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凈土法要 第三卷 回歸之路 論佛教解決人類問題的方法
論佛教解決人類問題的方法
我們面臨著一個日益複雜、充滿矛盾的時代,迅速變化著的人類思想、經濟格局與新的生活方式,不斷地衝擊長期盤踞在人們心目中的依賴感與安全感,人格的極大差異使人類社會相互間的信任度產生了危機。所以在當今的時代里,大多數人開始明白了物質世界並非穩操手中的真實,自我也是那麼的虛妄,但是虛偽、無奈與空虛的心靈,迫使自己隨著人慾的潮流去博擊,企圖獲得短暫的生命的歡愉與自我平衡。西方人士則在這種現象中,開始領悟人不是永遠堅固地站在大地上,而是在水上漂流,稍有不慎即沈沒。當他們了解到東方的佛教,早已辯證地提出人是在空中運行的,一切事物當下即空,兩千年前的智慧之光,使得西方人驚嘆佛教的偉大與深刻,真正洞悉了萬物的本來面目。
由於人類社會表面的繁榮與內心世界的孤獨、昏昧,構成了這個世界的諸多問題,因此,不少領悟客觀現實的有志之士,呼喚人類走出私慾的谷底,迎向崇高的精神文明的生活,不再陷於感官與物慾中作時代的犧牲品。所以,不僅是佛教界的大師們竭力倡導人類的清凈生活與慈悲精神,而且國際社會中的許多組織與宗教莫不朝這個方向努力,以改造人類認識上的種種錯誤,以及現實中的不良行為的惡性循環。
佛教對人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其獨特的見解,因此,在現代國際社會中,佛教的思想及弘揚事業極為活躍,且正在不斷地發展。本文謹就有關佛教對人類諸多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系統的論述。
一、於關於問題本身的問題
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自原始社會一直到如今高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或者說是在人類消滅以前,無時無處不普遍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生存與生活、社會與個人、戰爭與和平、家庭與倫理及其科學與文化等等。但是在現實人生中,解決問題與問題的發生幾乎是同步的,於是人類一直被自身與社會的諸多問題所困擾,這即是佛教所說的煩惱與痛苦。每一代人都在為解決問題而作各自的努力,以尋找自身的幸福美好與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但是非常遺憾的是,人類大惑於假相,不知萬有的真實性,因此,只在表層的意念與感官世界裡,做著毫無價值的努力,正如揚湯止沸一般,湯依舊會沸騰不止。
人類在很大時期內,很少探求問題本身的問題到底是甚麼?來自何處?如何是釜底抽薪的徹底解決人類問題的方法?從佛教的智慧角度看,問題的本身是任何問題也沒有,這人類社會的一切的一切同樣一事皆無。因為歸根結柢人類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動,都是虛幻心在虛幻境上對立、矛盾、執著而產生的生滅變化的假相而已。如空中的花、水中的月,本來不實,佛教中稱此為「自心現境界」。但是人們由於迷於自心,在所現的境界上因無知故產生實有其境的執著,於是便有了煩惱的困惑與身、口、意的三業,以及無盡的苦果的相續報應。所以佛陀告誡世人:
你們不要在問題的枝條上考慮解決的方法,而應當在一切問題的根部一刀砍斷,一切枝葉便能徹底解決。
所謂:「但得本莫愁末。」佛在《楞伽經》中對大慧菩薩所提的一百零八個問題,給予嚴厲的喝斥並不置一答,這就十分深刻又非常直接指示了人類對問題本身應當有一個頓悟:
在離念的清凈心上,世界任何問題即不復存在,更無解決的必要,因為「本來無一物」,「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了悟問題本身在我們的自心中,這是佛教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下手處。因為人類在兩種輪迥中不斷地造業受報,而輪迥的主體是妄我,本不可得,故能打破妄我證人無我之處,便是找到了根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關於問題的根源,及其人類社會與世界諸境緣起的問題,佛教的唯識學、中觀學等有很詳盡與深刻的闡釋。譬如業感緣起論,認為人類問題是因善惡等業而感招的。性空緣起論,則認為萬有本性原空,緣起的現象皆如夢幻,因不覺故,而有諸_問題,如覺悟本空則不隨夢境轉。阿賴耶緣起說的理論,極為廣泛,將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歸結到阿賴耶的功能與現行上,物質與精神的總倉庫,通過妄我的執著而反映外界、作種種事業,而所作的一切又反饋歸入倉庫。經過電腦般的調整又出現新的自我的作業。真如緣起論,是站在萬有本體上,來顯示不生不滅永遠清凈的無相之真如原是圓現萬有的本性,任何一念一物都直接來自於真如的大能量庫。法界緣起論,更為微妙不可思議,它顯示了任何一念、一事、一境都是法界的全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此,人類及其世界的一切,都是息息相關、彼此一體的。在宗教的本質上,有著極其相似的對人類問題的看法。《聖經》中亞當、夏娃因為吃了智慧果而分別出美醜。產生了妄心執著,所以被上帝(真如)趕出了「伊甸園」。此中的寓意,正是顯示了人類本來是快樂而安詳的,一切問題皆無,因為有了世智的分別妄心,故隨著出現了無窮的煩惱與痛苦,基督教稱此為原罪,有原罪才有了後世人類生活相續的痛苦。對此一問題的闡釋,佛教則更系統而深刻,如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論述道:由於眾生無始來的一念妄動,但此時唯是空性,無有一物,因妄動故便起見物之心的「能見相」——心的能見力在一切皆空中尋求外境被自心所見,但仍然是無物之空。由於能見力的不斷呈現,便擊發了法界本具的色種——原子、電子等諸微塵而顯現了多維的世界從微細到粗顯的「境界相」,於是人類便出現在地球或宇宙中的各類星體上——上帝造人及地球。但世人因不了解境界本是自心所現,也不知「心本無生因境有」的道理,於是便產生了妄心分別的一智相」——吃了智慧果,開始由分別而產生煩惱對比心理與「相續心相」——被趕出了「伊甸園」。久久之後執著成自然,就以為一切的事物都應該是如此——認識到的便是事物的真實面,遂不知不過是因「執取相」的顛倒作用——妄執根身器界為實有而堅固不化。人類要交流,要安立名稱以標示事物,要了解外部世界與解決各種問題,於是就有語言概念的「計名字相」——語言的發展隨著人類的思惟形成了封閉自我的墓穴。由於思惟於概念,執著於情感,愛樂其中,便有了善惡業造作的「起業相」,業種不失,緣起無盡,因果循環給人類自身帶來相應的苦果之報的「業系苦相」。
這整個過程的循環不已,便是人類之所以有問題的源頭,在佛教講便是無明妄想的作用,由此答案便出來了——人類問題本身即是無明妄想的循環性的造作而形成永遠無止境的輪迴與生命的痛苦等諸多問題。任何社會,任何時代,問題的歸結點均在於此,從個別的創業到集體大眾的共業,共同形成一股多元化的世界性的業
_力的潮流。任何個人都無法改造它,只有使人人明白問題的本身,在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妄想,人人覺悟,人人轉業,才能由因到果,從微至著地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存在狀況,才有可能出現如佛教所說的「人間凈土」的美好的人類文明社會。
二、如何消除無明妄心證顯人性的功德
無明妄心既然是人類社會一切問題的根本,那麼只要消除妄心執著,便能離諸痛苦而實證人性中的無量功德了。
世尊在未成道前,曾參學過主張苦行的跋伽仙人,與主張以禪斷苦的阿羅仙人,都以為不究竟,所以獨自到伽耶山苦行林中端坐思惟,六年苦行,仍未得道,後於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經中記悟道的經過說:
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因緣,從因緣生。因於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又觀三有是從何而生?即知三有從一四取」(能取、所取、見取、行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即知四取從愛而生;又復觀愛從何而生?便知愛從受而生;又復觀受從何而生?即便知受從觸而生;又復觀觸從何而生?即便知觸從六入生…(根的功能);又觀六入從何而生?即知從名色(物質與精神)生?又觀名色從何而生?即復知名色從識而生(識神);又復觀識從何而生?即復知識從行(妄心的運行)生;又復觀行從何而生?即便知行從無明生。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來,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減。
世尊作了順逆的十二因緣觀後,到了第四夜明星出來時,豁然大悟,證得無上的真正大道,成就了無上菩提,嘆出了一句驚動古今的哲理名言: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緣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從此人間便有了智慧明燈照亮眾生的心田,千百年來無數的人在佛陀的教言中悟了大道,解決了人類最難解開的迷惑,獲得本具的佛性功德。
佛的教言是從實際的證悟中宣示出來的,它是指導我們解決人生問題的最根本的理論。所以如果在我們的地球上,人人都依佛的智慧與慈悲而行,打破我執、法執,深悟諸法實相,契證無上真理,那麼眾生界即轉變為佛界了。
佛所證的真理即是眾生本具的理體,因此,佛在《法華經》中說:
我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眾生有了佛的知見——真正的大智慧,那麼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因為眾生心中,也可說在六根門頭,藏有如來藏的秘密之藏而不自知,所以佛在《楞嚴經》中為開發這個秘藏,先是用「七處征心」來打破妄心的執著,明心的虛妄不可得,繼而以「十翻辨見」顯示「見性」本有,不動不搖、不生不滅等,使人親見這個本有的靈知妙性,以圓成無上的功德。
由此可知「明心見性」乃是學修佛法,圓成大道的總綱,所以近代佛教實踐家劉洙源先生在《佛法要領》中指出:
佛法不是消業障、求福報、斷煩惱、了生死等等,這些都是末,唯有一明心見性」才是根本,真正「明心見性」了,教理不學而自通,業障不除而自除,煩惱不空而自空,生死不了而自了,一切的一切都在「明心見性」的根本智慧下消融殆盡,無須再費心考慮了,所謂河清海宴,世界太平!
那麼,甚麼是「明心見性」呢?當代「印心宗」第三代祖師母音老人在《略論明心見性》一書中下了一個十分中肯的定義:
心物即俱虛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夢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這就是「明心」。於是本空處,非如木石,不知無覺,而是虛明了了,雖了了虛明而寂然不動,一念不生。這是甚麼?這奇偉而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滅,互古長存之真如自體,又是何物?當此自體豁然顯露時,一把擒來,即謂:「親證本來面目,亦謂之氣見性』。」這一段話極其直接而明了地說明了「明心見性」的當下是怎麼一回事。歷代以來,佛教的實踐者們都在朝這個方向邁進,以致完全證得自性,心地便有了智慧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了眾生。中國的禪宗特別以「見性」成佛為學修的綱宗,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全在打脫妄心徹見自性,所以母音老人又深刻地指示道:
綜上所述,「明心見性」,實為佛教的綱宗,學佛者之圭臬,我人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問修習何宗,均須向「明心見性」這一偉大目的奮鬥、前進!不可畏難而退!以一切宗派門庭施設,修習方法,無一非息心止念的手段,而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見性」為目的。故「明心見性」為佛教各宗之總綱,如不依此總綱修習,則非佛教徒!複次,我人之有生死,因無明不覺,今如不覺破無明,揮發智光,如何能了生死?故「明心見性一為了生死之要閱,證大道之樞紐,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視它、否定它、偏離它,而且要竭盡自己的智勇和精力,為實現這一宏偉目的而努力奮鬥!
母音老人的指示已把佛教在世間的根本精神和盤託了出來。了得此義,即也掌握了修持佛法乃至解決人類問題的總綱。
要證得「明心見性」的境地,一定要通過一系列修持方法,佛教把一切方法歸納為參禪、持咒、念佛、止觀的四大綱領,茲分述如下:
(一)、參禪
息下一切妄心,直接體悟現前一念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所謂:「參禪直參直,不用心意識。」母音老人提倡直指法,即用善巧方法指示人當於言下薦取本性。如根機較差則看一則公案,參一個話頭,久久也能「明心見性」。
㈡、持咒
密宗用身結印契、口持真言、意作觀想的方法使凡夫的三業轉化成本尊的清凈_三業,能於持念中頓脫根塵,靈光獨耀。「印心宗」無相密系的心中心密法,正是當代最容易打開本來的殊勝法門。
㈢、念佛
凈土宗指示行人在信願的基礎上用持名、觀相、觀想、實相的四種念佛法門,使一切妄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脫落時,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便全體顯現。㈣、止觀
天台宗的三止三觀具有即妄而真、性修不二的功能。體真止空觀能消融萬念歸於寂靜無念的心體;方便隨緣止假觀能隨如幻緣起而行一切利生的事業;息兩邊分別止中觀能達空有平等,性相不二,一切圓融,萬法無礙。空觀成就的是片面的見性;假觀成就者為全面的見性;中觀成就者乃圓妙的見性。
萬法歸宗,宗即見性。學佛的人從解悟到明悟直人證悟方是圓成。其中要經過打破一切相對後的空的狀態,即「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一切俱泯,心中不存一絲情想,由此身心世界俱空時,靈知現前,得人寂靜之輕安為第一步。再進一步此空靈之妙知運用於生活、事業、工作之中,做一切事儘管做而無做,行而無行,心中不存執著,不住萬法,不留痕迹。所謂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一法不立,於是到達八風不動的境地,深人大悲輕安為第二步。到了最後的任何時候、任何境遇中都無障礙,任運無為而無不為,照破夢境而圓光大發。可以做總統,也可以做百姓,一切都不被所拘,此時即時達異類中行的境地(即可化入動物身中也無障礙),得人寂滅輕安為第三步。
明心見性是我們打破妄心,開發自性中一切潛能及開展利生悲智的唯一途徑,所以太凡在佛教事業中大有作為,成績突出,對全國乃至世界人類文明事業有巨大貢獻者,無一例外的都是開悟的見性人。如近代太虛大師,乃是三次開悟的人;虛雲和尚五十九歲而大悟;其他如諦閑大師、印光大師、慈航菩薩、圓瑛法師、星雲大師、聖嚴法師乃至於現在影響著中國佛教禪、密、凈三宗的母音老人,都是深得個中三昧的智慧人。因此,只有真正開悟,才能了斷自身的煩惱習氣;自身的習了智開,方具慈悲利世的資格,故能開創佛教偉大事業。所謂「利樂有情,莊嚴國土」,是靠著一批開悟的行者為先導,帶領人類大眾走向美好的明天。_三、如何運用佛法解決人類問題
佛陀說法度生的根本原則是真、俗二諦。真諦是為了解脫人的情感污染與偏執,使之出離世間的相待而達於清凈之地;俗諦則是順世人需要而建立的無量方便門,使人性更為善美,使人世間更加繁榮昌盛。弘揚真理,利樂有情的智慧,必以通達二諦*輪做為偉大事業的指南。因此,不僅要具備對「真諦」的離情無妄的崇高潔白的意境修養,同時更應博學宗教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各種知識,以創造性的妙智運用於人類社會之中,解決諸多問題,推進人類的進步。這二方面的修養是平等不偏地融即在一起,所謂空有不二或世間法與佛法不二,均是以中道智慧體現了萬法的真實相。
依二諦*輪展開更具體的度生方法是「四悉檀」。「悉」是中文「普遍」之意,「檀」是梵文的「布施」之義。佛的弟子們總結佛陀一代時教中所運用度生的原則,分為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的四個方面,前三者是俗諦的分化,後者即真諦。「四悉檀」的運用原則,不僅佛陀如是用,佛的弟子在具體的弘法事業中,也是處處不離、時時應用時。
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具體地運用「四悉檀」?又如何確定其範圍?佛教徒對此有何見解?以下即就此等問題作一提示。
(一)、世界悉檀
面對人類社會的現實,佛教徒必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人類存在的各種問題,是使人類不斷地進化,把天堂的美妙生活重顯在人間,這即世界悉檀的宗旨所在。而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是以整個大局為前提,以全體人類大眾為對象,開展隨順眾生共同需求的各項事業而作有益的努力。
譬如促進世界和平,宣傳人道主義,用慈悲之愛使人類在心靈里消除憎恨與危害他人的罪惡。誘發人性中的慈悲與道德。同時盡量促使世界各大宗教的團結,發揚宗教中一切有利於人類和平與幸福的精神,以宗教的和諧喚回人類的和諧與互利。除此還應展開慈濟事業,興辦醫院、孤兒院、安養院等使慈悲之光溫暖痛苦無援的身心生命。
有不少科學家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人體科學的世界,佛教的理論與實證的經 驗將會使未來的人類增輝添彩。在文化領域,宗教文化將會替代武打、色情、暴力等染污心靈的刺激性,而以崇高的追求、道德的行為使人類再現莊嚴。
在世界悉檀中,只要有利於人類大眾的都可以發展,但因人類社會的瞬息萬變,故也無定法可說,即應在運用過程中不能執為「實有」而落於其中,昧卻解脫眾生真正目的。
㈡、各各為人悉檀
由於個人的情況不同,予以幫助的方法也各異。因此,在了解對方的前提下,運用佛法的善巧方便,解決其個人問題以及與個人有關的家庭、生活、工作、事業等等。如現代的心理諮詢、人生問題解答乃至對機地授予不同的修持法門,以便迅速擺脫困境,開發覺智。
㈢、對治悉檀
人類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教中則有八萬四千法門。因此,無論眾生有何等的身心疾患均可在佛法中得到治療,但最關鍵的是「應病予葯」、「逗會機宜」,方能發揮良好的效果。譬如佛教總結人類的障礙,主要有煩惱、業、報的三障,如分別施以智慧正觀、懺悔心行、禪定運動的三種方法以作對洽,那麼人類即可獲得殊勝的超越,社會犯罪現象即能逐漸減少以至於消失。
㈣、第一義悉檀
人世間根塵相對的一切存在都是緣起的假相,藉假度人是佛教常用的方便,但是最終的目的仍是使世人打破迷執、悟入真實,所以佛經中稱此為:「先以欲勾牽,後令人佛智。」第一義悉檀即是先人佛智的方法。當然真正的佛智是不斷世間覺的,一切平等無礙,圓滿周遍才是第一義的究竟指歸。
以智慧之心開出二諦*輪,又由二輪而發展為四悉檀的度生原則。依據四悉檀的原則,近代以來的佛教大師們開創了新的佛教流派以善順社會的發展,而歷史上的原有的宗派大都瓦解後融人新的宗派。歸納佛教新宗派,大致有以下七類:
一、人間佛教:中國佛教協會根據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精神,提出以人間社會為主流的「人間佛教」思想,倡導世界和平、社會道德、人生互愛以及「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等具體的、現實性的佛教實踐。
二、生活佛教:星雲大師等提倡佛教為人類生活提供精神素養,主張佛教徒生活的人間化,為積極的慈悲主義。
三、實證佛教:母音老人等主張,佛教徒應在一生的努力中,達到開悟正道的目的,以其親身的體驗為人類實證真如、實現圓滿的人生提供經驗。其他如密宗的紅、白、黃各教也都致力實證的實踐。
四、修養佛教:耕雲大師提倡安祥禪,為人類的精神修養指出了一條極為微妙的新路。
五、科學佛教:以人體科學為核心,開展人體有關方面的研究,以佛教理論與實證經驗為指導,盡量挖掘人體的潛能。
六、經懺佛教:以世俗化應付普通信徒為主,進行念佛活動,以祈求人生的福祉,以及消災避難等。
七、凈土佛教:以近代靈岩山印光大師的凈土思想為核心,展開了凈土法門的普度事業,使眾生臨終得以往生蓮邦。
四悉檀發展為佛教宗派,而各宗派又以何為歸呢?它的回歸處正是當今國際上人們最常用的一個字——「禪」!因為所有的宗教形式、教義以及社會各團體的主張與思想,都是具有其本身所決定的範圍與限制,唯有「禪」既不屬一切,又包含一切。「禪」已成為人類一切智慧與美德,以及心靈最適當狀態的代名詞。
在中國、日本以及歐美各國掀起的禪的熱潮,已經使不同政見、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的人們,不約而同地投人了禪的世界,他們通過學禪、坐禪、悟禪與用禪,開發了人類心靈上最珍貴的寶藏——安詳、智慧、慈悲與真實。因為禪的自主、解脫、安詳、快樂,以及生命的活力在「日日是好日」與「新新不已」中,人類的未來將走向和諧與互利。所以,不論是禪的精神或禪的形式,都將攝歸一切宗教與文化的優點,而重顯人性的美德。
大量悟入「禪」的「明心見性」者,將會在其活動範圍內把禪的生命再次投射到周圍的千萬大眾的心中,使未來人類社會在光光相映中,得到理想化的生活與最究竟的歸宿。由此可以預言:在今後數百年的地球上,拯救人類劫難與困境的必是「禪」的精神——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之光。
如何解決人在社會的諸問題?佛教如是說,禪者如是說。當覺醒了的人們心中擁有「禪」時,一切萬法必將導歸於無所不在的「禪」而富具生命力,一切的問題也即消融在空靈妙心中,在生命的低層也必將發出智慧之光、慈悲之光、莊嚴之光與幸福之光。無盡的「祥光」照亮自己的同時也必將照亮一切眾生!
推薦閱讀: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歸——20世紀哲學的一個重要轉向
※新《射鵰》,江湖回歸小而美
※部編版:八下歷史第13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回歸20年」,是一部最精彩的香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