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吳哥王朝以及印度教那些故事(來源於網路)
在網收搜羅了一些關於柬埔寨、吳哥王朝的文章,精選了幾篇我認為比較靠譜的,便於了解吳哥遺址的歷史和宗教文化背景。
柬埔寨的歷史脈絡(摘錄自世界歷史網)
公元前6~前5世紀,柬埔寨人的祖先-高棉人(又稱吉蔑人)由中國雲南南遷,在湄公河上游、孟河一帶短暫停留後,分別向西南和東南方向移動,到達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一帶,建立了扶南國。
扶南時期
約公元1世紀,一個叫混填的印度人(或馬來半島或南方群島人)來到扶南娶女王柳葉為妻,從而成為國王。3世紀,百姓共推大將范蔓為王,范蔓自稱「扶南大王」,兼并鄰近各部族,並由海道向馬來半島擴張,成為統治中南半島南部的一個強盛國家,其疆域大體約相當於今日的柬埔寨和越南的南部。
4世紀,扶南一度處於分裂和混亂狀態,4世紀末或5世紀初,陳如二世被舉為扶南王,結束了混亂局面,他「復改制度,用天竺法」,婆羅門教和佛教也先後傳入扶南,婆羅門教成為國教。
真臘時期
5世紀末到6世紀初,扶南開始衰落。6世紀中葉,高棉人宣告脫離扶南王國而獨立,中國史書稱之為「真臘Chenla」,真臘國在6世紀末或7世紀初,戰勝了扶南,建立起統一的高棉王國。
8世紀初,由於內戰,國家發生分裂。8世紀末,夏連特拉王朝(爪哇)趁機入侵,吞併了真臘王國。
9世紀初,耶跋摩二世重新統一真臘,802年定都於吳哥地區,史稱吳哥王朝,吳哥王朝時期,真臘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成為印度支那半島的一個十分強盛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吳哥王朝
9~13世紀,高棉人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燦爛的吳哥文化。
12~13世紀是其最輝煌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是吳哥寺和吳哥通王城。
吳哥城曾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最繁榮、最文明的王國之一的高棉王朝皇家中心,從9世紀的最後10年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遷都至吳哥直到13世紀初期,吳哥諸王統治著南起中南半島南端,北至雲南,東自越南,西到孟加拉灣的大片土地。自闍耶跋摩七世後,國勢逐漸衰落,1431年泰族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此後該城便被廢棄。
金邊王朝
公元1432年首都由吳哥遷往金邊,王朝名由吳哥王朝改為金邊王朝,王室血統未變,其中1976年1月頒布憲法,改國名為民主柬埔寨,廢除君主立憲制。
1432年,暹羅人攻陷吳哥,柬埔寨國都向南遷移,兩年後定都百囊奔(金邊),吳哥舊都從此荒蕪,為反擊暹羅人的一再入侵,巴隆·拉嘉一世(1566~1576在位)甚至一度將王都遷回吳哥。暹羅人於1594年攻陷柬埔寨都城洛韋(在金邊稍北),為了對付暹羅人的入侵,薩塔王設法從侵入東南亞的西班牙人那裡尋求援助,1596年西班牙把遠征軍開進柬埔寨,次年把薩塔王的幼子推上王位,成為巴隆·拉嘉二世(1597~1599在位),在暹羅軍隊的幫助下,薩塔王的弟弟索里約波返回柬埔寨,奪取王位,被稱為巴隆·拉嘉四世(1603~1618在位)。從1603~1848年,國王22次易位,柬埔寨處於十分軟弱的地位。
1993年9月21日,制憲會議通過新憲法,決定恢復君主立憲制,柬埔寨王室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其始祖來自歷史上的真臘國,如果計算母系和父系,互相有血緣關係的柬埔寨王室已經維持統治1940多年了,在亞洲是僅次於日本排第二位的最長王朝。
法國殖民統治時期
1863年法國人強迫諾羅敦國王簽署了喪失主權的法柬條約,柬埔寨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1940年9月,日本佔領柬埔寨,法國的行政機構繼續存在,但必須為日本侵略者服務。
1945年3月,日本直接控制柬埔寨,同年8月日本投降,10月,法軍重新入侵柬埔寨,恢復殖民統治。
1946年1月,柬埔寨和法國簽訂臨時協定,法國放棄對柬埔寨的保護。
1953年2月9日至11月8日發動了「爭取獨立的王家改革運動」,迫使法國交出統治權力,11月9日,舉行了權力移交儀式,柬埔寨王國宣布獨立。
王國政府時期
1954年7月21日法國被迫在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的文件上簽字,諾羅敦·西哈努克國王領導的王國政府為柬埔寨唯一合法政府。1955年3月18日,西哈努克宣布退位,讓位給其父諾羅敦·蘇拉馬里特;4月,西哈努克組織柬埔寨人民社會同盟,自任主席;9月舉行普選,人民社會同盟獲得國民議會全部席位,西哈努克出任首相兼外交大臣。1960年4月蘇拉馬里特國王病逝,西哈努克宣布取消王位繼承製,同年6月,國民議會推舉他為國家元首。
1958年中柬兩國正式建交。
1969年,柬埔寨軍隊同西哈努克親王統治集團中的左翼反對派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西哈努克親王的處境隨之惡化。1970年3月18日朗諾集團在美國的指使下發動政變,推翻了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領導的王國政府,同年3月23日,西哈努克親王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5月5日宣布成立王國民族團結政府,柬埔寨人民經過5年多浴血奮戰,終於在1975年4月17日解放了金邊,贏得了全國性的勝利。
民柬政府時期
1976年4月,西哈努克宣布退休;同年,喬森潘任國家主席團主席,賓努為高級顧問,波爾布特任政府總理。(紅色高棉Khmaey Krahom)。至於這段歷史,太血腥,不想說。
1979年1月7日-1989年9月,越柬戰爭;期間,爆發中越戰爭。
柬埔寨王國(現在)
1991年7月,西哈努克被推舉為柬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1993年9月,柬埔寨恢復君主立憲制,西哈努克重登王位。
2004年10月,西哈努克國王在北京宣布退位,隨即,西哈莫尼在王宮登基即位。
吳哥王朝歷史
六世紀中葉,扶南北方的一附屬國真臘開始強大,並以武力征服了扶南,此後真臘分裂為北方的「陸真臘」和南方的「水真臘」。八世紀時,爪哇從海路入侵,高棉人被迫西遷,最終來到了洞里薩湖西北的平原。 公元790年,作為人質被抓到爪哇的真臘王子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回到了真臘,並登基為王。經過12年的戰鬥,他使兩個真臘統一併脫離了爪哇的控制。公元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了吳哥王朝,定都Hariharalaya(現在的羅洛斯Roluos),開啟了吳哥王朝之後長達500年的輝煌。 在荔枝山(Phnom Kulen)完成第二次加冕和「Deva-raja」儀式後,闍耶跋摩二世成為了「神王」(God-king)。吳哥王朝開始信奉濕婆(Shiva),崇拜林迦(Linga)。正是因為將君主神化,成為政教合一的領袖,使得民族有了很強的凝聚力,為吳哥王朝成為帝國奠定了基礎,也才有了之後大規模的建造神廟。
闍耶跋摩二世去世後,他的兒子闍耶跋摩三世(Jayavarman III)繼承了王位。雖然統治了國家40多年,但很少有資料提到他。
接下來的繼承者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如何獲得的王位仍是個迷,因為他似乎和之前的兩位國王沒有任何聯繫。不過因陀羅跋摩一世是吳哥王朝的第一位偉大的建設者,他建造了第一座山型寺廟:巴空寺(Bakong)供奉濕婆,還建造了神牛寺(Preah Ko)供奉祖先。柬埔寨半年雨季半年旱季的氣候使防洪和灌溉變得非常重要,於是因陀羅跋摩一世挖掘了人工湖—Indratataka。
889年,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兒子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登基為王。因為Hariharalaya的面積太小,他在建造了獻給祖先和濕婆的羅萊寺(Lolei)後遷都Yasodharapura(今天的吳哥),並以巴肯山(Phnom Bakheng)為都城的中心建造了國廟巴肯寺(Phnom Bakheng Temple)。為了解決防洪和灌溉問題,耶輸跋摩一世挖掘了更大的人工湖:東池(East Baray)。他還開始了另外一座偉大神廟—柏威夏寺(Preah Vihear)的建設。
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兒子曷利沙跋摩一世(Harshavarman I)在910年成為國王,並統治了國家13年。他建造了獻給毗濕奴的豆蔻寺(Prasat Kravan)和獻給濕婆的鳥守城寺(Baksei Chamkrong)。之後,他的弟弟伊奢那跋摩二世(Isanavarman II)繼承了王位。
928年,有王室母系血統的闍耶跋摩四世(Jayavarman IV)篡奪了王位,並在他的封地戈給(Koh Ker)登基為王。在戈給短短20年的建設,他給我們留下了近100座建築,並創造了藝術上的戈給風格(Koh Ker Style)。闍耶跋摩四世去世後,他的兒子曷利沙跋摩二世(Harshavarman II)繼續在戈給統治了3年。
944年,曷利沙跋摩二世的弟弟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在戈給登上了王座,但他很快便把都城遷回了吳哥,以東池的南岸作為中心。他首先建造了東池中央的東梅奔(East Mebon),與此同時,將鳥守城寺作為臨時的國廟。在東梅奔完工9年後,建造了國廟比粒寺(Pre Rup)。羅貞陀羅跋摩二世還打敗了占婆(Chamba),開啟吳哥王朝第一個盛世。
此時,中國的《唐書》稱這個國家為「吉蔑」、「閣蔑」,源自於「Khmer」(高棉)。
968年,十歲的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繼承了王位。他統治期間常忙於應付各路諸侯。他規劃在東池的西岸建設新的都城,以國廟塔高寺(Ta Keo)為中心,這是第一座完全使用砂岩作為建材的大型神廟。種種原因,神廟沒有完工,闍耶跋摩五世也沒有留下子嗣就去世了。
公元1000年,優陀耶迭多跋摩一世(Udayadityavarman I)通過內亂登上了王位。兩年之後,他被殺身亡,吳哥王朝陷入了長達9年的內戰。
101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贏得了與闍耶毗羅跋摩(Jayaviravarman)的王位爭奪戰,登基為王。他統治吳哥長達40年,不過大部分時間都在平定內亂,為了安全,他為皇宮築起了高牆。蘇利耶跋摩一世在位期間,吳哥王朝的領土擴張到了今天的寮國。他開始挖掘最大的人工湖—西池(West Baray),並完成了柏威夏寺絕大多數的建築。
1050年,耶輸跋摩一世妃子的後裔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繼承了王位。他完成了西池的建設,並在湖心修建了西梅奔(West Mebon),他還修建了偉大的巴本寺(Baphuon)和Sdok Kak Thom【今天泰國境內,中文譯名:斯多加通】。在Sdok Kak Thom的石碑詳細的記載了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之前所有高棉國王的排序。
1066年,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的哥哥—曷利沙跋摩三世(Harshavarman III)繼承了王位,沒有碑文記載這位國王,但相信他是死於叛亂。
1080年,來自卑邁(Phimai)的闍耶跋摩六世(Jayavarman VI)利用內亂奪取了王位。他在位期間除了修建了卑邁寺(Phimai Temple)【註:今天泰國境內】幾乎沒有建造其他神廟。1107年,闍耶跋摩六世去世,他的哥哥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Dharanindravarman I)繼承了王位。這位沒有什麼野心的國王在1113年死在了自己侄子的刀下。
這個篡位者就是吳哥王朝其中一位最偉大的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他在位時南征北戰,使吳哥王朝的疆域到達了最廣。信奉毗濕奴(Vishnu)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還給我們留下了最偉大的建築—吳哥窟(Angkor Wat)。工程和他在位年限一樣,從1113到1150年,總共37年。此外,他還建造了崩密列(Beng Mealea),班蒂薩瑪蕾(Banteay Samre)等神廟。
蘇利耶跋摩二世的死使得吳哥王朝的國勢也開始下滑。他之後的繼位者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II)幾乎都沒有史料記載,唯一讓他驕傲的是他的長子—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他的次子耶輸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在位期間經歷了兩次叛亂,自己也在叛亂中喪生。
1177年,占婆(Chamba)入侵,特裡布婆那迭多跋摩(Tribhuvanadityavarman)被推翻,吳哥被占婆統治。
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雖是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的長子,但他對王位沒有野心,並將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弟弟耶輸跋摩二世。在國家危難之際,已經50多歲的他站了出來,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他終於打敗了占婆,恢復了吳哥王朝。
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登基。1190年,他打敗再度來犯的占婆,並俘虜了占婆國王。1203年,闍耶跋摩七世吞併了占婆。
闍耶跋摩七世信奉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但他並不干涉國民的信仰。他修建了以國廟巴揚寺(Bayon)為中心的大吳哥城(Angkor Thom),為其父修建了聖劍寺(Preah Khan),為其母修建了塔普倫寺(Ta Prohm),他修建了今天吳哥古迹里的大部分建築。
闍耶跋摩七世是吳哥王朝最後一位偉大的國王,他完成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路網,修建了大量的醫院和驛站。他統治期間是吳哥王朝的頂峰,也是高棉文化的頂峰。
闍耶跋摩七世去世後,他的兒子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繼承了王位,完成了很多他在位時仍然在建的神廟。因陀羅跋摩二世也是虔誠的佛教徒。
之後的繼任者闍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 VIII)是位堅定的印度教徒,他建造了吳哥時代最後一座重要的印度教神廟—曼加拉塔寺(Mangalartha)。他在位期間開展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無數的佛像被毀壞,大量的佛像還被改為了象徵濕婆的林迦。在聖劍寺、塔普倫寺等地方都能見到他滅佛的痕迹。1295年,闍耶跋摩八世被自己的女婿因陀羅跋摩三世推翻。
有碑文記載,不僅因陀羅跋摩三世(Indravarman III)【註:也是Srindravarman】信仰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此時的王室也以小乘佛教為主要信仰。因此,國王不再是「神王」,從此,吳哥王朝再也沒有了大規模的神廟建設,當然,此時的國力也大不如前。
因陀羅跋摩三世在位時的1296年,中國元朝使節周達觀來訪。他在吳哥生活了近一年時間,寫下了《真臘風土記》。這是吳哥王朝政治、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唯一書面資料。
當時的中國稱呼這個國家為「甘勃智」,來自於「Kampuchea」(柬埔寨)的音譯。
因陀羅闍耶跋摩(Indrajayavarman)於1309至1327年在位,期間吳哥的灌溉系統沒有得到良好的維護,糧食產量下降加之洪災的爆發,吳哥王朝已經江河日下。至到今天都沒發現任何吳哥王朝1327年之後兩個世紀的碑文。
暹羅的素可泰王朝日益強大,不斷的侵犯著吳哥王朝。1352至1357年,暹羅曾短暫的統治過吳哥。1357至1431年,吳哥王朝做著最後的苟延殘喘。
1393年,吳哥王朝的末代皇帝博隆利吉二世(Barom Reachea II)【註:也是奔哈·亞(Ponhea Yat)】登基。1431年,暹羅入侵,佔領並洗劫了吳哥,標誌著吳哥王朝的結束。高棉王室逐步遷都金邊,除了作為佛教寺廟的吳哥窟外,其他古迹幾乎完全荒廢。
一百四十年之後,中國開始稱呼這個國家為「柬埔寨」,直到今天。
吳哥的歷史
公元1世紀,東南亞已經成為東西方交往的交通樞紐,中國和印度的商人途經此地往來與地中海與遠東之間。公元1~7世紀,印度人婆羅門種姓統治柬埔寨,印度的文化和宗教(印度教和佛教)在柬埔寨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其間也曾出現過短暫的據說是講高棉語的扶南(Funan)王朝,但直到公元7世紀,本地人才最終打敗印度人而建立高棉王國。公元9~14世紀,高棉人創造出了吳哥藝術的奇蹟。
Jayaverman II是第1位吳哥國王,它於公元802年建立王權統治,最初定都於Rolous(暹粒東南13公里處)。之後的Indraverman III於公元881建築了第1座神山式寺廟Bakong和人工湖,並成為後世王室建設的傳統。公元893年,Yosoverman I在吳哥地區建築了第1座寺廟巴肯寺(Phonm Bakheng)。之後由於王室爭權,Jayaverman IV遷都Koh ker(距吳哥100公里),20年後又遷回到吳哥,Pre Rup是回遷後建築的第1座寺廟。其後,王室中興,政治穩定,商業繁榮,陸續興建的塔扣寺、女王宮、西湖。
12世紀初葉,Suryaverman II的統治達到頂峰,他創造了吳哥最恢宏的建築,修建了吳哥窟(Angkor Wat),Thommanon, Banteay Samre, Beng Melea。12世紀後期,內憂外患襲擾高棉王朝,並於1177年被外族Cham統治。1181年Jayaverman VII打敗Cham成為國王,他確定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為國教,並開始了大規模的紀念性建築。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他建造了數百座建築,其中包括著名的巴雲寺,塔普羅姆寺(Ta prohm),Banteay Kdei, Preah khan,以及其他眾多寺廟。一般認為Jayaverman VII的建築比較匆忙,因而藝術水準和建築水平均不如以前的建築精美。巴雲式樣有些與眾不同,巨大的佛面石雕、粗糙的雕刻工藝、缺少修飾的橫樑雕刻,以及佛教題材的雕刻。Jayaverman VII是吳哥建築的最後高潮,在他以後少有成功的寺廟建築,而巴雲寺也顯然沒有完工。元朝時(1295年),周達觀曾出使真臘,並著《真臘風土記》。
13世紀末,Jayaverman VIII恢複印度教,因而很多佛教建築遭到破壞,有些甚至被改刻為印度教內容,如Ta Prohm和 Preah Khan。Jayaverman VIII死後,佛教再次成為國教,不同的是這次是小乘佛教(Theravada Buddhism),並延續至今。公元1431年,泰國人攻佔吳哥,高棉人被迫遷都金邊,從此吳哥荒廢.16~19世紀也曾有西方探險家引和傳教士來到吳哥,但一般認為1860年法國生物學家Hneri Mouhot在採集標本時重新發現了吳哥窟。
從上述吳哥王朝的歷史可以發現,吳哥龐大的寺廟建築群形成於幾個建設高峰期並有幾個轉折時期,其中Suryaverman II和Jayaverman VII是兩個突出的建設高峰,並分別代表印度教和佛教兩個不同宗教。
攪拌乳海
印度教的三大史詩之一的神話故事,可以在大吳哥的四個城門、小吳哥迴廊的壁雕等地發現。
傳說中,長生不死的甘露埋藏在須彌山(Mountain Meru) 的乳海 (Ocean of Milk) 底下。阿修羅、神仙、毗濕奴神 (印度教的保護神)合力把乳海攪乾,以取得這長生不死的甘露。
毗濕奴神化成靈龜、頂著須彌山當作支點,阿修羅和神仙分別列隊,拉著五頭巨蛇(Naga)。九十二個阿修羅拉著巨蛇的頭,八十八個神仙拉著巨蛇的尾;巨蛇的身體是翻騰乳海的巨纜。阿修羅有圓凸的眼睛、戴著有冠毛的頭盔;神仙則是杏眼、戴圓錐型的頭飾。神魔合力握著巨蛇翻騰乳海,旁邊還有猴神哈紐曼在協助。翻騰了千年後,乳海攪乾了,因為磨擦產生的高熱使水沸騰,魚、蝦、鱷魚紛紛死亡。(浮雕中以斷成一半象徵死亡的水族)乳海翻騰令巨蛇吐出致命的毒液,梵天神(創造之神) 要求濕婆神 (破壞之神) 吞下毒液以保護眾神。
甘露先在阿修羅的那邊湧現,阿修羅正要飲用時,天空突然出現許多飛天小仙女(Apsara)。飛天小仙女有著曼妙的姿態、各種不同的髮飾、手拿花朵或法器、上半身上空、戴著臂飾及項鏈、下身穿著有飾帶的長裙、赤腳、跳著誘人的舞蹈。(大吳哥及小吳哥的浮雕)阿修羅們看得呆了。渾然忘了長生不死的甘露。
三頭白象也在乳海中浮現,後來成為因陀羅神 (Indra)的坐騎。(斗象台及女皇宮的浮雕)神仙們趁著阿修羅們魂不守舍之際搶過甘露一一服下。其中一個阿修羅眼看甘露要被神仙喝完了,化身為神仙,也排隊喝了一口甘露。甘露還沒喝到這個化身為神仙的阿修羅的肚子中、還只在喉嚨時,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來這個神仙是冒牌的,立刻砍下他的頭。這個阿修羅的身體馬上死去了,但頭部已經喝到了長生不死的甘露所以並沒有死去。這個頭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報告,害他功虧一簣,於是恨之入骨,追著日神及月神,偶爾把他們吞進喉嚨中,但是因為阿修羅的喉嚨已經被砍斷了,所以吞進去的日月神還是會跑出來。這就是日蝕和月蝕的原因。(小吳哥的浮雕)
本回答由文化藝術分類達人 曹愛雅推薦
以下內容來源於「蟬遊記」猴王波林之死
這是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個副線故事。 有一回猴國國王波林與牛精莫耶波進到一個洞穴相戰,叫弟弟須羯哩婆在外等待。須羯里婆等了一年,都不見波林出來,看到洞中流出了鮮血,以為哥哥戰死了,於是回到猴國繼承王位。但波林最後卻殺死了敵人回到猴國,認為弟弟別有意圖,大怒不止。須羯里婆的妻子被哥哥霸佔,自己也被趕出猴國。 尋找妻子悉多的羅摩王子被神猴哈努曼介紹給流亡在外的須羯哩婆。二者達成協定,羅摩幫助須羯哩婆奪回王位,後者則派出猴子兵幫助羅摩尋找被擄走的悉多。在須羯哩婆與波林戰鬥時,羅摩便躲在樹後用暗箭射死了波林。 吳哥寺的迴廊和女王宮的浮雕上就描述了兄弟打鬥撕咬和羅摩射死波林的場景。
林伽(Linga)
濕婆神的表象之一。造型分三部分,上為圓柱,中為八角形立方體,下部為四面立方體。林迦(男性)放在叫「尤尼」(女性)的基座之上,代表生殖崇拜。
《羅摩衍那》記載濕婆與妻子交媾時,一次就長達一百年,從天而降的恆河水是濕婆的精液。
毗濕奴
毗濕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另外兩位是造物主梵天和毀滅之神濕婆),性情較為溫和,主管維護。也是敘事詩中地位最高的神,掌握宇宙之權。在吳哥古迹的浮雕中,坐於蓮花或神鳥之上,手持棍棒等法器的往往是毗濕奴。
印度神話中,毗濕奴曾化身成不同的人和物,十次拯救世界。
1.化身大魚在大洪水中解救人類;2.化身大龜支撐曼荼羅山;3.化身野豬將沉沒的大地拱出水面;4.化身獅面人殺死魔怪;5.化身侏儒從魔王手中奪回三界;6.化身持斧羅摩殺死人間的剎帝利;7.化身羅摩即《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王子;8.化身英雄黑天斬妖除魔;9.化身佛陀即喬達摩.悉達多(後來的釋迦牟尼);最後一個化身據說會在世界毀滅之時出現,開始新的輪迴。
濕婆(Shiva)
破壞之神,兼具破壞與創造、生殖與毀滅的雙重性格。是很受敬仰的神。居住在Kalashi山(即西藏的岡仁波齊山,從來沒有人成功登頂,因為濕婆神會發怒),座騎是神牛難底Nandi(神牛寺有難底的雕像)。有多種不同的表象,其中最常見的是林迦。濕婆神額頭上長著第三隻眼睛,可以噴出神火燒毀一切。傳說濕婆神和妻子烏瑪一同靜修,烏瑪先醒來,請求愛神卡瑪叫醒濕婆神,卡瑪搭弓準備射箭時,濕婆神的第三隻眼睛噴出神火燒得卡瑪行銷骨滅,烏瑪非常內疚,請求濕婆神讓卡瑪復活,但復活後的卡瑪沒了形體,只有靈魂,所以說愛是無形的(在女王宮可以找到愛神欲向濕婆神射箭的浮雕)。
傳說濕婆在岡底斯山降世,天生四手,分持三叉戟、鈴鼓、經文和火焰。佛教叫他「自在天」。
因陀羅(Indra)
印度神話中的天神之王,雷雨之神,l是印度最早的大神之一。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坐於巨象上,以千眼莊嚴其身。因陀羅在吳哥的出鏡率比較高。
神鳥伽魯達(迦樓羅)
伽魯達(Garuda),鷹頭人身的守護獸,另一種說法是大鵬金翅鳥迦樓羅。是毗濕奴的坐騎。傳說一生諸多苦難,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都有涉及。為讓淪為眾蛇奴隸的母親重獲自由,伽魯達曾打敗天界眾神獲得不死甘露予以交換,後遇見毗濕奴被收為坐騎,獲得不用甘露也永生不死的恩典。
伽魯達以蛇為食,因此和納伽是死對頭。在吳哥古迹的雕塑中可以看到一些伽魯達和納伽相爭相鬥的雕塑。
泰國國徽上就是迦魯達的形象。
神猴哈努曼
哈努曼(Hanuman)是印度神話中的神猴,具有很高的地位。在《羅摩衍那》中有很大的篇幅描述哈努曼幫助羅摩王子,和惡魔羅波那戰鬥,救出被擄走的王后悉多。傳說哈努曼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能騰雲駕霧,移山倒海,身手不凡,在東南亞家喻戶曉。有說法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就取自哈努曼。
吳哥的仙女們
阿普莎拉(Apsara)和蒂娃妲(Devata)是吳哥最常見,也是最美麗的雕像之一。
傳說在修羅和阿修羅攪拌乳海時,從海中升起了阿普莎拉,她們光彩照人,婀娜多姿,髮型各異,臉上帶著淺淺的微笑。主要以歌舞娛樂眾神。
蒂娃妲主要是泛指不跳舞的女神,較為優雅嫻靜。
薩拉瓦蒂(Sarasvati)
梵天的妻子,從梵天的左手大拇指上出生(也有說法說她是梵天的女兒)坐騎是天鵝,她是智慧神,掌管語言、音樂、詩詞和知識。
拉克西米(Lakshmi)
毗濕奴的妻子,幸福與美的女神,騎坐在金蓮上掌管著財富與美麗。在攪拌乳海時出生,佛教把她稱作護法天神「功德天」。
帕爾瓦蒂(Parvati)
又叫烏瑪(Uma),濕婆的妻子。和濕婆一樣她也有正反兩面性格,作為雪山神女她是溫柔美麗的,而她的另一個側面難近母(Durza)曾是戰神,有十隻手,騎一雄獅。她的另一個化身卡利(Kali)甚至在濕婆身上跳舞,然後要求以切割自己身體的方式來贖罪,是個喜歡血祭的神。
卡拉
象徵「時間」的神。大多數的卡拉雕像只有面孔,少數出現了胳膊。在印度神話中,卡拉是一個貪吃的怪物,最後連自己的身體也吃了。在「攪拌乳海」的神話中,卡拉混進修羅隊伍搶吃了長生藥,被月亮和太陽發現,告訴了比濕努神,比濕努神砍下了卡拉的頭,因為長生藥剛到喉嚨,卡拉的頭得以保留。生氣的卡拉吞下了太陽和月亮,但是因為沒有身體,太陽和月亮又漏了出來,而這就是日食和月食的來歷。卡拉在許多古迹的塔門和門楣的浮雕中都可以看到,而且經常與其他動物一起組合出現。
馬卡拉長著大象鼻子,張著大嘴,是天界水神婆羅納和地界水神恆河女神的座騎。修羅泛指天神.由梵文直譯而來。與阿修羅很容易辨別:眯著眼的是修羅,瞪著眼的是阿修羅。阿修羅非天神.梵文阿是「不是」的意思關於吳哥的印度教神話故事,強烈推薦幽幽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ouyouxinlvtu
推薦閱讀:
※埃及恢復網路了,可以上圖了,關於包機
※網路情緣真誠相待只談友情不要言愛!
※流行屁話100句經典語句 - 2010經典語錄大全 經典語言大全 愛情語錄 名人語錄 網路...
※你不在我身邊,卻在我心裡-----致我的網路知己!
※風扉網路的瘦身沙拉 吃過的都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