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英國的左圖右史》看曹小鷗的精神之旅

2013年03月14日17:46中華讀書報曹小鷗[導讀]把《英國的左圖右史》這本書拿在手上品讀,感覺很美好。那是一個人的「『紀實攝影』留學記」,是藝術視角上的一種圖文史,與我而言,還是作者曹小鷗一段純美的精神之旅。

《英國的左圖右史》,曹小鷗著,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35.00元把《英國的左圖右史》這本書拿在手上品讀,感覺很美好。那是一個人的「『紀實攝影』留學記」,是藝術視角上的一種圖文史,與我而言,還是作者曹小鷗一段純美的精神之旅,是她和她的家庭一段優質生活的斑斕印痕。十七八年前,我與小鷗同過事。為了拉她一起辦光明日報的一個副刊,我曾去家裡找她。那時她和同門丈夫杭間住在前中央工藝美院的筒子樓里,女兒格格正在襁褓中,狹小的空間、滿坑滿谷的尿布和瓶瓶罐罐,還有她松挽髮髻抱著女兒斯文無助的樣子,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從美術名校畢業後,小鷗在光明日報做過多年的美術和文字編輯,很安靜、很顧家的外表下藏著正宗藝術范兒和冰雪聰明,本來嫁得很好也幹得不錯,卻常常在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之間游移著找不到感覺。那時小鷗的丈夫事業風生水起,她太有當幸福小女人的資格和條件了。可突然有一天,小鷗意外撇開在報社不錯的職位職稱,大轉身回歸到藝術院校作了一位教師;再以後更意外地聽到她年近不惑考雅思出國讀碩的消息,專業是她沒碰過的紀實攝影。格格那年升初一,丈夫杭間受聘廣東,夫婦兩個決定把寶貝女兒送到揚州的外公外婆家上學,那個「很少出遠門、為了女兒出差都常常放棄」的曹小鷗,竟然石破天驚義無反顧踏浪西去,和那些比她小很多的同學一起赴英讀碩士學位。本來生活優越一家三口因此天各一方。真正了解其緣由和結果,還是近來看到這本書。記錄留學生活的作品多寫見聞、寫風情、寫苦中作樂的生活,而小鷗這本不同。當然她很忠實於紀實攝影的專業表達,用美麗的文字和專業鏡頭多角度紀錄下這段留學生活的原版,紀錄下自己怎樣用不很過關的英語成功演講,從準備、實戰到得高分的過程;紀錄下在英倫橫穿東西、北上南下遊歷考察的豐富見聞;紀錄下在大雪天仍認認真真給一個學生上課、晚上用自己的時間邀學生們看攝影展的老師……然而這些浮光掠影還不是她的「左圖右史」想要說的,她應該也不是要用圖文詮釋英國歷史。跟著她走進小城胡佛漢頓的一個黃昏,她向周圍的人詢問「女王廣場在哪兒」,一個英國老太笑眯眯指著身後的青銅雕塑說:「女王丈夫」,這個回答讓她半天才恍悟:「聽上去答非所問,其實精確之至。讓我『犯傻』的,是東西方文化的微妙差異」。看懂英國,實地感知和記錄文化的差異和融通,收穫其中的思想,再把跳轉的過程還原出來,介紹出去,這也許才是她寫這本書的初衷。對於這段來之不易的留學生活,小鷗顯然特別珍惜,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和吸收。然而她的學,更多的是悟,是在藝術和技術的範疇之外、對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用心品悟。在一次次心靈體驗中,她這個低調大齡學生也只好承認自己「另類」,常常在別人專註於某個問題的討論時,「將自己頭腦搞得如此複雜」。在英國攝影家約翰·戴維斯攝影展上,攝影家反映工業化社會變遷大主題的影像鏡頭,被她視為社會紀實作品,而排除在風景攝影之外,因為它擾亂了她「曾有過的英國印象」。在幾個同窗談論攝影的角度、攝影所用的器材以及圖像的處理手法的時候,她平靜地注視著俯瞰的大場景以及那些細節與片斷。視覺、感知和以往經驗積累的調動,讓時空和距離瞬時拉近,攝影家對於城市的體察和關懷,在她的內心產生強大共鳴,她腦子裡「非常奇怪的閃現出的卻是中國的畫面,儘管這些場景是在不同的時間出現在遙遠的東方。新舊之交替就是歷史延續的永恆,而人類情感基因中的記憶,讓過去必定要成為今日生活的一個部分」。君子不器,閱歷的積澱讓她看到的,更多是圖像背後那些無疆界的思想和文化風景,那些人類發展進程中註定要被篩選和傳承下去的東西,這才是圖與史的核心表達:圖是她所學和用的專業攝影鏡頭,史是她重新感知的、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帶有人類共性的優秀文化以及文化的傳遞。那天看完攝影展,她穿梭在倫敦的大街上向回走時候,做出了一個決定:畢業創作就拍城市,回中國拍。她是要把鏡頭下的中國文化元素放在世界文化的星空下展示和比較,並找出它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不可切割和缺少的原因。「那是她非寫不可的思想和故事,是一個時代中西交匯的縮影,它不同於上一代遠涉重洋者,角度、機遇、內容完全不同」,小鷗的美術理論家丈夫在序中說。除了這些無處不在的認知火花,書中還有一條亮線讓我看後感慨不已,就是作者曹小鷗放下優越而安逸的家庭生活、勇敢地讓自己變回年輕而激情鼓盪的藝術學子的圓夢過程。她的動機無比純粹,就是跟著自己的心走,先是轉行去圓那個咽不回去教師夢,再設法補上大學需要的那些硬體。但小鷗不想為湊個碩士學歷而學,她竟然以三十七八歲考雅思來挑戰自己,讓一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堅決得像個戰士。那隻關乎她繼續學習的本能,是她個人價值和人性理想的一次激情追求,與功利無關,與他人的目光無關。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夢想,但往往因沉重而瑣碎的現實生活泯滅掉。而小鷗的這種不顧一切地抓住,於家庭是一次歷史性的決定,於小鷗不啻是一次生命的怒放。八百多個在英國生活的日日夜夜,的的確確讓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不可思議的曹小鷗。想不出這個柔弱的女人會在深夜用一條破了一個洞的圍巾把自己包裹起來,一個人去拍酒吧;會和比她小十幾二十歲的同學一起做背包客,七個小時內換三列火車地奔至偏遠的聖·艾斯夫藝術家村,讓某種熟悉又陌生的東西在「暗暗的色彩,靜靜的聲息里不經意地翻動」。在古老的巴斯,除了羅馬浴室和帶有羅馬建築元素的聯排房,她發現更大魅力竟來自一群「江湖人」,她寫自己怎樣伸長了脖子在人堆里擠來擠去,甚至不由自主地「吆喝了」的那種興奮,寫莫名的巨大情緒氣場和滾滾熱浪怎樣給她「由感官引起又深深觸及內心的快樂」。而如此「最低級也可以說是最高級的」快樂體驗,讓她對所謂江湖人作為一類藝術家產生了的深刻認同。轉而在倫敦設計節上,她重新審讀人與物的合理關係的命題,在設計似乎就是今天就是一切,甚至被異化成某些本質的時候,發出回到平常,回到現實,讓人和事物在某一個平台上順應向前的聲音。她在海綿般地吸吮中滿滿地收穫和蛻變。讀她這本書,也不由被放進了那段讓她搞得光怪陸離的英倫生活,真切地感到那段生活對她今天生活和職業的巨大的影響,工作於她不再似是而非。那時偶爾被小鷗喚去倫敦的丈夫和女兒,分別為她寫了這本書的「序」與「跋」。糅進親情和最大理解的序與跋,也讓這本書分外別緻和美好。女兒說的沒錯,母親可以是在成長的。
推薦閱讀:

各國媒體為英國汽車操碎了心,然並卵……
英國海濱小城布萊頓
出國旅遊一定要給小費嗎? 英國研究告訴你全球小費怎給
英國十個美到令人窒息的地方
英國表態支持香港政改方案稱「好過沒有」

TAG:英國 |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