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闡釋中國經濟崛起動因 技術創新是關鍵

6月4日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名譽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今日表示,中國在1978年底,開始改革開放之前是一個極端貧窮的國家,而且是在貧窮陷阱當中度過的一兩個世紀。從統計數字來看,1978年底的時候,中國有81%的人口住在農村,有78%的人是處於世界上工人的一天1.25美元的貧困線之下,當時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比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平均數的三分之一還要低,當時中國還是一個非常內向型的國家,出口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7%,進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8%,兩項加起來只有9.5%。也就是90%以上的中國經濟跟世界經濟是沒有關係的。

林毅夫指出,像其他貧窮的國家,中國當時出口的產品主要是第一產業,礦產品、農產品或者農產品加工品。這幾項佔中國出口的75%,這可以講說,跟今天典型的貧窮的南方國家是完全一樣的。他是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舉辦了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南南合作主題論壇做出上述表示的。

林毅夫稱,但是從1978年底以後,中國的經濟發生了奇蹟的變化,國內生產總值連續36年,從1979年到2005天,每年的增長速度是9.7%。對外出口貿易每年增長的速度是16.4%,到去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7960美元,變成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

由於這樣的快速增長,在過去30多年當中,有6.8億人擺脫貧困,可以講對世界減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貢獻,要不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減少的這6億多貧困人口,那麼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那麼多國際發展機構想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減少貧困,如果把中國這6億多減少貧困的人員排除掉,世界貧困人口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還在增加。除了對減少貧困做出貢獻,由於中國的經濟規模非常大,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超過日本,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的時候超過德國,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2013年超過美國,變成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是包含出口跟進口。

那麼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2014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規模超過美國,變成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那麼在我今天的報告當中我想跟各位共同討論幾個問題:

第一個:為什麼從1978年低以後,中國經濟可以從過去幾個世界貧困、停滯變成這麼快速的一個發展的奇蹟,為什麼有可能。

第二個:為什麼在1978年以前,中國同樣是這塊土地,同樣是這些人,他們的經濟增長為什麼跟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長期是停止的,長期處在貧困陷阱之內。

當然大家會說,這是由於中國在1978年底開始改革開放,可我們知道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共同議題,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在改革開放的,其實所有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不管是在非洲、拉丁美洲、南洋,整個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也都在改革開放,但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屬於我前面講的穩定和持續快速發展,但是不管是社會主義的還是非社會主義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它們的經濟是崩潰、停滯、危機不斷,而且它們的平均增長率是比在改革開放之前低,他們發生危機的頻率是比改革開放之前高,為什麼它們取得這麼樣不同的成績。

第三個:其他南方國家,包括在非洲、南洋、拉丁美洲國家,有沒有可能像中國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取得同樣的經濟的快速發展,最後中國的快速崛起到底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什麼意義,帶來了什麼機會。

這是我想跟各位共同討論的問題。

首先來講為什麼從1978年底開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能夠取得連續36年的經濟的高速增長,它的道理是什麼?我們當然知道經濟增長是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水平,而人均收入水平要不斷提高,則是勞動生產力的水平必須不斷提高,那麼怎麼樣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我想這個答案大家都很清楚,比起在現有的產業,它的技術不斷創新,每個勞動者在這個產業裡面,能夠生產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能賣的錢越來越多,這是一個途徑。

另外一個途徑,就是必須有不斷湧現的新的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那麼能夠把勞動力、把資本、把自然資源從現有的附加價值比較低的產業重新配置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產業。

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是一個結果變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的過程,那麼這一個經濟發展的本質,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它要有長期持續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生活的改善,都必須靠這個機制,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

但是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有一個很大差異,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以後,它們的人均收入、它們的人均GDP一直都是在全世界最高的水平,這代表他們的勞動生產力從工業革命以後,一直都是在全世界最高的水平,它的含義就是,它們的技術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好的技術,它們所在的產業的附加價值,一直都是全世界附加價值最高的產業。

那麼在這種狀況下,他們要繼續創新,他們必須自己發明,他們要產業升級也同樣必須自己發明,我們知道發明的投入非常大,風險也非常大,從經驗數字來講,發達國家從19世紀末到現在100多年的時間裡,它靠自己發明技術、自己發明新的產業這麼一個創新機制、產業升級機制,他們取得的成績是每年平均起來3%的增長速度。

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要經濟持續發展,同樣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但是它現在的收入水平低,代表現在勞動生產力水平低、代表現在所用的技術水平低、代表它現在所在的行業的附加值的水平低。我們知道從經濟學或者管理學上來講,技術創新所講的無非是在生產的時候所用的技術比現在使用的技術好,但是它不見得是必須新發明的技術,有技術過去的技術沒有用,但是比你現在的技術好,拿來用就是技術創新。那麼由於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有技術差距,那就給發展中國家的可能性,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發明出來的成熟技術拿來用。

產業升級也是一樣,只要你在下一次生產的進入的產業的附加價值,比你現在的產業的附加價值高,那就是產業升級,那麼有發展中國家它現在的產業跟發達國家屬於世界前沿的產業有很大的差距,你只要把發達國家已經用過的或者是比你收入高的國家已經用過的產業,已經生產的產業,那些產業是成熟的產業,而且是有市場的產業,引進來,它的附加價值比你高,那就是產業升級。

這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利用跟發達國家的技術跟產業差距來作為它的技術創新的來源跟產業升級的來源,那麼它技術創新跟產業升級的成本跟風險可以比發達國家低非常多,如果低得非常多,它的速度就可以快得非常多,那在經濟學上,這叫做後發優勢。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利用這個機制,它技術創新的速度、產業升級的速度跟風險可以比發達國家低,因此它經濟發展的速度應該會比發達國家高,高多少是一個經驗數字。

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13個經濟體懂得利用這個跟發達國家的技術跟產業差距得益於後發優勢的機會,去加速它們的經濟的發展,取得了7%或者是更高,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2倍或者是更多。

持續25年或者更長時間的發展,中國從改革開放以後,成為這13個經濟體當中的一個,所以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極端簡單的,為什麼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能夠發展這麼快,是因為從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懂得去利用跟發達國家的技術跟產業差距來加速中國的經濟發展,而且我想這是我們共同的經驗,你說過去這30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真的是非常快,但是你能想出有多少新技術是中國發明的?有哪個產業是中國發明的?我不敢說絕對沒有,但是我想在座的每個人大概要花很長的時間才可能找到一個。

所以第一個答案很簡單,後發優勢。

那麼如果後發優勢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這又變成一個謎語了,因為後發優勢就是跟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差距,不是從1979年、1978年開始出現,這是從工業革命以後,中國的技術、中國的產業一直是落後於發達國家,為什麼只有一直到1978年年底的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才開始去利用這個後發優勢,來加速中國經濟的增長,而過去後發優勢就在那個地方,為什麼中國跟其他南方國家一樣是停滯的、是經濟不發展的、是貧困的。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主動放棄去利用後發優勢,因為我們知道,在1949年之前,當然是由於各種動亂不可能發展經濟,1949年以後社會主義建國,那麼從1949年以後,當時中國的目標是希望中國很快地能夠跟其他發達國家平起平坐,所以毛主席在1949年10月1號天安門廣場講的是「中國人站起來了」。如果中國人要站起來,它的前提條件是什麼?應該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跟發達國家一樣高,而且中國的國防實力必須跟發達國家一樣強。怎麼樣才能構成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跟發達國家一樣高?中國的人均勞動生產力水平必須跟發達國家一樣高?怎麼樣才能讓勞動生產力的水平跟發達國家一樣高?當時的想法就是必須去採用跟發達國家產業一樣的技術,因為它有跟發達國家一樣高的勞動生產力水平、一樣高的收入水平。

如果你要跟發達國家國防實力一樣強,你必須跟它一樣能夠生產飛機、能夠生產大炮、能夠生產航空母艦,飛機、大炮、航空母艦是什麼產業產的?都是當時西方國家的技術很密集、規模非常大的、資本使用量非常多的重工業。

不懼行情!跟著主力這樣吃肉!


推薦閱讀:

白春禮: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婚姻理論創新 續六
論學習、創新與教育
菜品創新秘技大公開
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塑造品牌?

TAG:中國 | 創新 | 經濟 | 中國經濟 | 技術 | 技術創新 | 林毅夫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