹嘛,自己的網站都很少看。等到網上能下訂單,店面的事仍排第一位,網上訂單最後處理。 2005年,龍之媒遇到一個問題。品牌影響越來越大,在廣告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但是卻轉換不成銷售,連續三年店銷幾乎是停滯的,2006年初甚至急劇下降。 徐智明深思很久:廣告業仍在快速增長,已經有10萬家廣告公司,約100萬從業人員,幾百家高校開廣告學專業,需求並沒有變。變的是人們的購買方式,許多人跑到噹噹、卓越去買書了。在噹噹的客戶分析里,第一位是IT業,第二位就是廣告業。很明顯,網店購書更便捷。而且噹噹、卓越打折,龍之媒不打折。 2006年龍之媒網站改版,確定了發展網上書店的新戰略。許多同事疑惑:我們是實體店呢?還是網店?徐智明的回答是:別管我們是什麼,我們就是賣書給顧客的,顧客喜歡怎麼買,我們就怎麼賣。對於賣書這件事,徐智明的第一關鍵詞不是「書店」,而是「顧客」,顧客的需求永遠是最初的起點;所謂的書店,唯一也是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顧客滿意地買到想買的書,除此無他。 為了做好網店,徐智明幾乎「網附身」,言必稱網路,只要打開電腦,馬上登錄MSN,自己管理龍之媒博客,自己上網買東西。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自己變成了「網路購物狂」,小到孩子的奶粉玩具,大到液晶電視。他去嘗試各種購物網站:大型網上書店、個人網上書店、兒童用品網站……;嘗試不同的支付方式:貨到付款、在線支付、信用卡付款……。他還不遺餘力地鼓動公司的姑娘小伙兒上網購物,眉飛色舞地渲染網路購物的便利,語重心長地訓導大家學習網上購物對於公司發展網上銷售的好處,終於成功掀起全公司的網購熱潮,最熱鬧的一天來了五六撥送貨快遞。 除了龍之媒自己的網上書店,他們還在淘寶、噹噹開店中店。淘定店的店主就是龍之媒的總經理高志宏。如果你周末或晚7點後造訪淘寶商城龍之媒店,點開旺旺找客服說話,那位耐心細緻、笑臉不斷的客服,十有八九就是她。自己做客服雖然很費功夫,但可以發現顧客需求中好多重要的細節,他們認為在初期也是必要的。

與網店配套的,一是建立順暢的訂購渠道。顧客可以在店面或網店買書,還可以通過電話、傳真訂購,甚至電子郵件、QQ、MSN,總之,使用最方便最節約成本的方式來溝通和達成銷售。二是增加多種付款方式,除了傳統的郵局、銀行付款,還可以貨到付款,或使用支付寶和網銀在線付款。三是更新內部信息平台,能隨時看到各分店的銷售與庫存,以解決各地的斷檔與調配。四是建立統一的訂單處理系統。過去讀者得選擇是廣州店或上海店為自己服務,現在交由專人統一處理,再通知六地發貨,所有繁瑣交給自己,簡化顧客的流程。徐智明經常提到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一句話:「當我們遇到問題難以決定的時候,就問一句,哪種方案對消費者最有利,問題一下就簡單了。」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就是打折。 身為奧格威信徒的徐智明,一直謹記他老人家的教誨:以低價格促銷無助於品牌形象,甚至有可能傷害品牌形象。但開網店遇到一個兩難的問題:打折,意味著要壓縮毛利;不打折,顧客根本不會來。兩害相權,如何抉擇? 商場的唯一規則,就是適者生存,抱怨打折風潮沒有用,有用的,只有自己的行動。 為此,龍之媒改變了堅持12年的價格體系,2007年6月8號起開始採取低價策略,提出「媲美噹噹、卓越價」,「暢銷書75折,88折封頂,龍媒選書15-75折,每月更有部分圖書輪流半價特惠」,而且網上網下統一價。 為什麼敢做出這樣大膽的決定?徐智明心中有張小算盤。他曾經問過好多人,你們覺得噹噹低於80折甚至70折的書佔多大比例?一般讀者會說80%,甚至90%。而實際上,噹噹只有幾萬個品種是60、70折的,它80%的品種是超過80折的,那只是人們的一個品牌印象。龍之媒提出「媲美噹噹、卓越價」的口號,就是要造成一個新的品牌印象,就是龍之媒的不僅是書最專業的、服務是最好的,而且價格也是最便宜的。 新策略對龍之媒的銷售業績拉升很快,儘管單本毛利潤降低,但營業額的提升會抵消一部分。再則,龍之媒50%的銷售是靠外版書,這一部分是沒人比價的,利潤全在30%以上。也就是這部分利潤降低,那部分找回來。 2006年下半年,龍之媒的銷售重新增長,而且完全是通過網路帶來的。2007年網店銷售的佔到龍之媒的10%,2008年達20%。

同時,徐智明意識到,網路正在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人們會越來越依賴網路獲取信息和知識。對此,龍之媒積極行動。年輕人不是希望網路閱讀嗎,OK,我也提供。現在龍之媒網站上有1000多本免費閱讀的電子書,只要裝上一個閱讀軟體,下載後輸入一個簡單的標識,就能在電腦上像真的翻書一樣一頁一頁地翻開讀了。除了不是紙質,一切和閱讀紙質書沒有任何區別,仔細聽還有翻動紙張的聲音!徐智明說他考察了很久,終於下決心買下這個對圖書頁面保真效果最好、閱讀體驗最逼真的技術。「很貴,但是很值!」 為了解決網店不能翻看圖書的問題,龍之媒提供圖書的「試閱讀」——把書全部掃描幾十頁,從封面,到目錄,到正文,不來書店也可以選書,讓購買決策通過網路實現。他們還在網站上建設公司和個人的原創電子書,公司的案例、個人的文章都可以出成電子書。並與許多作者簽約,銷售電子書,跟作者分成。一些絕版的老書,也可以在龍之媒電子書中找到。此外,他們還與廣告專業網站合作,建設它們的圖書頻道。 龍之媒甚至還獨創了「廣告業的維基」。他們買了四本詞典的版權,放了幾千條廣告專業的辭彙,每個辭彙都有解釋。讀者對哪個解釋不滿意,可以粘貼你的解釋,可以創建新的詞條,還可以像「百度知道」一樣去提問。

龍之媒的人

在網上閑搜龍之媒,你會看到有讀者留下這樣的話:「龍之媒的阿姐都是好人,上次突然在書店流眼淚,然後她們馬上遞過來一包餐巾紙,態度也是超好的。」在龍之媒,每個店員都記得很多和顧客之間這樣有人情味的親切故事。還有一位新顧客在龍之媒淘寶商城店留下了這句言簡意賅的話:「書多,人好,心情美。」對一家書店來說,有什麼評價能像這句一樣讓人心情美好呢? 徐智明認為,消費者建立對品牌的印象,就如同鳥兒築巢,從隨手擷取的稻草雜物建造而成。對於書店來說,讀者也是從媒介看到的消息、從同事朋友聽到的談論、從自己每一次進店到出門的體驗,等等零星信息和片斷印象中,構成他們對一家書店的總體印象。具體到,給顧客打電話時,是你先掛電話還是等顧客先掛電話;找顧客零錢時,是單手遞過去還是雙手遞過去;是由顧客來說謝謝還是先謝謝顧客。消費者對一個書店的印象,往往就是通過一樁樁小事、一個個細節建立起來的。 拉近讀者關係還有一個簡單的小竅門,就是真心實意地幫顧客點小忙。有的讀者忘了一個專業辭彙的英文,就會打電話給龍之媒,而店員則會暫時放下手頭的事,去幫讀者查。 徐智明經常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地跟客服同事講,要善良,要厚道,要肯吃虧。真的照顧好顧客,顧客會很感謝我們。我們讓一步,就可能贏得一個忠誠顧客,贏得一份好口碑;我們一個處理不當,不但會失去一位顧客,還會在顧客的朋友和同事中換來一個壞口碑。 當然,公司也有顧客不滿的案例。一個不太有經驗的店員在幫一個大客戶算雜誌訂閱款時算錯了,過了幾天給顧客打電話要求補款。顧客很惱火:你們怎麼搞的,財務都下賬了,讓我怎麼補?!結果投訴電話直接打給了總經理。總經理的處理辦法是馬上在電話里道歉,表示我們的錯誤我們承擔,然後親自登門道歉,和客戶溝通,並送上出版的新書做小禮物。後來終於顧客消了氣。這事在公司討論得很熱烈,最後統一的觀點是:那個電話根本就不應該打,誰的工作失誤由誰負責,怎麼能過了那麼多天再去找顧客呢?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龍之媒幕後的高志宏。高志宏是中國第二批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廣告學碩士,目前在讀廣告學博士。她的小學、中學、大學皆與徐智明同校,畢業後也進入廣告公司,之後兩人一起開書店。 起初為了避嫌,龍之媒特意外聘總經理。外聘總經理突然辭職,高志宏來臨時救場。徐智明頭腦靈活、充滿創意激情,高志宏個性沉穩、嚴謹,執行能力強,兩人分工各取所長,徐智明負責業務規劃、團隊建設,高志宏負責制度建設和管理流程。在合作中他們漸漸明白,只要有合理的組織結構,不必拘泥是不是夫妻。夫妻搭檔創業也有許多優勢,首先運營成本比外聘經理低,而且24小時隨時可以討論工作,夫妻間溝通也更為順暢。其次就是分擔壓力。1997年貸款出書時,重壓之下的徐智明流下「不輕彈」的眼淚時,妻子拍著他的肩膀輕聲說:「沒關係,還有我呢!」  雖說是私營企業,但徐智明夫婦不想讓企業按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運作,也不希望孩子將來繼承書店。「我不希望規劃我孩子的未來,他長大後的路要他自己來走,我覺得也許他的天地比我要大。」他們希望在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百年老店」。 首先,公司明文規定,徐智明和高志宏的親戚不能加入龍之媒。其次,在龍之媒不存在丈夫管錢還是妻子管錢的問題,財務部有專業人員負責。而且,公司1997年就實行員工持股。目前,2/3的員工都有公司股份。徐智明說,隨著他和妻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們持股的比例會越來越小,最後把龍之媒變成一個大家的公司。

徐智明的生活理想,是下班之後不工作,周六周日不工作。現在徐智明已漸漸從書店的具體事務中解放出來,除了到大學講課、擔任非國有書業委員會的秘書長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們身上:每天清晨6點,徐智明就起來照顧孩子,7點準時送大兒子去幼兒園。高志宏通常睡到9點,然後和徐智明一起吃早餐,一起去店裡。下午4點半,徐智明準時回家接孩子。晚上,徐智明的時間就全部獻給兩個小孩,任他們驅使,陪他們玩,給他們講故事。高志宏則點支煙,工作到夜裡一兩點。 對於目前的一切,徐智明很滿足:「賣書,滿足了我這樣一個介於60後和70後之間的人關於『價值』的嚮往,讓我這樣一個平凡人的人生更有價值,讓我們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企業更有價值。每每想到我可能老婆孩子熱炕頭地終老,而恰恰我碰到了『販書』這樣一件可以參與到社會的文化傳承和讀者知識與精神世界建構當中的事,除了滿足自己吃喝還可以盡心儘力地幫社會和許多人一點小忙,我都倍感幸運。」 這就是龍之媒,一家專業書店,一群平實而善良的人。這份善良,還包括從不曾被大肆宣揚的坐落於太行山中的那家「龍之媒小學」。


推薦閱讀:

天干地支與十二生肖的起源(本文較專業,不喜勿看)
揭露催乳行業亂象,專業介紹催乳手法
我們不是專業舞者, 確甘願承受職業舞者的艱辛!
【專業篇】凍結肩的針刀定位與治療
七大品牌單電齊聚 從時尚到專業如何選?

TAG:書店 | 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