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拳師視頻答疑:有人問太極拳的勁來源於腰,為什麼中指還要領勁?

【老拳師簡介】李儲功(1936-2015),山東省高密市人,一代明師,洪式太極拳主要傳承人,功架純正,一生致力於研究、發展、傳播洪式太極拳。自謙言:「隨師習拳三十餘載,不敢稍怠,然對太極之理法始窺其貌。」

為繼承洪師生前遺願,著有《實用太極拳對練》一書。

太極名師李儲功

李儲功老師是一代太極宗師洪均生早期弟子之一,習練洪均生所傳陳式太極拳四十餘年,功架純正。自謙言隨師習拳三十餘年,不敢稍怠,然對太極之理法始窺其貌。並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囑我們要學諸家之長,引為己用,與所學太極大有裨益。並舉例洪師所傳套路中有些用法借於濟南名師延崇仁,如一路六十五式閃通背,並試驗用法及破解之法。

李儲功老師功夫好,真正做到發人巧妙。無論我用大力小力,均是一觸即發,有時引而後發,有時即引即發,有時用截勁,引即發。每每我被發時,總是感覺己之根部被牽動,不自主向後彈跳,落地有聲,如同一孩童被大人撥弄。一北京太極拳愛好者,看到後感覺不可思議,自言拜訪過諸多名家,從未看過如此技巧發人,一般太極拳家發人,先是化掉對方的力,然後用自己的力將對手發出或摔到在地,如同竟技場上有些比賽推手選手,得分時大喝一聲,將對手摔到在地。而李老師所用技法完全是借力發出,身體微動,而對手已出。不覺有力,只覺老師周身旋轉。而李老師此時則說:我並沒有施加多大力,只是將你作用於我的力通過旋轉,改變方向再作用於你自身而已。你力大,則反作用於你身上的力就越大。

李老師太極理法在濟南是倍受推崇的。李老師常說:只有明理,才能將太極拳練對,只有練對了,才能通過練熟提高技藝。李老師常說太極拳的根本是旋轉,走出的勁才是真正的纏絲勁。並強調周身上下都須轉,特別是腰檔膝,更要旋轉正確。立體旋轉在於腰下部旋轉較胸部旋轉角度大,並通過兩膝的旋轉提落而形成的,並言這種旋轉力不易被掤化,而易於掤化別人的各種力道。李老師還特彆強調身體中正,這裡的中正是說脊柱在頂勁上領腰檔下塌的情況的是直的,不能彎曲,但自腰檔處,這根柱是斜中寓正的,,而實際走架中,身體並不是完全的垂直於地面,而是略向對手傾斜,這也符合力學中的旋轉向心力的動穩定平衡,是講科學,不空談意氣的。

李老師也是一位真正將太極理法寓於太極動作招法的名師之一。李老師常講:洪師所傳太極拳法,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一動一轉即為一用法。並講二人拆招,如同高手下棋,我走一步,對手走下一步,攻防兼備。而太極一、二路拳法整個套路動作是先賢們經過多次試驗實踐編排的,具有很強的攻防招法。如金剛搗碓第一動是我掤化對手攻擊我胸部的右拳的,對手右手被我掤化後,用肘肩連環法攻擊我胸部,我隨勢用右手腕撥其右腕部,左手順纏,配合右手成引掤法,對我來說此為金剛搗碓第二動用法,以此類推,形成一個套路的攻防。李師常講:整個套路的用法僅「掃蹚腿」、「退步跨虎」等數式未與洪師親試外,其餘動作用法,均來自洪師親傳並親自試驗。李老師現已將洪式太極套路用法,整合歸納,並逐式親自試驗,完成了「洪式太極對練」一書,書中將己之動作方位、步法、手法、用法及對手動作方位、步法、手法、用法標註準確清晰,是一本對廣大太極愛好者提高認識的一本好書。李老師將用法試驗於我等師兄弟,使我們受益很多。

李老師是強調太極招法的靈活與多變的,對於對手的直拳,可用「金剛搗碓」第一動破解,也可用「野馬分鬃」、「閃通背」等破解,又說對於「野馬分鬃」既可破對手按勁,也可破對手直擊勁,並與我試驗,並囑我可將「野馬分鬃」式單獨練習,對於提高腰檔勁大有裨益。因我家屋內面積狹小,老師另教我原地練習之法,名之為「拳打卧牛之地」,使我步法靈活,受益良多。

李老師功夫好,武德更好,對於外來太極愛好者,總是有問必答,悉心教授。在試招時,總是留有很大餘地。他常說:試招時要注意,首先不要傷別人,其次不要傷到自己,因為此拳因旋轉既有轉頭之勁,可傷內臟,又有挒拿之勁,可傷人關節,不留意,可使人傷命或殘疾,造成終身遺憾,特別對生人,尤其注意。李老師對此是言行一致的,在我初學時,因我僵力未除,與我試招時,總是緩慢旋轉,只是令我體會旋轉勁力味道,數年後待我肩、肘、手、胯能一定程度的鬆開後,老師才開始加大纏法,用太極功法將我發出,而此時在我被發出後,李老師總是用手迅速將我拉回,以防我跌倒,細想近十年的與老師試招中,只有一次是老師將我發出後,因速度太快,未能將我拉住,而令我後退後,不能自主地坐在地上,余則從未出現過試招造成疼痛或摔倒等現象,更不用說受傷。由此可見李老師功力之深,拿捏之准,品德之高。

「掤」在太極界一直有不同的理解。而李老師對「掤」的現解更具科學性。李老師講「掤」有三義,一為廣義「掤勁」,即太極八法均為「掤勁」,也名「纏絲勁」,即其它內家拳所說「內勁」,是天長日久苦練所得的勁;二為「掤法」,與其它八法相併列,是掤勁的用法之一,搭手即掤,也是破解對方按勁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三為「掤住」,不丟不頂,旋轉轉化,旋轉點作立體旋轉,化中有攻,給敵人的感覺是想進攻而無縫隙可進。李老師將「掤」形象地用藍球運動員接球動作來比喻:藍球運動員將快速旋轉的藍球用手穩當地接停在自己手上,他用的方法是「掤」法,所用的勁是「掤勁」,並說這是通過長時間鍛練才能得到的。並把「掤」勁比喻成麵粉中的麵筋,使我們對「掤」的理解更深一層。因為有了麵筋,麵粉才能做成麵條、單餅等各種式樣,如果將麵筋捉取,麵粉就什麼式樣也做不成。一方面預示:沒有「掤」勁的太極拳只是太極操,只是有形無質:另一方面預示:「掤」勁的取得是同麵筋一樣是通過長時間旋轉苦練得來的,不是不勞而獲的(手工做麵筋之法在於對麵糰的不停的按壓揉捏,使麵筋與其中澱粉分離)。

李老師現常年在濟南黑虎泉旁的虎泉閣義務授拳,雖年已七旬,仍堅持不輟。雖自言教拳是自己在鍛練身體,不為其他,但授拳時的嚴謹與執著,也顯示他已將太極拳的傳播作為自己晚年的一項重要任務來做了。

李老師既是名師,又是明師。

推薦閱讀:

奇門遁甲來源,其中的六儀三奇指的是什麼,三奇是什麼意思?
三、天干力量的來源
眼見的父母與生命能量來源的父母
也談十二生肖的來源和順序
重陽節有什麼來源?

TAG:視頻 | 中指 | 來源 | 太極拳 | 太極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