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
06-22
第一部分【原文】南郭子綦隱機而坐①,仰天而噓②,荅焉似喪其耦③。顏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問之也⑩?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11),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12)。」子綦曰:「夫大塊噫氣(13),其名為風,是唯無作(14),作則萬竅怒呺(15),而獨不聞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25)。泠風則小和(26),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27)。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則眾竅是已(29),人簌則比竹是已(30),敢問天簌。」子綦曰:「夫吹萬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誰邪(34)?」【注釋】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舊說為楚莊王庶出的弟弟,做過楚莊王的司馬;疑為莊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歷史人物。隱:憑倚。機:亦作幾,案幾。②噓:吐氣。③荅(tà)焉:亦作「嗒焉」,離形去智的樣子。耦:匹對。莊子認為人是肉體和精神的對立統一體,「耦」在這裡即指與精神相對立的軀體。喪其耦,表示精神超脫軀體達到忘我的境界。④顏成子游:子綦的學生,姓顏名偃,子游為字,死後謚成,故名顏成子游。⑤居(jī):表疑問的語氣詞。⑥固:誠然。槁:乾枯。⑦心:思想,精神。固:豈,難道。⑧「今之隱機者」與「昔之隱機者」實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隱機入神出體與舊時大不一樣。⑨偃:見注④。⑩而:你,人稱代詞。「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乃是「爾問之不亦善乎」之倒置。(11)簌(lài):簫,古代的一種管狀樂器,這裡泛指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響。「人簌」即出自人為的聲響,與下兩句的「地簌」、「天簌」相對應,所謂「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聲響。(12)敢:表示謙敬的副詞,含有「冒昧地」、「斗膽地」的意思。方:道術,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實含意。(13)大塊:大地。噫(yī)氣:吐氣。(14)是:此,這裡指風。唯:句中語氣詞,含有僅此的意思。作:興起。(15)竅:孔穴。呺(háo):亦作「號」,吼叫。(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風呼呼的聲響。(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樣子。(18)枅(jī):柱頭橫木。(19)污:停滯不流的水塘。(20)激:水流湍急的聲音。(21)謞(xiào):這裡用來形容箭頭飛去的聲響。(22)譹(háo):嚎哭聲。(23)宎(yǎo)深而沉。(24)咬(jiāo):鳥鳴叫的聲音。一說哀切聲。(25)於、喁(yú):風吹樹動前後相和的聲音。(26)泠(líng)風:小風,清風。(27)厲風:迅猛的暴風。濟:止。(28)調調、刁刁:風吹草木晃動搖曳的樣子。「刁刁」亦作「刀刀」。(29)是:這樣。已:矣。(30)比:併合。竹:這裡指併合在一起可以發出聲響的、不同形狀的竹管。(31)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後缺「天簌者」三字。(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們自身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說「己」當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聯繫上下文不宜從此解。(33)咸:全。(34)怒:這裡是發動的意思。【譯文】南郭子綦靠著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著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他的學生顏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說道:「這是怎麼啦?形體誠然可以使它像乾枯的樹木,精神和思想難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樣嗎?你今天憑几而坐,跟往昔憑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樣呢。」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不是問得很好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見過『人籟』卻沒有聽見過『地籟』,你即使聽見過『地籟』卻沒有聽見過『天籟』啊!」子游問:「我冒昧地請教它們的真實含意。」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山陵上陡峭崢嶸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柵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鏃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蕩,像鳥兒鳴叫嘰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後面在呼呼隨和。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隨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子遊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里發出的風聲,人籟是從比並的各種不同的竹管里發出的聲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請教什麼是天籟。」子綦說:「天籟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於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第二部分【原文】大知閑閑①,小知閒閒②;大言炎炎③,小言詹詹④。其寐也魂交⑤,其覺也形開⑥;與接為搆⑦,日以心斗:縵者⑧,窖者⑨,密者⑩。小恐惴惴(11),大恐縵縵(12)。其發若機栝(13),其司是非之謂也(14);其留如詛盟(15),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16),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17),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18),以言其老洫也(19);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20)。喜怒哀樂,慮嘆變(21),姚佚啟態(22)。樂出虛(23),蒸成菌(24)。日夜相代乎前(25),而莫知其所萌(26)。已乎(27),已乎!旦暮得此(28),其所由以生乎(29)!非彼無我(30),非我無所取(31)。是亦近矣(32),而不知其所為使(33)。若有真宰(34),而特不得其眹(35),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36)。百骸(37)、九竅(38)、六藏(39),賅而存焉(40),吾誰與為親(41)?汝皆說之乎(42)?其有私焉(43)?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44)?如求得其情與不得(45),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46),不亡以待盡(47)。與物相刃相靡(48),其行盡如馳(49),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50),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51),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52)?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隨其成心而師之(53),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54)?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55)。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56),吾獨且奈何哉!【注釋】①閑閑:廣博豁達的樣子。②閒閒(jiàn):「閒」是「」的古體,今簡作「間」,「閒閒」即間間,明察細別的樣子。③炎炎:猛烈;這裡借猛火炎燎之勢,比喻說話時氣焰盛人。④詹詹:言語瑣細,說個沒完。⑤寐:睡眠。魂交:心靈馳躁,神魂交接。⑥覺:睡醒。形開:身形開朗,目開意悟。一說形體不寧。⑦接:接觸,這裡指與外界環境接觸。搆:「構(搆)」字的異體,交合的意思。⑧縵(màn):通作「慢」,疏怠遲緩的意思。⑨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⑩密:隱秘、謹嚴。(11)惴惴(zhuì):恐懼不安的樣子。(12)縵縵(màn):神情沮喪的樣子。(13)機:弩機,弩上的發射部位。栝(guā):箭桿末端扣弦部位。(14)司:主。「司是非」猶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與「非」都由此產生。一說「司」通「伺」,窺伺人之是非的意思。(15)留:守住,指留存內心,與上句的「發」相對應。詛盟:誓約;結盟時的誓言,堅守不渝。(16)殺(shài):肅殺,衰敗。(17)溺:沉湎。「之」疑講作「於」。(18)厭(yā):通作「壓」,閉塞的意思。緘:繩索,這裡是用繩索加以束縛的意思。(19)洫(xù):敗壞。(20)復陽:復生,恢復生機。(21)慮:憂慮。嘆:感嘆。變:反覆。(zhè):通作「懾」,恐懼的意思。(22)姚:輕浮躁動。佚(yì):奢華放縱。啟:這裡指放縱情慾而不知收斂。態:這裡是故作姿態的意思。(23)樂:樂聲。虛:中空的情態,用管狀樂器中空的特點代指樂器本身。(24)蒸成菌:在暑熱潮濕的條件下蒸騰而生各種菌類。(25)相代: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26)萌:萌發、產生。(27)已:止,算了。(28)旦暮:晝夜,這裡表示時間很短。此:指上述對立、對應的各種情態形成發生的道理,猶如樂出於虛,菌出於氣,一切都形成於「虛」、「無」。(29)由:從,自。所由:產生的原由。(30)「彼」就字面上講指「我」的對立面,也可以理解為非我的大自然,甚至包括上述各種情態。(31)取:資證,呈現。(32)近:彼此接近;引申一步,像前兩句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那樣的認識和處理,就接近於事物的本質,接近於認識事物的真理。(33)所為使:為……所驅使。(34)宰:主宰。「真宰」,猶如今日言「造世主」,但也可理解為真我,即我身的主宰。(35) 特:但,只。眹(zhěn):端倪、徵兆。(36)情:真,指事實上的存在。(37)百:概數,言其多,非確指。骸:骨節。(38)九竅:人體上九個可以向外張開的孔穴,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口、生殖器、肛門。(39)藏:內臟;這個意義後代寫作「臓」,簡化成「臟」。心、肺、肝、脾、腎俗稱五臟,但也有把左右兩腎分別稱謂的,這就成了「六臟」。(40)賅:齊備。(41)誰與:與誰。(42)說(yuè):喜悅,這個意義後代寫作「悅」。(43)私:偏私,偏愛。(44)真君:對待「我」來說,「真君」即「真我」、「真心」,對待社會的各種情態說,「真君」就是「真宰」。(45)情:究竟,真實情況。(46)一:一旦。(47)亡:亦作「忘」,忘記。一說「亡」為「代」字之訛,變化的意思。盡:耗竭、消亡。(48)刃:刀口,這裡喻指針鋒相對的對立面。靡:倒下,這裡是順應的意思。(49)馳:迅疾奔跑。(50)役役:相當於「役於役」。意思是為役使之物所役使。一說勞苦不休的樣子。(51)(nié)然:疲倦困頓的樣子。疲役:猶言疲於役,為役使所疲頓。(52)芒:通作「茫」,迷昧無知。(53)成心:業已形成的偏執之見。(54)代:更改,變化。「知代」意思是懂得變化更替的道理。取:資證、取信的意思。(55)這句是比喻,說明沒有成見就已經出現是非觀念。(56)神禹:神明的夏禹。【譯文】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只有點小聰明的人則樂於細察、斤斤計較;合於大道的言論就像猛火烈焰一樣氣焰凌人,拘於智巧的言論則瑣細無方、沒完沒了。他們睡眠時神魂交構,醒來後身形開朗;跟外界交接相應,整日里勾心鬥角。有的疏怠遲緩,有的高深莫測,有的辭慎語謹。小的懼怕惴惴不安,大的驚恐失魂落魄。他們說話就好像利箭發自弩機快疾而又尖刻,那就是說是與非都由此而產生;他們將心思存留心底就好像盟約誓言堅守不渝,那就是說持守胸臆坐待勝機。他們衰敗猶如秋冬的草木,這說明他們日益消毀;他們沉緬於所從事的各種事情,致使他們不可能再恢復到原有的情狀;他們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縛住,這說明他們衰老頹敗,沒法使他們恢復生氣。他們欣喜、憤怒、悲哀、歡樂,他們憂思、嘆惋、反覆、恐懼,他們躁動輕浮、奢華放縱、情張欲狂、造姿作態。好像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又像菌類由地氣蒸騰而成。這種種情態日夜在面前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卻不知道是怎麼萌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這一切發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這種種情態發生、形成的原因?沒有我的對應面就沒有我本身,沒有我本身就沒法呈現我的對應面。這樣的認識也就接近於事物的本質,然而卻不知道這一切受什麼所驅使。彷彿有「真宰」,卻又尋不到它的端倪。可以去實踐並得到驗證,然而卻看不見它的形體,真實的存在而又沒有反映它的具體形態。眾多的骨節,眼耳口鼻等九個孔竅和心肺肝腎等六臟,全都齊備地存在於我的身體,我跟它們哪一部分最為親近呢?你對它們都同樣喜歡嗎?還是對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愛呢?這樣,每一部分都只會成為臣妾似的仆屬嗎?難道臣妾似的仆屬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嗎?還是輪流做為君臣呢?難道又果真有什麼「真君」存在其間?無論尋求到它的究竟與否,那都不會對它的真實存在有什麼增益和損壞。人一旦稟承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後的消亡。他們跟外界環境或相互對立、或相互順應,他們的行動全都像快馬賓士,沒有什麼力量能使他們止步,這不是很可悲嗎!他們終身承受役使卻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這能不悲哀嗎!人們說這種人不會死亡,這又有什麼益處!人的形骸逐漸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著一塊兒衰竭,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嗎?人生在世,本來就像這樣迷昧無知嗎?難道只有我才這麼迷昧無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無知的嗎!追隨業已形成的偏執己見並把它當作老師,那麼誰會沒有老師呢?為什麼必須通曉事物的更替並從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找到資證的人才有老師呢?愚味的人也會跟他們一樣有老師哩。還沒有在思想上形成定見就有是與非的觀念,這就像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就已經到達。這就是把沒有當作有。沒有就是有,即使聖明的大禹尚且不可能通曉其中的奧妙,我偏偏又能怎麼樣呢?【原文】夫言非吹也①。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音③,亦有辯乎④?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⑤?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⑥,言隱於榮華⑦。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⑨。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⑩。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11)。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謂之道樞(19)。樞始得其環中(20),以應無窮(21)。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馬喻馬之非馬(23),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24)。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25)。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2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27)、厲與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為一(30)。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毀也(33)。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34),為是不用而寓諸庸(35)。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37);適得而幾矣(38)。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41),謂之朝三(42)。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43):「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44),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45),是之謂兩行(46)。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47)?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8)。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49)。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50)。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51),惠子之據梧也(52),三子之知幾乎(53)!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54)。唯其好之也(55),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56)。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57)。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58),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59)。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60),聖人之所圖也(61)。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注釋】①吹:風吹。根據本段大意看,「言」似有所指,不宜看作一般所謂的說話、言談,而指「辯論」;下句的「言者」則當指善辯的人。辯言之是非出於己見,而風吹出於自然,所以說「言非吹」。②特:但,只。③(gòu)音:剛剛破卵而出的鳥的叫聲。④辯:通作「辨」,分辨、區別。⑤惡(wū):何,怎麼。隱:隱秘,藏匿。⑥成:成就。「小成」這裡指一時的、局部的成功。⑦榮華:木草之花,這裡喻指華麗的詞藻。⑧儒墨:儒家和墨家,戰國時期兩個政治和哲學流派。⑨莫若以明:傳統的解釋為「莫如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意思是「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觀察」。姑存此說。⑩「自知」疑為「自是」之誤,與上句之「自彼」互文;若按「自知」講,語義亦不通達。(11)方生:並存。一說「方」通作「旁」,依的意思。(12)方:始,隨即。(13)因:遵循,依託。(14)由:自,經過。一說用,「不由」就是不用。照:觀察。天:這裡指事物的自然,即本然。(15)因:順著。(16) 一:同一,同樣。(17)果:果真。(18)偶:對,對立面。(19)樞:樞要。道樞:大道的關鍵之處;莊子認為,彼和此是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彼和此都失去了相對立的一面,那麼這就是道的樞要,即齊物以至齊論的關鍵。一切都出自虛無、一切都歸於虛無,還有不「齊物」和「齊論」的嗎?(20)環中:環的中心;「得其環中」喻指抓住要害。(21)應:適應,順應。窮:盡。(22)指:不宜講作手指之指,戰國名家學派公孫龍子著《指物論》,這裡應是針對該篇內容而言,所謂「指」,即組成事物的要素。聯繫下一句,事物的要素並非事物本身,而事物的要素只有在事物內才有它的存在,故有「指之非指」的說法。喻:說明。(23)馬:跟上句的「指」一樣,同是當時論辯的主要論題。名家公孫龍子就曾作《白馬篇》,闡述了「白馬非馬」的觀點。(24)謂:稱謂、稱呼。然:這樣。(25)然:對的、正確的。(26)以上十二句歷來認為有錯簡或脫落現象,句子序列暫取較通行的校勘意見。(27)莛(tíng):草莖。楹(yíng):廳堂前的木柱。「莛」、「楹」對文,代指物之細小者和巨大者。(28)厲:通作「癘」,指皮膚潰爛,這裡用表醜陋的人。西施:吳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29)恢:寬大。恑(guǐ):奇變。憰(jué):詭詐。怪:怪異。恢恑憰怪四字連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30)一:渾一,一體。聯繫上文,莊子認為世上一切小與大、丑與美、千差萬別的各種情態或各種事物,都是相通而又處在對立統一體內,從這一觀點出發,世上一切事物就不會不「齊」,不會不具有某種共同性。(31)分:分開、分解。(32)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對立的,一個事物被分解了,這就意味生成一新的事物。(33)毀:毀滅,指失去了原有的狀態。「毀」與「成」也是相對立的,一個新事物通過分解而生成了,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狀態必定走向毀滅。(34)達:通達,「達者」這裡指通曉事理的人。(35)為是不用:為了這個緣故不用固執己見;「不用」之後有所省略,即一定把物「分」而「成」的觀點,也就是不「齊」的觀點。寓:寄託。諸:講作「之於」。庸:指平常之理。一說講作「用」,含有功用的意思。(36)以下四句至「適得而幾矣」,有人認為是衍文,是前人作注的語言,並非莊子的原文。姑備一說。(37)得:中,合乎常理的意思。一說自得。(38)適:恰。幾:接近。(39)因:順應。是:此,這裡指上述「為一」的觀點,即物之本然而不要去加以分別的觀點。(40)已:這裡是一種特殊的省略,實指前面整個一句話,「已」當講作「因是已」。(41)勞:操勞、耗費。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為一:了解、認識事物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道理。言外之意,事物本來就是渾然一體,並不需要去辨求。同: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42)朝三:「朝三」、「暮四」的故事《列子.黃帝篇》亦有記載。朝是早晨,暮是夜晚,三和四表示數量,即三升、四升。「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其總和皆為「七」,這裡藉此譬喻名雖不一,實卻無損,總都歸結為「一」。(43)狙(jū):猴子。狙公:養猴子的人。賦:給予。芧(xù):橡子。(44)虧:虧損。為用: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變化。(45)和:調和、混用。「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來。休:本指休息,這裡含有優遊自得地生活的意思。鈞:通作「均」;「天鈞」即自然而又均衡。(46)兩行:物與我,即自然界與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發展。(47)至:造極,最高的境界。(48)封:疆界、界線。(49)以:原本作「之」據文義改。(50)昭氏:即昭文,以善於彈琴著稱。莊子認為,音本是一個整體,沒有高低長短之分就無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師都不可能同時並奏各種各樣的聲音。正因為分出音的高低長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來。(51)師曠:晉平公時的著名樂師。枝策:用如動詞,用枝或策叩擊拍節,猶如今天的打拍子。一說舉杖擊節。(52)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學派的著名人物。據:依;梧:樹名。惠施善辯,「據梧」意思就是靠著桐樹高談闊論。一說「梧」當講作桐木几案,「據梧」則是靠著几案的意思。(53)幾:盡,意思是達到了頂點。(54)載:記載;一說載譽。末年,晚年。(55)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專長和學識。(56)明:明白、表露。(57)堅白:指石的顏色白而質地堅,但「白」和「堅」都獨立於「石」之外。公孫龍子曾有「堅白論」之說,莊子是極不贊成的。昧:迷昧。(58)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說指惠施之子。綸:緒,這裡指繼承昭文的事業。(59)這句語意有所隱含,意思是「雖我無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況都叫有所成就的話,即使是我沒有什麼成就也可說有了成就了。(60)滑(gǔ)疑:紛亂的樣子,這裡指各種迷亂人心的辯說。(61)圖(圖):亦寫作「啚」,疑為「鄙」字之誤,瞧不起,摒棄的意思。【譯文】說話辯論並不像是吹風。善辯的人辯論紛紜,他們所說的話也不曾有過定論。果真說了些什麼嗎?還是不曾說過些什麼呢?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言談不同於雛鳥的鳴叫,真有區別,還是沒有什麼區別呢?大道是怎麼隱匿起來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論是怎麼隱匿起來而有了是與非呢?大道怎麼會出現而又不復存在?言論又怎麼存在而又不宜認可?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隱蔽,言論被浮華的詞藻所掩蓋。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辯,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否定對方所肯定的東西。想要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非難對方所肯定的東西,那麼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觀察而求得明鑒。各種事物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各種事物也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見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這一面看就能有所認識和了解。所以說: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這一面亦起因於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並存、相互依賴的。雖然這樣,剛剛產生隨即便是死亡,剛剛死亡隨即便會復生;剛剛肯定隨即就是否定,剛剛否定隨即又予以肯定;依託正確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謬誤的一面,依託謬誤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正確的一面。因此聖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著事物自身的情態。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樣存在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面也同樣存在正與誤。事物果真存在彼此兩個方面嗎?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兩個方面的區分嗎?彼此兩個方面都沒有其對立的一面,這就是大道的樞紐。抓住了大道的樞紐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從而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是」是無窮的,「非」也是無窮的。所以說不如用事物的本然來加以觀察和認識。用組成事物的要素來說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來說明事物的要素並非事物本身;用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用非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整個自然界不論存在多少要素,但作為要素而言卻是一樣的,各種事物不論存在多少具體物象,但作為具體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樣的。能認可嗎?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可以認可;不可以認可嗎?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不能認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們稱謂而就的。怎樣才算是正確呢?正確在於其本身就是正確的。怎樣才算是不正確呢?不正確的在於其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怎樣才能認可呢?能認可在於其自身就是能認可的。怎樣才不能認可呢?不能認可在於其本身就是不能認可的。事物原本就有正確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認可的一面,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正確的一面,也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能認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舉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醜陋的癩頭和美麗的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來說明這一點,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相通而渾一的。舊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舊事物的毀滅。所有事物並無形成與毀滅的區別,還是相通而渾一的特點。只有通達的人方才知曉事物相通而渾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執地對事物作出這樣那樣的解釋,而應把自己的觀點寄託於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謂平庸的事理就是無用而有用;認識事物無用就是有用,這就算是通達;通達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於大道。順應事物相通而渾一的本來狀態吧,這樣還不能了解它的究竟,這就叫做「道」。耗費心思方才能認識事物渾然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什麼叫做「朝三」呢?養猴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分給三升,晚上分給四升」。猴子們聽了非常憤怒。養猴人便改口說:「那麼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喜與怒卻各為所用而有了變化,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道理。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時有人認為,整個宇宙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具體的事物,這樣的認識是最了不起,最盡善盡美,而無以復加了。其次,認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萬事萬物從不曾有過區分和界線。再其次,認為萬事萬物雖有這樣那樣的區別,但是卻從不曾有過是與非的不同。是與非的顯露,對於宇宙萬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現虧損和缺陷,理解上出現虧損與缺陷,偏私的觀念也就因此形成。果真有形成與虧缺嗎?果真沒有形成與虧缺嗎?事物有了形成與虧缺,所以昭文才能夠彈琴奏樂。沒有形成和虧缺,昭文就不再能夠彈琴奏樂。昭文善於彈琴,師曠精於樂律,惠施樂於靠著梧桐樹高談闊論,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說是登峰造極了!他們都享有盛譽,所以他們的事迹得到記載併流傳下來。他們都愛好自己的學問與技藝,因而跟別人大不一樣;正因為愛好自己的學問和技藝,所以總希望能夠表現出來。而他們將那些不該彰明的東西彰明於世,因而最終以石之色白與質堅均獨立於石頭之外的迷昧而告終;而昭文的兒子也繼承其父親的事業,終生沒有什麼作為。像這樣就可以稱作成功嗎?那即使是我雖無成就也可說是成功了。像這樣便不可以稱作成功嗎?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沒有成功。因此,各種迷亂人心的巧說辯言的炫耀,都是聖哲之人所鄙夷、摒棄的。所以說,各種無用均寄託於有用之中,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觀察事物而求得真實的理解【原文】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①,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③,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⑤,而大山為小⑥;莫壽於殤子⑦,而彭祖為夭⑧。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⑨,而況其凡乎⑩!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11),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12)。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為是而有畛也(15)。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16),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17),六合之外(18),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19)。春秋經世先王之志(20),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21),眾人辯之以相示也(22)。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23),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道昭而不道(26),言辯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29)。注焉而不滿(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32)。【注釋】①類:同類、相同。②嘗:試。③俄而:突然。④謂:評說、議論。以下幾句同此解。⑤於:比。豪:通作「毫」,細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細小。⑥大山:一說讀如泰山。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⑧夭:夭折,短命。⑨歷(曆):曆數,計算。⑩凡:平凡,這裡指普通的人。(11)適:往,到。(12)因:順應。已:矣。(13)封:界線,分別。(14)常:定見,定論。(15)是:對的,正確的;「為是」,意思是各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這裡泛指事物、事理間的界線和區分。(16)倫:次序。義:儀,等別。一說本句當作「有論有議」,姑備參考。(17)八德:八類、八種。(18)六合: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19)論:研究。議:評說。(20)春秋:這裡泛指古代歷史,並非指戰國以前的那一段歷史年代。經世:經綸世事,這是用調理織物來喻指治理社會。志:記載;這個意義後代寫作「誌」。(21)懷:囊括於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與我、是與非都容藏於身。(22)示:顯示,這裡含有誇耀於外的意思。(23)稱:舉稱。一說通作「偁」,宣揚的意思。(24)嗛(qiān):通「謙」,謙遜。(25)忮(zhì):傷害。(26)昭:明;這裡指明白無誤地完全表露出來。(27)不及:達不到,這裡指言論表達不到的地方。(28)圓:這裡作做圓、求圓解。幾:近,近似。「圓而幾向方」,意思是求圓卻近似於方,比喻事與願違。(29)府:儲存財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庫,也就是整個宇宙。(30)註:注入。焉:講作「於之」。(31)酌:舀取。竭:盡。(32)葆(bǎo):藏,隱蔽。「葆光」即潛隱光亮而不露。【譯文】現在暫且在這裡說一番話,不知道這些話跟其他人的談論是相同的呢,還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論與不相同的言論,既然相互間都是言談議論,從這一意義說,不管其內容如何也就是同類的了。雖然這樣,還是請讓我試著把這一問題說一說。宇宙萬物有它的開始,同樣有它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它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有過這樣那樣的「有」,但也有個「無」,還有個未曾有過的「無」,同樣也有個未曾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無」。突然間生出了「有」和「無」,卻不知道「有」與「無」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現在我已經說了這些言論和看法,但卻不知道我聽說的言論和看法是我果真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還是果真沒有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麼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既然已經渾然為一體,還能夠有什麼議論和看法?既然已經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麼議論和看法?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個「一」就成了「三」,以此類推,最精明的計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後的數字,何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從無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況從「有」推演到「有」呢?沒有必要這樣地推演下去,還是順應事物的本然吧。所謂真理從不曾有過界線,言論也不曾有過定準,只因為各自認為只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才是正確的,這才有了這樣那樣的界線和區別。請讓我談談那些界線和區別: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別,有分解有辯駁,有競比有相爭,這就是所謂八類。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聖人總是存而不論;宇宙之內的事,聖人雖然細加研究,卻不隨意評說。至於古代歷史上善於治理社會的前代君王們的記載,聖人雖然有所評說卻不爭辯。可知有分別就因為存在不能分別,有爭辯也就因為存在不能辯駁。有人會說,這是為什麼呢?聖人把事物都囊括於胸、容藏於己,而一般人則爭辯不休誇耀於外,所以說,大凡爭辯,總因為有自己所看不見的一面。至高無尚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這五種情況就好像著意求圓卻幾近成方一樣。因此懂得停止於自己所不知曉的境域,那就是絕頂的明智。誰能真正通曉不用言語的辯駁、不用稱說的道理呢?假如有誰能夠知道,這就是所說的自然生成的府庫。無論注入多少東西,它不會滿盈,無論取出多少東西,它也不會枯竭,而且也不知這些東西出自哪裡,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亮。【原文】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①,南面而不釋然②,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③,猶存乎蓬艾之間④。若不釋然⑤,何哉?昔者十日並出⑥,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⑦!」齧缺問乎王倪曰⑧:「子知物之所同是乎⑨?」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⑩?且吾嘗試問乎女(11):民濕寢則腰疾偏死(12),然乎哉(13)?木處則惴慄恂懼(14),猨猴然乎哉(15)?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16),麋鹿食薦(17),蝍蛆甘帶(18),鴟鴉耆鼠(19),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20),麋與鹿交,與魚游(21)。毛嬙麗姬(22),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23)。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24),是非之塗(25),樊然殽亂(26),吾惡能知其辯(27)!」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28)?」王倪曰:「至人神矣(29)!大澤焚而不能熱(30),河漢沍而不能寒(31),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32)。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33),而況利害之端乎!」【注釋】①宗、膾、胥敖:三個小國國名。②南面:君主臨朝;古代帝王上朝理事總坐北朝南。釋然:不耿介於懷的樣子。一說「釋」通作「懌」,喜悅的意思。③三子者:指上述三國的國君。④蓬艾:兩種草名。「存乎蓬艾之間」比喻國微君卑,不足與之計較。⑤若:你。⑥十日並出:指古代寓言中十個太陽一併出來的故事,莊子藉此比喻陽光普照到每一個地方。⑦進:進了一步,具有超過、勝過的意思。⑧齧(niè)缺、王倪:傳說中的古代賢人,實為莊子寓言故事中虛擬的人物。⑨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間共同的地方。⑩庸詎:怎麼、哪裡。(11)女:汝,你。(12)濕寢:在潮濕的地方寢卧。偏死:偏癱,即半身不遂。(13)(qiū):「鰍」字的異體,即泥鰍。(14)木處:在高高的樹木上居住。惴:慄、恂(xún)、懼:四字都是恐懼、懼怕的意思。(15)猨:「猿」字的異體,「猨猴」即「猿猴」。(16)芻(chú):草。豢(huàn):養。「芻豢」,用草餵養,這裡代指家畜、牲口。(17)麋(mí):一種食草的珍貴獸類,與鹿同科。薦(jiàn):美草。(18)蝍(jí)蛆(jū):蜈蚣。甘:甜美,嗜好;這裡作動詞。帶:小蛇。「甘帶」意思是以小蛇為美食。(19)鴟(chí):貓頭鷹。耆:亦寫作「嗜」,嗜好。(20)猵(biān)狙(jū):一種類似猿猴的動物。「猨猵狙以為雌」,即「猿以狙猵為雌」。舊注猵狙喜與雌猿交配,「以猿為雌」,但與句法不合,姑備參考。(21)游:戲游,即交尾。(22)毛嬙(qián)、麗姬:古代著名的美人。(23)決(xuè):通作「」,迅疾的樣子。驟:快速奔跑。(24)端:端緒。(25)塗:通作「途」,道路,途徑。(26)樊然:雜亂的樣子。殽(yáo):這裡講作「淆」,混雜的意思。(27)辯:通作辨,分別、區分的意思。(28)至人:這裡指能夠達到忘我境界的、道德修養極高的人。(29)神:神妙不測。(30)澤:聚水的窪地。澤地水源充足,林木灌叢生長茂密。(31)沍(hù)河水凍結。(32)根據前兩句的句式結構分析,這一句似應分別成兩個七字句,故有人認為此處有脫落,疑為「疾雷破山不能傷,飄風振海不能驚」,姑備參考。(33)無變於己:意思是對於他自己全無變化。【譯文】從前堯曾向舜問道:「我想征伐宗、膾、胥敖三個小國,每當上朝理事總是心緒不寧,是什麼原因呢?」舜回答說:「那三個小國的國君,就像生存於蓬蒿艾草之中。你總是耿耿於懷心神不寧,為什麼呢?過去十個太陽一塊兒升起,萬物都在陽光普照之下,何況你崇高的德行又遠遠超過了太陽的光亮呢!」齧缺問王倪:「你知道各種事物相互間總有共同的地方嗎?」王倪說:「我怎麼知道呢!」齧缺又問:「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回答說:「我怎麼知道呢!」齧缺接著又問:「那麼各種事物便都無法知道了嗎?」王倪回答:「我怎麼知道呢!雖然這樣,我還是試著來回答你的問題。你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還是先問一問你:人們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部患病甚至釀成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人們住在高高的樹木上就會心驚膽戰、惶恐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人、泥鰍、猿猴三者究竟誰最懂得居處的標準呢?人以牲畜的肉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則愛吃老鼠,人、麋鹿、蜈蚣、貓頭鷹和烏鴉這四類動物究竟誰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當作配偶,麋喜歡與鹿交配,泥鰍則與魚交尾。毛嬙和麗姬,是人們稱道的美人了,可是魚兒見了她們深深潛入水底,鳥兒見了她們高高飛向天空,麋鹿見了她們撤開四蹄飛快地逃離。人、魚、鳥和麋鹿四者究竟誰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來看,仁與義的端緒,是與非的途徑,都紛雜錯亂,我怎麼能知曉它們之間的分別!」齧缺說:「你不了解利與害,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難道也不知曉利與害嗎?」王倪說:「進入物我兩忘境界的至人實在是神妙不測啊!林澤焚燒不能使他感到熱,黃河、漢水封凍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風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驚。假如這樣,便可駕馭雲氣,騎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遊,死和生對於他自身都沒有變化,何況利與害這些微不足道的端緒呢!」原文】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①:「吾聞諸夫子②,聖人不從事於務③,不就利④;不違害⑤,不喜求,不緣道⑥;無謂有謂⑦,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⑧,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⑨?」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⑩,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11),見卵而求時夜(12),見彈而求鴞炙(13)。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14),挾宇宙?為其脗合(15),置其滑涽(16),以隸相尊(17)。眾人役役(18),聖人愚芚(19),參萬歲而一成純(20)。萬物盡然(21),而以是相蘊(22)。「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23)!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24)!麗之姬(25),艾封人之子也(26)。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27),與王同筐床(28),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29)!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30)。方其夢也(31),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32)。君乎、牧乎,固哉(33)!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34)。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35)!「既使我與若辯矣(36),若勝我,我不若勝(37),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38)?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39),吾誰使正之(40)?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41)?化聲之相待(42),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43),因之以曼衍(44),所以窮年也(45)。「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忘年忘義(46),振於無竟(47),故寓諸無竟(48)」。【注釋】①瞿鵲子、長梧子:杜撰的人名。②夫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創始人。③務:事,含有瑣細事務的意思。④就:趨赴,追求。⑤違:避開。⑥緣:因循。「不緣道」即不拘於道。⑦謂:說,言談。⑧孟浪:言語輕率不當。⑨奚若:何如,怎麼樣。⑩聽熒(yíng):疑惑不明。(11)大早:過早。計:考慮。(12)時夜:司夜,即報曉的雞。(13)鴞(xiāo):一種肉質鮮美的鳥,俗名斑鳩。炙:烤肉。(14)奚:這裡用同「盍」,意思是「怎麼不」。旁(bàng):依傍。(15)脗:「吻」字的異體。(16)滑(gǔ):通作「汩」,淆亂的意思。涽(hūn):亂。一說講作暗。(17)隸:奴僕,這裡指地位卑賤,與「尊」相對。(18)役役:馳鶩於是非之境,意思是一心忙於分辨所謂是與非。(19)芚(chūn):渾然無所覺察和識別的樣子。(20)參:糝糅。萬歲:年代久遠。「參萬歲」意思是糅合歷史的長久變異與沉浮。純:精粹不雜,指不為紛亂和差異所亂。(21)盡:皆、全。(22)以是:因此,因為這個緣故。蘊:積。(23)說(yuè):通「悅」;喜悅。(24)惡死:討厭死亡。弱:年少。喪(sàng):喪失,這裡指流離失所。(25)麗:麗戎,春秋時的小國。姬:美女。「麗之姬」即麗姬,寵於晉獻公,素以美貌稱於世。(26)艾:地名。封人,封疆守土的人。子:女兒。(27)及:等到。(28)筐床:亦寫作「匡床」,方正而又安適的床。(29)蘄(qí):祈,求的意思。(30)田:打獵。這個意義後代寫作「畋」。「田獵」即畋獵。(31)方:正當。(32)竊竊然:明察的樣子。(33)牧:牧夫,用指所謂卑賤的人,與高貴的「君」相對。固:鄙陋。(34)吊(dì)詭:奇特、怪異。(35)旦暮:很短的時間,含有偶然的意思。(36)若:你,即說話人的對方瞿鵲子;「我」則為說話人長梧子。(37)不若勝:即不勝你。(38)而:你。(39)黮(dǎn):昏暗不明的樣子。「」是「暗」字的異體。(40)誰使:使誰。(41)彼:這裡講作另外的什麼人。(42)化聲:變化的聲音,這裡指是非不同的言論。這一句及至「所以窮年也」,計五句二十五字,舊本原在下段中部「然若果然也」之前,今據上下文意和多本校勘意見前移於此。(43)倪:分,「天倪」即天然的分際。(44)因:順應。曼衍:變化發展。(45)所以:這裡講作「用這樣的辦法來……」。窮:盡,終了。(46)年:概指生死。義:概指是非。(47)振:暢。竟:通「境」;境界、境地。(48)寓:寄託。【譯文】瞿鵲子向長梧子問道:「我從孔夫子那裡聽到這樣的談論:聖人不從事瑣細的事務,不追逐私利,不迴避災害,不喜好貪求,不因循成規;沒說什麼又好像說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有說,因而遨遊於世俗之外。孔夫子認為這些都是輕率不當的言論,而我卻認為是精妙之道的實踐和體現。先生你認為怎麼樣呢?」長梧子說:「這些話黃帝也會疑惑不解的,而孔丘怎麼能夠知曉呢!而且你也謀慮得太早,就好像見到雞蛋便想立即得到報曉的公雞,見到彈子便想立即獲取烤熟的斑鳩肉。我姑且給你胡亂說一說,你也就胡亂聽一聽。怎麼不依傍日月,懷藏宇宙?跟萬物吻合為一體,置各種混亂紛爭於不顧,把卑賤與尊貴都等同起來。人們總是一心忙於去爭辯是非,聖人卻好像十分愚昧無所覺察,糅合古往今來多少變異、沉浮,自身卻渾成一體不為紛雜錯異所困擾。萬物全都是這樣,而且因為這個緣故相互蘊積於渾樸而又精純的狀態之中。「我怎麼知道貪戀活在世上不是困惑呢?我又怎麼知道厭惡死亡不是年幼流落他鄉而老大還不知回歸呢?麗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兒,晉國征伐麗戎時俘獲了她,她當時哭得淚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晉國進入王宮,跟晉侯同睡一床而寵為夫人,吃上美味珍饈,也就後悔當初不該那麼傷心地哭泣了。我又怎麼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求生呢?睡夢裡飲酒作樂的人,天亮醒來後很可能痛哭飲泣;睡夢中痛哭飲泣的人,天亮醒來後又可能在歡快地逐圍打獵。正當他在做夢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睡夢中還會卜問所做之夢的吉凶,醒來以後方知是在做夢。人在最為清醒的時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場大夢,而愚昧的人則自以為清醒,好像什麼都知曉什麼都明了。君尊牧卑,這種看法實在是淺薄鄙陋呀!孔丘和你都是在做夢,我說你們在做夢,其實我也在做夢。上面講的這番話,它的名字可以叫作奇特和怪異。萬世之後假若一朝遇上一位大聖人,悟出上述一番話的道理,這恐怕也是偶而遇上的吧!「倘使我和你展開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那麼,你果真對,我果真錯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果真對,你果真錯嗎?難道我們兩人有誰是正確的,有誰是不正確的嗎?難道我們兩人都是正確的,或都是不正確的嗎?我和你都無從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著蒙昧與晦暗,我們又能讓誰作出正確的裁定?讓觀點跟你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麼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跟我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麼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不同於我和你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不同於我和你,怎麼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麼能作出公正的評判!如此,那麼我和你跟大家都無從知道這一點,還等待別的什麼人呢?辯論中的不同言辭跟變化中的不同聲音一樣相互對立,就像沒有相互對立一樣,都不能相互作出公正的評判。用自然的分際來調和它,用無盡的變化來順應它,還是用這樣的辦法來了此一生吧。「什麼叫調和自然的分際呢?對的也就像是不對的,正確的也就像是不正確的。對的假如果真是對的,那麼對的不同於不對的,這就不須去爭辯;正確的假如果真是正確的,那麼正確的不同於不正確的,這也不須去爭辯。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達無窮無盡的境界,因此聖人總把自己寄託於無窮無盡的境域之中。」【原文】罔兩問景曰①:「曩子行②,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③?」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④?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⑤?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昔者莊周夢為胡蝶⑥,栩栩然胡蝶也⑦,自喻適志與⑧!不知周也。俄然覺⑨,則蘧蘧然周也⑩。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11)。【注釋】①罔兩:影子之外的微陰。景:影子;這個意義後代寫作「影」。②曩(nǎng):以往,從前。③特:獨。操:操守。④待:依靠,憑藉。⑤蚹(fù):蛇肚腹下的橫鱗,蛇賴此行走。蜩:蟬。⑥胡蝶:亦作蜩蝶。⑦栩(xǔ)栩然:欣然自得的樣子。⑧喻:通作「愉」,愉快。適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⑨俄然:突然。⑩蘧(qú)蘧然:驚惶的樣子。(11)物化:事物自身的變化。根據本段文意,所謂變化即外物與自我的交合,推進一步,一切事物也都將渾而為一。【譯文】影子之外的微陰問影子:「先前你行走,現在又停下;以往你坐著,如今又站了起來。你怎麼沒有自己獨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說:「我是有所依憑才這樣的嗎?我所依憑的東西又有所依憑才這樣的嗎?我所依憑的東西難道像蛇的蚹鱗和鳴蟬的翅膀嗎?我怎麼知道因為什麼緣故會是這樣?我又怎麼知道因為什麼緣故而不會是這樣?」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的一隻蝴蝶,感到多麼愉快和愜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