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中國的山樵」
轉載分類:姓名學知識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享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幼名「帝象」,10歲入私塾讀書時,塾師為他取名「文」,字「德明」;稍長取號「日新」。1892年他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於港澳等地行醫時改號「逸仙」,廣東方言中的「逸仙」與「日新」諧音。旅歐期間他曾多次使用此號。「中山」之名最初是在日本命名的。孫先生經常幽默的說:「我是中國的山樵」,便是由此而言。1897年8月下旬,孫先生亡命日本。他的日本朋友宮崎滔天和平山周準備把他安排在東京銀座的對鶴旅館暫住。為了安全起見,不便公開孫先生的姓名和身份,在對鶴旅館登記時,平山周想起了旅館途中路過一位「中山」侯爵的府邸,於是在旅館登記薄上就寫下了「中山」二字。日本的習俗,「中山」只能是姓,孫先生還必須有一個名字,平山周正在躊躇時,孫先生接過登記薄,在「中山」二字後面添上了一個「樵」字。自此,孫先生便以「中山樵」之名,住在日本。「中山樵」表達了孫先生在充滿荊棘的叢山中,大刀闊斧,為中國開闢革命道路的雄心壯志。最早將「孫中山」三字連在一起作為姓名的據說是章士釗。那是20世紀初的一天,章士釗從友人處借到日本人宮崎寅藏的新作《三十三年之夢》一書,內容是介紹孫逸仙的革命事迹,他很高興,便用過去學過的那點日語知識,不分晝夜地把它翻譯了出來,題名為《大革命家孫逸仙》,以「黃中黃」的筆名公開出版。他在序言中稱讚孫中山是「近今談革命者之祖,實行革命之北辰」。在翻譯這本書時,由於章士釗一時筆誤,將孫先生的真名(孫文)與假名(中山樵)的兩個姓連綴成文,寫成「孫中山」。該書出版,「孫中山」三個字也就隨之傳開,久而久之竟成了正式名字。後來,孫先生也就改名為「孫中山」了。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學說,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後,他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革命中他屢經失敗,後來在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幫助下,於1924年改組中國共產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孫中山致力於革命40年,為拯救中國、振興中華,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披荊斬棘,揮舞著反帝反封建的開山大斧,奮鬥一生,不愧為偉大的「中國的山樵」。孫中山先生為孫子輩起名時,時時關注著中國革命,寄寓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孫中山先生長孫治平生於1913年,適逢民國初建,中山先生殷切希望國治民安,太平盛世的早日到來,便為長孫取名「治平」。次孫治強生於1915年,時值袁世凱醞釀稱帝之際,中山先生有感於治國之道先求平安,再求強盛,故給「治平」之弟取名「治強」。中山先生外孫女出世時,正準備北伐,故為之取名「成功」,既表希望,又為紀念。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中山先生坐鎮永豐軍艦指揮討伐叛軍,適於此時,長外孫出世,於是中山先生為其命名「永豐」,以資紀念。這些名字,都與當時的革命形勢緊密聯繫,表達了孫中山先生的政治家胸襟與眼光。
推薦閱讀:
※【3.12,孫中山先生逝世93周年】光復華夏,肇造共和,天下為公,千秋萬世——歷代各界評價(節選)
※孫中山在日本的夫人 大月薰
※民進黨人士提廢除孫中山遺像 國台辦回應
※陳粹芬:與孫中山形影 相隨奔走革命的那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