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袁枚的《苔》,如何理解詩人的心情?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1716.3.25-1798.1.3),與趙翼和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他為詩主張書寫性靈,直抒作者胸臆。他多才多藝,風流倜儻,雖然進過翰林院,不過仕宦不達,只做過幾任七品芝麻官,卻能名揚天下。愛好美食,會吃能寫,與蘇軾相似。他還曾招收女弟子,在中國古代能夠這樣瀟洒自若,得以善終者,著實罕見。
這般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自然容易發現被人忽略的美來。比如五言絕句《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生活在陰暗處的苔蘚,沒有得到白日的照耀,但卻也能郁然青青,彷彿也在迎春微笑。它的花朵兒如米粒一般微笑,竟像牡丹花一樣恣意盛放。
詩人似乎只在描述一幅畫面,一個場景,彷彿在陳述事實。苔蘚喜陰喜濕,但對陽光依舊有需求,否則難以存活。詩人卻有意無意忽略這點兒,僅言其不受陽光澤被。由苔蘚的顏色——青綠,繼而聯想到春天。進而,言苔花雖小,卻不自棄,反而如富貴的牡丹花一樣,恣意開放。這種精神,多麼感動人心啊!
然而,苔蘚實際上並不開花,無所謂苔花。詩人的眼神再好再敏銳,也無法為苔嫁接些許花蕾。故而,這首詩並非描摹具象的寫實之作,而寄予了詩人的精神。雖然沒能得到主流的認可和關注,不能得騁雄才,然而,卻不因命運欠佳而放棄自我。詩人從尋常微小的花草之中,讀出了自己的生命哲學,幫助自己超脫了現實的羈絆。
由此詩可見,袁枚是個十分樂觀的人。
苔本為微小陰暗之物,不易引人注目。詩人緣何能夠注意到晦暗之中的苔呢?現代心理學認為,人們會隨著心境的變化,關注不同的顏色。當心情愉快,情緒高漲之時,喜歡明快強烈的色彩。反之,則更易關注灰暗凝滯之物。苔蘚雖是綠色,然其多在幽暗之中,詩人注意到它們,若非賞心別具,偏愛幽靜,便是其時不甚如意,而希望靜心了。
他的天資和性情,幫助他走出了可能的陰霾。其心情,或由低沉轉向明快堅定。這首絕句,實為卑者之讚歌,處在人生低谷,或者社會底層的人們,對之的共鳴感會更強吧。就像上世紀末下崗潮來臨之際,大批下崗工人處在人生的危機之中,而劉歡的一首《重頭再來》,幫助他們找回節奏,找回自我,開啟新的人生征程。這首《苔》,也是這樣的讚歌,只是更為簡介凝練了。
更多精彩人文分析,敬請關註:風雅人文觀察。
如覺文章對你有所啟發,還望點贊鼓勵~~歡迎留言交流~~
推薦閱讀:
※這才是真正的認識算命和理解算命
※人教版八年級(下)古詩文理解性默寫
※對屈原「美政」思想的法家理解
※拍下同性戀母親的紀錄片,女兒要做的是揭開母親心上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