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強拆掉的北京城」——梁思成先生逝世43周年
梁思成。
1972年1月9日,建築學家梁思成逝世。今天,是先生的忌日。
他是梁啟超的長子,林徽因的丈夫;他撰寫完成中國人的第一部建築史,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他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
2015年1月9日早上,央視、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三大央媒的官方微博接連發聲,集體關注,並重提50年前北京舊事——
「1950年,他曾提方案力保北京古城,然而古城牆還是被迅速拆除……眼看北京城漸漸消失,他抱憾:『五十年後,歷史將證明我是對的。』」
言猶在耳。58年前,梁先生流著淚說:「在北京城市改建過程中對於文物建築的那樣粗暴無情,使我無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 至今聽來依然讓人痛心感懷。
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
「梁陳方案」被否
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都。原本,北京內城九門都是由箭樓和城門樓構成的雙重城樓的巍峨建築,門樓為三檐雙層的巨大樓閣或殿堂,包括外城和皇城的城門城樓、箭樓、角樓等曾多達47個。
在梁思成心目中,北京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和歷史文化遺產的瑰寶,是集中體現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建築和文化藝術的精華。不論是北京城平面布局和空間尺度,還是皇城與衚衕井然有序的安排,以及拱衛內外城的城牆與城樓,甚至小到一座牌樓,無不凝集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因而當中國新政府成立要進行舊城改造時,時兼任北京規劃委副主任的梁思成多方奔走,大聲疾呼,千方百計要保護古城。
梁思成認為,「北京是五代之都,是個古代文化建築集中的城市,不宜發展工業,最好像美國首府華盛頓那樣,是個政治文化中心,風景幽美,高度綠化,而北京的大批名勝古迹可以發展成為一個旅遊城市。」他提出要把北京城整個當作一個大博物院來加以保存。
1950年2月,梁思成和著名建築家陳占祥一起提交了《關於中華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即著名的「梁陳方案」,提出在舊城外的西側另闢新區。
如此,舊城得以保留,而新建一個新中國的政治心臟,由一條便捷的東西幹道連接新舊二城,如扁擔一樣擔起中國的政治心臟和中國的城市博物館。
不想,「梁陳方案」立刻被否定。
痛哭被毀古建築
之後,梁思成退而求其次,開始為保護北京古城牆與牌樓四處奔走。
在《關於北京城牆的存廢》一文中,他曾這樣描繪北京老城牆的改造:「城牆上面,平均寬度約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安放些園椅。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游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於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還有城樓角樓等可以闢為文化館或小型圖書館、博物館、茶點鋪;護城河可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這樣的環城立體公園,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可反對聲不少。根據北京《新建設》記載,以下幾段可窺當年辯論一斑:
毀方:城牆是古代防禦工事,是封建帝王統治的遺迹,其歷史任務已經完成,理應拆除。
梁:那麼,故宮不是帝王的宮殿嗎?天安門不是皇宮的大門嗎?這一切建築遺物雖然曾為帝王服務,被統治者專用,但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傑作,今天已屬於人民大眾,成為民族的紀念文物了。
毀方:但是,城牆限制和妨礙城市發展。
梁:現代城市為防止過度密集和擁擠,採取大城市用園林地帶分隔為小區域的辦法。城牆正可負起新的任務,作為現代大都市的區間隔離物。而當國防上需要時,城牆上還可利用為良好的高射炮陣地,古代的防禦工事在現代還能再盡歷史任務。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牆。人民政府所規劃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於舊城區,政策方向早已確定,舊時代政治、經濟上的阻礙早已消除,我們不應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牆所限制、所迷惑。
毀方:城牆阻礙交通。
梁:只要選擇適當地點,多開城門即可解決。同時在城市道路系統設計上,控制車流,引導彙集在幾條主幹道上,正可利用適當的城門位置導向。
毀方:拆除城牆,可取得許多磚,可取得地皮,利用為公路。拆之無害,且有薄利可圖。
梁:城牆除1米厚的磚皮外,內皆灰土,總數約1100萬噸,以20節18噸車皮組成的列車日運一次,需83年才能運完。這一列車,83年之中可運多少有用之物?廢物體積如十一二個景山,安放何處?北京城外並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廣闊的平原,何苦要費巨大的人力取得這一帶之地?拆除城牆的龐大勞動力又可積極生產許多有利於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費人力,同時毀掉一件國寶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擾,簡直是罪過的行動。
……
可是,這樣的爭辯很快就結束了。起初還屬於正常的學術觀點的分歧,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升溫,不可更改的決策,徹底淹沒了他的建議和憧憬,回報他的是一場批判運動。
最終,梁思成總算沒有被「批臭」,但是,北京古城不幸地被拆毀了。
1951年到文革初期,古城牆和幾乎所有的城門被破壞殆盡,經過數千年營造和建設的古文物毀於一旦。1957年,「反右」運動如火如荼,北京城垣不斷遭受炮火的摧毀。從地安門、廣安門蔓延到廣渠門、崇文門、西直門……北京古老城市肌理開始在新建設的匆忙中被逐漸地肢解。
在「文革」時受迫害,沒流過淚,可面對被夷為平地的,無可挽回的北京城牆殘跡,梁思成默默垂淚。
所幸,在他的努力下,今天我們還能看見北京古城最為重要、精華的位置——北海團城終於倖免。
「它早就不是我的北京城了」
王軍《城記》所記,在擴大的國務院辦公會議上,梁思成與自稱「改革派」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爭得面紅耳赤。有一次,吳晗竟站起來說:「您是老保守,將來北京城到處建起高樓大廈,您這些牌坊、宮門在高樓包圍下豈不都成了雞籠、鳥舍,有什麼文物鑒賞價值可言!」梁思成氣得當場痛哭失聲。
晚年,這位愛國的中國建築業的泰斗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陷入了改造自己的思想和改造這個城市之間的困惑中。他全力改造自己的思想,但面對北京改造的問題,卻一直嘴不軟。
「在這些問題上,我是先進的,你是落後的。」梁思成曾對著北京市長彭真撂下一句話:五十年後,歷史將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現在沒有人相信城市是一門科學,但是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是有案可查的。」在王軍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的文章《保存最後的老北京》中,記敘了上世紀60年代梁思成的預言:早晚有一天你們會看到北京的交通、工業污染、人口等等會有很大的問題。我至今不認為我當初對北京規劃的方案是錯的。
逝世前,在病榻上,梁思成對陳占祥說:「不管人生途中有多大的坎坷,對祖國一定要忠誠,要為祖國服務,但在學術思想上要有自己的信念。」
「如果說再有什麼印象很深刻的事情,那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父母為了保護老北京城的那場鬥爭,那場失敗的鬥爭。」2003年,據《南方日報》報道,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從誡回憶1955年已經病入膏肓的母親林徽因當面找市長辯論說,「你們今天拆的是有800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總有一天你們要後悔的,等你們後悔的時候你們就蓋假古董。」
多年後的2005年,梁從誡從一些在京的外國人口中聽到北京被稱為「二手香港」,當下便覺悲從中來。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北京有那麼深久的歷史和文脈,卻沒有好好地利用,現在落到被人叫『二手香港』,真是何至於此,何至於此啊!」
2009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曾經租住地——北總布衚衕24號院,遭遇拆遷,在引起一輪風波後,故居被保留了下來。然而,2012年,故居又遭「維修性拆除」。東城區文委調查後稱,「梁林故居」會按照歷史原貌最大限度地進行完整復建。
對此,夫婦倆的女兒梁再冰2009年時接受《南都周刊》採訪時已然表示,「對我來講,無論是那個房子,還是北京城,早就不存在了。我只是住在一個叫北京的地方,它早就不是我的北京城了。」
轉載自澎湃新聞
推薦閱讀:
※盤錦血拆:「依法擊斃」與「違法強拆」
※天津農民拒絕被城鎮化:現金不敢放家裡 不防賊防強拆
※非法強拆中的正當防衛權
※地產商強拆烈士陵園:一則網路傳言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