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展現歷史風貌,從清十帝錢質量看清朝國運的興衰

錢幣往往是國家的象徵,一枚小小的錢幣可以折射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風貌,是考究歷史的重要憑證。一般來講,帝國興盛之初,百廢俱興,錢幣鑄造也相對恢宏大氣,帝國衰亡之時,財政拮据,必然通過鑄幣權暗地對百姓盤剝,錢幣也相對小而粗質。以清朝為例子,一起看看錢幣代表的國運轉變。

一、順治

順治是入關第一帝,錢幣體現出順治朝的欣欣向榮,五次變革錢幣的形制,也體現順治朝並不因循守舊,而是吸取新經驗,採納新思維。順治錢工整規範,平均直徑為清十帝錢之首,可以看到新朝的大氣度。

二、康熙

康熙時期進入盛世,尤其康熙前期鑄幣延續了順治的工整嚴謹的作風,精美宏大。後期由於康熙帝的奢靡鋪張,財政普遍陷入危機,出現了七分錢等縮減版。加上康熙帝後期對朝政興趣淡化,民間私鑄品增加。質地參次不齊。

三、雍正

雍正被稱為嚴酷的帝王。當他接手時名義上是盛世,實際上已經是個空殼子、花架子。他革新弊制、肅清吏治,經濟上改革幣制,縮減各地的造幣局,所以雍正朝的錢局在清前期是最少的。另外嚴格私鑄銅錢,要求錢幣製作規範。故而雍正通寶普遍規整、文字精美,但直徑比順治通寶稍小。

四、乾隆

乾隆朝是盛世最後的一段,乾隆在位時間長,造幣多,質量參次不齊,但總體用銅講究,但由於後期敗象已經顯示,普遍直徑不大。乾隆通寶大多直徑在21-25左右,上27mm的就是大樣。

五、嘉慶

嘉慶在位時期,清朝國力開始衰弱,很快反應到錢幣上。嘉慶通寶用材要比乾隆通寶下降一大截,嘉慶通寶往往比較薄,而且由於材料差,容易磨損,字體也不精緻。嘉慶大樣也是27mm以上,大部分在22-25mm左右。

六、道光

道光年間,各地起義頻發,國力進一步衰弱。錢幣的尺寸小了很多,普遍在19-23mm的小個頭,大樣標準也是27mm,錢幣用料拙劣,錢文也呆板變化少,表現出因循守舊的特點。

七、咸豐

咸豐時期,發生了鴉片戰爭等多場對外戰爭,且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咸豐小平錢幣道光更不堪,道光錢起碼厚度尚可,咸豐小平挑出好品來都有些困難,普遍個頭小、銅製差。由於軍費開支過大,咸豐朝開始鑄造當十、當五十、當百、當千等等大錢。這些錢製造精美,用銅講究,但畢竟用料不夠面值,屬於虛值大錢,以此盤剝百姓,在當時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只是後世咸豐大錢的收藏地位很高。

八、同治

同治年間雖然有洋務運動,但終究以失敗告終,挽回不了清朝的頹勢。同治小平進一步變差,各地使用銅材不一,白銅、紫銅等替代品,逮到什麼用什麼,混亂不堪。同治小平尺寸在17-22mm左右,上23mm就算大樣了。

九、光緒

光緒是清朝晚期了。前期仿效乾隆製作小平錢,雖然直徑偏小,但不失精美,用銅還算講究,但後期開始使用機制幣,銅錢慢慢過渡到銅幣,各局的製作沒有監督,無法保障質量。

十、宣統

宣統時期,機制銅幣已經佔據絕對優勢,銅錢僅僅是作為紀念性質由少數幾個局鑄造,個頭甚小,普遍尺寸在16-20mm左右,大樣標準為23mm。體現末世的衰亡之象。

推薦閱讀:

這個國家曾是中國戰友,恩情不忘,至今錢幣仍用漢字!
細細想來--珍稀錢幣真是看在誰手裡
筆記之七:我斷中國古代錢幣制度的演化與變革--戰國中期錢幣演化為圜錢 第一類圓孔圓錢。
不得不說的中國古錢幣二三事 | 科普
遼金至元末期間歷代帝王錢幣賞析

TAG:歷史 | 清朝 | 錢幣 | 質量 | 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