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向燒香拜佛的普通人收錢,是否違背了「不持銀錢戒」?
佛教中有一條大家耳熟能詳的戒律:不持銀錢戒。
小乘佛教遵守「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的戒律,僧人不能積蓄錢財,也不能用手接觸錢財。佛教說有八種不凈物,其中也包括金錢。
如果要嚴格遵守這一條,那麼僧人在接受施主布施的時候,只能接受食物、衣物等能直接用的東西,不能接受金錢,所接受的物品也不能積累太多,夠用為止。不能積蓄財物,就更不能經商了。唐代研究戒律的道宣也認為,出家人不能存錢,不能經商。
大乘佛教就不大遵守這一戒律了。
我們知道,大小乘是在一次佛教內部的分裂中產生的。分裂的原因之一是兩派僧人對戒律的理解不同,其中就包括不持金錢律。後來發展成大乘佛教的那一派認為,僧人可以持有金錢。今天的漢傳佛教絕大部分都屬於大乘,如果這麼論,那麼是可以持金錢的。
《大品涅槃經》就說,如果為了弘揚佛教,或者生活困難,可以接受各種財物的布施(《大品涅槃經》卷六:「如來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凈等物。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凈施,篤信檀越。」)。
不過,那些遵守不持銀錢戒的教派也有變通的方法。比如有的僧人請一位俗人當「凈主」,凡收金錢就說是「代凈主收的」。
小乘的戒律對於金錢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後來的小乘戒律里,就出現了「若為僧伽,應求利潤」的文字,公開說為了佛教事業,僧團是可以掙錢的。
漢地佛教發展到今天,寺院可以擁有財產已成了既成事實。
一件有趣的事是,印度佛教不允許僧人積蓄錢財,只允許僧人保留有限的幾件生活必需品,比如穿的衣服,乞食用的缽盂,合稱為「衣缽」。中國僧人在有了廟產之後,為了不違背前輩的規定,就變通地把錢財稱為「衣缽」。比如寺廟裡管理錢財的僧人叫「衣缽侍者」,他住的地方叫做「衣缽局」,賬本叫做「衣缽簿」——中國人變通的本事是很大的。
寺院擁有錢財有很多好處:能用於弘揚佛法,也能用這些財物廣行善事。我們不妨世俗一點說,有些自私的人不願意捐錢給窮人,但他們為了獲得神佛保佑,寧願把錢捐給寺廟。而接受錢財的寺廟可以用這些錢來做慈善,這也就等於為社會做了一件好事。
但另一方面,出家人過多地沉迷於賺錢,甚至把這些錢用來供自己享樂,這就不合適了。
佛教對僧眾乞食的規定是,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而且所乞食物以吃飽為限,不能多要。這一個是為了抑制僧人的享樂之心,一個是避免浪費。如果我們以這個標準來看,那麼現在少數僧人開豪車、用奢侈品、住豪華酒店的行為就不妥了。哪怕這些財產是自己勞動、經商所得,也不應該用在不必要的享樂上。
現在有些寺廟特別商業化,燒香、供養親人的名號,都是分等級的。錢多的人可以燒高香、燒頭炷香,可以把親人的名號放到佛像前較高的位置。要是沒錢呢?就只能屈尊了。
這種行為也是不合適的。我們不拿「不持銀錢戒」來說,我們拿「菩薩六度」的「忍辱度」來說。菩薩六度,指的是大乘修菩薩行要遵守的六條準則。漢地佛教大多都屬於大乘,所以可以適用。
為什麼這裡能用六度里的「忍辱度」呢?因為忍辱度的涵蓋範圍很廣,不光指是要忍受痛苦、忍受別人的打罵屈辱,還包括別人在稱讚、布施你的時候,要忍住自己的歡喜之心,不對該人有所偏愛。
那也就是說,僧眾不能因為這個施主給的錢多,就多關照他,讓他有燒高香的「特權」,讓他受到更多的祝福。更不能說這個施主有錢,就笑眯眯的。那個施主沒錢,就冷冰冰的。
不過嚴格說來,中國歷史上的很多高僧也不能遵守這條戒律。
包括玄奘在內,中國歷代高僧大都「依國主」,對皇帝好話說盡,馬屁拍夠,動不動就說皇帝是現世佛,是轉輪王。其實我們也知道,哪可能那麼巧,那麼多皇帝全都是佛?高僧對皇帝的恭維難免有誇張的成分。從教理上說,這依據的是「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是為了弘揚佛教所做的方便行為。但是,假如因為皇帝掌握著全國的資源,就對皇帝更親近一些,就對皇帝說一些更順耳的恭維話,這不也算是「偏愛」嗎?不就等於把皇帝當成了最有價值的施主了嗎?
再者,假如施主本人並沒有那麼好,僧人誇張的讚揚他,這算是撒謊,是犯了「妄語」戒的。
布施還有很多規定,順便說一下。布施的時候不能帶有惡念。酒、武器、毒藥、肉一類的「不凈物」,除非是萬不得已的情況,否則不能布施給寺廟(比如,如果寺廟等著用酒精去救人,那就可以布施)。也不能布施偷盜、搶奪來的東西。所以說貪官到廟裡扔錢,是不行的。另外,如果布施的人有家人,應當先盡到贍養父母、家人的義務。如果把財產一股腦的都掏出來布施,讓家人生活困苦,也是不行的。
關於布施,還有一個比較苛刻的要求:布施不能為了求財,也不能為了追求今生和來世福報,甚至只為了去除災厄也不行。從嚴格的佛法上講,這麼說沒有問題。因為貪圖福報也是一種慾望,應當摒棄而不是追求。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要求太難做到了。甚至可以說,很多人學佛、出家的目的都是貪圖今生、來世的福報。如果要求人們一上來就摒棄這點慾望,那是過於苛刻了。再說了,佛經里不也大肆宣傳布施的各種福報嗎?一面講好處,一面又不許別人追求這些好處,這實在是太讓人難辦了。
另外,沒有特殊情況,外人不能接受寺廟的財物。這是因為寺廟的財物是寺廟全體僧人共有的,僧人不能私自贈予。甚至於世俗人免費在寺廟裡吃頓齋飯也是不合適的。除非是接受財物的人處於貧病的時候需要救濟,或者是為寺院工作獲得正常的報酬。獲贈佛經應該也沒問題,因為這是把錢財用在了傳播佛法上。
以上這些,是盡量客觀地,為如今普遍收費寺廟們找合理的理由,但最後我們不得不得承認,現在有些寺廟,有些「僧人」,完全把佛教當成了斂財的工具。他們利用普通人怕事、不敢得罪神靈的想法,輕而易舉地賺取大筆金錢。比如網上經常流傳著在寺廟中被強迫高額消費的帖子,甚至還有更高級的騙術,比如寺院和導遊合謀。導遊在車上跟你聊天,了解你的家庭情況。等你下車到了廟裡,裡面算命的假僧人預先得到了導遊的通知,上來就跟你說你家怎麼怎麼回事,一說全對。
於是很多人一下就傻了——這玩意兒真靈啊!
那麼,我們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首先,記住一條,我們說過,無論是算命也好、改運也好,這些都不是真正佛教相信的東西,出家人更不能靠占卜牟利。帶有佛像的雕塑、繪畫也是只能贈送,不允許出售的。所以只要那些僧人一說算命,你就立刻知道這個人是假僧人,無論他再說什麼你也不要往心裡去了。
其次,記住佛教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重視外在的吉祥物和宗教儀式。
即便是注重佛號的凈土宗,也認為內心觀想最重要。你擁有再多外界的佛像、法力,自己不虔誠念佛,不做善事,那也沒有用。反過來,即便沒有佛像,不進寺廟,只要內心虔誠,多做好事,也能得到佛的保佑。
所以要是有人給你某個「香袋」、「金牌」、「佛像」之類的吉祥物,然後找你要錢,那你就把那吉祥物還給他好了。神佛不會因為你沒錢「請」佛像而怪罪你。如果有人說要你花錢念經、花錢燒香、花錢給父母祝福,你拒絕就好了。
若有人借著佛教祝福的名義找你要錢的時候,就可以對他說:「大師,心外無境,我只求心誠而已。」轉身走開就是了。
按照唯識的觀點來說,在他的眼裡神佛可以用來賺錢,而你的眼裡具體的佛像、金錢,都是「遍計所執」的假相,這不正說明你的心識在某方面比他更純凈嗎?你如果遷就、縱容了對方貪財的行為,這不反倒是造惡業了嗎?所以走開就是了。相信神佛是不會因此怪罪你的。
畢竟,這世上怎麼會有善的神佛,只因為信眾貧窮就降罪於他呢?
推薦閱讀:
※修行人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
※20個普通人,一場關於詐騙的測試,結果是......
※成功者與普通人不同的7個特質
※只是做個普通人流,病人差點死在台上!
※普通人理財真的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