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25退船返廠,世界最大護衛艦究竟怎麼了?
「德國製造的沒落,世界國防的警示」
巴登-符騰堡號原訂在2017年中旬交艦成軍, 然而該艦在試航階段中陸續發現許多缺失,包括艦體超重178噸、向右傾斜1.3度、自動化控制系統有許多軟硬體問題等等,艦上雷達、電子及燃料箱的防火塗層等項目也都出現問題,服役日期一再推遲。其中,艦體超重不僅降低了艦體操縱性能,更減少了船艦在日後服役生涯的升級冗餘度。艦上系統發生的問題又以自動化軟體最為明顯,F-125型護衛艦其設計強調的就是高可靠性低後勤要求,旨在能長期海外遠航部署,自動化系統的可靠性極其重要、不容妥協的,這是十分嚴重的問題。
2017年12月22日,德國國防採購局(BAAINBw)宣布,將巴登-符騰堡號退回博隆·福斯(Blohm + Voss)造船廠來解決這些問題,從2018年1月19日起長期進塢;這是德國海軍乃至世界海軍中罕有、試航之後無法交艦成軍而必須退回船廠返工的紀錄。德國許多國防專家指出,巴登-符騰堡級的設計存在諸多棘手問題,凸顯出德國軍工專業水平下滑。位於柏林的「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武器採購專家迪考夫(Marcel Dickow)表示,巴登符騰堡級最初計劃的野心過高、搞得太複雜,項目管理一團糟,並批評德國海軍和政府「事前都沒考慮,就把錢砸進計劃里」。
位於柏林的「德國外交關係協會」國防產業專家莫林(Christian Molling)指出,德國的軍事採購已經「徹底成為災難」,得花好幾年才能解決問題;莫林表示,國防採購周期的拖長導致一整代的德國工程師很多沒碰過這樣重大的國防採購計劃,他們並不是失去技能,而是壓根就沒學過;工程專業的高學歷畢業生不願意進入武器製造業,而是偏好有較高薪資和升職空間的更大民間公司。柏林的「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主任蓋肯(Sandro Gaycken)也表示,德國國防相關企業吸引不到能研發尖端軟體系統所需的畢業生。
一些資深專家認為,德國一如歐洲許多國家,在後冷戰時代陷入多兵種融合的迷思中;這種思維是為了節約軍事開支,結果是單一兵種的軍官職位數量減少、各軍種的參謀人員的職權下降,各軍種的聲音與實際需求在官僚化的「多軍種聯合」體制下遭到漠視;許多新開發的軍事裝備也是更多由民間軍工企業主導研製、結合多兵種的需求,而缺少了軍方用戶對武器系統最終成效的直接介入。過去各軍種都有相當的專職單位來負責武器系統研製工作,從概念構想、規格制訂、技術發展、招標選商、測試交付等階段全程參與負責,同時也包括介入武器系統在服役期間的後勤支持管理;在冷戰時代,德國軍方絕對不會將武器的研發採購僅僅當作和一個第三方企業簽訂的合同。
然而,到了研製F-125巴登-符騰堡級護衛艦的時代,德國軍方對研製武器系統的各種項目規劃與管理工作都大不如前;軍備研製項目被分細分為幾個長期階段,包括前期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研究發展、建立工業製造產能、批量生產等合約階段,賬面上看起來似乎精細,然而由於軍方減少了以最終效能為導向的管理方式,這樣的程序往往會流於形式;這種情況下,F-125綿長複雜的需求制定就發生了前述各種不切實際,或者無法適應威脅環境逐漸變遷的情況。除了極少數在先進領域研究長期大量投資的國家如美國,依照前述程序下所研製產生出來的武器系統,其質量和效能都是取決於當前已有的工藝技術;在大多數情況下,前期可行性研究與可行性研究階段花費資源,到最後只是將武器系統中的廠商、產品供應關係串連起來,並按照可獲得的預算來進行開發,而不是掌握計劃最終成本與成效。
結果到最後,研發階段總是超支了巨額開發經費,最後能夠採購的武器數量低於預期,無法滿足軍隊的實際運作需求。此外,由於這些武器系統的後勤保障都由軍工產業、承包商壟斷,軍方的控制力低下,結果就更降低了軍方手中作戰裝備的堪用性與製造性。
推薦閱讀:
※知道女人喜歡怎麼樣的男人 注意這三點
※大跌的背後,港股怎麼了?
※圈養山羊怎麼養
※唱歌技巧| 在KTV怎麼唱歌才好聽?
※女生冬天馬丁靴怎麼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