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有必要嗎?

作者:吳若愚

新京報快訊 (記者 劉夏)2月29日上午,民革中央召開全國「兩會」新聞宣傳工作通氣會。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介紹,在提案中將建議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修福金表示,現在提到正裝都理解為西服、領帶,這其實是洋裝。「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等領導人出席重大場合都著中山裝,為什麼到我們這一代就是西裝。」他表示,這不僅是服裝問題,也是民族問題。

假如不是修福金先生建議,人們大概已經把中山裝給忘了。為什麼我們會將中山裝淡忘?因為沒人穿了。看不到,買不著,就想不起來了。這應該是我們這些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的問題,八零後,九零後則與此無關,因為他們沒有在中山裝流行的時代生活過。什麼時代是中山裝的時代?準確地說,是改革開放以前,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如果說得再準確一些,那就是毛澤東時代。實際上,在毛澤東時代和鄧小平時代,中山裝只是歲數較大的人們才穿著,而穿著中山裝的人,大多是國家幹部或各單位領導。普通的工人、農民,要麼穿人民服,要麼穿綠軍裝,學生還有穿青年裝的,因此,中山裝在毛時代被稱為「幹部服」。改革開放後,由於對外交往的增多,從中央到地方,人們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裝,中山裝和人民服也就被閑置起來,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台,直到不見蹤影。人們為什麼不願意穿中山裝?我的理解是,跟西裝相比,中山裝過於刻板,也不漂亮,如果不信,你可以讓一個穿中山裝的人站在一群西裝革履的人中間,很明顯地看出穿中山裝的人很刻板,也很獃滯。根據資料介紹,中山裝是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綜合西式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因而被稱為中山裝。從中山裝的來歷看,中山裝並不是地地道道的中式服裝,而是一種西式服裝的改良服飾,而且西式成分多於中式成分。蔣介石、周恩來、朱德西裝照穿西裝的劉少奇其實,凡是經歷過毛時代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整個中國都是看不到西裝的。人們為什麼不穿西裝?因為穿西裝意味著崇洋媚外,意味著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那時候不但沒人穿西裝,連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都會被視為反動學術權威。當然了,一般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著裝款式,就算允許穿西裝,也買不到西裝或做西裝的布料。至於國家領導人,那當然是他們不願穿,因為他們要以此作為中國元素,或以此作為孫中山革命繼承者的標識。實際上,孫中山在設計出中山裝之前,他是經常穿西裝的。而孫中山之後的中國國家領導人,除了毛澤東沒穿過西裝,民國時期的蔣介石、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都穿過西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所有國家領導人都不再穿西裝,而是穿中山裝。至於毛澤東為什麼一直沒穿過西裝,筆者發現,凡是曾經穿過西裝的國家領導人,都有留學外國的經歷,而不穿西裝的毛澤東則沒留過學,也就是說,毛澤東沒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毛澤東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時代。中山裝正是那個時代的標誌。如果因為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或因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等領導人都穿,就認為今天的國家領導人就必須穿,我看沒必要,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毛時代的特徵就是中山裝。而改革開放後,人們穿上了西裝,發現西裝比中山裝美觀漂亮,一穿就是三十多年,早已形成了習慣,並成為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徵。而中山裝早已被時代所淘汰,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不可否認,西裝是地地道道西方的東西,但是中國人穿穿起來卻比中山裝還要精神,我們為什麼不穿呢?如果說因為西裝是西方的,中國人穿上體現不出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那馬克思主義不也是西方的嗎?中國人運用起來比西方人熟練多了。其實,看看我們的鄰居日本就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民族習性。日本人穿西裝比中國人早多了,但卻沒看到日本人失去他們的民族性。他們不但要穿西裝,而且學習西方的工業文明,通過自己的努力超越了西方,超越了世界。當滿世界都跑著日系車,當地球人都在使用佳能、尼康等日產攝影器材時,誰還在乎日本人穿得是和服還是西裝。作為中國人,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怎樣向世界先進文化學習,爭取趕上或超過世界先進國家,而非著眼於穿衣戴帽這一表面現象。如果我們的工業產品有一流的國際品牌,我們的人均GDP能超過歐美,我們的人民能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族自尊心便會油然而生,誰還在乎國家領導人是穿西裝還是中山裝?所以,提議把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無異於緣木求魚,對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沒有實際意義。
推薦閱讀:

12名頂級文學大咖雲集中山,分享了這些乾貨!都有誰?
孫中山後代各自不同的命運
中山市一外賣小哥深夜接單送至停屍間,你認為合理嗎?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當信靠上帝——孫中山遺囑揭秘
胸中山水

TAG:國家 | 禮服 | 中山 | 中山裝 | 作為 | 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