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讀寫能力的提升
摘要: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提升讀寫能力?首先,就地取材,用好課文資源,使學生達到舉一能反三的要求。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拓展寬度,挖掘深度,做好能力提升。最後,自主探究還要注意緊扣文本,同時要有明確的目標,使讀寫能力提升落到實處。關鍵詞:課堂教學,自主探究,讀寫能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實際是貫穿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聽說讀寫探究並訓練這些能力的活動過程。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語言辭彙積累,能讀一般的文章,也經歷過寫作練習,應該說知識和能力都有一定的積累,那麼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引導學生讀寫能力的自主提升呢?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要教學生由這個例子而知道類似的東西,從這裡學習了,可以遷移到其他相關材料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觸類旁通。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規律性的東西,教師在備課、教案設計時,就得仔細研究文本,咀嚼文本,尋找出文本中有規律可循的東西,設計好我們的教學思路,依據單元要求和課文特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探究文章寫了什麼內容和怎麼寫。而研究文章的寫法就得從結構特色、語言特色、遣詞造句的特色進行鑒賞。一、就地取材,用好課文資源,打牢基礎語文課文《楊修之死》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記敘的要素和記敘的方法。
第一步,可以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找出文中記的七件事,並按時間先後把事件編好序號進行調整。之後引導學生將調整的順序與課文順序進行比較,讓學生先讀原文,再讀按照時間先後順序重組的課文,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明白「倒敘」「順敘」的概念。在學生有了這種形象感知基礎後,給學生呈現定義,什麼是倒敘,什麼是順敘。學習到這一步應進行鞏固和遷移,讓學生回顧自己學過的記敘文,有哪些是按時間先後順序記敘的,哪些是把結果放在最先寫的。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給學生幾分鐘時間用倒敘的方法說一個他經歷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再用順敘的方式敘述一遍。經過這麼一個課堂教學,學生對順敘、倒敘應該有了清楚的認識。第二步,讓學生找出文中每件事中寫了哪些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生什麼事,這是引導學生把握記敘的要素。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明白這些時、地、人、事就是記敘的要素的時候,進一步引導他們分析每件事反映了楊修什麼樣的性格特點。第三步,品析語言,分析性格。讓學生從寫曹操和楊修的語言文字中分析各自的性格特點。可以引導學生將事件回放,看對待每一件事,楊修是怎麼反應的,曹操有什麼反應,其他人又有什麼反應,抓住各自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的詞語,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第二、三兩個步驟實際是引導學生掌握課文寫了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學習到此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楊修該不該殺?楊修的悲劇是誰造成的?讓贊成該殺的與認為不該殺的同學分成正反方展開辯論。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性格影響命運,從小就要學會養成一個好性格,有才也不能任性的道理。討論之後,讓同學以「楊修,我想對你說」或「曹操,我想對你說」為題,寫段完整的文字,闡述自己對文中人物行事的看法,以此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思考,成長的路上該如何以前車之鑒來指導自己避免走歧路。課後則讓同學模仿本文的寫法,選用幾個典型事例,用倒敘的方法,寫自己最熟悉的一個人,用幾件事從不同側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而在學習《背影》時,就可以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把文中寫背影的地方做好記號。二讀課文,說說自己最受感動的背影是哪個背影,讓學生品味、探究為什麼這個背影是他覺得最受感動的。很多同學自然會說父親爬過月台去給作者買橘子,之後攀爬上月台的那個情景最感人。這個鏡頭到底感人在哪呢?引導學生從最有表現力的詞語入手進行探究。有同學說寫父親體態、衣著和攀爬的詞語最有表現力,應從這些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理由是,當時「父親」是「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布棉袍」,穿一身黑色說明父親重孝在身。對這個問題也有同學持反對意見,認為當時的老年人平時穿著也是以深色為主,不能說穿黑色就是重孝。意見不同時,同學之間展開爭論,「重孝論」的同學說,課文開頭就介紹是辦完祖母的喪事,父親去送別作者,作者寫父親的穿著,也是有意突出這一點的。都是布的衣服,說明經濟境況不好;從外貌描寫來突出父親關心「我」是在他自己處境很不好的情況下的無私的愛,所以感人。抓重點詞進行探究時,對「蹣跚」一詞我讓學生從注釋中找出其含義,是「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引導學生思索:用這個詞寫出父親當時怎樣的身體狀況?學生頓悟:一方面說明父親年老了,不再年輕,走路沒有了年輕人的麻利;同時說明父親又是個胖子,走路也不敏捷。「慢慢探身」去掉「慢慢」這一修飾語行不行?「兩手攀著」,這「攀著」說明月台很高,上去不容易;「兩腳再向上縮」中的「向上縮」寫出了父親努力攀登的樣子;「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寫出父親這個老年胖子爬高的艱難動作和情狀。而僅是為了兒子在上學路上不會受渴,給兒子買幾個橘子,父親卻如此費心,可見愛子之深。父親明明費盡艱辛,可橘子買回來後「心裡很輕鬆似的」,也許父親覺得為兒子做了件實在的事內心確實輕鬆,也許他是在兒子面前掩飾,不想讓兒子難過,父親總是這樣為兒子著想。到此,引導學生抓住細節描寫可以更形象傳神地再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從而和作者一起感受如山的父愛。三讀課文,這感人的背影是發生在什麼情況下的呢?回到課文開頭的描寫,進一步體會父愛的偉大,因為當時最悲傷、壓力最大的是父親:祖母去世,家中變賣典質,父親失業,可養家糊口的重擔全壓在父親的肩膀上,父親此時最需要安慰,可這時父親反而安慰我「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可見父親的性格剛強。再讓學生找出父親說的幾句話,分析每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反映了父親什麼心情。讀到此,可以引導學生談感悟:1.你覺得朱自清的父親是個好父親么?你喜不喜歡這樣的父親?作者當時理解了父親么?從文中找依據說明。2.說說你的父母親人平時是怎樣對待你的,請把你印象深刻的故事說出來與大家分享。談感悟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情感積累,讓他們學會體察父母、親朋平凡而又深切的愛,從而懂得享受愛的溫暖,付出愛的幸福,做一個知恩、感恩的人。學生說完故事後叫他們把自己說的故事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此讓學生對自己的情感體驗、思維能力、寫作能力進行再錘鍊。學習《口技》,這篇古文寫法上的最大特色是採取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第一個層面學習,先讓學生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做好記號,然後同學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疑問,積累文言知識;第二個層面鑒賞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出表演者技藝的高超:先直接寫表演者發出的各種聲音,這是正面描寫表演藝術的高超;接著寫觀眾的反應,這是側面描寫口技者高超的技藝。之後引導學生思考,正、側面描寫結合的好處,那就是:更有真實性,更全面突出描寫對象的精神面貌。在此展示定義,什麼是正面描寫,什麼是側面描寫,再讓學生就班級或他熟悉的人、事做個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描述,這樣就學習了正、側面結合的寫作技巧,課後可以以「最精彩或者最枯燥的一堂課」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採取正、側面描寫的手法。二、拓展寬度,挖掘深度,做好能力提升拓展寬度,就是依據課文內容,補充相應的材料,開拓學生的眼界。挖掘深度,就是注意引導學生聯繫時代背景,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深入體會作者寫此文到底是表達一個什麼目的。拓展,就是學了課文,就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推廣開來,學會運用。像學習《燕詩》,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知內容,用散文的語言描述燕子父母是怎樣為小兒女辛勤捕食而不辭勞苦的,並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出小燕子們深受父母恩惠,可長大後卻拋棄父母一去不回的做法,是為了表達一個什麼主旨。之後讓學生對著序言思考:為什麼小燕子們長大後都不懂感恩父母呢?結合「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的句子,討論小燕子的忘恩負義的癥結在哪。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積累和經驗喚醒:燕子父母對待小燕子是「嘴爪雖欲敝,心裡不知疲」,你的父母是怎樣艱辛撫育你的?小燕子長大後「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請學生聯繫現實說說《常回家看看》這首歌反映了現代人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哪些常見矛盾。拓展學習時,讓學生查找有關感恩父母的故事,與同學分享,並張貼在學習園地,像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卧冰求鯉、孟子哭竹的故事等,學生分享了古今中外感恩父母的故事後,進行延伸寫作訓練,以「榜樣的力量——讀《燕詩》有感」為題,寫一篇關於父母對待家中老人態度對下一代產生影響的讀後感,和父母分享後,一起探討家庭成員彼此間該如何互相關愛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髮揮想像,續寫老燕子聽到別人叫他「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時的心理反應和神情表現,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想像燕子後悔自己沒有做好榜樣咎由自取的悲劇中,提升認知水平。每堂課的拓展寬度與挖掘深度,必須緊扣文本,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刻解讀和全方位的思考來進行的拓展,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和審美情趣。像學習古典詩歌,因詩歌語言是高度凝練的,一定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語言,細細品析字詞句,可以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引導學生抓關鍵字詞進行賞析。比如學習《客至》時,文章開篇「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個「皆」字,寫出了到處都是春水四溢,生機盎然的景象;「但見群鷗日日來」,「但」是「只」的意思,說明只有群鷗來訪,沒有人來,說明詩人內心寂寞。這時就得引導學生做兩件事,一是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把握作者為何會對客來如此激動;二是探究,為什麼寫鷗鳥反映作者內心的寂寞呢?讓學生主動查找作者當時寫作的背景資料,並收集古詩詞中關於鷗鳥故事的資料進行展示。大家在分享故事中明白作者在安史之亂後流離失所、客居他鄉的孤獨寂寞狀況,所以好不容易有客造訪,就會極度興奮。同時掌握鷗鳥在古詩詞中是一個特定意象,傳說鷗鳥習性多疑,知道人有心計就不靠近。在古代詩歌中鷗鳥是與隱居者相伴的。通過探究,學生就能理解作者開頭寫自己的寂寞實際是為下文寫客人來後自己的喜悅之情做鋪墊的,就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這首詩開篇環境描寫、中間待客準備酒菜、結尾喝酒興高采烈都是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為加強學生對詩的思想內容的把握,可以讓他們分組各將一聯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描述出來,注意這絕不是翻譯,這一練習將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加強學生對詩的思想內容的理解。以文本為圓心進行的拓展和遷移,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朱自清的《匆匆》,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了時光流逝的快速,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鑒賞作者所用的表達時間過得快的字、詞、句,在反覆品讀中感受時間的匆匆,在語言揣摩中把握作者將抽象的無法觸摸的時間流逝寫得具體可感,從而掌握將抽象的東西一定要寫得具體化形象化的手法。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式,然後把作者用的詞抽掉,自己用新的詞語進行仿寫。如利用句式「像____的時候,日子從____過去」,寫三四句話,練習仿說仿寫。拓展時可以把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關於對生命思考的「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那一段,在幻燈片上展示出來,或者用紙打出來發給每個同學分享。然後讓學生從網上找珍惜時間的名人名言或典型事例,張貼在教室後牆供大家分享,經常有類似的做法,不僅積累了作文的素材,更是歷練了學生的心性。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1]用好課文這個例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延伸擴展,就能非常便捷地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學生平時不太懂得將自己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以引起他人的共鳴。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首先就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作者是如何通過一個個意象把他的抽象的愁苦化作有形的東西的。之後讓學生收集補充有關化抽象為具體的典型詩句,如李清照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唯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都是把無形的東西借有形的事物形象地表達出來的。這一環節實際是指導學生學會形象表達一些抽象的東西,學會在寫心情時一定要寫得細緻具體,可以藉助外物來表達心境,也能感受到人類共同的喜怒哀樂,為什麼只有藝術性地表達出來,才能引起世人的共鳴,並能流傳千古的道理。當然,教學中進行知人論世的拓展介紹時,一定要指導學生與作品聯繫起來思考,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像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什麼會有「在天涯」就有「斷腸」之痛呢?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寫作背景,了解元代社會知識分子的命運。元代統治者極端壓制漢人,漢人的命相當於一頭牛的價值(見魯迅的《燈下漫筆》),[2]漢族知識分子無論才華多出眾,多努力,都很難實現「學而優則仕」的願望,前路迷茫,精神找不到歸宿,苦苦追求到天涯,也無法施展抱負,剩下的就是滿腹失望和辛酸。這種人生普遍遭際,反映到作品中,當然就是灰暗愁苦的情緒。三、緊扣文本,定好目標,使讀、寫探究落到實處自主探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受各科老師的喜愛。但是,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做閱讀與寫作的探究時,應緊扣文本做必要的縱橫向的探究,同時,探究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不是為了擺花架子,信天游似的探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際是為了再現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實踐活動中,獲得求知過程的樂趣。當前很多教師為了顯示課堂形式的新潮,逢課必講探究,凡探究就存在硬傷:一是不著邊際,脫離文本;另一是目標不明確,信天游,為探究而探究。有次觀課,筆者就見過有位教師教《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聽讀、朗讀後,再叫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然後揣摩作者的感情,這些應該沒什麼問題。可是在講作者對康橋的感情時,老師要學生合作探究作者在康橋時與林徽因的感情,從而感知作者為什麼不捨得康橋。這種探究,實際與文本沒什麼關係,對徐志摩與林徽因的私人情感的探究,也不能更好地讓學生加深對《再別康橋》的理解。這種脫離文本的探究,表面上好像是為了解決作者為何對康橋一往情深的問題,實際是無效探究,因為探究的內容與要解決的問題沒什麼關係。有效的自主探究,實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為了解決文本學習中的某個重點、難點問題,有目的地做出的通過查找資料,分析、判斷,而進行的實踐探究。像學習《歸園田居》,本文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陶淵明的歸田,有人認為他歸田是逃避現實,有人認為他是獨善其身,不與世同流合污。就教學內容而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陶淵明的歸隱,應是本課的難點。老師當然可以採用灌輸的方式談自己的貌似正確的看法,但那不是學生自己的真實想法。筆者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就是讓學生查看有關歷史資料,結合當時的現實,以「我看陶淵明的歸田」為話題,展開討論。學生髮言特別踴躍,引經據典,有支持陶淵明辭官歸隱的,以東晉社會現實為依據,闡述陶淵明要是堅持做下去,要麼選擇同流合污,要麼被免官,主動辭官還能獨善其身。反對方則認為,任何時代都有腐敗現象,如果正直的官員都因為厭惡官場的黑暗腐敗而辭官,壞人就會更加猖獗,百姓更是遭殃,陶淵明為了自己不受委屈而置百姓於不顧,實際是一種很自私的做法。通過同學之間的辯論、分析,大多數學生對陶淵明辭官歸田的意義也就瞭然於心了。這裡的探究,就是緊緊扣住文本做的延伸性的探究,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了解決學習難點問題。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落到實處,備課預設環節,應對每堂課的讀、寫要求有個明確的目標。設計探究的環節時,要為更好地達成目標而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探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促成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故而,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對每篇課文計劃好訓練學生閱讀和寫作的點,好好突破這個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日積月累,學生的讀寫水平就會慢慢提高。參考文獻:[1]葉至善編.葉聖陶答教師的100封信[M].上海:開明出版社,1989:89.
- [2]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4.
推薦閱讀:
※家長課堂:父母一定要告訴女兒的5件事(圖)
※【舞蹈小課堂 】「把桿後腿練習」圖文詳解
※3月12日課堂問題答案(一)
※《湘夫人》獲獎設計 課堂實錄
※李煜《浪淘沙令 ? 簾外雨潺潺》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