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西方哲學史》是本爛書?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一書流傳甚廣,現在出版英文平裝本的R outledge出版公司說它是「二十世紀最暢銷的哲學書」,很可能是真的。忘了是在高中還是大學時,我也找來中譯本,讀了一點,心裡不禁犯嘀咕:這是羅素寫的嗎?轉而去讀文德爾班了。不過,對得享大名的《西方哲學史》的質量的懷疑,一直深植在胸。

最近,瑞·蒙克的《羅素傳:瘋狂的幽靈1921-1970》中譯本出版,作者對羅素的後半生做了一些窮形盡相的描繪。我因此得以知道,原來對《西方哲學史》印象不佳的不止我一個人。

先看看這本書的出版背景。1938年,66歲的羅素應芝加哥大學之聘來到美國。1940年夏天,羅素遇到一位有點理想主義情懷的百萬富翁阿爾伯特·巴恩斯。哲學與資本的媾和開場了。

巴恩斯與羅素協商了幾天,最後同意和羅素簽訂一份為期5年的合同,工資為6000美元。羅素的職責是,每周舉辦一次哲學史講座,從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開始,經過5年的時間,最後討論20世紀的哲學家(那些講座後來成為羅素的暢銷書《西方哲學史》的基礎材料)。羅素向巴恩斯提及,他手頭較緊,因此需要在社會上舉辦講座,以便從基金會之外的渠道獲得收入。巴恩斯當即將薪水增加到8000美元。1940年8月16日,兩人簽訂合同,將這個數字寫了進去。「一位富有的主顧(以18世紀的方式)解決了我的個人問題。他給了我一個教書職位,工作不多,報酬不錯。」在9月6日寫給吉爾伯特·默雷的信件中,羅素如此總結了那一場交易。

到了1942年秋天,羅素可能感覺錢還是不夠花,於是就在外面接了私活兒。資本家不樂意了,心說,我大把銀子養著你,你還在外面偷人?當年年底,巴恩斯基金會致信羅素,通知他已被解聘。

羅素收到解聘通知之後,隨即向報界發表了一項聲明,宣布他打算狀告巴恩斯,理由是對方沒有遵守1940年簽署的為期5年的合同。他要求巴恩斯賠償24000美元———他依照合同可以獲得的金額——— 並且對打贏官司充滿信心。可是,他的案子要到1943年8月才能開始庭審:在那之前的時間裡,羅素、彼得和康拉德(指羅素的妻子和兒子)不得不再次面臨陷入赤貧的危險。

1943年5月,他的財務狀況開始改善。他從出版商西蒙和舒斯特那裡,得到一筆預付稿酬,高達3000美元,是他那時為止得到的金額最大的預付稿酬。將要撰寫的著作名叫《西方哲學史》,基本材料取自他在巴恩斯基金會舉行的講座。

也就是說,《西方哲學史》其實是為賺錢而寫的,為了解燃眉之急。但書到底寫得怎麼樣呢?瑞·蒙克有一段概述:

讀者的感覺是,該書布局不當,幾乎堪稱草草結束了事……黑格爾著作等身,該書僅用15頁篇幅闡述。尼采被當作泛泛而談的諷刺對象,幾乎難見具體內容。一方面,該書隻字不提克爾凱郭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大師;另一方面,它卻分別使用整章篇幅,大談哲學史上影響較小的人物,例如,柏格森、杜威以及——— 令人覺得非常稀奇古怪的———拜倫勛爵。這些做法讓該書的質量大打折扣。此外,該書其後的部分屢屢出錯,結果主觀武斷,觀點變幻無常。就這兩點而言,顯而易見的解釋是,羅素確實心急火燎,希望早點脫稿。

這評價的確夠低的。但並非瑞·蒙克一個人這樣看:

當該書最終出版(美國版於1945年10月;英國版在一年之後)時,撰寫書評的學院派哲學家們幾乎無一例外,普遍持不屑一顧的態度。C .D 。布羅德(Broad)是羅素以前的弟子和崇拜者,曾經協助羅素重返劍橋大學,看到該書之後也無法忽視這一事實:全書筆調滿不在乎,見解非常膚淺,結論過於草率,簡直到了令人憤慨的地步。

專家的評價低,架不住廣大讀者買賬啊。瑞·蒙克寫道:「雖然瑕疵比比皆是(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恰恰因為這些瑕疵),該書出版之後一炮走紅,隨即進入暢銷書目錄。它將羅素的財務狀況置於穩固的基礎之上,讓他餘生衣食無憂。」不光羅素有生之年如此,到今天,《西方哲學史》仍然是最暢銷的哲學書。

不過,說「撰寫書評的學院派哲學家們幾乎無一例外,普遍持不屑一顧的態度」,就意味著,例外至少是可能存在的。事實上,思想史家以賽亞·伯林(IsaiahBerlin)就為《西方哲學史》寫了長達二十多頁的書評,發表在1947年4月的哲學雜誌《心》(M ind)上。由於是在專業雜誌上刊出的,後來又沒有收入文集,長久一來,這篇書評都極少有人讀到。直到201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重版《扭曲的人性之材》,此文才作為附錄重刊。問題是,即便在新書中,書評的題目也沒有出現在目錄中,而僅僅作為「第二版附錄」排在後面而已。這就意味著,如果你不仔細讀《扭曲的人性之材》英文第二版,也可能不會注意到這篇書評。

其實,這是一篇特別精彩的書評,詳盡、公允、文筆老辣,值得細細揣摩。伯林的話,這裡就不一句一句地翻譯了,撮述一下,他的意思是:《西方哲學史》既然是寫給普通讀者了,就別老拿專業水準強求它了。行文散漫,缺乏體系,缺漏多,東一句西一句,有頭無尾,沒有論證就「咣當」一下給你來句驚人論斷,要麼就是論證到關鍵處,讓讀者滿懷期待之時,突然,沒了;歷史背景的交代相當隨心所欲,也沒與論述相交融,一開始還交代背景,等講到近代,乾脆思想背景什麼的全不見了……所有這些毛病,其實都不要緊,你不就是來看羅素有什麼見解的嗎?就看他一個人耍唄。羅素文筆優美,目光敏銳,就算有些問題忽略了或是沒論證好,但他由始至終都是坦誠的,而且表述清晰極了。你還想怎麼樣?這就是羅素版的哲學史。

我自愧寫不出伯林這樣既有專業水準又飽含人性的書評。但願更多的人可以讀到它。

說起來,中國讀者對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挺熟悉的。最近讀到秦穎先生的《貌相集》中關於何兆武先生的一篇,才明白《西方哲學史》為何在中國傳播得那麼廣: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在八十年代初曾熱過一段,何先生是第一譯者。他說,翻譯這本書是上面派的任務……很久之後,商務印書館的一位領導,也是他的同學告訴他,這書是毛澤東交代翻譯的。為什麼呢?因為五十年代初,羅素和愛因斯坦發起了一個世界和平運動,運動的主題是反美帝國主義霸權。毛澤東很欣賞,便和周恩來聯名發了一份電報,邀請羅素訪問中國。羅素欣然同意。但臨上飛機前還是取消了。因為羅素當時已經九十七歲,不可能完成訪問的任務。

他送給毛澤東一套《西方哲學史》。至於為什麼只譯了第一卷,何先生說,太費勁了,第二卷、第三卷就推掉了。

一開始,《西方哲學史》只譯出了上卷,由商務印書館於1963年9月出版。後來《西方哲學史》中譯本印了好幾個版本,想知道哪個是初版的,只需認準封面上的「內部讀物」字樣。

秦穎先生的敘述可能與事實有些微出入:羅素1970年逝世,享年九十七歲,所以他即使想來中國,也不會是九十七歲時的事。按瑞·蒙克的記載,愛因斯坦和羅素等發表反核宣言,是在1955年。從時間上考慮,毛澤東建議翻譯出版《西方哲學史》,應該在1955年至1963年之間。

有時候,我們覺得一本書十分有名、流傳甚廣,其實除了書本身有價值這個因素,還有許多別的因素也會左右它的傳播。比如,因為是別人交代過的,你才有機會讀到某本書。你現在明白了罷。

推薦閱讀:

和中國相比,西方國家有哪些社會亂象?
十二張西方三聖圖:見者吉祥,紅紅火火,福星高照,五福臨門
為什麼西方年輕人加入ISIS|時事話題
從奧運會會徽設計看東西方文化
左鳳榮:西方制裁下的俄羅斯

TAG:哲學 | 西方哲學 | 西方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