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鑄造青銅器的失蠟法是什麼?

愛玩的想公子 歷史問答專家 10-15 20:50 關注

我們所說的青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由於青銅的本身的性能,使得青銅不能像鐵器一樣,用敲打鍛造方式進行加工,而是要通過將合金融化熔融狀的液體,然後在加工成型,這裡提到的失蠟法就是青銅鑄造方法中的一種。

相較於失蠟法,范鑄法在我國青銅器的發展史上更為普遍,所謂的范鑄法就是用特製的泥巴根據需要製成的青銅器外形,做成一個空腔的陶坯,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陶坯燒製成陶范後備用,需要製造青銅器之前,將澆筑前的陶范經過預熱後,再將熔融銅液注入陶范中,溶液冷卻,取出青銅器。

青銅器大部分是分鑄而成的,或稱為二次鑄造,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中,有的器有活動部件,如卣的提梁是與器連接的,這些是不能一次性鑄造完成的,隨之衍生了分鑄法,就是將小部件先鑄造出來,然後將鑄造好的小件放入主范上,在進行鑄造,這是范鑄法的一種延伸和進步。

失蠟法是青銅鑄造中另一種比較普遍和成熟的鑄造工藝,學術界一般認為失蠟法是春秋中期開始逐漸流行,但是見於文獻記載卻比較遲,宋代《唐會要·卷八十九·泉貨》是最早記載這種工藝的書籍,但是存在著爭議,另一本宋人編纂的《洞天清祿集》最早記載了整個失蠟法的工藝過程。

失蠟法工藝的過程,1)採用容易融化的材料,如黃蠟、動物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型;2)在蠟模表面有細泥漿多次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3)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讓模型硬化形成鑄型,如果不使用耐火材料塗抹,也可以用范土填充,將蠟模空隙處填實,封裹成圓柱狀,4,烘烤這件模型,是蠟油融化流出,形成空腔;5,往空腔內澆築金屬溶液,便可得到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現在用失蠟法復原鑄造曾侯乙尊盤)

上面幾幅圖是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器館展示的失蠟法製造流程。

我們在湖北省博物館看到的曾侯乙尊盤、河南博物院看到的雲紋銅禁都被認為是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珍品。

(雲紋銅禁)

漢唐風雲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10-16 16:04 關注

我國先秦時期青銅器鑄造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一把單范鑄造的青銅刀開啟了一個民族的青銅時代。

先秦時期青銅器大部分採用分范法鑄造,如圖:

這是三范合鑄青銅鼎示意圖。

&安陽鑄銅遺址出土商晚期分襠鼎外范

失蠟法自春秋末期開始,發展至今沿續了兩千多年。各時期除了用料不一樣,製作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民國以前失蠟法基本上用古法,一模一器,而現代失蠟法可以同一個模具重複使用,大大降低了製作成本。

古代失蠟法也稱熔模法,具體做法是先堆塑泥范芯,陰乾之後在范芯上貼蠟片(多用動物油脂,如牛羊油加蜂蠟,經常只能在天冷時才能凝固,所以夏天不鑄造)。在蠟型上雕刻各種精美的紋飾及複雜的鏤空造型,各種足、耳等附件焊接好,燙接澆口棒、排氣孔。

&明代《天工開物》插圖

接下來用極細的沉泥漿均勻的敷在蠟模表面,不使有空隙,陰乾後用草拌泥包外層。再次陰乾後用低溫烤泥包,令裡面臘層融化從排氣孔流出(蠟可重複使用)。

&明代《天工開物》插圖

將泥包用850度高溫焙燒,令泥包形成陶土。然後將泥包埋於地下向內澆注銅水。

&明代《天工開物》插圖

最後待 銅水凝固後打碎內外范,取出青銅器打磨修整。

現代的失蠟法大致方法跟古法差不多,只是用了石英砂、莫干石粉、剛玉粉等耐火材料。製作方式則沒有堆塑范芯這一環節,直接制蠟型。

&製作蠟模現場

&製作好的爵杯蠟模

然後用水玻璃加細石英砂刷塗蠟模,逐層加粗,形成摸殼:

其後就是烤蠟、埋包、澆鑄。

&埋包澆注銅水

一般我們判斷一件青銅器的真偽,除了從銹色、紋飾、銘文等方面綜合判斷外,還要看製作方式,如果春秋晚期以前的青銅器用的是失蠟法鑄造,那就可以直接槍斃。如果我們從銅器的死角摳出不是三合泥、陶土,而是白色的石英砂類的現代材料,也可以判定為現代仿品。

當然,目前有造假者用古法製作仿器,用白膏泥、黑炭泥、糯米汁、植物膠等材料一范一器完完全全做到古法,但是做出來的東西任然是有破綻的,比如上百年上千年的自然氧化、金屬內部結構的改變、紋飾的古樸等,所以只要多觀察,多對比還是能讓假貨無可遁形。

北京民俗 媒體人 文化問答專家 10-20 20:22 關注

成書於北宋宣和五年( 1123年)之後的《宣和博古圖》,在談及周召公尊時有這麼一段話:「尊有五指痕, ……今此指痕以蠟為模,以指按蠟所成也。」這段文字是對西周早期周召公尊製作工藝的推測,這部著作應是最早直接談及失蠟鑄造用蠟模的文獻。那麼失蠟法究竟是什麼呢?

青銅器在鑄造的時候都需要先製作模範,容器則需要用泥製作內范和外范。外范刻划出所需的紋飾,內范為器形的形狀,內外合范之後再用銅水澆注。那麼失蠟法則是將泥模範換成蠟模範,用熱銅水澆注後蠟模便融化了。失蠟法多用於鑄造精美的銅器,比如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這些器物的紋飾十分精美繁複,許多鏤空的紋飾多是用失蠟法鑄成。

那麼失蠟法的來源是什麼呢?大體有三種說法。

1.起源於商代說:持這種見解的有中、蘇、德、美、瑞典等國的學者。這些著述多發表於五十或六十年代。其中以中國張子高教授和瑞典學者Aitchison的論述最有代表性。他們分別以湖南寧鄉出土的著名的商晚期四羊方尊和商代鍾饒的複雜造型、繁密附飾為例,認為這些器物均為失蠟法鑄成。

2.西漢時代外來說:持這種見解的主要為澳、日等國學者。澳大利亞N.Barnard教授等根據五十年代雲南晉寧石寨山滇人墓葬群中出土的一大批西漢初期的失蠟鑄造青銅器,認為「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尚不知(失蠟鑄造)。最早的失蠟鑄造實例是通過雲南傳入漢代中原地區的」,是「隨著佛教的傳播由印度傳人」的。日本的吉田光邦教授從「蠟」字不見於中國最早的字書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國利用蜂巢(取蜂蠟)的記載最早僅 見於公元280年左右張華的《博物志》、失蠟鑄造造像大量出現於漢代之後等推論,中國的失蠟鑄造可能是與兩河流域文明相接觸而獲得, 時代不早於公元前一、二世紀。

3.至遲發明於春秋早中期說持此說者主要為華覺明和譚德睿。主要根據為七十年代在河南淅川春秋晚期(公元前553年)楚令尹子庚墓出土的器形十分複雜的失蠟鑄造的銅禁等器物。從銅禁器形所表現的典型的楚文化風格、鑄造所採用的商周傳統的複合陶范技術和製作技術的熟練程度等分析,認為淅川銅禁的失蠟鑄造技術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而發明年代至遲應上溯到春秋早中期。前兩種見解已為事實所否定。

神奇環保 06-06 21:15 關注

首先你要有一塊蠟。做成你想要的形狀。然後用土埋起來,做成模具。注意留下導流口氣孔。然後加熱讓蠟流出來或者直接燒掉。這個模具裡面就是你想要的空腔形狀。再往裡倒金屬水。等冷卻了就成了。塑型最簡單的製造工藝。但是但凡能在其他工藝中找到的缺點這方法都有。沙眼。氣泡。過脆。過軟。耗能大。污染大。一無是處的工藝。但是很簡單。最符合古代人的科技水平。

近日條頭 10-16 23:31 關注

用天然蜂蠟、牛油等材料混合,雕刻出需要鑄造的形狀。然後放到黃泥漿中,粘滿泥漿,再撒上細砂,晾乾或晒乾。再次放入泥漿,撒細沙,晒乾有一定厚度了可以直接糊泥,直到感覺結實了停止。用刀從上面摳出小孔,做成漏斗,晒乾,。然後用火燒,蠟油流出,裡面是空腔。熔化銅錫鉛,同時用火烤泥模,保持溫度,將熔化的銅液從漏鬥倒入泥模,保持溫度,不讓它冷卻太快,避免產生氣泡。古人很聰明,做好蠟模稱一下重量,根據拉模的重量準備青銅的數量,蠟模的重量恰好是銅器重量的十分之一,這樣可以避免熔化的銅液太多浪費,太少完不成。

晨露青荷 10-21 00:17 關注

風乾後的動物油脂做手工雕刻後,就地挖坑再逐層貼附砂泥膏,開設澆冒口和排氣孔,劈木材(油性和緻密度較大的木材和動物骨頭作燃材,由於油性大煙熏也大,黑煙灰正好起到外模與青銅器之間隔離不粘連的作用)溫火慢烤將油脂烤化流出的同時,也把整個模體烘烤乾了。然後將用豎著放的硬劈木材圍著模型放置挨緊貼實(木材間隙有利於排氣,使銅水充滿內型空腔每一處的紋飾和犄角圪硓)再用平面較重石材圍四周頂實,包括模型上面也要壓實(以防止注入銅水後的熱應力外脹外撐作用),最後將熔煉好的銅水注入型腔,待整個內模體(所求實物)冷卻後取出,將多出的澆冒口和毛刺剔除,修整打磨。好了??一件孤品的精美的青銅器出來了成了!

古籍與古墨 06-06 18:24 關注

我們老師給我們簡答地講了以下原理,就是先用你泥把模具鑄造好,頂上留一個孔先把融化的蠟澆進去,意在形成一個保護層免得銅和泥混一塊兒。等蠟冷卻後再把銅汁澆進孔里,等銅汁冷卻後把外面的泥敲掉一件銅器就做成了。

SaintCross 10-16 23:49 關注

1.先用蠟做個和實物一模一樣的東西,外面裹上泥,裹嚴實。

2.加熱,把蠟融掉倒出來,剩下的泥成了陶范,也就是模子。

3.把金屬溶液灌進陶范里,冷卻後把陶范敲掉,鑄造完畢

所以失蠟法適合製作一些結構複雜花紋細膩的東西,比如曾侯乙尊盤,畢竟要手工在一大塊泥裡邊掏個空腔出來實在是太難了,沒等掏完泥都幹了。

手機用戶60248860241 11-08 20:58 關注

用石蠟做范,覆塗料,粘石英砂,浸硬脂酸,風乾,再覆塗料,粘石英砂,浸硬脂酸,風乾…如此反覆七層。

在熱水裡脫蠟,形成型腔外殼,上爐烘乾,<現一般使用電爐烘乾〉。之後,埋入砂中,澆口在上,將金屬液澆入型腔,獲取鑄件。

最後除砂打磨。失蠟鑄造多為精密件,不易外觀加工的鑄件。


推薦閱讀:

鑄造生產過程中14個缺陷及解決方法(上)
由明朝的錢幣鑄造看明朝的興盛衰亡
鑄造技術:消失模鑄造塗料的配方
脫模劑的基本知識·選擇·應用·解決方案
鑄件拋丸處理後發黑原因分析及處理方法

TAG:古代 | 青銅器 | 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