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能介紹一下琵琶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是琵琶武曲的頂峰之作,它結構完整,用音樂敘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現了名聞古今的楚漢之戰,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那激動人心的旋律令聽者無不熱血沸騰、振奮不已。至今在各種類型的音樂會中,《十面埋伏》都是最受歡迎的琵琶曲之一。1997年,我國為迎接香港回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大型文藝晚會《回歸頌》,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就在晚會中演奏了這首琵琶曲的選段,展示了這首古典的不朽的魅力。 琵琶曲分為兩個大類,即文曲與武曲。這主要是按照精神氣質上的區別來劃分的,類似陽剛之美與奶柔之美之分。《十面》屬於武曲代表性作品。 這首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 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秦朝末年,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展開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鬥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到垓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項羽的十萬之眾。深夜,張良吹簫,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迫使項羽率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外逃,而漢軍以五千騎兵追擊,最後在烏江邊展開一場決鬥,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早在十六世紀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的生動狀況。文中寫出道:「《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內容、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一曲所描述的大體一致,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最早記載的是1818年出版的於華秋蘋(江蘇無錫人)編的《琵琶譜》卷上,標題為《十面》,標為直隸王君錫傳譜,全曲共分十三段,各段前均有小標題: (1)開門放炮(2)吹打(3)點將(4)排陣(5)埋伏(6)小戰(7)吶喊(8)大戰(9)敗陣(10)烏江(11)爭功(12)凱歌(13)回營 李方園編訂的,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版《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將它改名為《淮陰平楚》。分為十八段。現在流行的各派所傳《十面埋伏》譜本分段不一,少則九段,多至二十四段。但不論段數多少,其音樂內容大致相同。 琵琶曲《十面埋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的形式。現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個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強的標題。這些標題是:一、列營;二、吹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里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勝回營。 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寫漢軍戰前的演習,點將、列陣,大戰前的準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音樂昂揚有力,伴有鼓聲、號角聲,鼓聲由慢逐漸加快,營造出大戰之前劍拔管張的緊張氣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個小段 「列營」實際上是全曲的引子。節奏比較自由而富於變化。開始就使用「輪拂」手法先聲奪人,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激昂高亢的長音好象震憾山谷的號角聲,形象地描繪了戰場特有的鼓角音響。此後用種種表現手法表現人聲鼎沸、擂鼓三通、軍炮齊鳴、鐵騎賓士等壯觀場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戰場緊緊張激烈的典型環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蕩蕩、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這段音樂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在實際演奏中是有所變化和取捨的。它們的相同特點是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漢軍戰鬥前的高昂的士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使得情緒的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面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部分寫楚漢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交戰場面。它是樂曲的主體部分,音樂多變,節奏急促,在演奏上連續運用了彈、掃、輪、絞、滾、煞等手法,以描寫激烈的撕殺、拼搏,驚天動地、動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它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的感覺。 「雞鳴山小戰」中琵琶運用了特有的「剎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鬥的情景。「剎弦發出的聲響不是純樂音,而是一種含有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更為緊張。 「九里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家中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千軍萬馬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鬥音響模擬十分出色,使人彷彿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衝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凄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刪節,有的省略整個第三部分,有的刪節去「眾軍奏凱」後三小段,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 近來有些專家認為《十面》不一定是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的,馮文慈同志《略論十面埋伏》一文(載《音樂認叢》第1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版)認為本曲的產生應該是明代邊塞戰爭的歷史時期。根據之一是主要旋律帶有維吾爾北疆《古典可見的特點(帶降七度音的調式與曲調上的聯繫);根據之二是第一段落就有火炮聲,而火炮用于軍事則不早於宋代末年。不但楚漢相爭時沒有火炮,就連李芳園所假託的隋代也還沒有火炮。參考資料:教育教學研究網
推薦閱讀:

琵琶訓練之基本功練習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八十八歲書法作品——《琵琶行》,這麼美得書法,試問還有誰
紅塵陌上,彈一曲琵琶吟
25歲了我想學琵琶,算是異想天開嗎?
琵琶滾指怎麼練習才減少雜音,童子功也不是說撿就撿回來的,兩個月,換了尼龍指甲練滾指雜音也還是一樣。?

TAG:介紹 | 琵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