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灣看醫生
我和醫院淵源不淺。幼時體弱多病,是醫院的常客。少女時期青春痘令人煩心,奔波於各個醫院。2010年至2011年,我在台灣世新大學做交換生,前半年,打著繼續看皮膚的旗號,親歷台灣三家醫院(診所)的治療;後半年,我察覺淋巴結腫脹,就醫於台大醫院。在台北的時間雖然短暫,接觸的醫療機構有限,但我還是感受到了台灣獨特的醫療服務,讓人久久難忘。
充滿溫情是慈濟
到台灣後,臉上本來小面積的皮膚過敏愈演愈烈,朋友推薦去佛教慈濟醫院就診。
下車後,午後的陽光照耀著道路兩旁的椰子樹,高大的椰子樹掩映著恢宏的慈濟醫院。我只知道慈濟醫院是佛教徒募集善款建的醫院,想像中應該像普通寺廟一樣簡單樸素,沒想到,一進門,身穿制服的義工排排站立,熱情地迎向我,先一步步教我怎樣填表格,再教我怎樣取號。我到的時候已經接近11點,在網上預約的號時間已過。為此我很著急,一群阿媽溫柔地安慰我,說:「妹妹,別擔心,沒事沒事……」
取到號後,發現還有50多人在我前面,要是在北京看病我肯定要焦慮死了,可是在這裡,所有的人都安安靜靜。醫院放著輕音樂,不一會兒聽到有人喊:「請李源溪大德看診。」「啊,大德?」那是什麼,聽起來像「得道高僧」一樣,我心裡嘀咕著。原來這就是佛教慈濟醫院的特色,把每位患者稱為「大德」,義工稱為「師兄師姐」。
看病時,醫師王小姐微笑著,得知我是交換生,她很不好意思地表示我不能享受台灣的全民醫保,然後關切地詢問了我在台北的生活,繼而拿出一張紙,上面印有這種皮膚過敏病症的名字、發病原因、治療效果、注意事項等,還教我念了該病症的英文,然後為我開藥,一邊開一邊用台灣腔囑咐我:「妹妹,我給你開的葯沒有類固醇,你不會打瞌睡喔,一定要保證睡眠喔,放鬆心情很快就會康復喔。」我剛剛站起來,王醫生就在座位上前傾著上半身,甜甜地向我微笑,又加一句:「拜拜,感恩喔!」
剛一下樓,我的葯就已經準備妥當,護士遞給女士藥包時都會加問一句:「小姐有懷孕嗎?」以此避免孕婦服用禁忌藥品。藥品包裝得非常精美,藥包上有清楚列印的用藥方法,打開大的藥包,每一種葯的獨立包裝上面都印有患者的名字——以防拿錯葯。最讓我驚嘆的是,在我沒有醫保的情況下,一個月的療程,只花了人民幣100多塊。
等我走出醫院大門回到高大的椰子樹下,醫院免費的接泊車來接我們,只見嬰孩和媽媽、阿公和阿婆魚貫而入。在這種環境里,你會覺得沒有理由著急,滿心都是歡喜。
各有千秋的小診所
一次和世新大學的老師閑聊,她得知我被皮膚問題困擾很久,推薦我去專治皮膚的綺顏診所看看。這家診所位於台北的繁華地帶,佔地面積不大,卻精緻到難以用語言來形容。診所是主診大夫吳醫師自己開辦的,她本人皮膚緊緻光滑,看起來貌若春花,完全想不到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看到她會覺得她本人就是這間診所最好的名片。她一邊向我解釋治療原理和用藥標準,一邊給我一些合理的治療建議,雖是私人診所,但不勉強患者治病,也不推銷藥品。
隨著對校園愈發熟悉,我從台灣同學那裡又得知了一家很有名的皮膚科診所——黃曾憲皮膚科。這家診所的特色是,在夜間也看診。因為聲名遠揚,這家診所火爆得不得了,想要預約上得從早上8點診所一上班就開始拚命打電話。
即便9點前就已打通了電話,我和我的朋友也被排在了一百多號之後,好在診所距離台北師大很近,既有著名的師大夜市可供我們「血拚」消遣,也可以吃到各種美味的小吃。有一次約上號後,我們索性去了師大附近的餐廳吃了個大餐,到了凌晨才奔向診所,看到上下眼皮不斷打架的黃醫生依然奮力堅持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我又欽佩又覺得這幅畫面十分有趣。
花園般的台大醫院
立春之後,台北的氣候異常潮濕。我突然發覺脖子上的一串淋巴結有些許腫脹,為保險起見,我多換了幾家醫院檢查,其中台大醫院的就診經歷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醫院大廳是日式建築,典雅的圓形屋頂至今保持著初建時的風貌。我去看病那天正巧趕上了每周的義工表演,有小提琴、豎琴及二胡表演。當音樂響起,不論是病患還是陪護都能在音樂聲中放鬆心情。
再向裡面走,就到了醫院的內庭花園,裡面假山噴泉,樹木蔥蘢,風在呢喃,鳥在叫,一旁還有簡餐店提供早餐,人們三三兩兩啜一口咖啡……這畫面定格的一瞬間,作為一個外來者,看著這裡人們的生活狀態,我心裡既感動又矛盾:原來看病這件事——大陸最沉重的負擔之一、最難辦的一件事兒,在這裡,竟然可以辦得如此愉悅和簡單。
剎那間,我想起2009年在北京看皮膚科時,一個外地農村婦女抱著孩子北上求醫時的情景。母親給孩子吃錯了葯,致使小小的孩子臉上一片黃一片青。那個年輕的母親掛不上號,坐在台階上。她無助的眼神讓人看了揪心不已。
在台大醫院看診前要自行完成測血壓的程序,這樣既節省人力又節省時間。這天已臨近傍晚,我沒有掛上號,一位來自台灣南部的義工阿媽陪著我跑上跑下,一位叫劉嘉明的醫生在我沒有號的情況下主動幫我看病。
看完一診,劉醫生告訴我需要做B超仔細檢查一下。當我走出診療室,護士小姐遞給我的賬單上除了看病費用,連下面兩次看診的時間都提前幫我預約好了,還清楚地標明了要做檢查的地點和地圖。
那一刻的心情跟半年前在台灣看病時大有不同,那時多是新鮮好玩,而當我輾轉去過好幾家台灣醫院後,我發現不論大醫院還是小診所,雖風格不一,但都真切地體現了「為人服務」。我們經常說「人性化服務」,可究竟什麼是人性化?在我一次次往返於台灣大大小小的醫院間,從未遇到抱怨,從未感到疲憊,只有感動和喜悅,心裡承載著滿滿的愛時,我突然明白,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周遭環境的布置,都全心全意從患者的角度出發——這就是人性化服務。
有了在台灣相對豐富的就醫經歷後,我一直在思考大陸醫院的就醫環境該如何能提高?我不會將兩地醫院的發展狀況做簡單類比,因為前提條件不一樣。例如,大陸有的落後地區甚至連醫院都沒有,何談增加醫院裡精神層面的東西。再者,就醫人數過多,加之部分患者有爽約的可能,導致醫院很難提供像幫患者提前預約這一類的服務。
台灣經濟起飛早,社會發展已到了一定階段,相較大陸多數人還得為基本生活奔波,台灣民眾更有條件去醫院志願服務,帶給他人關愛和體恤。
但話又說回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醫院在醫療技術和硬體不輸台灣的同時,是否可以考慮著手改善醫院的人文環境?這對於患者和醫護人員都將是好事。
醫院其實是社會的縮影,台灣的醫院讓人如沐春風,也是因為台灣社會風氣溫情脈脈。就像有人說,在台灣,最美的風景其實是「人」。
台灣的醫院大多效率高、態度好、服務人性化,在某種意義上,台灣的醫院很不像醫院,而像藝術空間——環境布置充滿美感,甚至像家——在充滿愛的環境里,義工阿媽陪伴著你,音樂環繞著你,感恩之心溫存著你。
現在我離開台灣已一年有餘,每每回憶起在台灣就醫的經歷,溫暖還不時湧上心頭。現在人雖在北京,但每當皮膚頑疾又發作時,台灣朋友便拿著我的照片去醫院——我依舊在台灣看醫生。
推薦閱讀:
※打開子宮的那一刻,醫生驚呆了!准媽媽每天的習慣,救了腹中寶寶!
※秋天天氣乾燥,扒一扒那些醫生愛用的滋陰潤燥的葯和方(一)
※280斤胖媽生產16名醫生接生 多人充當人肉支撐
※吳炅:乳腺外科醫生眼中的精準手術
※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麻黃附子細辛湯例一例二) [[劉醫生坐堂(中醫門診病案系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