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鏈:科學發現的邏輯軸心

推理鏈:科學發現的邏輯軸心

張盛彬

(中國皖西學院 安徽六安市 237012)

摘要 科學發現有沒有邏輯的爭論,由來已久。有人稱其無,有人說其有,還有歸納派和演繹派的形同水火。究其實,是邏輯觀——傳統形式邏輯和現代數理邏輯的不同引起。本文認為,歸納派和演繹派各執一端,各有長短,彼此是相通的,類比、歸納和演繹整合的推理鏈,才是科學發現的邏輯。

關鍵詞 發現邏輯;形式邏輯;數理邏輯;歸納派;演繹派;推理鏈

作者簡介:張盛彬(1932-),男,安徽省金寨縣人,皖西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認識邏輯學,代表作有:《「認識邏輯學」綱要》、《論辯證法、認識論在邏輯基礎上的統一》、《邏輯學在20世紀中國的多舛命運》、《認識邏輯學——關於「轉識成智」的邏輯研究》等。

一、同一律:此邏輯非彼邏輯

科學發現有沒有邏輯的長期論爭,其關鍵在:你說的是什麼邏輯。

有人稱其無,如波普爾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中得出的結論是:「科學發現沒有邏輯,非理性的,科學發現就是不斷猜想和反駁。」他的著名口號是:「大膽猜想。」他的高徒費耶阿本德走得更遠:「怎麼都行。」[1]〔p23〕

賴欣巴哈說:「對於發現的行為是無法進行邏輯分析的;可以據以建造一架『發現機器』,並能使這架機器取天才的創造功能而代之的邏輯規則是沒有的。解釋科學發現也並非邏輯家的任務;他所能做的只是分析所與事實與顯示給他的理論(據說這理論可以解釋這些事實)之間的關係。換言之,邏輯所涉及的只是證明的前後關係。」[2](P178-179)

庫恩說:「科學發現是一種可以有前提、也一定有後果,但卻沒有自己的內部結構的歷史事件。」[3](p163)

他們以思維的證明性、明晰性作為真理性認識的標準,能運用發現機器演繹證明的才是有邏輯的,「猜想和反駁」間不是演繹的,當然無邏輯。他們說的邏輯僅是演繹邏輯或數理邏輯,故將科學發現歸結為非理性直覺、靈感等因素,將問題推給了心理學家和歷史學家,甚至請出了上帝。

有人說其有,又有歸納派和演繹派的分野。演繹派不同於無邏輯派僅在,他們認為從公理推出的定理就是發現。歸納派說的邏輯明顯是傳統的形式邏輯。王憲鈞說:「數理邏輯是演繹法在二十世紀的新發展,它本身就是演繹邏輯。」[4](p23)數理邏輯雖和形式邏輯的演繹有淵源關係,形式邏輯和數理邏輯的內涵和外延有很大的不同。當邏輯被定義為研究有效推理或必然推理時,歸納以及類比就被排除在邏輯外延之外了。

科學發現說有和說無兩派好像是針鋒相對的,其實不是。此邏輯非彼邏輯,打的不是交手仗。這是有違同一律的,是無效論爭。

概念多有廣義、狹義的區分,傳統形式邏輯(或曰普通邏輯)是廣義的邏輯,數理邏輯是狹義的邏輯。只能說「我理解的邏輯是什麼」,不能說「傳統形式邏輯不是邏輯」。「邏輯」不是誰可以壟斷的專利。本文持的是廣義的邏輯觀。

二、歸納派和演繹派是相通的

如果仔細考察一下歸納派或演繹派的基本見解,就會發現,兩派間的觀點並非水火,分歧主要是由邏輯觀不同而引起的。

笛卡兒是演繹派的領軍人物,但「笛卡兒意識到人們依靠演繹只能產生一般的定律,而且僅僅依據一般的定律,人們還不可能確定物理過程的進程,因而他就想到了與一般定律相一致的假設和觀察、實驗的作用。笛卡兒給予假設在科學中的作用以足夠重視。」[5](P68)愛因斯坦,就明確提出「假說—演繹」的發現模式,但又說假說是直覺得來的。而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假說無疑與觀察、實驗的經驗有關,與歸納有關,歸納的或然性結論不就是假說嗎?「假說—演繹」說實是「歸納—演繹」說。是邏輯觀的不同,阻礙他們提出「歸納—演繹」說。

培根是歸納派的領軍人物,他說:「尋求和發現真理的道路只有兩條,也只能有兩條。一條是從感覺和特殊的事物飛到最普遍的公理,把這些原理看成固定和不變的真理,然後從這些原理出發,來進行判斷和發現中間的公理。這條道路是現在流行的。另一條道路是從感覺和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來,然後不斷地逐漸上升,最後達到最普遍的公理。這是真正的道路,但是還沒有試過。」[5](P60)他重視的後一條道路,是純歸納的路,從一級公理「逐漸上升」直到「最普遍的公理」,其中就沒有演繹的作用嗎?事實是,在探求因果關係的歸納過程中,知識背景會時刻干預或參與的。而前一條路明顯是「歸納-演繹」的路,說明他也是肯定演繹的公理體系在發現中的作用的。

「歸納—演繹」的發現模式亞里士多德早就提出了。培根過分看重了他提出的不同於三段論的探求因果的歸納,笛卡兒又過分看重了歐幾里得開創的演繹的公理體系,不承認歸納的假說實質,分歧僅此而已,皆因邏輯觀的不同而生。

三、演繹派長短說

公理體系是紀元前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數理邏輯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古希臘人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是紀元前在亞里斯多德三段論的影響下,建立起的第一個必然的演繹的公理體系,為科學事業划出了第一道曙光。《幾何原本》顯示了邏輯的重要,對牛頓、萊布尼茨、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都有巨大的影響。正是在《幾何原本》的啟發下,萊布尼茨才萌發將思維轉化為演算的理想,為數理邏輯開了先河。應該肯定,從公理推出的定理,也是發現,但是二級的、派生的發現,公理的發現才是一級的、根本的發現。

世界上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科學不是萬能的,公理體系、數理邏輯也不是萬能的:

1.歐式幾何主要是對前人有關幾何知識的系統整理,其創造主要是發現建立公理體系的方法。牛頓力學的公理體系也是有關知識的整理。只有現在的數理邏輯才有可能獨立構造一個公理體系,但也會有知識背景。

2.公理體系是有局限的,至今,不是所有成就很高的科學都可以建立公理體系。

3.公理體系的局限性,也表現在經典的公理體系中。人們對歐式幾何的公理究竟是先驗的還是經驗的,早就存在爭論。「公理」不過是當時「公認的理」,實質是沒有發現反例的經驗歸納而已。《幾何原本》的平行公理不是被後來的立體幾何打破了嗎?牛頓力學的公理體系的絕對時空觀,不也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了嗎?公理體系出了問題,也不是完全錯了,只是將公理的適用範圍,即經驗歸納的歸納域加以限定罷了。

4.數理邏輯也有局限,萊布尼茨將思維轉化為演算的理想就難以實現,電腦也是機器,永遠不可能取代人腦。美國大學生就曾經問數理邏輯教師,怎麼用數理邏輯去分析越南戰爭,教師不能回答。自然科學是真假問題,社會科學是價值問題,不可通約。正為此,後來西方才發展出非形式邏輯。

將演繹、公理體系、數理邏輯絕對化,是形而上學方法的表現之一。

四、歸納派的得失說

在《工具論》中,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不完全歸納。但他不是歸納派。歸納的發現模式是兩千年後培根提出的。他認為亞氏的邏輯只是教人說理論證,而主要不是發現。培根以及密爾提出的探求因果的五法,是與科學發現直接有關的,因為因果關係是科學規律的核心。

在休謨提出「歸納問題」後,特別在波普爾提出從有限的單稱前提得出的全稱結論的概率為零後,歸納派受到致命的一擊。但歸納的價值真的為零嗎?單稱命題、特稱命題都是存在命題,存在的多少與認識對象的存在範圍有關。一定量的存在歸納,對認識是有意義的。不完全歸納的「一般」結論誠然是或然的、知性的,但從混沌到或然畢竟是認識的發展、進步,把它當作假說,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就是了。歸納的完全和不完全區分,只是相對於認識對象的存在範圍(歸納域、母類或子類)而言的,平行公理在平面歸納域中是完全的,在立體歸納域中才是不完全的。

以培根為代表的歸納派可以肯定的理由是:承認認識是由經驗的感性的個別事實開始的,通過思維的加工,過渡、飛躍到一般,這「一般」實是規律、理論的萌芽(假說)。認識的繼續,再實踐中的發現一方面會豐富、發展認識,一方面會排除錯誤(發現反例),培根說的「中間公理」多級上升、深入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認識的再實踐中,必然接受演繹的檢驗,由或然逐步接近、逼近必然。波普爾提出的證偽過程僅是歸納過程中的一個方面的作用。三段論所演繹出來的,僅是一種歸類現象,如將某人的病,歸入醫學的某類而已。演繹在認識過程中的檢驗作用,被邏輯家長期、嚴重忽視了。

歸納派不能今人滿意之處在:其一,假設轉化為理論的逐級上升的道路是怎麼樣的?有邏輯通道嗎?演繹也在其中嗎?其二,假設的形成僅僅是歸納嗎?類比推理在假設形成過程中沒有作用嗎?

演繹派和歸納派有相通的一面,也有對立的一面,各自挑對方問題的結果,問題就更清晰了。

將歸納絕對化,是形而上學方法的又一表現。

歷史已經將全面回答科學發現的邏輯任務交給了辯證法。也只有辯證看待演繹、歸納以及類比,才能對此問題找到比較理想的答案。

反思關於科學發現的邏輯研究的得失,亞里士多德的「歸納—演繹」說,是具有樸素辯證法的精神的。

五、認識的辯證法

人類認識的發展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概括而言,認識的辯證法經歷了三大階段:

實踐──認    識──再 實 踐

感知方法──形而上學方法──辯證方法

感性認識──知 性 認 識──理性認識

具體——抽象——具 體

個別——一般——個 別

類比——歸納——演 繹

人類在實踐基礎上,依靠感知方法獲得的感性認識成果是表象的、個別的具體,這是有大腦的動物都有的本能。思維、認識萌生於抽象方法的掌握、語言的發明和知性認識的出現。抽象方法就是形而上學方法,核心是分析和綜合,包括聯想、猜想、推想;比較、分解、解剖、分類、組合、整合;類比、歸納、演繹等,獲得的是知性認識。

人類感官的功能有二:一方面是分,將感知對象整體中的部分或屬性分解開來,抽取出來,一方面是合,將部分或屬性組合為表象整體。分是辨異,認識對象的特點、特殊性;合是求同,認識對象的規律、普遍性。分是形而上學方法的萌芽,合是辨證方法的萌芽。分和合、辨異和求同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兩個交替運行的兩輪。

認識是從「個別」間的異中求小同的類比開始的,S1有P屬性(或部分),推想S2也可能有P屬性(或部分),如從動物細胞中發現有細胞核,推想植物細胞中也可能有細胞核。認識的再發展就是異中求大同的歸納(不完全的):所有S可能有P。歸納結論的「一般」是或然的,卻是規律、理論的萌生,有了「一般」猜想,在再實踐時,就會以「一般」為指導,去解釋面對的新的「個別」,這就是演繹,也就是接受再實踐的檢驗。結果有二:檢驗通過,「個別」可歸入「一般」,歸納結論被再一次證實,這就是三段論的第一格;檢驗通不過,這正是新的發現的契機:如果是認識對象新的部分、屬性的發現,就可豐富、發展,直到完善事物的規律;也可能是新的事物的發現,如青黴素、氧的發現,這就是三段論的第二格。從認識作用看,三段論的第一格得肯定結論,是證實規律,第二格的否定結論不是簡單的證偽,而是發現的契機。在科學史上,不乏擦肩而過,坐失良機的教訓。第一格是證實格,第二格是發現格,演繹的認識作用是巨大的。

類比、歸納的結論是知性認識,其片面、表面、孤立、靜止等不足,正是在演繹的、實踐檢驗的過程中,一步步向全面、深刻、聯繫、發展的理性認識推進。理性認識也是相對的,因為它還要發展。

人類認識能力突破本能的新的契機是,以望遠鏡、顯微鏡為先導的科學儀器發明。科學儀器將人類的感知能力發展到宏觀與微觀世界,大量的新奇現象被觀察、被記錄,現代科學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形而上學方法。15-18世紀,主要是觀察資料的積累時期,後進入整理資料、建立科學體系的時期,黑格爾及時提出辨證方法。本能的合,就是樸素的辨證方法,本能的分,就是樸素的形而上學方法。

六、推理鏈:類比、歸納和演繹的整合

傳統形式邏輯的三大推理一般是按演繹、歸納和類比的先必然後或然的次序編排的,而且是各自孤立的。從認識過程看,恰恰要倒過來,而且是有內在聯繫的。人類的認識,基於實踐的感知,始於類比,再發展到歸納、演繹,是以歸納為中心展開的,這是一條完整的推理鏈。

類比是「發現之母」,[8](p236)思維航船開始拔錨啟航、離開此岸;發展到歸納,是揚帆準備遠航;演繹推動認識向目標的彼岸一步步接近、逼近。認識就是在推理鏈的運行過程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

科學就是無數條推理鏈形成的理論的再整合。推理鏈運行相對靜止之日,就是科學理論相對成熟之時。此時的理論就具有封閉性、保守性,這是迷信知識的教條主義和保守思想的根源。誰能推動推理鏈的再運行,才能使理論再發展。從推理鏈說看歸納派或演繹派,都有片面性,而且都忽視了類比的開路先鋒作用和演繹對歸納的檢驗、反饋作用。從此可見形而上學方法之弊,辯證方法之長。

從邏輯看科學,可分四大類:類科學如動物分類學,(因果和)條件科學如化學變化、物理變化,數科學即數學,整體科學如人體解剖學。類科學、條件科學的定性研究,數科學是定量研究,整體科學是包括定性、定量研究的整體研究。和四類科學相對應的科學發現的邏輯,就是類邏輯、條件邏輯、數邏輯和整體邏輯。四大類科學各有自己的推理鏈。

上述的推理鏈,是從純抽象角度立論的。後來人的科學規律的發現也經歷推理鏈的過程嗎?回答是肯定的,只是起點有所不同,如「薩斯」的發現。該病初出現時,因與感冒、肺炎相似,醫生只能運用已有的醫藥知識診斷、治療,但療效很差,死亡率很高。比較中,才注意它到異於感冒、肺炎的屬性,醫學家才會懷疑是它一種新的疾病,直到發現病因──變異冠狀病毒後,才確認是一種新的疾病。這是運用三段論第二格的發現。「薩斯」被發現後,又開始了診斷、治療的新的探索。初期只能借鑒醫學知識試作對症治療。在某個人身上取得一定療效後,會推廣到他人,這是類比。在類比成敗的經驗積累中,在取得較高的成功幾率後,才可總結出有效方法,發展到不完全歸納推理,制定出治療的初步規範。據規範的治療就是解釋、規範、檢驗、反饋的演繹了,治療規範會被不斷修正,逐步完善,從而建立起關於「薩斯」的診斷、治療的醫學理論,構造出新的推理鏈。

參考文獻

[1]轉引自王濱.《超越邏輯》[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版.

[2]賴欣巴哈.科學哲學的興起[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178-179頁.

[3]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4]王憲鈞.數理邏輯和形式邏輯·邏輯學文集[C].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

[5]章士嶸.科學發現的邏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中國大百科全書· 哲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7]周禮全.黑格爾的辯證邏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8]劉大椿.科學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推薦閱讀:

口述:訂婚後,才發現老公是有婦之夫
NASA宣布發現「地球2.0」 距地球1400光年(圖)
銀行為什麼鼓勵用戶使用信用卡?看完才發現背後貓膩
必然所得 深層發現(上)/李 濱
女生都是怎麼發現男友出軌的?

TAG:科學 | 邏輯 | 推理 | 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