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莊子講稿

莊子介紹莊子,我們都很熟悉。聞一多先生說「在中國古代那麼多聖賢中,沒有一個像我們對待莊子這樣,對很多的聖賢我們是敬畏,但對於莊子,我們是既敬畏又喜愛。」關於莊子,《史記》中並沒有單獨一篇傳記,在《老子·韓非子列傳》中有200多個字提到莊子。我們從中知道莊子名周,宋國蒙人。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民權縣。大概是公元前369年和公元前286年這個時候,屬於楚威王,齊宣王的時代。莊子一開始是個管理漆園的小官,叫漆園吏。後來覺得做官不太爽,就不幹了。但是大家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不當官就只能教書。很顯然,莊子教得也不怎麼樣,我們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幹什麼的都有,有大俠客子路,大富翁子貢,還有兩個學生口才極高,一個是子貢,另外一個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就是白天睡覺被孔子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宰我。莊子經常編草鞋來補貼家用,就知道他活著多麼的窮了。有一次,莊子看見魏王,魏王說:「你很窮困啊!」。莊子一聽,馬上辯解說:「我窮,但是我不困。」窮它是物質上的不足,而困是精神的空虛。一個人窮並不可怕,但是不能困,中國的價值的值,就是人要站直了你才會有價值。但是沒錢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吃飯問題啊。莊子經常就會去向那些有錢,或者貪官借糧食。有一次他去監河侯貸糧,監河侯也知道莊子不好惹,要是你不借給莊子,莊子就編故事諷刺你。要是有人整天諷刺你,你也受不了。監河侯就說:「現在我糧食也不多了,等秋天,我多借給你一些。」這時候,莊子就開始編故事諷刺他,我來的時候在車溝里看見兩條魚,魚在相濡以沫,就是互相吐著唾沫濕潤對方。魚和我說:『你看我都快渴死了,給弄瓢水吧!』莊子說我跟魚講弄瓢水有什麼用啊。你等著,我到東海去和東海龍王商量一下,把東海的水引進來,到大海里去暢遊,那多舒服啊。然後魚就和我講,「等你把東海的水引進來,我早就變成魚乾了。在枯魚之肆你去找我吧。這裡可以看出莊子雖然窮但是很傲,他沒有低聲下氣的低頭。還有另外一個故事,也從側面說明了莊子的傲,而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我記得好像學過,就是說惠子在魏國做官,有人就和惠子說聽說莊子要來了,想要來取代你的位置。於是惠子在國內搜了三天三夜。莊子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就去找他說,我知道天上有一種鳥叫鳳凰,它非梧桐不息,非練石不食。地上有一隻貓頭鷹捉到一隻腐爛的死老鼠。這時候鳳凰從天飛過,貓頭鷹以為鳳凰要來搶這隻死老鼠,於是抬頭作怪聲。莊子說你這個魏國相的位置就像死老鼠一樣我不感興趣。大家注意,莊子的庄姓,在當時是非常尊貴的,來自大名鼎鼎的楚莊王的賜姓。楚莊王就是那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的春秋五霸。莊子要做官是很容易的。另外一點,莊子的學問很深的,《史記》就說「其學無所不窺,然其本歸於老子」。那個寫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李約瑟博士說《莊子》裡頭還有很多生物學知識。而且,在諸子百家中,文章寫得最好的就兩個人,一個是莊子,另外一個是孟子。所謂「庄文如海,孟文如潮」,莊子的文章那是汪洋恣肆,氣象萬千。而孟子的文章大家讀了不少,氣勢很好,很多排比什麼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孟子文章的說理折服,而且被孟子的氣勢所壓倒,一浪高過一浪。諸子百家中的其它人都是把文字看成是工具而已,比如孔子說:「辭,達而已矣」就是說意思知道就好了。關於莊子的更多描述,可以去看道教的,但是道教對莊子是神話過的,也就是不太靠譜的。在道教中,莊子是南華真人,所以《莊子》一書就被稱為叫《南華真經》。我們接下來就來看看《莊子》這本書。《莊子》一書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史記》說莊子原有十萬多字,但是現存只有六萬多字。目前《莊子》有三十三篇,有7篇內篇,15篇外篇,以及11篇雜篇。基本認為7篇內篇外帶《秋水篇》為莊子寫,其它的可能爭議比較大。因為可能在外篇或者雜篇中有些和莊子的思想不太符合。所以說,我們就圍繞這內篇七篇,以及《秋水篇》展開敘述。內七篇分別是講大鵬和蓬間雀的《逍遙遊》;萬物平等,齊論的《齊物論》;講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庖丁解牛的《養生主》;處世之道和人生態度的《人間世》;思想非常深刻的《德充符》,說了怎麼內在精神充實,符合大道,非常深刻;《大宗師》,注意這三個字都是崇拜。《秋水篇》雖然是外篇,但是普遍認為還是莊子所寫,講了河伯的故事,就是說秋天漲水,河伯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也。到了海洋,發現自己太渺小了,然後望洋興嘆。還有關於魚快不快樂的子非魚的故事,這個後面要講一下,還有比如剛剛那個鳳凰的故事。了解《莊子》,可以讓我們了解中國文化中對自由的渴望,對平等,寬容,曠達的一種描述。大家應該都聽過《道德經》中對道對描述,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的大地的精神,就是厚德載物;天的精神是自強不息,而道的本性是自然。這也是莊子思想的核心。用一句話來概括莊子思想就是我們不能改變世界,只能改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所以我們要以道觀物,要與道合一。注意一下,這個道不能那麼好理解的,因為它不能說,也就是說說出來就不是道的了。如果今天講老子或者道德經,那麼可能就要花上半節課甚至一節課來講這個道。而且如果講完了,你們說聽得迷迷茫茫,雲里霧裡那可能就悟道了。如果覺得很清楚,可以描述出來,那就呵呵了,那可能就沒懂。莊子我們可以從四個角度講,就是齊萬物,齊是非,齊生死,逍遙遊。前三者是逍遙遊的前提條件。齊萬物首先是齊萬物,那就是一個無差別的境界。佛教也有類似的描述,但是我認為不如莊子講得透徹。比如我們拜佛都是這個手勢,叫雙手合一,也就是不分彼此。也就是齊萬物的一種境界。所以《齊物論》講了兩個東西,一個叫齊物,也就是萬物平等;一個叫齊論,就是各種觀點也有平等表達的權利。在《逍遙遊》里中大鵬和蓬間雀。一直存在一種誤解,就是大鵬很偉大,蓬間雀很渺小。但是這並不是莊子的意思,李白因為這種誤解才有那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毛澤東在《念奴嬌·鳥兒問答》里說什麼「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百度百科說什麼以象徵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鯤鵬的博大、高遠、無畏以及蓬間雀的萎瑣、渺小、卑怯。這根本不是莊子的觀點,只能說李白的雄心和毛澤東的野心對莊子的一種誤解。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是它的能力,是自然的。而蓬間雀飛不過數仞,但是這也是它的能力,是自然的。也就是符合道的,所以蓬間雀有必要去羨慕大鵬嗎?沒有必要,你要是學大鵬,可能不但學不成,還可能死得很慘。所以說有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害了今天無數中國人,上次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叫《中國人為什麼不快樂》,其中就說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攀比,比來比去,比得自己很糾結,很憔悴。按莊子的觀點說,就是你努力了,你就問心無愧了。大家就應該平等,各安其樂。說到莊子,有另外一個人叫陶淵明,他自己說他是莊子轉世。為什麼很多人那麼喜歡陶淵明呢?陶淵明到底有什麼好呢?彭澤令沒做好,掛印回家種田。田也沒種好大家都知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詩也就是那麼幾十首,文章也就是那麼幾篇。你們要去買一本陶淵明文集也就薄薄的的一本。但是林語堂先生卻說「陶淵明是一堆照徹古今的烽火」。正是他有一個偉大的人格,一個平等的人格。陶淵明兒子在家無人照料,找了個僕人,陶淵明囑咐兒子說:「此亦人子也,善遇之」。這是一種偉大的胸懷和平等的人格。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還有一個人就是蘇東坡,他身上是儒道佛三家都有的一個人,他說「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舍兒郎」。我陪玉皇大帝不顯得卑微,陪卑田舍兒郎不顯得高貴。這就是齊萬物,一種平等的人格。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故事,就是莊周夢蝶。我們都讀過,「庄生曉夢迷蝴蝶」。那到底是莊子迷還是我們迷呢?我們和蝴蝶應該是平等的,為什麼只允許我夢見蝴蝶,而蝴蝶就不能夢見我們呢?這便是齊萬物。齊是非我們非常喜歡辯論,但是莊子說爭論是沒有必要的。當然說這句話莊子所處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是諸子百家的時候,學術爭論那是很厲害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辯論是難免的。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大家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應該是平等對待。從自己的角度來判斷是非,這個標準是不準確的。莊子不是認為沒有標準,而是說不能夠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去獨斷別人的觀點對或不對。莊子反對的是一種獨斷論,站的角度不同,大家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還有就是世界變化得太快,是非標準也在變化。所以《齊物論》中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以我們要寬容,哪怕我堅決不同意你的觀點,我也得同意你有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權利。懂得寬容的人才能夠有對待人生這種幽默的看法,幽默的感覺。那麼什麼是幽默呢?幽默不僅需要敏銳的反應,更需要寬廣的胸懷,你有這種寬容之心,你才會有真正的一種幽默的胸襟。北大美學雙峰之一的宗白華先生在《論兩種人生態度》種總結了一種是悲劇的人生態度,一種是幽默的人生態度。悲劇的人生態度就是我認為這個世界不完美,有矛盾,我要解決這個矛盾,哪怕是殉於矛盾,就是說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而把自己犧牲了,那我也在所不惜。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破給別人看,卻在這種毀滅中找到更高的價值。而幽默的人生態度就是從不完美中找到意義和價值,用一種對待嬰兒的天真爛漫自私的那種態度,來對待這個世界。我們來講《秋水篇》中子非魚的故事。有一次,莊子和惠子在渠邊散步。莊子看見魚在水面自由遊動。於是莊子說,魚怡然出遊是魚之樂也。惠子反駁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惠子說停,是你先說的,你先別管我,你先說魚是快樂的,你是怎麼知道的。注意,從邏輯上講,惠子的觀點是沒有一點問題的,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辦法了解另外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何況是魚呢。也許下面有魚在追它,它嚇得到此亂跑呢。所以說莊子是沒有辦法來反駁惠子的觀點的,因為從邏輯上,惠子的觀點是不可反駁的。但是從辯論的角度上看是惠子贏,但是從境界上看是莊子贏,也就是說從道的角度來看是莊子贏。我們不僅要能以邏輯的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更要求我們從審美的,境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假如我們什麼事情都按照惠子這個方法來質疑的話,用這個觀點來看待個世界的話,那我們發現中國也好,西方也罷很多美好的事物,很多美好的語句就變成一派胡說。比如,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按惠子的觀點,你又不是山,你怎麼知道山看你討厭不討厭。還有比如辛棄疾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有一個女子感動得把她名字都改成了柳如是。當我們用詩意的,道的眼睛看待世界的時候,我們才能發現這個世界處處充滿生機,充滿了樂趣。我們心是快樂的。我們也把這個感情投射到自然的身上,魚的身上。魚也是快樂的。所以用寬容之心,齊是非這個觀點來看待世界,可以讓我們感覺到人生不僅有苟且,不僅有邏輯,更有詩意和遠方。齊生死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生死一直是縈繞在我們心中的,終有一個歸宿是我們共同的。《紅樓夢》中妙玉說古往今來好詩就只有兩句「縱有千年鐵門坎,終須一個土饅頭。」而莊子對待死亡這個問題有三點,一,死亡就是回家。莊子說「生者氣之聚也,死者氣之散也」。莊子認為死亡不用那麼恐懼,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人來源於塵土,復歸於塵土。所以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不但不悲傷,還鼓盆而樂,這就是一種對待死亡的樂觀的態度。大家要知道,鬼在中國文化中並沒有貶義,鬼就是歸去的意思。第二,死亡就是一種休息的狀態。「勞我以生,息我以死」。這句話經過放大,誇張就變成今天我們說,「累證明你還活著」。當然,道家肯定是不提倡累的,累了就休息。所以莊子說「之所以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這就是所謂的以理化情,也就是為什麼人說聖人無情,因為他理解了萬物,知道這是一種必然。在《非誠勿擾2》中在活著的時候給自己開追悼會。這個其實表達現代對於生死的很深刻的思考。死後,什麼葬禮,什麼都看不見了。活著的時候給自己辦一個,這也體現了一個非常樂觀的態度。莊子是中國第一個直面死亡的哲學家。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自然而然,我們終免一死,達觀的樂觀的對待死亡,這也是一種符合道的態度。逍遙遊人生的最高境界無論你用什麼來概括,什麼理想國,太陽城,桃花源。核心就是自主,自由,自覺的境界。逍遙遊也是道家的最高境界,與道同游。道,無在無不在,到處都有。我們聽過「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或者是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小事物里可以看出大道。所以莊子給出三個方法達到逍遙遊,其核心就是以小見大。第一個,叫練氣功,到腳後跟可以呼吸。這個不靠譜,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就不談了,原文就是聖人呼吸以踵。第二個是庖丁解牛。講了一個叫丁的廚師,這牛殺得跟行為藝術一樣太瀟洒了。目無全牛,遊刃有餘。聲音像音樂,姿勢像舞蹈。達到了一個技近乎道的境界。胡適的老師是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寫過一本書叫《藝術即經驗》,大家不妨好好理解一下。第三個是德充符,我們剛才說過,這個非常的深刻。說有的人天生沒腿,有的人肩膀比腦袋高,有的人背上長了個大瘤子。莊子說我原本把這些人叫殘疾,其實殘疾也不對,因為殘這個字本身就不是一個好字。所以現在在國外把這些叫做有障礙者。這些人不認為他們有什麼殘疾,上天賦予我們的形體就是這樣,何殘之有?所以他們不把自己外在形體當一回事,而更注重的是自己的修養。所以莊子說「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容」,不要過於對自己外在的形貌,形體所糾結,更應該關注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最後總結一下,我們有以道觀物的觀點,有技近乎道的具體做法,就能達到逍遙遊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也就是自在,自由,自覺,瀟洒的人生境界。最後,我們可能沒有去讀《莊子》,但是很多寓言和成語都是出自《莊子》,比如說望洋興嘆,朝三暮四,坐井觀天,聚精會神。我們也可以從這些成語中去把握莊子的思想。
推薦閱讀:

第三節《莊子》
莊子集解(清)王先謙逍遙游第一
莊子文化 聽雨軒sjh
莊子思想的評價 陳鼓應

TAG: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