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羽的「人際關係」究竟有多糟

作者:東湖少主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一個極受讚揚的人物。

就如後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的:「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慨,時時如見矣。」但拋開諸多的讚譽不講,關羽的驕橫傲慢和剛愎自用,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或許是受了「桃園結義」這種特殊關係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在劉備屬下的「五虎上將」中,關羽是唯一一個敢「耍大牌」的人物。很多時候,連張飛的覺悟都不如,虧得關羽還熟讀《春秋》、《左傳》。沒辦法,有劉備這麼個「黑老大」罩著,諸葛亮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不敢太過較真。

與張飛的「敬君子,輕小人」不同,關羽從來都是傲上而不辱下。對待部屬極盡關愛,對待上級卻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的樣子。在其眼中,只有劉備沒有別人,即便是面對執掌生殺大權的諸葛亮,也不太放在眼裡。因此,排兵布陣,面授機宜,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情況,諸葛亮基本就是能不用則不用。而關羽的這種處事風格,看起來是剛正不阿,義氣深重。但長此以往,總也逃脫了不顧大局的嫌疑。

赤壁之戰,華容道上,關羽放走曹操,按軍律當斬,但因了劉備與之同生共死的誓言,諸葛亮只能從輕發落。如此的教訓,一般人可能會記上一輩子,兩世為人,自當洗心革面。但關羽就是關羽,不僅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反而在以後的發展中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事實也是這樣的,關羽在很多時候,的確是有些本末倒置、不顧大局了。

對待頂頭上司諸葛亮是這樣,對待同僚也表現得極不友好。鎮守荊州的時候,當聽說剛剛投降的馬超英勇,就派義子關平前去對劉備說:「父親知馬超武藝過人,要入川來與孟起(馬超字)比試高低」,如此意氣用事,搞得劉備好不緊張。後來還是諸葛亮回信說馬超不及關羽,關羽才「遂無入川之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本就不是一個單純切磋武藝的問題,而是關羽的高傲心理在作祟。從另一個側面,我們看到的不是關羽的大將風度,忠勇作風,而是目空一切、狂傲不羈。

當聽說老將黃忠也被封為「五虎上將」,關羽同樣表現出了太多的不快。

劉備做了漢中王,派費詩前往荊州授關羽大將軍印。於是關羽就問是哪五虎將,當費詩說是「關、張、馬、趙、黃」五人時,關羽卻勃然大怒說:「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系吾弟也:位於吾等,可也。黃忠何等人,也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遂不肯受印。其氣量狹小,不能容人,可見一斑。也就是費詩,知道關羽性格,佯笑著說出了這樣一番道理:「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人……漢中王與將軍如同一體: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可與同休戚共禍福,不宜計較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寡也。」直到此時,關羽方才有所醒悟。

如果說關羽的這些行為只是表現在集團內部還好辦。但千不該萬不該,在面對和處理與東吳的軍事外交上,關羽同樣表現出了一以貫之的致命弱點。

龐統死於落鳳坡,劉備急於讓諸葛亮入川。將荊州交割於關羽的時候,諸葛亮曾反覆交代,一定要聯吳抗曹,才能保得荊州的平安。既然有此囑託,事關重大,於公於私都應竭盡全力,並積極主動與東吳搞好關係,至少也不應樹敵結仇。而關羽不僅不按原定方針辦事,反而一再逞強,單刀赴會,擅離職守,耀武揚威。

更要命的是,關羽既不懂外交,更不懂權變。因為雙方一水之隔,出於安全和長久考慮,孫權主動向關羽伸出了橄欖枝,提出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從此兩家結成秦晉之好,共同抵抗曹操。按說這麼一個絕妙的機會,千載難逢,關羽要是真能從大局出發,摒棄個人恩怨,就應該愉快答應。不料關羽一聽竟然又是大怒,並說出了連普通人家都接受不了的狂言:「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不同意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說那些侮辱人的話語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關羽不僅缺少大局意識,而且還有個出口傷人的壞毛病。

至此,關羽與東吳的關係是越來越緊張。而孫權受此大辱,也從此下定決心,一定要收回荊州,生擒關羽。終於,好景不長,就在關羽天下捨我其誰、陶醉得失去理智的時候,東吳呂蒙卻率兵白衣渡江,智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生擒殺害。

現在的問題是:荊州危急,關羽應該就近求救。當時劉封、孟達就在離得最近的上庸關。出乎意料的是,當劉封接到廖化送來的求救信後,卻因為關羽曾對自己被劉備收為義子之事多有異議而耿耿於懷,心存嫉恨。因此按兵不動,眼看著關羽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固然,劉封公報私仇,見死不救,罪不容恕,但由此也足以見識關羽的人際現狀。

後來民間常有大意失荊州的說法,其實並不客觀。

之所以如此評價,不過就是為了維護關羽的忠義形象。而事實就是,正是由於關羽的傲慢自負和不識大體,才導致了荊州的最終丟失。換句話說,荊州之失,也正是這個缺點惡性發展的結果。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推薦閱讀:

獨自鎮守荊州五年,面對兩大強敵,關羽都做了些什麼?
[歪品三國] 劉備為何不給關羽封侯
「陷陣營」統帥高順能否撼動關羽武聖地位?
劉備關羽生死交的假象:荊州之戰為借刀殺人?
關羽文化:做人如修行,做事如打仗

TAG:關羽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