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對話
(本圖采自侯亞梅:《水洞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風向標?——兼論華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說》) |
史前時期的東西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東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對話發生的背景和過程,是整個歐亞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研究領域最為薄弱的環節。對此,東西方學術界長期在黑暗中探索。隨著考古發現與研究工作的深入,近年來這種局面有了很大改變。
本世紀初,南非古人類學家Clarke在對義大利羅馬附近Ceprano發現的距今80萬年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重新復原所做的研究中指出,該頭骨具有明顯的亞洲直立人特質。這一研究從一個重要方面揭示了東亞古人類在那段久遠歷史當中,可能對西方人類產生過重要影響。但是由於很難在羅馬古人類化石與北京人化石之間找到確定的聯繫線索,Clarke發現的重要意義,還有待證實。2004年,法國人類學家EricBo?da提到阿舍利(Acheulian)文化在東方的分布問題。阿舍利文化是歐洲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已知最早的阿舍利文化遺存發現於非洲,年代在距今100萬年以前,最晚的遺存距今數十萬年,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石器是阿舍利手斧。阿舍利文化遺存曾在非洲、西歐、西亞和印度發現過。西方學術界流行一種觀點,認為阿舍利人的祖先是早期直立人,他們從非洲向東遷徙而來,可能由南亞次大陸到印度尼西亞。中國學術圈裡,從未有人提及過歐洲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阿舍利文化曾到達過中國這個問題。而據法國人類學EricBo?da的研究,距今80萬年前的廣西百色發現的舊石器,以及陝西藍田舊石器和周口店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中,都發現有阿舍利文化因素。阿舍利文化很可能沿海路佔領了印度,繼而向東擴展到印度尼西亞。EricBo?da認為中國境內的阿舍利石器,與印度與印尼的發現,文化風格十分接近。中國北方地帶阿舍利文化因素的存在,可能是自南而北傳播的結果。EricBo?da還指出,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並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阿舍利石器工業技術,這裡發現的兩面加工石器和薄刃斧,是在外來阿舍利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文化創新的結果。阿舍利文化曾到達過中國,EricBo?da雖言之鑿鑿,但相對於百萬年之長的舊石器早期的漫漫長夜,他的聲音顯得十分微弱和孤寂,尚未得到中國考古學界正面的回應。舊石器時代早期西方人攜帶著阿舍利手斧,遠渡重洋,到達歐亞的東方世界,並進入中國北方地帶,目前仍是一種需要審慎對待的學術假說。
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髮掘了寧夏水洞溝舊石器晚期遺址,標誌著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這一論斷的終結。水洞溝遺址因發現有屬於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勒瓦婁哇石器,法國人據此認為水洞溝遺址好像處在很發達的莫斯特文化和正在成長的奧瑞納文化之間的半路上,或者是這兩個文化的融合。中國學術界對水洞溝文化性質的認識,長期持謹慎態度。直到2003年出版的《水洞溝——1980年發掘報告》中才直接提出,以勒瓦婁哇石核和石葉的發現為突出標誌的水洞溝文化「是我國最具有歐洲舊石器時代文化傳統的單獨類型」(《水洞溝——1980年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3年)。目前,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含有勒瓦婁哇石器的遺址除水洞溝外,還有黑龍江十八站遺址、山西太原陵川塔水河遺址、內蒙古金斯太洞穴遺址等。
勒瓦婁哇技術在歐亞東部地區的發現,石器時代的東西文化交流,是近來舊石器學界頻頻提到的熱門話題。最早出現在西方的勒瓦婁哇石器技術,標誌著舊石器工業技術史上的一次革命。古代人類對石器工業技術的改進,集中體現在從石核上打制石片的形態和打片過程。生活在西方舊石器時代的人們,經過難以計數的實踐,最早發明了無需再進行加工,直接從石核上獲取工具的技術。要完成這一工序,需要預製特殊形狀的石核,這種石核外觀呈倒龜背狀,學術界稱其為勒瓦婁哇石核,這種技術稱為勒瓦婁哇技術,從石核上打下的石葉,稱為勒瓦婁哇石葉,這些也統稱為是勒瓦婁哇文化。勒瓦婁哇石器在歐洲、南非、東非、西亞和中亞的西部經常發現。1933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召開的一次專門討論勒瓦婁哇技術的世界學術會議上,認為這種技術代表著更新世中古人類行為與認知發生的演化,標誌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新突破,在人類演化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具有歐洲舊石器傳統的文化因素,是通過什麼途徑進入和出現在寧夏水洞溝和中國北方其他地區?位於中國北方和歐洲之間的新疆以及俄羅斯中亞的舊石器的研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環節。
新疆地區的舊石器考古工作長期滯後,直到1995年才有新的突破。這一年在吐魯番交河故城溝西台地舊石器遺存點採集石器612件,屬於舊石器晚期的打制石器就有580件。我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張森水教授認為,交河溝西石器地點,無論在石製品的風格和時代上,都與甘肅省境內的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大致相當。2004年,在北疆地區的布克賽爾縣駱駝石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發現大量打制石器。這一遺址面積約20平方公里,是一處中亞地區罕見的超大規模的舊石器製造場。以交河故城溝西台地、駱駝石舊石器遺址為代表的新疆舊石器文化遺存,早者可能溯至距今10萬年左右,晚則距今二、三萬年或更晚,遺址中屢屢見有用勒瓦婁哇技術打制的石核和石葉,這些發現對「探討早期人類在新疆的生存、演變、遷徙以及人類技術的發展,以及東西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義」(高星等:《新疆舊石器地點》,《中國考古學年鑒·2005年》,文物出版社,2006年)。新疆以西的中亞、俄羅斯的阿爾泰地區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的遺址。重要的如1960年俄羅斯學者在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發掘了奧克拉德尼克夫洞穴等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持續到晚期的一些石器時代的遺址,這裡出土的很多打制石葉,明顯採用的是勒瓦婁哇技術;俄羅斯阿爾泰地區Denisova洞穴的最底層出現有莫斯特尖狀器,檯面即是Chepeaudegen—darme特徵,即發達的勒瓦婁哇技術。俄羅斯學者推測,阿爾泰地區的勒瓦婁哇技術,是從中亞哈薩克草原區域進入西伯利亞,又傳入阿爾泰森林草原區。
俄羅斯阿爾泰、新疆和中國北方地區勒瓦婁哇石器發現與研究表明,距今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來自西方的人群集團,通過中亞草原抵達俄羅斯的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其後便順著阿爾泰山間孔道,溯額爾齊斯河進入新疆阿爾泰山麓一線,布克賽爾縣和什托羅蓋鎮的駱駝石是他們重要的聚集地。接著他們長驅直入進入天山南北兩麓,抵塔里木盆地周緣。交河故城附近的台地,是他們選擇的另一個重要生活聚集點。寧夏水洞溝發現的勒瓦婁哇石器工藝,很大的可能性是新疆舊石器時代居民繼續東進,穿過河西走廊抵達到了銀川平原後留下的遺存。而中國北方其他地區勒瓦婁哇石器的發現,則有可能是通過很早就開闢的北方草原通道傳入。
考古材料表明,至少在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西方人群進入新疆和中國西北其他地區,歐亞東西方人群有第一次接觸,東西方世界開始了第一次對話。舊石器時代的西方文化東進,不僅參與了中國北方文化的發展進程,東西方人群長期共居通婚,擴大了基因交流,對中國北方次一級人種分支的形成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此研究得到新疆師範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疆史前考古學史研究」項目支持,項目編號040212805)。
(作者單位:新疆師範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推薦閱讀:
※別不信,家裡沒這東西的,幾年後都會後悔!
※男生不希望女友房間出現的5種東西
※家裡擺這4樣東西,3年發小財,5年發大財
※夫妻房床尾萬萬不要正對這些東西,否則漏財破運,夫妻不和!
※不被多數人知道卻超好的東西(值得收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