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2567)恐龍博物館

祖國風光(2567)恐龍博物館

四川省南部的自貢市,素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等美譽蜚聲中外,今天就來介紹自貢市的兩座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和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自貢市東北部大安區大山鋪鎮,距市中心9公里。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門性恐龍博物館,它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並稱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被譽為「東方龍宮」。

自貢恐龍博物館主館建築以「洪荒時代,一堆化石」為構思基調,巨石形體為造型基礎,遠眺如同一座巨型「岩窟」,俯視又恰似一具側卧著的大恐龍,寧靜而有動感。 自貢大山鋪侏羅紀恐龍化石群產地是一處享有國際聲譽的地質古生物遺址。它最早發現於1972年,當年3月,國家地質總局第七普查大隊地質工程師黃建國,在大山鋪萬年燈發現恐龍尾椎化石,這一發現拉開了這個舉世聞名的恐龍化石群的發掘和研究序幕。1979年至1985年間,曾經有過數次規模不等的發掘,在已發掘的2800平方米範圍內,共清理出以恐龍為主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個體材料近300具,累計獲得化石骨骼2萬多塊。從而證明這是一處典型的群體埋藏類型:其化石埋藏之集中、規模之宏大、數量之眾多、門類之齊全、保存之完好,堪稱「國之群窟,世界奇觀」。這一恐龍化石群的發現,還因填補了中侏羅紀恐龍化石匱乏的世界性空白而具有重大科學價值,並一直受到全球古生物學者的關注。這是門廳里張愛萍將軍的題字。

1984年4月,在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修建的自貢恐龍博物館破土動工,歷時近三年,1987年春節,博物館落成開放。 經過多年建設發展,現在的自貢恐龍博物館佔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5-1.3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美國《全球地理雜誌》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現有基本陳列「侏羅紀恐龍世界」,按照「恐龍世界——恐龍遺址——恐龍時代的動植物——珍品廳——恐龍再現」順序展開,吸收現代陳列理念,採用場景式展示、擬人化組合,輔之以聲、光、電及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展開了一幅蔚為壯觀、神奇瑰麗的史前畫卷,再現了由恐龍及許多早已消失的物種構成的神秘多姿的侏羅紀時代。同時,還突出展示了博物館的精華——化石埋藏現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充分體現了專業博物館與遺址博物館的雙重特色。

走進主館門廳,是寬敞的中央大廳,大廳正中,陳列著一塊化石,據說,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恐龍最大體長超過35米,這塊化石就是它的一根前肢及其肩帶。

這兩塊分別是蜥腳類恐龍的肱骨和肩胛骨。

中央大廳的西面,是恐龍遺址廳,也叫化石埋藏廳,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可供觀覽的最大規模的化石埋藏現場。數以千計的化石首尾相接,排布有序,或重迭堆積,或交錯橫陳。其數量之眾多,埋藏之豐富,著實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這便是被稱作「世界奇觀」的大山鋪「恐龍群窟」縮影。

據地質考察,這裡曾是恐龍的「極樂世界」。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屍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屍骸的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了很長時期,以後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終於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岩層。這是一具體長約4米的太白華陽龍骨架的部分骨骼,包括部分背椎和尾椎、肩胛骨、股骨和背部骨板。太白華陽龍,植食,生活在中侏羅世(約1.6億年前),是小型到中等大小的原始劍龍類恐龍,長4.3米,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原始、最完整的劍龍類恐龍。

這是一具體長約10米的李氏蜀龍骨架,包括關聯的頸椎、背椎、薦椎、前中部尾椎、腰帶骨骼和後肢骨骼。

這也是一具體長約10米的李氏蜀龍骨架,包括關聯的頸椎、背椎、薦椎、前部尾椎、腰帶骨骼和股骨。

這是一具體長約20米的天府峨眉龍骨架,包括部分背椎、前中部尾椎、恥骨和部分前、後肢骨。

這也是一具體長約16米的天府峨眉龍骨架,包括關聯的後部頸椎、背椎、薦椎、前部尾椎和大多數肢帶骨骼。

這是一具體長約5米的自貢四川龍骨架,包括部分下頜骨、關聯的頸椎、背椎和腸骨。

這座「恐龍群窟」,凝固了洪荒的年代,凍結了遠古的生命,呈獻給我們一幅史前生命的不朽畫卷。

中央大廳的南面,是恐龍世界展廳,該廳採用現代流行的生態陳列,18具大小不一、屬種不同、形態各異的恐龍,根據各自不同的生理、生活特性進行了塑造和組合,形成一組組既相互聯繫又各自獨立的生態群雕形象,輔以模擬的環境,讓人猶如在侏羅紀王國內穿梭,體驗無限的原始與神秘。這是建設氣龍,肉食,生活在中侏羅世(約1.6億年前),長4米,頭骨較小,牙齒尖銳,前肢退化,後肢強壯,趾端具銳爪,兩足行走。

這是勞氏靈龍,植食,生活在中侏羅世,這種小型的原始鳥腳類恐龍,長僅1.8米,頸部短,尾巴長,前肢退化,後肢細長,善於兩足快跑。

這是天府峨眉龍,這種大型的長頸型蜥腳類恐龍,植食,頭骨相對較小,牙齒呈勺狀,頸部特別長,由17個長長的頸椎組成。這裡較大的一具長達20米,為成年個體骨架,較小的一具長僅6米,為幼年個體骨架。

這是四川巨棘龍,植食,生活在晚侏羅世(約1.5億年前),屬中等大小的原始劍龍類恐龍。這具恐龍長5.4米,其頭骨低長,牙齒葉狀、較小,劍板形狀多變,肩部長有一對巨大的肩棘,起保護軀體的作用。

這是一群多齒靈龍,它們是小型的兩足行走的原始鳥腳類恐龍,是生活在中侏羅世的雜食恐龍,長1.4米,頭小,短吻,眼眶大而圓,牙齒數多,前肢很短,後肢較長,善於快跑,經常出沒於灌木叢林地帶,以柔嫩的植物或昆蟲為食。

這是李氏蜀龍一家三口。李氏蜀龍是中等大小的短頸型蜥腳類恐龍,其頸部較短,尾部末端有一個骨質尾錘,是一種有力的防禦武器。這裡最大的一具長12米,為完全成年的個體骨架;中間的一具長9米,為剛成年的個體骨架;最小的一具長6米,為幼年個體骨架。他們一家三口正在悠閑地漫步、覓食,顯得很溫馨。

這是一個殘酷的場景:晚侏羅世,在自貢伍家壩,兩頭甘氏四川龍正在圍攻一頭多棘沱江龍。多棘沱江龍是大型的劍龍類恐龍,長達7米,頭骨很長,牙齒少,植食,背面兩列對稱排列的骨板很寬大。甘氏四川龍則是中等大小的肉食龍類恐龍,長5.5米,頭骨大,牙齒尖銳,匕首狀,善於群體捕獵。面對甘氏四川龍的群體圍攻,個體較大的沱江龍也只能作最後的垂死掙扎。

主館的二樓,有恐龍時代的動植物廳、珍品廳和恐龍再現廳。距今2.5—0.65億年前的中生代,氣候溫暖潮濕,植被繁茂,恐龍空前繁盛,因而又被稱為「恐龍時代」。但也並非恐龍一統天下,當恐龍逐漸在陸地上稱霸的時候,其它種類的爬行動物則統治著海洋和天空,而魚類、兩棲類、早期鳥類和哺乳類以及大量無脊椎動物也在海、陸、空各自的生態領域裡繁衍生息。生物的多樣性維繫著中生代的生態平衡,恐龍則依賴其它生物而得以稱霸地球一億多年。恐龍時代的動植物廳展示著恐龍時代陸地上生存的兩棲類、龜鱉類、鱷類、似哺乳爬行類、原始的哺乳類等,水中的魚類、水生爬行類(魚龍、幻龍、蛇頸龍等),空中的翼龍類、原始鳥類,以及恐龍時代高大的喬木和低矮的蕨類,它們共同將恐龍生活的世界裝點得色彩斑斕,生機盎然。這是出土於貴州的三疊紀幻龍化石。

魚類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動物,它不僅是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也是恐龍的伴生動物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類脊椎動物。這是遼西出土的早白堊世似木賊。

這是遼西出土的早白堊世劉氏原白鱘化石。

這是四川內江市出土的晚侏羅世四川渝州魚化石。

龜鱉類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其形態迥異於其他動物,由於其體被堅硬的甲殼,具有良好的躲避敵害的能力,因而能夠一直延續至今。這是自貢出土的晚侏羅世匯東四川鱷。

這是四川內江出土的晚侏羅世沱江西蜀鱷。

在恐龍時代,陸地與水中均有自己的霸主,在一望無際的天空,也有屬於自己王國的霸主,那就是翼龍。

珍品廳,向觀眾展示的都是一些極具科學價值、保存完整的國寶級的化石珍品,它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恐龍之鄉」化石資源的豐厚「家底」,讓人不能不深深感嘆大自然對它的厚愛與恩賜。這是自貢市仲權鄉出土的四川巨棘龍皮膚化石,是在四川巨棘龍肩棘內側保存的面積約400平方厘米的皮膚印模化石,是我國首例恐龍皮膚印模化石,也是世界上首例劍龍類皮膚印模化石。它的發現,對劍龍類恐龍的表皮結構和形態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價值。

這是自貢大山鋪出土的李氏蜀龍頭骨,李氏蜀龍是一種較原始的蜥腳類恐龍,生活在中侏羅世,是大山鋪恐龍化石群中最典型的代表,其頭骨高長適中,牙齒小而細長,略呈勺狀,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頭骨。

這是自貢市和平鄉出土的和平永川龍頭骨,和平永川龍是侏羅紀晚期(約1.5億年前)的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其頭骨低長而厚重,牙齒大而尖銳,呈匕首狀。這個頭骨長達104厘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龍頭骨。

這是大山鋪出土的中侏羅世多齒靈龍化石。這個呈埋藏狀態保存的小型鳥腳類恐龍,體長約1.4米,頭小,吻短,上下頜牙齒數較多,牙齒葉狀,後肢較長。該標本保存非常完整,包括一個完整的頭骨。

此外,這裡還有世界上首次發現的蜥腳類恐龍骨質尾錘化石、世界上首次發現的與骨架關聯保存的劍龍類肩棘化石——四川巨棘龍肩棘化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之一——東坡秀龍頭骨以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早期翼龍類頭骨化石之一——長頭狹鼻翼龍頭骨等珍品。恐龍再現廳,向人們展示了恐龍化石的形成、尋找、發掘過程,並展示了恐龍化石的修理、研究、復原、組裝過程,通過觀看這個過程,讓人明白了恐龍世界廳那一條條栩栩如生的巨龍是如何 「站」起來的。

主館旁邊,是一座龍山。據說,在恐龍繁殖的季節,成群結隊的恐龍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這個地勢向陽、泉水奔涌、溪流潺潺的山坡地築巢、產卵……伴著一群群小恐龍破殼而出,它們又開始返回原來生活的地方。

龍山後面,是恐龍生態園,這是利用現代高模擬技術,復原展示的恐龍生活場景。這些模擬恐龍能叫會動,形象逼真,它們被放置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儼然組成了一幅幅史前恐龍生活的瑰麗畫卷。


推薦閱讀:

科學家發現全新恐龍物種 命名「中華貝貝龍」
南方巨獸龍比霸王龍誰體型更大?
你造嗎!給恐龍起名也可以這樣【任性】!!
遠古生物翼龍沒滅絕?幾張照片證明它就是西方龍的原型
恐龍滅絕有幫凶,隕石撞擊加速了萬里外的火山噴發

TAG:恐龍 | 博物館 | 祖國 | 國風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