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本榮:佛學與科學的交會1

王本榮:佛學與科學的交會錄入:Jack 2009-03-30 17:30關鍵詞:社會、佛學、佛教、科學


-

王本榮:佛學與科學的交會

日愈昌明的科學,使我們更了解宇宙的興起,演化的法則,物理的定律,意識的流轉以及生命的奧義。而更令人驚嘆的是證實了佛法所闡明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生命觀,就是真實不虛的宇宙實相與生命狀態。在當時看來,可能是匪夷所思,荒誕不經的記載,經過長期的時空演化,己證實非常契合現代的天文學、宇宙學、物理學、生物學、量子論、演化論、醫學與化學。而佛陀所指導的修行方向也是正確的解脫之道。超然的科學是智慧的形式,超然的智慧也是科學的形式。「我信故我見」的宗教與「我見故我信」的科學,有不同的邏輯思維和理論架構,看似背離,而深究之後,實為合和。也許兩者兼容並蓄,並行不悖才能建立更圓熟的價值觀與更正確的人生觀。

1.宇宙無涯 真空非空

由現代宇宙學與物理學,我們了解宇宙是約在150億年前的零時間,零空間為原點,隨著創造的時間與空間同時開展,形成了各種物質,也進化了生命,並不斷的擴張為無垠的宇宙。佛經通稱宇宙為「三千大世界」。《楞嚴經》對世界的定義:「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涵融了時間與空間的二元概念。科學己經證明真空也有產生物質的能力,真空是物質不存在的虛無狀態,但一旦獲得能量,就可以轉變為物質。霍金(hoding)認為宇宙是從變動的「無」,穿透能量的障蔽而形成。《楞嚴經》:「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以及「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都闡明佛學的「性空」與科學的「真空」異曲同工,並非斷空,而是代表無限的可能,無限的變動,有限的包容與無限的因緣流轉。

2.萬象森羅 實相非相

《金剛經》說:「三千大世界,碎為微塵」,認為宇宙是「微塵」的集合離散。《楞嚴經》更進一步闡明:「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更析鄰虛、即實空性、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佛學從虛空至鄰虛塵,再至微塵,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與現代科學由真空生出基本粒子,再合成原子,最後形成宇宙森羅萬象的物質與生命之邏輯不謀而合。實相非相,但實相無相亦無不相,是宇宙萬有之本體,代表著變動不居的狀態。《金剛經》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但是佛學,也是科學可檢驗之真理。

3.逝者如斯 恆持剎那

牛頓認為時間是「絕對」的,就像空間的直線一樣,是朝向無限的未來伸展的方向性直線,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改變時間的節奏行進。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認為時間的流動取決於其中之質量與能量,也與意識狀態有關,非常符合《華嚴經》「念劫融通,十劫不過一念」的佛法時空相對觀。雖然宇宙間的事物只能依著時間進行的方向生住異滅,生老病死。但弔詭的是,生命的現象皆由於原子和分子運作。然而在原子的世界裡卻似乎沒有方向和時間,也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別。太虛大師的偈語:「諸法剎那生,諸法剎那滅,剎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用來說明時間和物質變化的關係,實在是非常貼切。

推薦閱讀:

科學的自主化與民主化
生命科學及死亡過程
80%的人比豬胖,不信看圖了解一下
雷元星的自然科學理論
科學與人文的分裂、衝突與融合

TAG:科學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