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陽明的「心學」和佛教禪宗的理論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第一次拜訪王陽明的一段小事,可以作為該學派的一個寫照。

王艮在見到王陽明之前,已經是一個頗有成就的學者。兩人見面之後,進行了一番非常機智的對話,王艮對王陽明崇拜得五體投地,說您實在是太厲害了!立刻決定拜師。

結果到了第二天,王艮又找到王陽明說:不對,我昨天回去琢磨了琢磨,你說的話還有問題。我這師父拜得太輕率了,咱倆還得再聊聊!(《王心齋全集·王艮年譜》:「講及良知,曰:『簡易直截,予所不及。』下拜,隅坐。明日,復入見,曰:『繹思所聞,輕易拜矣。請與再論。』公曰:『善!有疑便疑,可信便信,不為苟從,予所甚樂也。』」)

兩人第一天的見面,既充滿機智又惺惺相惜,原本是難得的文人佳話,將來能常常拿出來跟晚輩們講的。無論從文人做派還是從傳統禮節上來說,王艮第二天的行為都大煞風景。然而王艮只以真理為重,別的什麼也不在乎。而王陽明恰恰就欣賞他這一點,讚賞說: 「善!有疑便疑,可信便信,不為苟從,予所甚樂也。」

——有疑問就問,不盲從,我就喜歡你這樣!

也只有這種肯獨立思考、不盲從的學者,才可能真正推進學術的發展。

只不過,看似激進的泰州學派,其實本質可以說是和佛教中的禪宗走的是一樣的路子。

從王陽明那裡,我們就能到處看到禪宗的痕迹。

王陽明曾作詩說:「心性何形得有塵。」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高僧慧能的:「從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王陽明還作詩說:「萬化根源總在心。」

慧能則說:「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此外慧能還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兩個僧人看見幡被風吹動,兩個人一個人說是「風動」,一個人說是「幡動」。慧能見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心動」。

這個故事雖然被很多人故弄玄虛的引來引去,有些爛大街了。但它實際上道理極為簡單,就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而王陽明說一切真理都在自己的內心,用不著從身外去求,也很容易得出主觀唯心主義的結論。

所以王陽明說:「天下無心外之物。」

曾有學生質疑他,樹上的花在山中自己開自己落,難道不是獨立於人的內心而存在的嗎?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也是一個很有名、總被引用,但其實很淺顯的話。

這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的推論:當我們不去觀測外物的時候,這個外物對我來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叫「同歸於寂」。等我觀測到外物了,這個外物對我來說才是有意義的,我才能相信它是存在的。

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其實就是很直白的主觀唯心主義。

這兩段話的觀點不重要。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王陽明的這段話就像是接在慧能的後面說的。倆人一前一後,說的是一件事。

泰州學派也一樣在大量的重複禪宗。

王艮曾說:「百姓日用即道」,「聖人經世,只是家常事」。這也是在重複禪宗的「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泰州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李贄晚年出家為僧,自然更熱衷佛學,他說:「天下寧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

這已經是直接在說禪宗理論了。

那麼泰州學派到底是怎麼沿用禪宗的呢?

心學有點像慧能,雖然拋棄了全部外在的經文、教理。但還是羞羞答答的,沒有徹底否定教理。

泰州學派則像狂禪,把外物否定更徹底:這世上只有我自己的內心是權威,其餘的都不重要。

王艮說:「天地萬物依於己,不以己依於萬物。」

何心隱說:「惟天惟地,而不有人,則不有天地矣。」

他們都說整個宇宙里,就人最大,是整個世界的本質。這話口氣很大,不過還沒有指名道姓的罵孔孟。

相比之下,李贄的這句話就厲害了。

他說:每個人自有每個人的用處,用不著孔子屁股後面走(《焚書》卷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於孔子而後足也。」)。孔孟之類的聖人說的話,那是他們的話,不是我發自內心的話。重複別人的話,沒意思!(《藏書》卷四十:「夫按聖人以為是非,則其所言者乃聖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言非吾心,詞非由於不可遏,則無味矣。」)

那什麼是發自自己內心的話呢?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說「仁」這種精神是人天生的,所以人才會「孝」,所以才能推而廣之到「忠」。

然而李贄覺得孟子這套不全對。李贄認為,自私也是人的天性。

「雖聖人不能無勢利之心。」——聖人他們也得有私心!

而那些內心有著私心卻不敢承認,嘴上只說「存天理,滅人慾」的儒生,在李贄看來就是虛偽的了。

李贄的學生說老師「平生痛惡偽學」。李贄進入講堂,看到人們衣冠整齊的講經,就說:還不如找幾個歌女一起唱歌作樂呢!見到學生帶著妓女玩,李贄笑著說:總比和那些迂腐的儒生作伴強多啦!

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有「毀謗佛法」之類的戒條在,一般的宗教人士對前輩高僧的言論都是言聽計從,很少敢質疑。但是在學術歷史上,只有能突破前人、能質疑前輩的學者,才可能作出有價值的貢獻。

所以李贄說:「有狂狷而不聞道者有之,未有非狂狷而能聞道者也。」

其實這句話頗有道理,因為真正的大學問家都思想獨立,而以傳統觀念看來,自然也容易成為離經叛道的狂狷之徒了。

推薦閱讀:

八字相似,命運就該相差無幾嗎?
相同四柱的多樣性、相似性與唯一性
【陳雄聊太極拳 44】辨識三對相似的拳式動作
與名人臉相似的建築

TAG:佛教 | 禪宗 | 理論 | 心學 | 王陽明 | 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