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音樂悲劇的感染力,以更強的力量復活在貝多芬作品中丨《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初探

巴倫博伊姆演奏貝多芬《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19

貝多芬《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初探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這些作品都閃耀著燦爛的光輝。縱觀貝多芬在維也納時期的音樂成就,鋼琴協奏曲顯然佔據其中重要的一席。作為一個作曲家,貝多芬不僅與其同時代的其他作曲家並行發展,而且開拓他所鍾愛的鋼琴這門樂器的具有爆炸意義的變革方面,更折射出其卓越的才幹。然而,貝多芬的個性及其演奏風格中所特有的堅強動力,對於18實際90年代後期至19世紀20年代前期這跨越25年之久、並令人驚愕的速度持續發展的鋼琴來說,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貝多芬在音樂形式與音樂結構方面的開發與研究形成的獨創性收到了人們的尊敬和崇拜,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貝多芬共寫有五首,其中降B大調協奏曲是早期作品。本文力求從創作背景,演奏方法上對此曲的第一樂章進行一粗淺的分析。

一、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1770-1827)是歐洲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音樂文化的傑出代表人。在歐洲歷史發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崇高的思想,宏大的氣魄,深刻的哲理,非凡的技巧。開創了鋼琴音樂的一個嶄新時代。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充分地反映了他前輩的卓越成就它以新的素質體現了亨德爾音樂的英雄性、群眾性因素與巴赫深邃的哲理性和莊嚴雄偉的氣魄。貝多芬是繼巴赫之後最富於戲劇性的作曲家。巴赫音樂悲劇的感染力,以更強的新的力量復活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對貝多芬音樂創作的研究從歷史上看,貝多芬是繼承了莫扎特和海頓的衣缽,他們是他早年的嚮導,但是為時不久,貝多芬就擺脫了羈絆,平自己非常強烈的革命氣質,作為一個作曲家而崛起在歐洲大陸。

阿列克謝·沃洛丁演奏貝多芬《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

二、協奏曲形式

16至17世紀的歐洲是一種由管弦樂對為一個或幾個獨奏樂器伴奏的演奏形式即協奏曲。到17、18世紀,又發展為由管弦樂隊和一組獨奏樂器相互靜脈的形式,這種協奏曲有時又稱作「大協奏曲」(如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等)。18世紀初又流行由管弦樂隊為一個獨奏樂器協奏的形式。當時,用來作獨奏的樂器是小提琴。後來,鍵盤樂器用的多些。在結構方面,這些協奏曲大都採用多樂章的形式。從莫扎特開始,協奏曲所採用的曲式結構大多數與奏鳴曲套曲一樣,一般有三個樂章(快一慢一陝)。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通常採用奏鳴曲形式。其中呈示部出現兩次:先由樂隊在主調上完整的演奏。展開部、再現部與奏鳴曲式相同。再現部之後往往有一段「華彩樂段」,這是專門給獨奏樂器表現技巧的段落。

對於貝多芬來說,協奏曲是他剛出生(1770年)前不久出現的一種大型樂曲,然而就鍵盤樂協奏曲而言,在這一轉變或過渡時期最重要要件就是鋼琴出現取代了大鍵琴(harpsichord)的地位。大鍵琴之所以不在受歡迎,其主要原因是他自身功能欠缺,不能生動地表現樂曲力度的變化。而他的競爭對手――鋼琴卻能一如其名(pianoforte),既可彈奏出弱音(piano),也可彈奏出強音(forte)。貝多芬長大成人之時正值此一社會演變時期,家庭中一種樂器被另一種樂器所取代。貝多i的協奏曲在他的大型樂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

三、降B大調協奏曲

1、作品背景

《第二鋼琴協奏曲》實際上是早於第一號作品的。1792年貝多芬從海頓譜寫的六首交響曲中獲益匪淺。當貝多芬完成Op.19時,海頓正第二次出訪英國。貝多芬在1795年3月覺醒的一次音樂會上演奏過這首作品,三年之後在布拉格再次上演。後來,他坦率的承認,這並不是他的佳作,即使如此,他仍是一首富有趣味的作品。海頓和貝多芬多次見面,兩人發生爭執,此後貝多芬力圖擺脫這位老師對他的影響。但事實證明,這是他寫的最具有海頓風格的作品。就連總譜的寫作也反應了海頓對他的影響,因為這是貝多芬唯一一首不使用豎笛的重要管弦作品。貝多芬可能也在看莫扎特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K.595,因為兩首協奏曲有著相同的調式,而且也是為同一個樂團演奏而譜寫。聽起來他比第一號更多一些莫扎特的遺風,樂隊的導奏,鋼琴的進入,曲中樂隊與鋼琴技巧的輝煌獨奏華彩等等,都離莫扎特不遠。當然,以貝多芬那樣的傲骨,他任何作品都不可能不帶有他自己的風格的,末樂章哪些躍進性很強的切音音型,是貝多芬後來許多激動人心的壯麗篇章的先聲。

2、作品分析

《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介於貝多芬早年在波恩和成熟時期在維也納這兩個創作階段之間的產物。協奏曲第一樂章是充滿活力的快板、主題眾多,旋律樂句結構布局自由而有即興意味,獨奏聲部和樂隊的交織精緻細密,這近似莫扎特的風格。剛開始用弦樂奏出的具有活力的符點節奏型與《莫扎特降B大調協奏曲》K.595略有相似之處。

這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簡單明了。貝多芬在確定譜例1之後,立即讓弦樂奏出一個再現部才會重複出現的優美的莫扎特風格的樂句,他圍繞降D大調,迅速使樂曲通過降b小調重新回到主調降B大調。他和莫扎特一樣,他降在鋼琴再次出現在發展部時加以重複。他在鋼琴呈示部中多次回答他最喜歡的第二主題,即使這些樂曲素材在最前面已經聽到過,他仍然使用突然飛滑至降低到六度的調性上,或以展示鋼琴力度辦法來使其產生清新感。與《第一鋼琴協奏曲》從c小調到E大調的調性布局相像,《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一開始便遠離主調主三和弦,從c小調直接進入bA大調。這種獨特的音樂四位在《第二鋼琴協奏曲》曲中便已見端倪一樂曲結尾處,樂章再現了一個類似華彩段落的音樂高潮。此外,有三個降號到四個升號的遠關係大小調突變,正式借鑒了海頓鋼琴奏嗚曲尤其在音樂進入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樂章之前,貝多芬更會採用海頓慣常的處理手法在「G」的單持續音上,音樂從bE大調順暢地進入c小調。

至於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那是不可不提到的。這段華彩與其他四首不同的是它很特別。它由第一小節和半個樂章的賦格段開始,具有強烈的復調傾向。此曲的開頭是由低音聲部彈出四小節,隨後高音聲部以不同的音型、符點節奏交織在一起形成清新、流暢、獨立的線條。每個音符都被嚴密地組織在一定聲部關係之中。但琶音音型採用上行而不是下行。產生於第一樂章的其他主題在後面推出,鋼琴曲的力量不同凡響。因此,這一段可以與其他任何華彩樂段相媲美的。在此曲之後用以結束這個樂章的六個小節管弦樂,聽起來卻索然無味。第二樂章近似海頓哲學式的凝神沉思,十分嚴峻,但又充滿誠摯、溫暖的感情。最後樂章的迴旋曲很有特點,那時的貝多芬奏的主要是海頓的路,更傾向于海頓式的粗獷而形象化的幽默。

a、力度

全曲的力度標記數量多,但幅度不是太大,因為這首是他五首中的早期作品,受莫扎特的影響,所以不同於他晚期作品。貝多芬音樂的強弱處理與速度的表現方式相同,既細緻入微又種類多樣。與海頓、莫扎特所使用強弱標記相比較,即可看出貝多芬的這一特點:

我們在此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貝多芬使用的強弱記號比莫扎特多出5倍以上。尤其是貝多芬使用強弱表現,不只限於標示「強」或「弱」,而是通其他的表情表現方法組合使用。貝多芬

在此曲使用力度變化最多的手法有:a極端力度標記;b (f1)圖強後突弱;c (sf)持續突強;d (crese-dim)漸強後減弱;e (f-p)強弱尖銳對比。這些說明貝多芬一開始就喜歡極端化的力度標記,在有些需要做加強演奏的地方,在他早期作品中已經看到。他有意識地頻繁使用這些記號,目的是將微妙的音樂感受細膩地表現出來。因此在處理這首作品的力度上一定要得當,不要做的誇張、擴大化,要把握好早期的風格。

b、速度

Allegro con brio (有活力的快板)這首作品的速度是每分鐘132個單位拍。對於第一樂章的快板也不要彈的太快,由於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對情感表現不象浪漫主義時期的幅度大,因此演奏時不需過於自由,但讓應當有適當的節奏自由。比如:a主要主題再次進入之前時;b在包括快速音流的裝飾樂句,不可能用原先節拍速度演奏時;c有時,在很大漸強時強調其樂句,在漸強的同時漸慢,把速度往後拉一些等。因此,在演奏時要貫穿相同的、穩定的、均勻的速度,不能忽快忽慢,不可以在漸強時快,漸弱時慢,充分保持統~的速度。節奏既要穩定均衡,又要富有彈性,如同心跳的脈搏,呼吸的律動。

c、觸鍵

由於這首作品的趨勢結構相當地堆成方整,樂句與樂節的劃分也非常清晰明顯,因此在演奏時手指的起落、斷連、樂句的句頭句尾的時間上等也更多,更何況這是帶有莫扎特風格的早期作品。下面重點說說觸鍵時所注意的問題。

d、裝飾

貝多芬的裝飾音情況略為複雜,根據不同版本,大致分為:

  1. 半顫音

  2. 迴音

  3. 倚音

  4. 分解和弦或琶音

  5. 顫音

在此曲的第一快速樂章中,顫音比較多,一般都標明「tr「記號的音符上演奏完整的顫音。即都應由上方的二度音開始,在彈奏時也定要按節奏,把小節拍彈滿。如第一樂章329-331小節:382-384小節。

e、踏板

貝多芬作品中的踏板使用多、複雜得多。有貝多芬親自標明使用踏板的地方,他必定希望使用它。車爾尼曾經說過:「貝多芬使用踏板非常頻繁,甚至作品上沒有踏板記號的地方也時常的使用。」實際上,多用踏板時貝多芬鋼琴音樂的特徵之一,也是貝多芬獨創的又一音樂表現法。貝多芬在此樂曲對踏板的處理相當清楚,即每小節根據和聲的不同進行踏板的更換。如:第106―124小節;第149-160小節等就可看出貝多芬對這種和聲踏板運用的偏愛。在曲終單個和弦及突出右手旋律時,要注意重音踏板的運用。重音踏板使用所表現的瞬間強音效果,祈禱了突出時調的作用。此外,踏板不僅在強調重音上使用,有時為了延長強音也使用踏板。總之,當我們按照貝多芬指示使用踏板時,耳朵的精細鑒別、手指觸鍵對音量的敏感控制,具有決定意義。

四、結束語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是「維也納古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他和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傑出的貢獻。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很多人以為貝多芬音樂總是讓人覺得嚴肅,恢宏,但通過以上對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創作與演奏的分析發現此曲可能時罕見的例外。整個終曲洋溢著活潑、戲謔、歡快的色彩實在值得細意欣賞。作為一名演奏者,彈好他的作品不僅要有無懈可擊的觸鍵技巧,而且能相象豐富地使用踏板。貝多芬在他的創作演奏中善於使創作構思與他的體現水乳交融,達到合乎邏輯的統一,這正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和借鑒的地方。

*本文作者侯萌萌,原載《大眾文藝》 , 2011年第二十期;
推薦閱讀:

巴拉基列夫 改編鋼琴曲《雲雀》
李雲迪和朗朗的世界排名怎麼樣?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舍赫拉查德》版本推薦 【資料搬移】
孩子對鋼琴不感興趣怎麼辦
極度嚴格的鋼琴老師會怎麼摳你的基本功

TAG:音樂 | 悲劇 | 鋼琴 | 力量 | 感染 | 協奏曲 | 作品 | 感染力 | 貝多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