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國民賴公有人格,英雄無命亦天心」

案:今天是蔡鍔將軍去世一百周年。1916年,中國至少有五位大人物去世,其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蔡鍔,「國民賴公有人格,英雄無命亦天心」。且發一篇舊文,收入《帝王學的迷津:楊度與近代中國》。若有機會,我會專門談一談蔡鍔的雄才。

楊度與蔡鍔

1916年11月8日,蔡鍔病逝於日本福岡醫院。他的遺書,版本眾多。其中陶菊隱《政海軼聞》與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所錄,都有這麼一段:

湘人楊度,曩倡君憲救國論,附袁以行其志,實具苦衷,較之攀附尊榮者,究不可同日語。望政府為國惜才,畀以寬典。

陶菊隱說:「政府以楊甘冒不韙,卒下通緝令,是書亦隱而未發也。」我懷疑,鑒於楊度的臭名,有些版本,甚至故意略去此節,以免玷污蔡鍔的高大形象。

隱而未發,卻屬強作解人。遺書所記,往往都是要事,生死關頭,蔡鍔猶不忘為楊度辯解、脫罪,足見交誼之深,不可磨滅。聯繫二人當時的處境,一個被譽為「再造共和」的名將,一個被斥為「帝制禍首」的落水狗,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落差愈大,交誼便愈發耐人尋味。

他們都是湖南人,相識於留學日本期間。1898年初,楊度從湘潭到長沙,去時務學堂拜訪梁啟超,與之激辯,當時蔡鍔正在學堂讀書,不知在場與否。即便在場觀戰,作為年不滿17歲的學生(相當於今天的高中生),未必能入楊度法眼。查楊度日記,並未提及蔡鍔。

留日期間,楊度聲望極高。連孫中山都久仰其名,到東京找他合作,邀他加入革命黨。章士釗說「留學生時以楊度為有名」,當屬實情。彼時留日學生,以籍貫為單位,湖南人中,數黃興和楊度名頭最大。楊度性情豪放,長袖善舞,有意結納天下英雄,其寓所常常高朋滿座,觥籌交錯,有「留日學生俱樂部」和「湖南會館」之稱。1905年5月7日,湖南同鄉會選舉會長,兩百餘人與會,黃興得87票第一,楊度得82票第二,不過這兩個人都不幹,最後舉劉耕石而代之。是年9月,中國留日學生總會第六屆幹事改選,楊度以七百四十餘票當選為幹事長(會長)。須知那年頭在日本求學的中國人,英才輩出,豪傑如雲,能夠脫穎而出,成為領袖,實在是一大榮耀。

在楊度的「湖南會館」,蔡鍔是座上賓之一。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稱蔡鍔在「鄉人之中,獨與度契。休假日,必飯於度」;並指出,蔡鍔雖奉梁啟超為師,「然得啟超之心傳者少,而受楊度之薰染者為多」。前一句應無疑義,「必飯於度」,即到楊度寓所蹭飯,當時蔡鍔清貧,楊度畢竟是將門之後,家境豐裕(他到日本留學,完全自費,與他同期進入弘文學院的黃興、魯迅等都是公費);後一句有待商榷。蔡鍔留日期間,提倡「軍國民主義」,相比楊度的「金鐵主義」(經濟的軍國主義),大同而小異,不過未必是熏染之故,這在當時,屬於流行思潮和共識,軍國主義的代言人鐵血宰相俾斯麥是那一代國人心中的偶像(數十年後,與蔡鍔同代的蔣介石,依然從俾斯麥身上汲取經驗,1932年4月20日,他讀《俾斯麥傳》,感慨良多,批曰:「病弱之國,惟鐵與血,危與死四字乃能解決一切也。尤以利用危機以求成功為政治家惟一特能也。」)。況且,楊度作《金鐵主義說》,始於1907年,其時蔡鍔早已返國,算起來,他提倡「軍國民主義」更早,到底誰影響誰呢?

蔡鍔雖是梁啟超的高徒,與楊度友善,不過清朝最後十年,他的政治立場,卻不偏向這二人所主張的君主立憲一派,而更接近革命黨。他是否加入同盟會,素有爭議;傾向革命,我以為殆無疑義。武昌起義爆發以後,他在雲南舉義響應,高呼「革命清廷,驅除漢奸,復我河山,興我漢室」,並非見風使舵,而是水到渠成。

1913年10月,蔡鍔進京,與楊度重逢。此時他的政治觀,已經回歸梁啟超的懷抱。對於發起「二次革命」的孫中山和國民黨,他視為「積年癰毒」,稱「暴烈派以破壞為事,苟可以達其目的,即犧牲全國而不恤」。對於袁世凱,他則給予充分信任和支持,曾公開力挺總統擴權,「一曰大總統不可不有解散議會權」,「二曰任命國務員不必求國會之同意」。這絕非逢迎、討好袁世凱,而是因為,無論他信仰的理念(如其遺書所示,他自少年時便抱持軍國主義,「是項主義,非大有為之君,不足以鞭策而前」),還是對國勢的判斷,都需要一位雄主,砥柱中流,力撐危局。袁世凱一代梟雄,正符合他的預期。而且論雄才與性情,與蔡鍔接近的不是那些革命黨人,恰恰是袁世凱。就此而言,蔡鍔進京的原因之一,即對袁世凱有所期盼,而非如一些論者揣度的那樣,稱蔡鍔早已識破了袁世凱的面目。

袁世凱招蔡鍔進京,不乏防範、羈縻之意,他曾對曹汝霖說:「松坡這人,有才幹,但有陰謀,且面有反骨,不能長命,我早已防他,故調來京」,不過後來卻考慮委以重任。如令其進入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擔任辦事員,這個工作看起來毫不起眼,實為要職,遠過於蔡鍔所擔任的全國經界局督辦、參政院參政、昭威將軍等,首批辦事員共計六人,包括段祺瑞、劉冠雄、陳宧、薩鎮冰、王士珍、蔡鍔,皆是彼時中國軍界頂天立地的人物;此後還有傳言,袁世凱甚至屬意蔡鍔出任陸軍總長,用他來改造暮氣沉沉的北洋軍,終因北洋內部反對聲浪過於強烈而作罷。

有一說,袁世凱對蔡鍔,從閑置到器重,正有賴楊度和夏壽田的舉薦。楊度曾向袁世凱「力言蔡鍔主持建軍工作」。可與此說互證的是,後來袁世凱大罵楊度為「蔣干」。《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蔣干盜書,誤中老同學周渝的反間計,導致曹操殺死蔡瑁、張允兩位水軍將領。在袁世凱看來,楊度建議他重用蔡鍔,蔡鍔卻反戈一擊,向帝制宣戰,此舉正可比蔣干盜書。

袁世凱曾評論蔡鍔,雖屬馬後炮,卻也是知人之言:「以彼(蔡鍔)臨行之謀慮深遠斷指,此人之精悍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當世英雄,袁世凱最欣賞或者說忌憚宋教仁,對孫中山、黃興評價都不高:「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與此相應,蔡鍔與黃興交好,對孫中山則不以為然)將蔡鍔置於宋教仁之上,可見評價之高。

王闓運同樣欣賞蔡鍔,認為蔡鍔智慮深沉,不露鋒芒,楊度則是「書痴」,輕世傲物,不知變通。二人恰好互補,倘能合作,必有所成。楊度向袁世凱舉薦蔡鍔,除了友誼,未嘗沒有與老友聯手的意思。然而蔡鍔心中,公義大於私誼,國家大於個人,他以天下為己任,卻不以天下為己私。最終,他與楊度分道揚鑣,各行其是,將軍拔劍南天起,「申大義於天下,為國民爭人格」。

楊度挽黃興,有「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之名句。公義不妨私誼,私誼不妨公義,可謂那代人的常識與共識。於公敵如水火,於私肝膽相照,大有人在。蔡鍔臨終為楊度呼籲,請求寬大處理,正是對「公誼不妨私」的忠實踐履。相形之下,楊度挽蔡鍔,稱「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暗藏批評,未免小氣。

2015年7月2日

推薦閱讀:

新羅夫人:內戰與英雄
你怎麼看利比亞「淡定哥」?
此人殺死岳飛的弟弟和愛將,卻被岳武穆擒獲後成為抗金英雄
漫威超級英雄大全
206《創造與魔法》做自己喜歡的事今日全平台上線

TAG:人格 | 英雄 | 國民 | 蔡鍔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