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能離開土地(錢理群7)

讀書,不能離開我們腳下的土地

錢理群談讀書之七

有研究者總結,魯迅的讀書與古籍整理是「以會稽郡為橫坐標,以魏晉時代為縱坐標」的,其中存在著兩種文化的交織:既有中國文化中的魏晉文化,又有他的故鄉浙東的地方文化。因此,魯迅進入「五四」新文化,不僅有前面說的魏晉情結,還有他的家鄉(浙東)情結。

魯迅對地方文化的觀照、對地方典籍的閱讀,和他童年時候所受的地方民間文化的熏陶,是融合在一起的,表明了他從一開始就和自己腳下的土地,即土地上的文化,和父老鄉親保持著血肉般的聯繫。

因此,他在「五四」時期,一開始創作,他的鄉親 —— 閏土、祥林嫂們就一起奔涌於他的筆下。與地方鄉土文化、民間文化的精神聯繫,是魯迅之所以成為魯迅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今天更有極大的啟示性。

這個問題近年來似乎很少有人提,但我認為是極端重要的。不要忘了,我們是現代中國人,是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學者,無論我們具體的研究領域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不能離開中國的現實,不能離開我們腳下的土地。

這又有兩個方面。首先是要把地方鄉土文化、民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方面,作為我們閱讀與研究的重要對象。另一方面,還要有對中國現實問題的關注。

強調「沉入國民之中」的意思是,學院里的學術要不斷從民間學術、民間思想中去吸取養料。這些年很強調學院派的學術,強調學術的規範化,這是很有必要的。

事實上我們這些人(包括在座的諸位)也都是學院里的學人,學院是我們的基本生存環境,這是迴避不了也改變不了的現實。學院在學術研究中的優勢,這大概是無須論證的,它理所當然地要成為國家學術研究的重鎮。它的相對封閉的學術環境,一方面使學院的生活與外部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處於相對寧靜與穩定的狀態—— 這都是正常的學術研究所必備的條件,過去曾經隨意打破這樣的教學、學術秩序,幾乎毀滅了學術,這個教訓是不能忘記的。但另一方面,長期的封閉,也會使學院失去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喪失(至少是削弱)學術的活力。

沉入國民之中,也可以做更廣泛的理解,即一個學者的精神世界應該是極為開闊的。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又說,真正的詩人是能夠感受天堂的快樂與地獄的苦惱的,因此他的「無邊心事」是「連廣宇」,連接著無限廣大的世界、宇宙的。

我想,詩人(作家)如此,學者更應是如此。如果學者的胸襟、視野像他所生活於其中的書齋那樣狹窄,那就太可悲了。


推薦閱讀:

讀書使人明智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關於讀書的格言375句
【教育讀書】看書與讀書不是一碼事
任志強喊你來讀書

TAG:土地 | 離開 | 讀書 | 錢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