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漢字〗 汨 · 汩
〖趣讀漢字〗
汨·汩
(形近字)
小篆「汨」
小篆「汩」
「金氏打油」曰:
汨汩二字難區分,實因字形太相近。
汨旁日者細高個,屈原汨羅江中沉;
汩從曰字形體扁,汩汩摹仿水流聲。
打油一首意難盡,寫篇雜談獻諸君。
「汨」,音mì。它是名詞,乃河流之名稱。《說文》釋義為:「長沙汨羅淵,屈原所沈之水。」
「汨羅」實為二水,《一統志》云:「汨羅,江名,在湘陰縣北十里。源出豫章,流經湘陰,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經古羅城曰羅水,至屈潭複合,故曰汨羅。西流入湘。」
值得一提的是,「汨」的讀音mì,是由於「日」有一個讀音為mì。漢武帝時,有位名臣叫金日磾。「日磾」二字讀作「mìdī」,千萬千萬不能讀成「ridan」。
「汩」,音gǔ,它的本義為治水,疏通。現多用作連綿詞「汩汩」。
象聲詞「汩汩」,古今運用甚廣,其義大致有五:
1.形容水或其它液體流動的聲音。《文選·木華〈海賦〉》:「崩雲屑雨,浤浤汩汩。」李善註:「浤浤汩汩,波浪之聲也。」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那老兒拿起瓢來,揭開蒲墩,舀一瓢冷酒來,汩汩的嚥了。」《老殘遊記》第三回:「池中流水,汩汩有聲。」又,水急流貌。《文選·枚乘〈七發〉》:「怳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呂延濟註:「混汩汩,相合疾流貌。」唐·韓愈《流水》詩:「汩汩幾時休,從春復到秋。」
2.盛貌。唐·寒山《詩》之八十八:「不肯信受寒山語,轉轉倍加業汩汩。直待斬首作兩段,方知自身奴賤物。」唐·元結《咸池》詩:「至德汩汩兮,順之以先。」
3.沉沒;淪落。晉·王羲之《用筆賦》:「沒沒汩汩,若濛汜之落銀鉤;耀耀晞晞,狀扶桑之掛朝日。」宋·林逋《雜興》詩之二:「一壑等閑甘汩汩,五門平昔避炎炎。」
4.動蕩不安貌。唐·杜甫《自閬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詩之一:「汩汩避群盜,悠悠經十年。」宋·王安石《答王逢原書》:「不見已兩月,雖塵勞汩汩,企望盛德,何日忘之?」
5.比喻文思源源不斷或說話滔滔不絕。唐·韓愈《答李翊書》:「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一章:「不,他還有奇談汩汩而出。」
拙文《汨·汩》,也就是「弔書袋」而已,決不是什麼「汩汩而出」之奇談,如有不妥,敬請讀者諸君諒鑒。
推薦閱讀:
※五行屬土的漢字大全
※五行筆畫漢字表
※為什麼要用手來「看」?
※《趣讀漢字》 「疑」,困惑不決也
※簡體漢字的沿革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