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與《道》 / 道法自然sir/原文
(2014-06-14 17:20:12)
轉載▼
標籤: 道德經周易道家易學中國傳統文化 | 分類: 中國道家文化 |
圖 1
《易》古經既是占筮典籍,又與《老子》有著深切的內在思想聯繫,道教早期重要經典如《太平經》、《老子想爾注》、《周易參同契》以及《五斗經》皆已引《易》入道,自漢代以後歷來皆重視《易》學,成為道教義理的淵源之一。弄清楚《易》與《道》的關係,對研究《易》和《道》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道法自然sir與朋友們分享如下:
一、《易》的歷史久遠於《道》
在中國,提起算卦看相之類的,大家都會想起道士,甚至於街邊擺攤的卦師大都也是一副道士打扮,可見在普通民眾心中道教與《易經》總是聯繫在一起的。
據《周禮·春官宗伯·大卜》記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其《筮人》又云:「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因此,古代的「易經」原來有3本,即夏代的《連山》、殷代的《歸藏》和周代的《周易》,其中,《連山易》和《歸藏易》都早已失傳。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易經》,也叫《周易》。相傳是周文王寫成,是一本單純介紹自然事物發展的書,作者抽取了自然及人類社會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十四個事物,通過描述其產生、發展和變化來闡述世界的道理,並且初步介紹了根據這六十四種典型事物來組合推斷世間萬物發展的方法。它既是道家經典,也是儒家經典「五經」之一。
圖 2
筆者網友韋章炳先生(資料:韋章炳,水族,貴州省獨山黨校教員,中國古文獻研究會會員,貴州省易經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自號"雲山獵叟",中國水書研究第一人。新浪博客:韋章炳學術之窗)在《8000年太極真相》等文中借岀土於凌家灘的7000-8000年前的雙豬玉龍版和6000-4000年前的含山玉版,論證了其上圖紋分別為伏羲易和連山太極圖。因站在水書易角度,這個八角星紋正是由水文字「山」環成的八山(卦)太極,其上一圈一點也完全合乎春秋時期名儒以相的一句話:「無極者,零也,圈也,太極者,一也,圈中正中一點也,此一點化為圈中之一謂之中,圈此分為兩半,兩儀生也。」雙豬玉龍圖中央那似圈似點之孔,分圓為二,邊上再有「八山」環繞。這是伏羲易太極圖之鐵證!綜合上述推知易經至少來於八千年之前!
道家的理論《道德經》奠定於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發展發展於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後世將莊子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早期的道家學說也稱為「老莊學說」。可見,《易》比《道》(道家的理論)的出現至少要早5000年,從某種意義上說《道》是在《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易》是《道》的重要來源也是《道》在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同時,《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今天依然熠熠生輝,《道》無疑是最堅強的傳承者和推動者!
圖 3
二、《道》的基本理論架構源於《易》
1、《易》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來源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可見,「道」的概念《易經》中 「太極」 的概念是相通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繫辭上》)的表述肯定了「道」是宇宙之始的終極存在。然而,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夠的,老子還把「道」歸結為天的生成原理。天是由於「陰」和「陽」的對立統一生成的。易經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指明了萬物是由「道」逐步創生而來的,「道」不但是宇宙的物質基礎,又是宇宙的動力源泉。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說明「道」一方面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運動規律,這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來源。
2、《易》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重要來源
在《易經》中,自然是有秩序的,人只有順應自然,在社會上守住自己的合理的位置,才能吉利,兇險是出於不利的時間和空間造成的,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時空中具有不同的吉凶結果。《易經》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此作為現實的依據,而人是在社會上生活的,只有順應社會,積極變革,革故鼎新才能吉利。《易經》作為占卜工具其目的就是「趨吉避凶」,《易經》是哲學思想是革故鼎新,易經的宇宙觀是《既濟》《未濟》既是局限的也是無限的,最終宇宙是無限的。一切事情都是具體的,但是具體的事情是無窮的,這也是現代哲學的思考的問題。
道家認為:「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區別於其他事物所存在的根據和自身活動的內在根源、是道之存在狀態或內在屬性;「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一切時刻都在變化之中,生生不已,無窮無盡,即為「自然」。道生養萬物和主宰萬物是以無意志為意志,即「無為而無不為」的方式,以達到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效果,而這方式作用的價值標準就是「道法自然」。即道的作用標準是以自己如此而如此。所以,「自然」是「得道」的價值標準。「自然」者,是其所然者也。而得道者,亦是成其所然者也。故判斷是否得道,即看其是否是「自然」的。故「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哲學的最高原則或中心價值。而這個思想無疑是與《易》相通的,因而,筆者認為老子的「道法自然」的重要思想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易》應該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重要來源!
3、道家內丹術經典的理論依據源於《易》
道家內丹術經典的鼻祖則是《周易參同契》,東漢末年魏伯陽撰。此書融黃老、煉養、易學於一爐,其間燒煉丹藥的三大要素藥物、鼎爐、火候,都隱藏在書中,為外丹家、內丹清修、雙修各派所宗尚,故稱「萬古丹經王」。也足見《易經》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萬象列其中矣。」《參同契》以乾坤二卦,代表天地或稱純陰純陽的物體(或聖體),以坎離代表彼此,以坎中陽爻,離中陰爻代表藥物,以六十四卦代表火候,然後通過這一系列的代碼來闡述丹家修持的要訣。不過內丹之術,學界一般認為出現在鍾呂之後,而內丹攢三簇五、精氣返還、逆修的理論,則完成於華山隱士陳摶祖師。陳摶所傳先天太極圖,就是道教內丹修持的理論依據,這張圖後來傳到周敦頤手中。
4、《易》的經卦卦爻是《道》的「三清」的化身
《易經》八卦的兩個符號,一個是「—」,另一個是「--」。分別叫陽爻和陰爻。八卦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爻,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道》最高尊神三清,其實就是宇宙生成的三個狀態。原始天尊,是混沌未開之時,代表無極;靈寶天帝,陰陽肇分,代表太極;道德天尊,掌管而今,代表陰陽八卦既分之後的事情。道教有「老君一炁化三清」的說法,其實三清本是一炁,何止三清本是一炁,便我們現在的所有一切,也都是這一炁的化現,所謂萬化皆由道生。《老子想爾注》說「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雲笈七籤》說「道者,氣也。」就是這個意思。老君即是道,道即是先天之元炁,而世間萬物皆是元氣的分化而已。所以,筆者認為《易》的經卦三爻就是《道》的「三清」的化身。
5、《道德經》所揭示的人道的本質與《易》一致
道家的經典《道德經》是把柔作為存在的本質(故「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把道作為宇宙的本體,把陰陽作為現象學,把人格上的謙卑作為人道的。老子的《道德經》在《易經》之後,雖然老子未曾提及《易經》,但是《易經》的基本的概念----陰陽,變化,剛柔,進退,禍福,吉凶,都提及了。在《道德經》中不是把主要的目的放在占卜學,而是放在道德修養上的,道德修養的本質是依據道是宇宙的本源,因而也是人道的本質,道在人身上的表現就是「德」,天道人德,這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一致的,是以天道的作為人道的依據,這樣就是有本有末的。
圖 4
三、《道》不等同於《易》,具有其獨立的特點
老子和莊子等人所創立的道家學說,在中國文化的長河裡,無疑是偉大的,因為道家學說,小可修身養命,大可治國安邦!《道》雖然源於《易》,但《道》與《易》不是完全一致的,《易經》是以趨吉避凶為目的的占卜術,其中夾雜著道的元素,但是不是把道作為文本的主要核心,而是把具體的占卜作為實用,所以,《易經》中引而不發的東西——「道」,在老子那裡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形成一種專門的觀念,概念,進入到對宇宙演變,人生觀,世界觀的全方位的思考,這就是中國獨特的道學,後來形成了道教這個宗教基礎。道教是中國真正的宗教,道家認為世界的最高層次是元始天尊,其次是太上老君,人的出路是得道成仙,與世界超越脫離,道家也是講究出家,學習經典,但是道家不像佛家禁忌多,主張順應自然,保持原始本色,返璞歸真,並不與世間形成對立。
四、《道德經》是《易傳》的重要思想資源
一般說,我國傳統的古典哲學的源頭,學術界認為是形成於西周初期的《易》古經和形成於春秋時期的《道德經》。在戰國中後期出現儒家《易傳》後,由於儒者將《易》古經與《易傳》合編成書,統稱為《易經》(亦稱《周易》),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首定《易傳》為孔子所作,繼之班固《漢書·藝文志》歸《易經》為儒家經典,爾後儒生便熱衷於以《傳》傳《經》,以《傳》代《經》,因循日久,也便曾經滋生我國傳統古典哲學源出《易傳》的錯誤說法!到宋代,始有史學家、文學家歐陽修首先質疑,認為「《易傳》非孔子之作,亦不出於一人之手」(《易童子問》)。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以其博覽與精析的治學態度,關注及《易》,並寫下了《周易本義》。他在覽《易》中覺察出《易傳》與《道德經》在論說哲理精神上有相同或近似之處,如兩者皆圍繞「清、靜、精、微」與「陰陽、剛柔」等概念議論道理。《道德經》傳世於春秋時代,《易傳》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前後相距數百年,可是漢以後以《傳》代經的學風甚囂塵上,給人們造成《易傳》先出於《道德經》的錯覺,影響頗深,更是高樹「孔聖之作」的大旗,一般讀者何敢褻瀆? 妄論實際,我國傳統哲學的源頭應說是:《道德經》出,哲學興。《易傳》為儒家易學作品,雖也有哲理內容,但它的基調,依然是以重政治和倫理道德為本質特徵。就其哲學內容來說,《易傳》是參考了《道德經》的自然天道觀理論而運作的。近代有些著名學者對此發表了十分透闢的見解:如朱伯崑《易學哲學史·〈易傳〉中的哲學問題》里說:「《易傳》解經,就其對筮法體例的論述和對卦象和卦爻辭的解釋說,都企圖從哲學的高度加以概括。儒家的倫理觀念,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天道觀,成了《易傳》解易的指導思想。」高亨《〈周易〉大傳的哲學思想》中說:「《易傳》作者對宇宙形成過程的看法與老子基本相似……應該說《易傳》是受了老子的影響。」陳鼓應《先秦道家易學發微》中說:「《易傳》借道家的道論來解釋世界變化的法則,《繫辭傳》談及『道"處有二:一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然而卻是對老子道論的『照著講"和『接著講"。《繫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可能是對《老子》42章萬物生成論的一個概括。有關道器的問題,在《老子》書中已經隱約提出,馬王堆帛書《道德經》有云:『道生之……而器成之(在今本51章)",今本《道德經》28章云:『朴散則為器",意即道散則為器(朴即道,見《老子》32章『道常無名朴")。」還說:「道論創始於老子,無論是萬物生成之道還是變化之道、以及作為事物原理的道,在老子哲學中都有系統的論說,《易傳》中雖然也有十分精闢的概括性命題,但無論就其系統完整性或是理論的建構上,《易傳》都是無法與《老子》相比的。……《易傳》對老子的道論雖有所繼承,但有關道的論述只是片語隻字,而無系統性可言。」(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中有一段話講得更為明確:「《易經》是一部占筮之書,《易傳》則提升而為一部哲學義理作品。兩者相距有七八百年之久,這期間,老子思想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又:李中華《老子與周易古經之關係》中說:「以前,我們總是把中國哲學史中的辯證法思想的來源,歸結為《易傳》與《道德經》兩個源頭。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誤解。產生誤解的根本原因,即是割斷了《周易》古經——《老子》——《易傳》的真正源流關係,從而既排除了《道德經》對《周易》古經的繼承;又忽視了《道德經》對《易傳》的思想影響。其實,從《周易》古經至《道德經》,再到《易傳》,恰恰反映了中國古代辯證思維發展清晰線索,同時也體現了正—反—合的辯證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五、《道德經》的天道觀對《周易·繫辭》的影響
《道德經》天道觀(亦稱道論)的哲理含蘊要點有四:(一)「天道」為宇宙本原:《老子》中的「天道」,是無形、無名、無為的,卻又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周而復始」、「周行不殆」的自然存在的有規律的運動;(二)「道」的本質是「陰」、「陽」兩個對立力量的相推運化;(三)「陰陽」兩方的盪激、消長,產生第三者,即「中和」,由「中和」而生萬物。而《易傳繫辭》則對《道德經》天道觀的要義作了概括和深化,「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神無方而易無體」(《繫辭上傳》)。這裡的「一」,乃是「道生一」(《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一」,即能產生萬物的、處於混沌狀態的原素,內蘊「陰」、「陽」,陰陽的交感運化便是「道」;進而謂,陰陽運化並非人的意識所可預測,它自然而然地產生微妙的變易,這叫「神」。這個「神」沒有一定的方式方位,變易也無一定的形體,這也便界定了所謂的「神」是沒有「意志」的。歸根結柢,一切變易與事物的產生,都是自然而然產生和出現的,並不是有意志的「神」所決定的。《繫辭》還將乾坤、天地、日月、晝夜、寒暑、剛柔、健順、動靜、男女等觀念皆納入與「陰陽」相當的屬性,「陰陽」說成了它們的有涵蓋性和代表性的哲學概念,皆納入對立鬥爭與不停運化的哲學範疇。同時,《繫辭》也效法《道德經》將佔筮蓍數分衍奇偶以成卦爻的程序作哲理性推衍的思維旨趣。如《繫辭上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還以揲蓍求卦之法,言天地大衍之數,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十,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認為筮法之程序與蓍筮之數字皆同天地運化之道相應。認定「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這便是聖人窮究的、極為幽深的道理。這表明《繫辭上傳》作者,效法《道德經》趣旨而著力將佔筮之法向哲理範疇轉移、闡積的趨向。
六、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根在《易經》和《道德經》,《易經》而作為一部上古流傳下來的經典,為儒道兩教所尊奉,雖然古老,但不落後,其中許多思想,對於今日的世界發展,仍然具有借鑒與指導的意義。《道》來源於《易》,發揮了易經引而不發的部分,形成了道學。《易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及行為習慣。而對於本土文化精華的吸收,是道家一貫的傳統,如果說貴生是道家的追求,那麼《道德經》和《周易》則是道家哲學大廈的重要基柱,舉凡道教建築、法術、修鍊、服飾,無一不與之相適應。如果不了解易學,就難以入大道之門,但是如果沒有《道》的思想,則容易拘執於象數,而不能達到道家所追求的神人境界。
本文參考文獻及作者:(道法自然sir對所參考文獻的作者致敬!)
1、《8000年太極真相》作者:韋章炳(貴州省獨山黨校教員,中國古文獻研究會會員,中國水書研究第一人。)
2、《周易哲學和道教文化的關係探析》 作者:林淵淵 (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 ;
3、道教義理與《周易》關係述論——《道教義理學綜論》之部分作者:李養正 ;
謝謝閱讀!(本篇完)
道法自然sir 甲午年庚午月 於四會聽風閣
更多道教/命理/風水/量子理論探討研究,請朋友們關注「道法自然sir"新浪博客。
道法自然sir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247198240
互動Q群:請加 127357075 驗證信息註明: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我平衡 故我在
※何謂自然,什麼才是正當?
※花香香自自然來:圖說姝麗
※描寫大自然的詩句,關於大自然的古詩
※強調明亮眼眸光彩 自然可愛的疏淡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