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就和孩子,走到這一步了!(深度好文)

你總是這樣

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

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眼睛不離電視和手機。

你是孩子,也會覺得很挫敗、氣餒吧。

所以孩子就"還是算了吧",天長日久,他就選擇"閉嘴"了。

如果換一種方式呢?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當孩子給你說一件事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讓孩子知道家長在真正的聽他說,他才會更願意把自己的困難、感受告訴家長。

你總是這樣

孩子對你講話時,家長的提問、責怪或者建議會打亂孩子的思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講事情、想問題,所以最後就是"別煩我了!"

如果換一種方式呢?

可以使用"哦......""嗯......""是這樣啊......"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做到只參與,不干涉,先讓孩子說完。

一方面表示了家長的關心,另一方面能不打斷孩子,讓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從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你總是這樣

孩子難過,你說別難過;

孩子哭,你說別哭了;

孩子緊張,你說別緊張……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想用這樣的話擺脫孩子不好的感受,沒有任何效果,不管我們的態度多好,孩子只會越來越難過,慢慢的,孩子難過了也不想跟你說。

如果換一種方式呢?

別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說出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聽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從你的口中說了出來時,心裡會非常欣慰和感激。知道父母能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開心扉。

你總是這樣

當孩子想要一樣沒有的東西時,我們一般會和孩子解釋為什麼沒有。但越解釋,孩子越不聽。你是不是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如果換一種方式呢?

不解釋,用幻想的方式幫助他們實現願望。

其實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當他們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後,就能比較容易的接受現實。

比語言和傾聽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慢慢的,孩子內心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只有認真的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產生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會建立。


推薦閱讀:

李克用帳下的十三太保,曾威震五代十國,他們都是怎麼死的
頑固性失眠怎麼辦 四招幫你來調理
膝關節跑步時間長了出現疼痛,應該怎麼解決?
前 18 部漫威電影沒看全,怎麼樣才能(假裝)看懂了《復聯 3》?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怎麼吃怎麼養【上】

TAG:孩子 | 怎麼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