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三穴治療肩周炎
06-22
針刺三穴治療肩周炎確有良效。曾統計33例患者,痊癒31例,好轉2例(此兩例因工作忙而未堅持治療)。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者34歲,最大者91歲,其中34~50歲10例,50~60歲12例,60~70歲6例,71~91歲5例。左肩患者13例,右肩患者20例。病程短者半月,長者三月。經過封閉、推拿、中藥熱敷等方法治療而療效不顯著者,均可採用此法。取穴:中渚、列缺、陽陵泉。操作:中渚、列缺均取用1寸半毫針逆經向上刺,患健兩側交替使用,針感向患處傳導效果更佳。當患者得針感後,囑其微活動手拇指、小指及踝關節,均作屈伸動作,以患者能忍受或舒適為度,此為患者自我行針法。同時囑患者活動患處,皆以舒適為度。隔日1次,或1日1次,5次為1療程,可再作第2或第3療程。33例患者中治療最長15次,短者5次,治療1次癥狀可減輕。留針時間視患者情況而定,短者15分鐘,長者可留針1小時以上。治療標準:經過治療後癥狀及主要體征完全消失,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者,為臨床治癒;癥狀顯著減輕,肢體功能明顯好轉,能正常工作者為顯效;癥狀好轉,能堅持工作,為好轉。3個療程治療後癥狀仍無變化者,為無效。病例一:王某某,男,48歲,省委組織部幹部。1992年8月11日初診。患者右肩部瀰漫性 疼痛3月余。3月前乘車遠行後,自感右肩部疼痛不適,繼之活動受限,日輕夜重,甚則夜不能寐,經封閉、推拿、按摩、溫泉浴、中藥內服、熱敷等多方求治,均收效甚微,不能堅持正常工作。近日來其癥狀有加重趨勢。檢查:局部有廣泛性壓痛,右肩關節外展平舉約45度,旋後伸提右手拇指抵達右側髖關節褲袋處,右手內收不能屈達左肩,肩 外後廉 及肩胛部牽掣疼痛,天宗、肩 、肩 、臂等處均有明顯壓痛,脈弦滑、舌苔薄黃膩。系衛氣不固,氣血不和,經絡不通,肢節不利所致。針刺3穴而固衛氣,疏經通絡,活血止痛利節。經3次治療後,右肩關節活動範圍擴大,疼痛明顯減輕。針此3穴5次後,患者手可伸至左肩。11次後肩外展活動無疼痛。針刺15次後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隨訪年余,療效鞏固。病例二:陳某某,男,91歲,住貴陽製藥廠宿舍。患者右肩疼痛,活動受限,不能上抬、後伸、前舉,其疼痛以夜間較重,甚則不能入睡,經封閉、理療、葯熨等無緩解。於1993年5月25日初診。視患者痛苦面容,以左手托扶右手,穿脫衣服困 難。查右肩部肌肉僵硬如繩狀,肩部 壓痛明顯,臂內旋、外展、上舉均受限制。頸椎正側位片:「未發現特殊異常的病理X線征」。脈弦緊,舌苔薄白。系風寒痹阻陽明和少陽經脈所致,治以疏風散寒,通經活絡為法。患者取側卧位,行針刺陽陵泉,後針刺列缺、中渚二穴,均採用逆經刺。得氣後,囑患者自我行針法,自己活動疼痛處,以能忍受且舒適為度,留針35分鐘。針畢,患者訴疼痛消失,肩部活動恢復正常。隨訪年余,療效鞏固。按:《靈樞·經脈篇》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又曰:「針刺之要,在於調氣」。穴位又稱之為「氣穴」,針刺以有針感為得氣,氣速至而速效。其「氣」與經絡密切相關。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在體表與內臟之間又有雙向性聯繫,發揮整體與局部的全息性調節作用。中渚是三焦經之俞穴,三焦經循行經肩頸,其支脈由天髎穴交會肩井穴與大椎穴,「是主氣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皆病」(《靈樞·經脈篇》),故取其疏通經氣、活血通絡。「列缺是肺所生病者……,臂臑內前廉疼痛……,氣盛有餘,則肩前痛……,氣虛則肩背痛」(《靈樞· 經脈篇》)。取其疏經通絡和氣血,「寒氣入經則稽遲,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可見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其主要是由於經絡氣血受到寒邪之澀滯閉阻,而致氣血不和,經絡不通,肢節不利。故採用此3穴針刺之法,根據經脈循行路線的部位遠道取穴,共奏調和氣血,疏經利節,散寒止痛之功而獲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