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唐朝(五)

唐懿宗李漼(833—873)

唐宣宗長子。初封鄆王,大中十三年(859年)繼位,終日宴遊,不理朝政。又崇佛,于禁中設講席,自唱經,為迎佛骨,下令廣造浮圖,興師動眾,競為奢靡。其女同昌公主出嫁,傾宮中珍玩以為資送。當時,上行下效,官吏貪墨成風,專以害民為事。即位初年,浙東地區即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他派遣王式前往鎮壓。在位後期,又爆發了龐勛領導的桂林戍卒起義。他死後的第二年,唐末農民大起義便全面爆發了。《舊唐書》卷十九上、《新唐書》卷九有紀。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862—888)

唐懿宗第五子。初封普王,咸通十四年(873年)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僅十二歲,尊宦官田令孜為阿父,朝政全被宦官所控制。即位次年,即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廣明元年(880年),黃巢領導的義軍,取東都洛陽,破潼關,直逼長安,他在田令孜護衛下,倉惶逃往成都,調派隴右節度使鄭畋等對義軍進行反撲。後又藉助沙陀貴族李克用的軍隊,於中和三年(883年)還都長安。此後,唐室內部各種矛盾鬥爭進一步加劇,唐王朝已是名存實亡。光啟二年(886年)僖宗又被田令孜劫持到寶雞,後令孜失勢,於文德元年(888年)回都長安,是年病死。《舊唐書》卷十九下、《新唐書》卷九有紀。

唐僖宗李儇

王仙芝(?一878)

濮州(今河南范縣南之濮城東)人。私鹽販出身。乾符元年(874年)聚眾數千於長垣(今屬河南)舉義,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次年率尚君長等攻克曹、濮二州,眾至數萬。同年得黃巢響應,聲勢更大。876年,在圍攻蘄州(今湖北蘄春)時為唐朝封官許願所誘,一度動搖,擬接受唐左神策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銜,因遭黃巢斥責未逞。從此與黃巢分兵,連克蘄州、鄂州、隨州。878年再度動搖,擬接受唐招討副使楊復光的招安,派尚君長等前往談判,但君長在途中為宋威捕殺,遂怒攻江陵,後轉戰申州(今河南信陽)時受挫,退至黃梅,兵敗犧牲。

王仙芝

黃巢(?——884)

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私鹽販出身。乾符二年(875年)率眾數千在冤句響應王仙芝起義。次年,因不滿王仙芝動搖,分兵獨立作戰。878年王仙芝犧牲後,被舉為唐末起義軍領袖,稱衝天大將軍,年號王霸。初擬攻東都洛陽,但因唐朝有備,遂揮師渡江,轉戰兩浙,從贛入閩。王霸二年(879年)進軍嶺南,攻克廣州,眾至百萬,控制了嶺南大部分地區。同年十月,回師北伐,由廣西入湘鄂。王霸三年十一月克洛陽,十二月破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曾派尚讓向長安市民宣布:「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後因唐軍鄭畋等部反撲和部將朱溫叛變,長安城內又嚴重缺糧,於金統四年(883年)四月撤出長安。次年被圍於泰山狼虎谷,不屈自刎。《舊唐書》卷二百下、《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下有傳。

黃巢

劉知幾(661—721)

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水隆進士。武則天時任著作佐郎,兼修國史,尋遷左史,撰起居注。中宗時,與吳兢等編撰《則天皇后實錄》。他以畢生精力研究歷史,於景龍四年(710年)撰成《史通》二十卷,對過去的史學著作從體例、史料、語言文字到人物評階,進行全面的分析批判,提出自己的見解,表現出不受傳統觀點束縛和敢於創新的精神。他還批判了宿命史觀,強調人事在歷史上的作用,反對是古非今。認為史學家必須具備「史才」、「史學」飛、「史識」三長,尤以史識最為重要。對著史則強調「直筆」,「不掩惡,不虛美」,「不避強御」,「無所阿容」。在唐代形成了以他為中心的進步的中學流派。

劉知幾

杜佑(735-—812)

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初以蔭補濟南參軍,後主要從事財經。貞元十九年(803年),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拜司徒,封歧國公。他在劉秩《政典》的基礎上,博採五經群史及漢魏六朝文集、奏疏,費時約三十年,於貞元十七年(801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記載了自上古至唐代宗年間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且為後來的典章制度分類專史開創了新的體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七、《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有傳。

杜佑

王維(701—761)

字摩詰。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開元進士,曾任右拾遺,後以督察御史出使邊塞。天寶元年被召回朝,對李林甫擅權不滿,過著半官半隱生活。安祿山陷長安時未及逃出,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避世隱居,拜佛念經。乾元二年,官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上元二年病死。前期在政治上頗有抱負,寫過一些情調激昂、氣勢奔放的邊塞詩,但其作品主要是田園山水詩,大多是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在藝術上頗見功力,「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兼通音樂、繪畫。有《王右丞集》。《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新唐書》卷二百○二有傳。

王維

李白(701-一762)

字太白, 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碎葉(原屬唐安西都護府,今蘇聯托克馬克)。出身於商人家庭,五歲隨父入蜀,青年時漫遊於長江、黃河中下游。天寶元年(742年)任翰林供奉,因不願迎合權貴,離開長安。至德元年(756年)為永王李璘幕僚李璘敗後,他以「附逆」罪被流放夜郎,途至巫山遇赦,漫遊於洞庭、金陵。寶應元年(762年)在安徽當塗病故。他以詩著稱文壇,有詩仙之稱。其詩豪邁奔放,語言明快流暢,音律和諧多變,想像豐富,意境非凡,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強烈的藝術魅力。但他受道家虛無思想影響較深,部分作品流露出人生若夢、縱情歌酒的消極情緒。他流傳下來的詩有九百九十餘首。有《李太白文集》。《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新唐書》二百○二有傳。

李白

杜甫(712—770)

字子美。原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任鞏縣(今屬河南)令,在該縣落籍。幼好學,知識淵博。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天寶五年(746年)入長安求官不遂,困居十年。後長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乾元二年(759年)入蜀,定居成都草堂。一度為劍南節度使嚴武幕僚,武表為檢校工部從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於湖南。他以詩著稱文壇,其詩大多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和統治者的黑暗,同情人民的苦難,反映唐代從盛轉衰的歷史進程,富有現實主義,被譽為「詩史」。在藝術上眾體兼備,風格沉鬱雄渾,韻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精鍊,形象鮮明,成為唐代五律、七律的楷模。他流傳下來的詩有一千四百餘首。世有詩聖之稱。有《杜工部集》。《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新唐書》卷二百○一有傳。

杜甫


推薦閱讀:

唐朝第一美人,17歲與仇人私通,想做女皇帝,被弟弟砍下腦袋,掛在木棍上示眾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秦皇漢武、隋文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大帝誰對中國貢獻最大?
唐朝皇帝每月最痛苦的9晚:每夜需臨幸9嬪妃(組圖)
唐朝公主為何愛做「女皇夢」

TAG:歷史 | 文化 | 人物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