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思維:「情商」已成過去,「格商」決定命運

「格商」決定了一個人存在的高低。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合作請後台聯繫

出品|心理分析(ID:xinli-fenxi)

作者| 阿屹

整理| 安

1

中國各階層宏觀利益格局

在中國社會,階層固化已成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中產階層擔心自己和下一代在階層上下墜,故而惴惴不安;社會下層寒門子弟面對嚴峻的社會現實,則是一陣絕望。

具體來看,精英玩家們憑藉稀有資源的代際傳遞,早已完成了財富的原始積累,並牢牢把控著最安全的資產,如北上廣深的房產。這就意味著,中下階層的人只能為他們打工,把拚命加班掙得為數不多的工資作為房租,拱手交給他們。

而這些權貴精英,則永遠享受著政策制度帶來的福利。他們壟斷了最好的教育、醫療等資源。除此之外,少部分更是莊家,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對社會利益的分配格局起著決定性作用。

中產階層的人們,雖然享受著經濟發展帶來的部分福利,姑且算是既得利益者,但能否守住已有的財富,成為他們最大的焦慮。由於社會影響力和話語權遠不及社會上層,任何社會經濟政策的變動,都會使得他們戰戰兢兢。

他們為了保住階層地位,沒日沒夜地拚命工作,尤其到了35歲左右的尷尬年齡,高不成低不就。他們試圖通過理財使資產保值,卻落入層層陷阱。房產投資看似穩當,但也隨著政策的收緊,在限購、限貸、限賣的循環中,資金也被套牢、鎖定。而在風險本就很高的股市,他們數不盡的資金都交了「智商稅」。

而社會底層的群眾,在經濟利益受到侵害的同時,心理處境也正在不斷惡化。要實現階層跨越,高考幾乎成了寒門子弟的唯一出路,但在學術奮鬥的路途中,很多人被「讀書無用論」所魅惑,幾乎失去了唯一出頭的機會。廉價為別人打工,成了他們的宿命。一場疾病、一次意外,將把他們徹底淘汰出局。

事實上,整個社會的利益分配中,不僅存在著利益食物鏈,也隱藏著心理食物鏈,而後者,並不容易被人察覺和意識到。一個有錢有權的人,一定比一個屌絲更有心理優勢,就是這個道理。

換言之,階層封鎖也隱藏在每個人的心理層面。在中國這盤利益分配遊戲中,莊家們壟斷了遊戲規則的制定權,通吃各個層次大大小小的遊戲玩家。大多數玩家一旦絕望,就會開啟階層固化的「合理化機制」,在心理上進行「自我說服」,開啟「認命模式」。

其邏輯結果是,莊家們在心理上把普通玩家們套牢、鎖死,普通玩家在心理上不敢去嘗試翻身。他們陷入一種幻覺,一旦自己去努力改變,就會被現實打臉,所以,乾脆縮回到自己的世界裡,維持現狀,以免去承受未知命運帶來的心理折磨。

2

窮人深陷思維困境

在思維方式上,窮人骨子裡總是固化地認為,讀書、學歷、文憑等知識符號直接等同於一個人的社會階層地位,包括其在社會上所取得的經濟收益。

的確,古代的寒門子弟可以利用科舉制度,經過十年苦讀,最終考取功名,一次性在階層地位上脫胎換骨。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人只要考上大學,很可能直接就可以進入體制內,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或者國企里謀得一官半職,從此改變命運。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他們一旦發現即便現在通過讀書獲得高學歷,也並不能直接交換到相應的社會階層地位,無法獲得預期的經濟收入,從而直接改變命運,就會懷疑讀書的意義。這就是社會底層「讀書無用論」的生存土壤。

這反映出,窮人在心理上把命運都押在了讀書上,認為讀書就一定等同於,或直接能交換到某一個階層身份及相應的經濟利益。而如果交換不到,這場賭博就徹底失敗。這種恐懼感和不確定性,在心理上把窮人套牢,進而強化了這種固化思維模式。

然而時過境遷,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讀書早已不是階層跨越的唯一通關券。時代在不斷變遷,而窮人的思維依然停留在這種類似於前現代社會或計劃經濟時代,無法跟上現代社會的實際運作,尤其是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

在市場經濟中,社會更強調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擔當、視野、格局等綜合能力和素養。而窮人在市場經濟中,依然認為只要完成了讀書這個儀式,一切就萬事大吉、水到渠成、經濟利益和階層地位一切收入囊中。事實上,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並非如此。真相是,讀書所付出的努力,僅僅是為一個人以後的拼博努力及進一步發展在進行前期準備,並不直接等同於階層身份和經濟收益。

在心理上,窮人不敢去面對自身資源的匱乏,從而造成了這一難以翻身的局面。加上社會的殘酷和無情,使得窮人不再願意去嘗試。他們好像已經太累了、拼不起了,所以一旦得不到「一條龍福利」就感到萬分受挫,「讀書無用」的思維進一步鞏固。

對他們來說,越是如此,就越沒有確定性、越是輸不起。他們僅有的資源無法支撐下一步拼搏,更無力對自身進行深入的思維能力培養和訓練,心理能量和動力幾近衰竭。

按照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中的描述,「在這個新時代,思維方式的差距決定了經濟能力的差距,懶於求知的人不會再有生存空間。」

3

中產階層拚命解套

中產階層不具備統治階層的權力、影響力等稀缺資源,但對於自身和後代的素質、能力培養,心理上也不敢懈怠。他們深知,面對階層固化,只有拚命進行能力培養,才能解套。大體來看,他們有三方面非常正確的認知。

第一,文憑具有合法性功能。知識代表了一種在社會價值上,排名靠前的資源,可以和權力、金錢、影響力、地位等稀缺資源進行相互交換。但某種程度上,知識只是階層進階的初級門檻,並不是所有的通關鑰匙。比如,相比一個清華北大的研究生,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人顯然在知識方面落後太多,相當於第一輪直接被淘汰出局。這就是文憑的第一個功能,中產階層對此非常清楚,但他們並不像窮人那樣認為,拿到文憑就拿到一切。他們知道,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第二,良好的環境氛圍造就人才。環境和氛圍對一個人素養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外部影響作用。中產階層能夠正確認識到,讀書、獲取知識,甚至送孩子出國留學,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自我提升環境。這種氛圍和環境,本身並不等同於階層地位和經濟收入,但的確是提升階層地位和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

第三,通過學習本身,掌握知識和生存技能。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提高的過程。一個人如果沒有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將很難獲得維持一個良好社會經濟地位或生活水準的前提條件。相比統治階層,中產階層在權力和金錢這些通過代際傳承的稀缺資源上,相對缺乏競爭力。他們能拼的,就是通過知識和教育,讓子女繼承自己的階層地位,甚至超越自己。

反觀社會底層,他們並不具備這三點,甚至對此毫無意識,而是過早地直接將知識和社會經濟地位划上等號。但是,在和統治階層的比較中,中產階層也是可望而不可即,有不少局限性。

4

統治階層論證命運

統治階層對於子女的素質培養和提升極為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文憑的合法化功能。統治階層所佔有的資源,如權力、金錢、知識等,可以直接進行相互之間的論證。比如,統治階層的子女從哈佛大學畢業歸來,可以名正言順地坐擁某高級職位,文憑得以對其階層地位進行合法化。在現代社會,文憑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其本身也具有合法化的功能,統治階層深諳此道。對他們來說,讀書就不再是為了改變命運,而是去論證其命運的合法性。

第二,上層的精英人脈圈。在上層社會,大家要麼是精英,要麼是未來很可能成為精英的精英子女。在這個基礎上,他們會形成一個精英同盟的人脈圈。這一點至關重要。也就是說,上層精英會讓孩子從小就開始親近未來會成為精英和社會上層的人際圈,從而構成一個資源互換的人際網路。強強聯手,正是統治階層制勝的邏輯。

第三,知識技能、素養的培養。如果說中產階層更多的是培養子女的知識技能,那麼統治階層更多則是培養子女的思維方式、領導力、決策力等「主人翁能力」。社會上層尤其注重培養子女掌控大局的能力、視野和格局,這是中產階層和社會底層難以企及的。

5

思維決定階層地位

對於社會底層而言,知識培養已成為一種負擔和累贅。中產階層雖然在認知上甩出社會底層幾條街,但依然存在局限性。

對於貧困的社會底層,能夠從學院式的素質培養中脫穎而出,已是萬幸。但即便從流水線式的培養中走出來,大部分也更多的是「技術型工人」。注意,這裡的「大部分」是相對於中產階層和社會上層而言;不可否認,底層出身的家庭一樣能培養非常優秀的人才,但那畢竟是少數,而且過程無比艱辛。所謂「技術型工人」,掌握的技能往往是比較單一、重複化地操作某一固定的步驟,對思維、視野和領導力的要求並不高,甚至不作要求。

此外,在底層社會,很多人還會受到來自社會上很多人的評價和負面影響。比如,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在家裡待著,就不得不忍受來自父母的嘮叨;如果自己在工作、事業方面不夠傑出,就不得不去忍受來自親朋好友等所謂「過來人」的人生經驗指導;甚至在婚戀方面,一個階層較低的人,受到外界輿論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總之,一個人所處的階層越低,他在自身環境里的話語權就越小。

相對之下,中產階層培養出來的孩子,則掌握了更多的技能,類似於「工藝品」。何為「工藝品」?具體來說,中產階層的孩子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比如會彈鋼琴、學習成績優異、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甚至會馬術等特殊技能。不僅如此,很多孩子長相出眾,十分討人喜歡。總之,你擁有的素質越多,別人就越覺得你優秀,認為你越值得被擁有。

也就是說,這些孩子中的大多數,在思維上往往比較被動。外界喜歡什麼,他們就變成什麼。更多的是他們去適應別人,而不敢讓別人來適應他們。他們擠進名校,擠身500強,是為了獲得好的工作崗位。總之,這樣的素質和能力培養,是為了去適應社會的遊戲規則,而不是去制定遊戲規則,即不是讓別人來適應自己。

誠然,比起社會底層,這一群體已經非常優秀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相比統治階層,他們十分缺乏「主人翁意識」。他們是命令的「執行者」,而不是「發起者」;他們通常「被領導」,而不是「領導」;他們處在「中高段」,但不是「金字塔尖」。

客觀來說,他們已經非常優秀、卓越了,但是從和統治階層的對比來看,他們客觀上的確尚不具備統治者所具備的能力和素養。

反觀統治階層的子女,他們一生下來,就被告知、被影響成要去影響、改變世界,而不是去「幫助別人改變世界」;他們的成長,是去學習如何統領全局,而不是被動受命;是去學習如何調動資源,而不是自己成為資源本身。

這就是中產階層和統治階層在思維方式和能力構成上的根本區別。後者的能力和素養習得,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和個人對帶來的。之所以它是一種稀缺的能力,是因為從一開始,統治階層就具備這種「主人翁」意識。本質上,這就是一種與中產階層截然不同的思維。

6

格商高低決定命運

上面所說的「主人翁意識」,本質上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存在和發展進行擔當,意味著去扮演一個主動的角色,而非被動。人作為一個存在,由頭腦、心理、人格和身體四個層面有機構成。頭腦、心理、人格是內在能力機制,而身體則是這些軟實力的載體。

具體來看,頭腦的能力包括: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預測能力、洞察能力、把控能力等;

心理的能力包括:體驗能力、共情能力、情境代入能力、想像能力、釋放和表達自然情感的能力、洞察能力、把控能力、預測能力、內心強大等;

人格的能力則包括:擔當、勇氣、堅韌、包容、抱負、格局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說頭腦的能力可以概括為一個人的「智商」,心理的能力對應人的「情商」,那麼,人格的能力則被定義為「格商」。「格商」這一概念,由石勇老師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正式提出。

石勇老師發現,英文里有一個片語叫做Adversity Quotient (AQ),中文意思為「抗挫折商」。實際上,所謂「抗挫折商」這一概念非常狹隘。客觀上,一個人的人格存在著諸多因素和指標,而「抗挫折商」僅是人格實力中非常少的一部分,難以概括「人格」所包含的全部內容。

「格商」這一概念,其實意義和範圍十分廣泛,已經成為石勇老師創立的一個新概念。如果一定要對「格商」進行解讀,絕非本文簡單幾段話能闡釋得清楚、細緻、全面。在心理分析社群,石勇老師曾對「格商」進行過專門的解釋和訓練。在這篇文章里,我僅嘗試著對「格商」這一概念進行非常簡要和籠統的解釋。

「格商」,即「人格商數」。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擔當,不堅強,抗挫折能力差,沒有堅持做一件事的毅力,那麼這個人的「格商」就比較低;而一個人如果為人正直,面臨逆境也絕不退縮,敢于堅守真實的自我,對他人、社會和世界充滿責任感,對自我發展敢於持續擔當,我們就說一個人的「格商」比較高。

石勇老師在對中國社會上層、中產階層以及社會底層的深入洞察中發現,成功人士的「格商」通常較高,他們對自我和世界有較強的擔當,而失敗者大多「格商」較低,對自我的擔當很弱,沒有責任感。從整體上看,「格商」決定了一個人存在的高低。

那麼,為什麼「格商」能夠決定一個人存在高低?

簡單來說,從人的存在和發展來看,「智商」和「情商」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它們只負責一個人部分層面的運作,而「格商」專門負責為「智商」和「情商」提供強大的驅動力。

一個人「格商」高,意味著他能將其自我投射到整個世界和社會領域中去。這不僅能夠托起自身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也能把自己的存在融入到這個整個世界的範圍和視野中。這時,一個人的格局、眼界就會擴大。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也就具備了統領全局的視野、領導力、決策力、預測力等能力和素質。

同時,高「格商」能夠極大地激發一個人的頭腦和心理能量,讓頭腦、心理層面的能力被人格擔當的力量所驅動,從而激發一個人的巨大潛能。這樣,一個人就既能夠斬斷原來所處社會環境中的圈套和繩索,又能夠獲得頭腦、心理等全方位能力提升,從而獲得成功。

簡言之,一個人的高「格商」,通過為智商和情商提供強大動力,三者相互運作相互促進,最終決定一個人階層地位和存在的高低。

以上內容,僅是「格商」這一全新概念的冰山一角。

最後打個廣告:石勇老師《中國社會各階層心理分析》,請點擊查看。嗯,你懂的。

推薦閱讀:

?到底夫妻誰的基因決定了孩子智商和相貌?!
大運的節奏決定著一生的榮辱興衰
決定因素
地獄的故事 決定不能毀謗三寶——凈空法師
二十幾歲決定女人的一生,改變女人的一生

TAG:思維 | 情商 | 命運 | 過去 | 決定 | 顛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