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五
06-22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五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三十五難曰: 五藏各有所。 所者,所止之地也。五藏各有其所。 府皆相近。 胃近於脾,膽近於肝,膀胱近於腎。 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 心、肺在鬲上,大腸、小腸在下,皆以遠而不相近。 鬲者。何也? 或近或遠如何。 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 上部法天,天為陽,心肺在鬲上。心主血,血為榮,肺主氣,氣為衛。陽浮於上,心肺通行陽氣,故在上。 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 下部法地,為陰,大腸、小腸皆在鬲下,傳導送下陰氣,故居於下部。 所以相去而遠也。 心、肺以通陽氣,大腸、小腸以通陰氣,所以相去而遠也。 又諸府者,皆陽也,清今之處。 六府皆為陽,陽為氣,手足三陽為行氣之府,陽最清冷,故言清冷之處。 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爭,其意何也? 大腸傳送水谷之不冷,小腸受盛水谷之不冷,胃容納水谷之不冷,膀胱貯藏津液之不冷,獨膽為清冷,其意如何。 然:諸府者,謂是非也。 謂是非者,言諸府各別有所傳,此為是也。小腸為府,此為非也。何為如此,然小腸雖配心為表,其治則別,其氣則通,其氣雖通,其所主又異,所以雖日心氣,而無心別位,故日非也。 經言小腸者,受盛之府也。 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 大腸者,傳寫行道之府也。 大腸能傳寫不潔之物,以為流行之道路。 膽者,清爭之府也。 膽在肝之短葉閑,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膽為肝之府,最喜清冷。 胃者,水谷之府也。 胃為倉庫之官,又為肺主,水谷皆聚焉。 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津液發泄,汗出勝理,是為津;液之滲於空竅,留而不行,是為液。膀胱,津液居焉。 一府猶無兩名,故知非也。 每二#2府止有一名,何有兩名,言兩名者非。 小腸者,心之府。 小腸乃心藏之府。 大腸者,肺之府。 大腸乃肺藏之府。 胃者,脾之府。 胃乃脾藏之府。 膽者,肝之府。 膽乃肝藏之府。 膀胱者,腎之府。 膀胱乃腎藏之府。 小腸謂赤腸。 心色赤,故小腸為赤腸以象之。 大腸謂白腸。 肺色白,故大腸為白腸。 膽者謂青腸。 肝色青,故膾為青腸。 胃者謂黃腸。 脾色黃,故胃為黃腸。 膀胱者謂黑腸,下焦所治也。 腎色黑,故膀胱為黑腸,居於下焦。 三十六難曰: 藏各有一耳。 肝、脾、肺、心各有一枚。 腎獨有兩者,何也? 腎有兩枚是如何。 然:腎兩者,非皆腎也。 腎有兩枚,非皆是腎。一枚是腎,一枚命門。 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以男子言之,左是腎,右是命門。 命門者。 為人生命之門,又右尺為相火,行君火之命令。 諸神精之所舍。 命門有穴,在背十四椎節中。又有志室二穴,在十四椎節下,兩傍各三寸。有神守於命門,不令邪入志室。舍,宅也,神精居之。 原氣之所擊也。 原者元也。元氣起於子,子者坎之方位,坎者即父母之元氣,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今坎之初六、六三,乃坤之初六、六三也。坎之九二,乃乾之九二也。謂乾坤交於六三、九二而成坎卦,所以原氣寄系於腎。 故男子以藏精。 五藏六府,精氣淫溢而摻灌於腎,腎藏受而藏之,五藏各有精,隨用而灌於腎,腎為都會,關司之所,身之精藏焉。 女子以擊胞,故知腎有一也。 三十七難曰: 五藏之氣,於何發起? 五藏之氣起於何處。 通於何許? 又通於何處。 可曉以不? 可曉此理否。 然:五藏者,當上關於九竅#3也。 耳、目、口、鼻、前陰、後陰為九竅,陽竅七,陰竅二,五藏關焉。 故肺氣通於鼻。 鼻者,肺之竅,肺精氣通焉。 鼻和則知香臭矣。 五藏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肺和則鼻和,鼻和則知香臭。 肝氣通於目。 目者,肝之竅,肝精氣通焉。 目和則知白黑矣。 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鄴,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則精衰矣。今肝之精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 脾氣通於口。 口者,脾之竅,肝#4之精氣通焉。 口和則知谷味矣。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脾胃乃水谷之海,脾胃和則口和,則知谷滋味。 心氣通於舌。 舌者,心之竅,心精氣通焉。 舌和則知五味矣。 辛、甘、酸、苦、咸為五味,心和則舌和,舌和則能知五味。 腎氣通於耳。 耳者,腎之竅,腎精氣通焉。 耳和則知五音矣。 官、商、角、征、羽為五音,腎和則耳和,耳和則能知五音。 五藏不和,則九竅不通。 五藏不和者,邪氣不得外泄,故九竅壅塞不通。 六府不和,則留結為癱。 六府,陽氣也,陽氣不得內通,故停留結聚,以為癱疽。 邪在六府,則陽脈不和。 六府屬陽,肌肉上為陽脈,邪氣游於六府,則肌肉上之脈不和。 陽脈不和,則氣留之。 陽為氣,主外,肌肉上脈不和,則邪氣停留於皮膚而不散。 氣留之,則陽脈盛矣。 邪氣停留,則陽脈偏盛。 邪在五藏,則陰脈不和。 五藏屬陰,肌肉下為陰脈,邪氣在於五藏,則肌肉下脈不和。 陰脈不和,則血留之。 陰為血,主內,肌肉下脈不和,則血邪停留於肉理。 血留之,則陰脈盛矣。 血邪一留,則陰脈偏盛。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榮也,故日隔#5。 隔,拒也。內格則外脈不得入,所以偏陰獨盛,則陽氣不得榮,名日隔拒。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曰關。 關,閉也。外關則內脈不得出,所以偏陽獨盛,則陰氣不得榮也,名日關。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日關隔#6。 內外不相濟,是為關隔。人之所有者,氣血也。氣為陽,血為陰,或俱盛,或俱虛,或更盛,或更虛,皆為病也。 經言氣獨行於五藏,不榮於六府者,何也? 問氣獨運行於五藏,而不行於六府如何。 然: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答氣之流行,有如水焉,不舍晝夜,曾無止息。 故陰脈榮於五藏。 五藏屬陰,故陰豚居於五藏。 陽脈榮於六府。 六府屬陽,故陽詠居於六府。 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 氣血如環之循還,莫知其紀極。 終而復始。 一日一夜,氣血終於肝,明日艮時復始於肺。 其不覆溢。 諸陰不足,陽入乘之,為覆。又入尺為覆。諸陽不足,陰出乘之,為溢。又上魚為溢。今陰陽各安其常,無覆溢之患。 人氣內溫於藏府。 陰陽之氣既不覆溢,則人之氣,內能使藏府溫和。 外溢#7於勝理。 勝理者,毛孔及文理也,外能使勝理濡潤滑澴。 藏府度數第六十首 三十八難曰: 藏唯有五,府獨有六,何也? 一藏配以一府,藏雖有五藏,府卻有六府如何。 然:所以府有六者,謂三焦也。 所啄府獨有六者,三焦亦是一府。 有原氣之別焉。 原氣見前篇。三焦合氣於腎,腎為元氣之正,三焦為元氣之別。 主持諸氣。 擅中為氣海,處上焦。又氣海穴在臍下二寸,處下焦。主維持一身之氣。 有名而無形。 三焦止是筋膜,寄附於胃上中下口,有三焦之名,無三焦之正形。 其經屬手少陽。 其經脈屬手少陽經。 此外府也。 三焦無內府,惟有經脈,名手少陽,故云外府也。 故言府有六焉。 惟因三焦亦是一府,所以言有六府。 三十九難日: 經言府有五。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 藏有六者,何也? 肝、心、脾、肺、腎、命門如何。 然:六府者,正.有五府也。 添三焦為六府,其實則正五府。 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謂腎有兩藏也。 五藏有六藏者,腎藏外有命門,奏成六藏。 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詳見於三十六難篇。 其氣與腎通。 命門之氣,與腎氣相通。 故言藏有六也。 外有命門,所以言有六藏也。 府有五者,何也? 何藏既有六,何綠府有五。 然:五藏各一府。 一藏配以一府,五藏共五府。 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於五藏。 三焦亦屬一府,止配心包絡為藏,卻不與五藏相關。 故言府有五焉。 惟三焦非正府,所以言有五府。 四十難曰: 經言肝主色。 肝,木也。木之華萼,敷布五色。 心主臭。 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人五臭,心獨主之。 脾主味。 脾主甘,甘受味,故主味。 肺主聲。 肺,金也。金方之有聲,故五音皆出於肺。 腎主液。 五液皆出於水,腎主水,故主液。 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 肺主聲,鼻屬肺,不能聽聲音,而反知香臭。 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 腎主液,耳屬腎,不為津液,而反能聞聲。 其意何也? 鼻耳如何。 然:肺者,西方金也。 肺屬西方庚辛金。 金生於巳。 金長生在巳。 巳者,南方火也。 南方巳午未,巳正南方火。 火者心。 南方火在藏為心。 心主臭。 心所主,在五臭。 故令鼻知香臭。 鼻屬肺,肺金生於心火之位,故能別心火所主之臭。 腎者,北方水也。 腎屬北方壬癸水。 水生於申。 水長生在申。 申者,西方金。 西方申酉戌,申正金臨官之地。 金者肺。 西方金,在藏為肺。 肺主聲。 肺所主在聲。 故令耳聞聲。 耳屬腎,腎水生於肺金之位,故令耳能聞聲。 四十一難曰: 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 肝獨有兩葉,而所應何在。 然:肝者,束方木也。 肝屬束方甲乙木。 木者,春也。 春乃木發生之時。 萬物始生,其尚幼小。 根黃牙甲萌動之始,其尚幼小而未入。 意無所親。 萬物初生,挺然獨立,無可親近。 去太陰尚近。 十二經相注,足厥陰遠#9復注手太陰,故去太陰尚近。 離太陽不遠。 足厥陰少陽木,生手太陽少陰火,故離太陽不遠。 猶有兩心。 注於太陰,有畏金之心,而生乎太陽,有生火之心。 故有兩葉。 因有兩心,故有兩葉。 亦應木葉也。 肝葉水應木葉。 四十二難曰: 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 人腸胃長短數,受水谷多少數,各許幾多。 然:胃大一尺五寸。 胃,圍也,圍受水谷也。大計一尺五寸。 徑五寸。 徑計五寸。 長二尺六寸。 長計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一橫一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其青中常行#10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為傳送過小腸。 小腸大二寸半。 腸,暢也,通暢胃氣,去滓穢也。少腸大計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徑計八分半。 長三丈二尺。 長計三丈二尺。 受谷二斗四升。 受胃中谷計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 水計六升三合半。 迴腸大四寸。 大腸一名迴腸,以其回曲,因以名之。大計四寸。 徑一寸半。 徑計一寸半。 長二丈一尺。 長計二丈一尺。 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水谷自胃三斗五升,傳入小腸,則谷剩四斗#11水少八升六合合之少半;又傳入大腸,水谷之數比之在胃各喊一斗#12至此則水分入膀胱;谷傳入肛門也。 廣腸大四#13寸。 廣腸者,肢腸也,一名肛門。大計四寸。 徑二寸半。 徑計二寸半。 長二尺八寸。 長二尺八寸。 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受大腸之谷而傳出,計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 總計胃、小腸、大腸、廣腸,共計五丈八尺四寸。 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14。 總計腸胃水谷之數。 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 再總言長短水谷數。 肝重四斤四兩。 肝,干也。於體狀有枝幹也,計四斤四兩重。 左三葉,右四葉。 左三葉,屬甲屬陽,右四葉,屬乙屬陰。 凡七葉。 肝足厥陰,配足少陽,少陽之數劇於七,故有七葉。 主藏魂。 注見三十四難。 心重十二兩。 心計十二兩重。 中有七孔三毛。 上智人心有七竅,又言九竅三毛;中智人心有五竅二毛;下智人心有三竅一毛;常人心有二竅無毛;愚人心有一竅;大愚人心有一竅甚小;又一生為人痴惑之輩,其人雖有心而無竅,故神出入無門,難成色果。 盛精汁三合。 貯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 注見三十四難。 脾重二斤三兩。 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氣,主受#15水谷也,計三斤#16三兩重。 扁廣三寸。 扁大計三寸。 長五寸。 長計五寸。 有散膏半斤。 有散脂膏計半斤。 主裹血,溫五藏。 主包裹血以溫五藏。 主藏意。 注見三十四難。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 肺,勃也。其氣勃鬱也,計三斤三兩重,六大葉二小葉。 凡八葉。 金居於酉,酉是八門,八葉之應,法於此。 主藏魄。 注見三十四難。 腎有兩枚。 腎,引也。引水氣灌注諸豚也。腎有兩枚,在腰對於臍。 重一斤一兩。 計一斤一兩重。 主藏志。 注見三十四難。 膽在肝之短葉#17問。 膽,敢也,言其有膽氣,果敢也。生在肝兩小葉問。 重三兩三銖。 膽計三兩三銖重。 盛精汁三合。 貯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一#18兩。 胃計二斤一兩重。 紆曲屈伸。 紆迴屈曲,伸舒於藏。 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注見前段。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計二斤十四兩。 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o 注見前段。 左回迭積十六曲。 自左脅邊縈迴,重迭積累有十六次曲轉。 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注見前段。 大腸重二斤十一一兩。 大腸計二斤十一一兩重。 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 注見前段。 當齊右回十六曲。 當臍右邊迴轉,十六次屈曲。 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注見前段。 膀胱重九兩二銖。 膀,橫也;胱,廣也。體短而橫廣也。又名胞。胞,靴也。靴,虛空也,以虛承水液焉。其九兩二銖重。 縱#19廣九寸。 大計九寸。 盛溺九升九合。 貯盛九升九合溺。 口廣二寸半。 口大計二寸半。 唇至齒長九分。 口唇至牙齒長九分。 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會厭為咽喉,水谷下時,厭按呼吸也。口至會厭深計三寸半,大可容五合。 舌重十兩#20。 舌,光也,舒澀#21言語也。計十兩重。 長七寸。 長計七寸。 廣二寸半。 二寸半大。 咽門重十兩#22, 咽,咽也,能咽物也。又謂#23之啞,言氣之流通既#24要之處也,咽主地氣,計十兩重。 廣二寸半。 二寸半大。 至胃長一尺六寸。 咽門至胃一尺六寸。 喉嚨重十二兩#25。 喉嚨空虛,言其中空虛,可以通氣息焉。喉嚨,肺之系也,呼吸道路,喉主天氣。重十二兩。 廣二寸。 二寸大。 長一尺二寸,九節。 計長一尺二寸,九節。 肛門重十二兩。 肛,釭,言其處似車釭形,故日肛門,即廣腸也,又名肢腸。計十二兩重。 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注見前段。 四十三難曰: 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人不飲食,七日外方死如何。 然:胃中常存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人無根株,飲食為命。胃為水谷之海,以所受水谷,常存留三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囿。 囿,鳳也。平和之人,日再至囿者,兩次登廁。 一行二升半。 一次登廁,去水谷二升半。 日中五升。 日中再登廁,又去二升半,共五升。 七日。 七日之內。 五七。 七個五升。 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 每足#26登廁去五升,則七日去盡三斗五升水谷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平人七日不飲食而死者,皆由於水谷津液皆盡,故死。 四十四難日: 七沖門何在? 沖者,通也,出也,藏府氣通出之所也。七沖門戶在何去處。 然:唇為飛門。 唇屬脾,飛動也。言唇受水谷,轉入於內。 齒為戶門。 口齒,心氣之所出也,在心為志,出口為言,故齒為心之門戶。亦取摧伏五穀,傳入於內也。 胃為賁門。 貴者,鬲也,胃氣之所出也。胃出谷氣,胃#27傳於肺,肺在鬲上,故為貴門。 會厭為吸門。 會厭為五藏音聲之門戶。又見四十一難。 大倉下口為幽門。 大倉者,胃也。胃之下口在齊下三寸,既幽隱之處,故為幽門。 大腸小腸會為闌門。 會者,合也。大腸小腸合會之處,分闌水谷精血,各有所歸,故日闌門。 下極為魄門。 魄門者,下極肛門也。肺氣上通喉嚨,下通肛門,是肺氣之所出。肺藏魄,故日魄門。 故日七沖門。 所以言七沖門。 四十五難曰: 經言八會者,何也? 藏、府、筋、骨、髓、血、脈、氣會合如何。 然:府會大倉。 足場明胃豚、手太陽小腸豚、手少陽·三焦豚、任豚之會,本名中院,大倉,冑之募也。胃化氣,養六府,故日會。 藏會季脅。 季脅,軟肋之名,其端有穴,是脾之募。足厥陰、少陰所會,故日藏會季脅。 筋會陽陵泉。 陽陵泉穴,在膝上一寸外康也,足少陽膽豚氣所發也。 髓會絕骨。 絕骨乃骨名也。其穴在外踝上#28四、寸,陽綻#29穴也。亦足少陽之豚氣所發也。 血會隔俞。 隔俞二穴,在背第七椎骨下,兩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膀胱豚氣所發也。 骨會大杼。 大杼穴,在項後第一椎兩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豚氣所發也。 脈會太淵。 太淵穴,在右手寸內魚際,手太陰肺豚氣所發也。 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 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其抬在臚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關陷者是也。外一筋直兩乳問者,膻中穴也。言氣自擅中布氣,與肺下灌 諸藏。擅中為臣使之官,氣海出焉。 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若熱病在於內,則於外取其所會之穴,以雲其疾也。 四十六難曰: 老人卧而不寐。 老人眠外,清醒而不安穩得寐。 少壯寐而不寤者。 少壯人眠外常得寐,而不寤醒。 何也? 老少相反如何。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 少壯人血氣流行常盛旺。 肌肉滑。 肌膚肉理滑潤。 氣道通。 血氣道路疏通。 榮衛之行不失於常。 天地交泰,日月曉昏,冬乃四時之.夜,夜乃一日之冬,人之寤寐皆相合也。一少壯未損其於#30衛,故寤寐與天地陰陽同度。 故晝日精,夜不寤。 晝日精強,夜得其寐。 老人血氣衰。 老人血氣衰弱。 肌肉不滑。 肌膚肉理不滑澤。 榮衛之道澀。 血氣出入道路澀,澀不得應時。 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寐也。 晝日不得安靜,夜不得眠。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衛氣出則寤,入則寐,老人氣衰,故夜不寐。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五竟 #1鬲者:《本義》無此二字。 #2二:疑為『一』之誤。 #3當上關於九竅:《靈樞·脈度》作『常內閱於上七竅』。 #4肝:疑當作『脾』。 #5隔:《集注》作『格』。 #6關隔:此下《本義》有『關隔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十一字。《集注》同,唯『隔』作『格』。 #7縊:《本義》、《集注》作『濡』。 #8正:《本義》作『止』。 #9遠:據文義似當作『還』。 #10行:據文義疑當作『存』。 #11四斗:疑誤。 #12斗:《集注》四十二難虞注作『半』。 #13四:《集注》作『八』。 #14之:此下《本義》、《集注》有『一』字。 #15受:《集注》四十二難楊注作『化』。 #16三斤:與正文不符,疑當作『二斤』。 #17在肝之短葉:原作一左肝之短萃』,據《本義》、《集注》改。 #18一:《本義》、《集注》作『二』。 #19縱:原作『從』,據《本義》、《集注》改。 #20十兩:《本義》作『十二兩』。 #21澀:《集注》四十三難楊注作『泄』。 #22十兩:《本義》、《集注》作『十二兩』。 #23謂:原作『胃』,據《集注》四十二難楊注改。 #24既:《集注》四十二難楊注作『阪』。 #25十二兩:《本義》作『十兩』。 #26足:據文義似當作『日』。 #27胃:《集注》四十四難楊注作『以』。 #28上:原作『土』,據《文義》改。 #29陽千:《集注》四十五難丁注、虞注均作『陽輔』。 #30於:據文義疑當作『榮』。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6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經絡養生的寶典
※黃帝紀年無必要、知道演算法你也能編曆書
※黃帝內經 第卅九講 五實五虛及其生死
TAG: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