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觀茶論》全篇譯文

一、緒言

自古以來人們認為,大地上生長萬物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萬物種類各一,稻穀粟米用來充饑,蠶絲棉麻用來禦寒,常人和小孩都知道這些事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論年景好壞,都要生產。至於茶,它凝聚了閩甌山川的靈秀氣韻,寄寓著美好的稟性。飲著茶,驅除了心靈的鬱結,滌盪了心中的愁悶。茶帶給人們清新而平和的感受,這種妙處就不是平常人和婦孺之流所能領會的了。飲茶時,內心淡泊、純和,氣質高雅,意態寧靜。這就不是那種舉止慌亂,手足無措的人能夠消受的得起的情趣。我在大宋建朝之初,每年專門派使者在建溪一帶焙制茶葉進貢,「龍團」、「鳳餅」等茶名冠天下,而壑源的珍品也從此繁盛。延至今日,百廢待興,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國,有幸造就了無為而治的生平盛世。

宦官、富商和平民都沐浴著朝廷的恩澤,收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社會上風行高雅,盛行飲茶、品茗風氣。所以今年來,茶葉採摘越發精細,製作工藝越發精巧,茶的品質、等弟越發高貴,烹水點茶的技藝越發高妙,無不達到空前境地。實物興盛或衰敗固然取決於時運,但是也和世道時局盛衰相關聯,如果時局動蕩,人心慌亂,百姓勞累病苦,日常生活所需還要疲於奔命,為衣食溫飽憂患誰還會有閑心考慮飲茶這等雅事呢!現如今,世代相承太平無事,人們生活安適和樂,物質充裕,那些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長期以來就已經很充足,到處丟棄,而天下知識分子,一心嚮往清靜、高雅,大家爭先恐後地追求閑靜、雅緻的生活,人們無不醉心於金石音樂,品評新茶。人們爭相比較茶筐包裹的精巧,爭著品評判別茶葉的高下。即使是不讀書,沒文化素養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也不會以收藏茶葉為羞恥之事,真的可以稱得上是盛世的情趣和時尚啊!唉!在極其太平的時代,豈止是人盡其才,就是那些靈秀的草本也能物盡其用啊!我偶爾清閑無事,在研究中體會到茶事的精神微妙,領會了其中的奧妙,又擔心後人不知利弊,所以敘述茶事的本末,分為二十篇,命名《茶論》

二、產地

種植茶樹的地點,如果是山崖,一定要選擇陽光充足的的南坡,如果是園子,一定要選擇陰涼的地點。岩石性寒,茶葉生長受到抑制,葉片就瘦小,茶味就淡薄,因此必須藉助和暖的陽光來促進生長;而土質肥沃的茶園,茶葉生長的又大又快又容易脫落,茶味就會顯得過於強烈、放蕩,因此必須選擇在陰涼處開闢茶園,以調控制茶的生長。陰陽相濟、和諧,才能生長出最好的茶。

三、天時

茶工在驚蟄時節開始制茶,首先要考慮的是天氣因素。驚蟄時節,天氣微寒,花草逐漸生長。茶樹的枝葉生長舒展而快速,茶工就能夠從容摘采、製作,所以製作出來的茶葉色味俱佳。如果天氣晴朗悶熱,芽葉猛長,無形之中催促著茶工,急迫導致採摘和製作的粗糙。由於時間緊迫沒有的茶蒸發了來不及壓榨,壓榨後又來不及研碎,研碎後又來不及製成茶餅,致使茶黃存留茶葉中,這種茶葉的色味已損失過半。所以,茶工們視天氣晴好為幸事。

四、採擇

採茶要在黎明時分,太陽一出來就應停止。採摘時用指甲掐斷茶芽,不能用手指搓揉,因為擔心手氣和汗水熏染浸漬,茶葉就不新鮮潔凈了。所以,茶工採茶時大多隨身攜帶剛從井中汲取的清水,採下茶芽隨即投入水中。凡是如雀舌、穀粒性狀的茶芽都被視為「斗品」極品,一槍一旗即一芽一葉的稱為「揀芽」,也稱「中芽」,一槍二旗即一芽兩葉的又次一等,其餘的都屬於下等茶葉。有些茶樹剛萌芽時,會生長出兩葉抱生的茶芽,稱為「百合」,採下之後則會留下茶芽的蒂頭,稱為「烏蒂」。揀選茶葉時,如果不去除「百合」就會影響茶葉的味道,如果不去除「烏蒂」就會影響茶葉的色澤。

五、蒸壓

茶的好壞,關鍵在於蒸茶、壓榨,過黃得當。如果蒸的太生,那芽葉就滑溜,茶的顏色青而味太濃烈;蒸得過熟,那芽葉就爛熟了,所以茶的顏色赤紅而不易凝聚。如果壓榨的時間過長,茶的精氣消盡,味道就淡薄;壓榨的程度不足,茶的顏色暗淡而微單苦茶澀。蒸芽要蒸得卡都好處而香氣濃郁,壓黃只要把水汁榨盡就馬上停止,這樣,制茶的工夫,就十得七八了。

六、製造

芽葉一定要洗凈,制茶器具也一定要清洗乾淨,蒸茶、壓茶一定要恰到好處,研茶一定要研熟,烘焙的火一定要恰好。飲茶時,茶中有小沙塵,那就是清洗得不夠細緻;茶葉的紋理乾燥、發紅,那就是烘焙火候過了啊。制茶時,先要考慮日照長短,均衡用工,規定採擇數量,一天內製成茶。否則,茶青一過夜就影響色和味道了。

七、鑒辨

茶餅模樣、風采各不相同,就好像人的一張張臉。調出的茶膏稀的,茶餅的表層有褶皺花紋;茶膏稠的,茶餅紋理細密而質地堅實;當天製成茶餅,顏色青紫;過一夜製成的,顏色就會暗淡發黑。有的茶餅肥厚蘊籍,猶如紅蠟。茶末雖是白色的,但一經開水沖泡,顏色就會發黃;有的茶餅細密猶如蒼玉,茶末雖是灰色的,但一經開水沖泡,顏色確更加潔白。有的茶餅光彩,外露可內里昏暗,有的茶餅內里鮮明可表面卻顯得質樸,茶餅的模樣風采各異,很難一概評說。簡要地說,茶餅顏色晶瑩透徹而不雜亂,質地緊密而不浮華,拿在手裡堅實,用茶碾碾時鏗然有聲,說明是茶中精品。有些茶餅的品級難以用言語表達,只能意會心領。有些貪圖暴利的茶人,購買外焙的白茶芽,冒充北苑的茶,有的碾碎已製成的茶餅,換上北苑的茶模。雖然茶餅的名字和製造方法非常相似,可茶餅的表層紋理色澤,怎麼能逃過鑒賞家的眼睛呢!

八、白 茶

白茶自成一種,與一般的茶不一樣,他的枝條舒展,椅子晶瑩剔透。在山崖的叢林之間,偶然生長出來,不是人力可以得到。有這茶樹的不過四五家,每家的白茶樹不過一二株,每年製造的茶餅止不過兩三銙。這茶的茶芽不多,特別難以蒸青烘焙,湯火一不得當,就已變成一般的茶了。白茶,必須精心細緻地製造,得當地運作製作方法,這樣,制出的茶餅就表裡透徹,好像美玉,包藏在璞石之中,是別的品種無與倫比的。淺焙也做這樣的茶,但品格遠遠不及。

九、羅碾

羅,即茶篩,用來篩碾好的茶末;碾,即茶碾,用來碾餅的茶碾銀制的最好,其次是熟鐵的。而沒有經過挑選打磨的生鐵製成的茶碾,優勢有黑屑藏在縫隙、凹處,會嚴重影響茶的色澤。大凡茶碾的規格,碾槽要製作的深峻,碾輪要銳利而薄。槽深峻,那麼槽底就平直,碾茶時,茶葉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末就粗細均勻;碾輪銳利而薄,在槽中運行時不會撞擊槽面兒發出聲響。茶篩的底面要細密,篩地要綳得緊,這樣做篩底的絹才不易堵死而容易透氣。碾茶一定要有力、快速,碾的時間不能太久,否則,碾鐵會損害茶的色澤。篩茶**要輕,持篩要平穩,不要怕篩的次數多,只求不損耗茶末。只有經兩次羅篩的茶末,加入沸水才會輕盈泛起,茶麵如粥面般凝結有光澤,茶色才能完全表現出來。

十、盞

盞,即茶盞。以青黑色釉面為貴,尤其以黑釉上有兔毫般細密的白色斑紋為上品。用這樣的茶盞鬥茶,看重的是它保溫性能好,容易襯托出茶的光彩色澤,。盞底一定要稍深面積微寬,盞底深,便於茶即時生髮,而且容易翻出白色浪花;盞底寬,那麼,在使用茶筅攪拂茶湯時不妨礙用力擊拂。當然,還必須根據茶量的多少,選擇大小適宜的茶盞。茶盞高茶量少,就會掩蓋茶的色澤,茶量多茶盞小,茶就不能充分地吸收沸水。只有茶盞溫熱,茶才能即時生髮,持久耐泡。

十一、筅

筅,即茶筅,以竹絲結成束,形狀像掃帚,用來調拂茶湯的。茶筅要用蒼勁年狀的竹子做成。茶筅的干要厚重,竹束要疏朗有勁。竹束的根部要壯實而末梢一定要細,竹束應當像劍身的樣子。茶筅的干厚重,握著就好用力而且運轉自如。竹束疏朗有勁像劍鋒,那麼攪拌擊拂茶湯時,即使用力過猛也不會產生浮沫。

十二、瓶

瓶,即茶壺,用來注沸水的。茶壺最好是用金、銀做成的。壺的大小規格,應當適宜。注水是否得當,關鍵看茶壺的口、嘴及其大小大和形狀。壺嘴的口稍大並且曲度恰當自如,那麼注入茶盞的沸水,力度緊密而又不會散開;壺嘴的末端要是圓小而尖,那麼,當注入茶盞的沸水力度緊密,茶就生髮的快而適中又有節制;壺嘴不滿水,湯麵就不會破碎。

十三、杓

杓,即量沸水用的水勺。水勺的大小,應當以能盛一盞水為量,如果超過了一盞的容量,那剩下的沸水就一定要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盞水的量,那就一定要舀來補上。勺里的沸水傾倒的次數多了,茶水一定就涼了些。

十四、水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水質輕、水味甘甜是誰的自然本性,只有這最難得。古人品水,雖然水以鎮江中泠泉水、無錫惠山泉水為上品,可是人們離那有遠有近,不方便隨意取得。其實只要取清潔的山中泉水就好了。其次,可取人們常常汲取的井水。至於那江河的水,因有魚鱉的腥味,泥濘的污濁,即使是質輕味甜也不可取用。用於沖茶的沸水,以沸水中接連跳出一連串的魚目、蟹眼一樣的水花為準則。如果水沸騰的時間過長,就要往裡加些新水,放在火上再燒一小會兒後使用。

十五、點

點,即點茶,把茶瓶里的沸水注入茶盞。點茶的方法不盡相同。要先往茶盞中的茶末家加少許的水,攪動調和成像溶膠一樣的茶膏,過了片刻,然後把沸水注入茶盞,用筅攪拌。如果手重筅輕,茶湯中沒有出現栗紋、蟹眼性狀的湯花,這叫做「靜面點」。大概因為擊拂不用力,茶不能立即生髮,沸水和茶膏還沒有融合,又再增添沸水,這樣,茶的色澤還沒有完全煥發出來,茶末的英華層層散開,茶就不能及時泡開了。有的隨著沸水注入,不斷的擊斧茶湯,手筅都用力較重。這時茶麵上漂浮著立紋,這叫做「一發點」。大概因為沸水調得太久,指腕攪動的不夠嫻熟連貫,茶麵不能像粥面一樣凝結而又光澤,而茶的力道已完全散盡,茶麵雖然泛起了雲霧,可容易生出水腳。

而深諳點茶奧妙的人,就會根據茶末的多少注入沸水,將茶膏調得像融化的膠汁。

首先,他們環繞茶盞的邊沿往裡加水,不讓沸水直衝茶末。要想使注入的沸水力勢不太猛,就要用筅先攪動茶膏,再漸漸加力擊拂。手的動作輕,筅的動作重,手指繞著手腕旋轉,將茶湯上下攪拌的透徹,就像發酵的酵母在面上慢慢發起一樣。湯花有的像稀疏的星星,有的像皎潔的圓月,光彩燦爛地從茶麵上生髮出來。這時點茶的功夫已到位了。

第二次注水要從茶麵上注入,先要繞茶麵注入細線一樣的一圈,接著,一邊急速注水急速提瓶,茶麵紋絲不動,一邊用力擊拂,茶的色澤漸漸舒展開,茶麵上泛起錯落有致的珠璣似的湯花。

第三次注水要多,像先前那樣擊拂,擊拂的輕而均勻,圍繞著盞心,順著同一個圓環迴旋反覆擊拂,直到盞里的茶湯里外透明,栗紋、蟹眼似的湯花泛起 凝結,錯落地生起,這時茶的色澤已十得六七了。

第四次注水要少,筅攪動的幅度要寬,速度要慢,這時的清真華彩已煥發出來,雲霧漸漸從茶麵生起。第五次注水可以稍微不受約束,攪動筅要輕鬆、均勻、透徹如果茶還沒有完全生髮,就用力擊拂使它生髮出來;如果已經生髮,就用筅輕輕拂動是茶麵收斂凝聚。如果茶麵上結成雲霧,結成雪花,這時茶色已全部呈現出來。

第六次注水是要看茶的立作的狀態。茶麵上乳點突出凝結,只要用筅緩慢地環繞茶麵拂動就可以了。

第七次注水是要分辨茶的輕重清濁,觀察茶湯稀稠是否適中,好了就可以停止了。這時茶麵上細乳如雲霧洶湧,好像要溢出茶盞騰起,在盞的周圍迴旋不動,叫做「咬盞」。應當慢慢品嘗那輕靈、清浮、醇和的茶水,《桐君錄》中說:「茶的上面有一層濃厚浮沫,喝了它對人的身體特別有益。即使是喝得很多也不畏過量。」

十六、味

茶以味為上。香、甜、重、滑,是茶的全味,只有北苑、壑源的茶中珍品才能有這四種真味。如果茶的味道醇厚可茶勁不足,原因是制茶時蒸茶、壓榨的太久了。茶槍即茶芽是枝條剛開始生長是萌生的,木性酸,茶芽過長,那茶的味道一開始是甘甜醇厚的,可最後卻有些澀。茶旗則是剛剛展開的嫩葉,葉的味道苦,旗長得太老,那茶的味道一開始時留有苦味,可喝到最後反而覺得甘甜。芽銙有時會出現這種情況。至於那茶中的極品,原真的香味,靈秀的味道,自然不同一般。

十七、香

茶油原真的香氣,不是龍腦、麝香這類的名貴香料可相媲美。想要得此真香,一定要把茶葉蒸到熟透再壓榨,直到汁水壓榨乾了再細細地研磨,研細之後才可以製成茶餅。這樣造出的茶就具備了和美的氣韻,新茶入盞即清香四溢,猶如秋氣一般清爽怡人。如果蒸茶時蒸汽中夾雜有桃仁之類的異味,那茶味就酸烈難聞了。

十八、色

嗅盡茶香,再觀茶色。點茶時,茶湯的顏色以純白色為上等真品,青白色的就差了一等,灰白色的更次,黃白色的又在此至之下了。採茶、制茶,上得天時,下盡人力,茶色必然是純白色。如果天氣暴熱,茶芽肆意瘋長,採茶、制茶不能及時完成,長時積壓,即便是純白色的茶也會變黃了。如果蒸、壓得稍微生了些,茶色就顯得青白;而蒸、壓得過熟又出灰白色。如果茶汁壓榨的不夠乾淨,那茶色就青暗;烘茶時焙火太旺,那茶色就會昏暗發紅。

十九、藏焙

焙茶是極有講究的。如果茶烘烤的次數多了,茶餅表面就顯得乾燥,香氣銳減;若烘烤不足,又茶色駁雜,香味散失。因此須在新芽初生時,即加以烘烤,除去水陸風濕之氣。烘焙時要在爐子里放上熟火,用死灰掩蓋七分火,露出三分火,這三分露火也要用輕灰稀疏地覆蓋起來。過了許久就將焙簍放在爐上,用來逼散焙簍中潮氣,然後把茶芽均勻地擺列在焙簍里,一定要讓焙簍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烘到,避免有的茶因被遮蔽而烘烤不完全。焙得正到火候時就趕快把露火全部用死灰覆蓋起來。用火的多少根據焙簍的大小增減。把手伸到焙爐中,以火氣雖熱卻不至於燙手為宜。常常用手摸一摸茶芽,芽即使很熱也沒有什麼妨害,要讓那火力把茶芽整體都烘烤的透徹才好。有人說,焙火的熱度如果只達到人的體溫,只能使茶表皮乾燥罷了,而茶體內的濕氣並未烘盡,那就再烘烤一次。茶焙完之後,就密封在用了很久的竹製漆器中保存起來。天陰**的時候不可開封,到年終再焙一次,茶色依然如新。

二十、品名

茶已製成,則須冠以美名。名茶皆因產茶聖地的茶葉而得名。就像名叫「耕」的茶之出自平園台星岩葉,「剛」的茶名出自高峰青鳳髓葉,「思純」的茶名出自大嵐葉,「嶼」的茶名出自屑山葉,「五崇柞」的茶名出自羅漢上水桑芽葉,「堅」的茶名出自碎石窠石臼窠葉、瓊葉,「輝」的茶名出自秀皮林葉,「懋」的茶名出自老窠園葉,各自專有那茶之美妙,不曾混淆,其他就不一一列舉了。後來各地的茶葉爭相出售,有的互相盜用其名,以致真假難辨。殊不知茶的好壞,全在於製造工藝的精巧和拙劣罷了,哪裡是所產地的山岡土地的虛名所能增減的呢!茶農焙出的茶固然有先前質優而後質劣的,也有先前質劣而後質優的,這是由於產茶園地的土質變異了啊!

二十一、外焙

道盡名茶,再來看看世間所說的「外焙」之茶。外焙,即非官方的民間個人私設的制茶處所。所謂「外焙」茶,葉體瘦小、顏色駁雜、氣味淡薄,和「正焙」香比,顯然可以辨別。今年來有好些好事之人,常常在裝茶的竹筐里藏一半「外焙」茶,以次充好。從事「外焙」的茶工,模仿「正焙」久了,也越來越精巧,完全取法北苑、壑源「正焙」的規模,把「外焙」仿製成了「正焙」的模樣,惟妙惟肖。卻不知茶餅的大小雖然相同,可缺少「正焙」的風骨;色澤雖然瑩潤,可是卻曬內在的蘊味;形體雖然結實,可缺少細密的紋理;茶味雖然醇厚,可缺少香氣而顯澀滯。模仿的雖然很像,可怎麼能逃脫「外焙」的名聲呢?雖然這樣,茶依然還是有「外焙」的、有「淺焙」的。「淺焙」的茶喝壑源「正焙」的茶相差不遠,製造得也很精巧,顏色也晶瑩潔白。點茶時,如果擊拂有度,茶體也能在茶湯中立起,只是甘甜、醇厚、馨香、爽滑的味道,比起「正焙」的,稍遜一籌。對於「外焙」的茶還是能夠明顯地辨別出來。還有一些更過分的,甚至採摘柿葉、橄欖嫩芽,同茶葉摻雜起來製造,不能生產栗紋似的湯花,這正是假冒產品的證明啊!桑苧翁曾經說過:「茶中摻入草木的葉子,人喝了是要生病的。」這一點,喝茶的人怎麼能不明鑒別,細分辨呢!

翻譯|政和縣第一中學語文組


推薦閱讀:

[原創]凱洛案判決譯文及對江平教授外行觀點的糾正
《千字文》原文、注音、譯文及參考資料(7)
《世說新語》注釋及譯文(下)
文言文篇章閱讀(含譯文)
地藏經(譯文)

TAG: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