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亡於天災嗎?——明帝國後期的經濟狀況

明朝真的亡於天災嗎?——明帝國後期的經濟狀況    淚痕春雨    人們通常總認為,明帝國的滅亡源於天災。其實,這種觀點非常流行,主要是因為這種觀點,符合既得利益集團的認識。    明末的自然災害的確非常大,但這並不足以構成帝國的滅亡,就拿災情最嚴重的西北來說,在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戰亂後,這裡的經濟依然沒有達到崩潰的邊緣。    關於這一點,我可以從明帝國滅亡前夕,李自成手下謀士的分析看出來。    「從事顧君恩曰:金陵居下流,事雖濟,失之緩。直走京師,不勝退安所歸,失之急。關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一,宜先取之。」    見《明史、李自成傳》    從顧君恩對西北戰略意義的評估中,我們可以看出明帝國滅亡前夕,西北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顧君恩認為,奪取江南、京師,都不是萬全之策,而回師西北才是萬全之策。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西北在明帝國滅亡前夕,依然保存著足夠的經濟資源。否則,李自成數十萬大軍回師西北,一旦無法繼續發展,那不是自陷死地嗎?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此時的西北地區,已經歷了十八九年的戰亂!在自然災害、戰亂雙重破壞之下,西北依然保持著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也可以證明他依然擁有足夠的經濟資源);如果帝國政府能有效賑、並讓西北避免大規模的、長久的戰亂呢?西北地區的經濟狀況,自然就更好了。    從這層意義上,帝國並不是因為經濟資源真匱乏而滅亡的;而是因為經濟資源,絕大部分已被既得利益集團搜颳走了。在這種背景下,政府、社會已無法利用這些經濟資源了;在這種背景下,帝國政府才一片赤字,社會才一片貧困。    當然了,與此伴隨的就是,明帝國在滅亡前夕,仍然保持著畸形的繁榮。    我們知道,明末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妓女,一個叫柳如是,一個叫李香君。柳如是是東林大佬錢謙益的二奶;李香君是東林公子侯方域的二奶。包一個名妓當二奶,大家知道意味著什麼。因為,沒有大把的銀子,哪能玩這種高雅的事呢?    在帝國滅亡前夕,東林大佬、東林公子依然能與名妓上演種種感人的滑稽大戲;東林黨是清廉、憂國憂民的代名詞,尚且如此,其它人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了,最後的結果就是,東林大佬、東林公子的節操都不如妓女;因為,與這兩妓女相關的故事裡,這兩個妓女的形象、節操都是遠遠高於東林大佬與東林公子。    其實,透過這兩個名妓的故事,我們就知道,東林黨不過都是一些政客罷了。    更主要的是,在帝國內憂外患、饑民四處造反的時代里,一些自我標榜憂國憂民、有操守的政客,都公開包養名妓;其它官僚的腐爛生活,我們可以想像嗎?    當然了,明末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妓女,她的名字叫陳圓圓;她是關寧大佬吳三桂的二奶。    其實,透過這三個名妓的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時的帝國,是如何的畸形繁榮。    所以,當時的社會是這樣的。一方面是有錢人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政府因為缺錢,隨時面臨破產的邊緣;一方面是憂國憂民的政客,過著風流瀟洒的日子,另一方面,就是無數老百姓隨時面臨餓死的可能。    最後,帝國滅亡了。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對貴族、官僚報以了殘酷的打擊,自然值得非議。問題是,處於當時社會中,那些從底層一路殺上去的流寇首領,恐怕早已養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點,那就是當官的人、有錢的人,全他媽的是王八旦。    如果在一個普遍人都可以生存的社會中,許多人過著腐爛、奢華的生活,人們雖然也容易仇富,但這種仇富未必是發自骨髓深處的;在一個許多人隨時會餓死的社會中,許多人過著腐爛、奢華的生活,人們仇富那是必然的,而且肯定是深入骨髓的。在這種背景下,當官員、富人突然置於被統治的地位時,會面臨怎樣的命運,恐怕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明帝國政府後期,主要的問題,其實就是兩級分化。而且,因為兩級分化,讓帝國產生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帝國強勢的老百姓,與官僚集團聯手,讓帝國政府無法正常運轉了。    在這種背景下,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遂讓帝國的各種危機集中爆發了。    崇禎皇帝高高的坐在上面,表面上風光極了;實際上卻是一個即將破產的大公司老闆。因為,他拿在手上的賬本,翻來翻去,全是濫賬;在這種背景下,政府除了加稅之外,似乎已看不到別的辦法了。雖然,誰也知道,沒完沒了的加稅,只會加劇帝國的危機。問題是,如果不加稅,帝國當時就得宣布破產了。    滿清入關後,最初統治的只是被戰亂困擾多年的北方地區;普遍南方地區,還都控制在敵對的勢力手中。在這種背景下,滿清所控制的經濟資源,實際上比崇禎皇帝少多了。    而滿清為了統一天下,所展開的軍事行動(需要調動的軍事資源),也絕不會遜於明帝國後期的規模。因為,當時調動幾十萬軍隊,那就是家常便飯。    但深深困擾明帝國的財政危機,為什麼卻不再困撓滿清政府了呢?    據說是因為天意,因為大規模的天災開始漸漸結束了。其實呢?更主要的原因,顯然是因為,滿清是一個新興的政權,所以他控制的社會資源比較少,但政府可以控制的資源卻比較多。    朱氏的龍子龍孫們(處於上層的貴族),在滿清統治範圍內,已無立足之地了;而他們所佔有的經濟資源,現在自然都會歸滿清政府支配了。    明帝國舊的太監集團、官僚集團、縉紳集團,更在李自成殘酷打擊下,也元氣大傷了;他們曾佔據的經濟資源,現在自然也都普遍歸滿清政府支配了。    崇禎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是面對這種社會的蛀蟲、害蟲,卻是不知從何處下手。現在,在叛亂、敵國力量接連打擊下,這些利益集團都已被掃進了歷史拉圾堆;就算殘留了一些,也無力與新政府玩那套官僚把戲了。    因為,你和崇禎皇帝玩官僚把戲,崇禎皇帝估計拿你沒辦法;因為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已把整個官場打通了。你敢跟新興的滿清統治者玩官僚把戲。當時就會讓收拾的兩眼翻白。    清初有一個大案叫奏銷案。    據說,滿清政府為了清查欠糧,曾對江南某地進行了重拳出擊。總而言之,有點身份的人敢欠糧,一律嚴懲不貸。於是,只要你敢欠糧,有功名的一律革去;有官職的一律降級。僅這次集中整治,被革去功名的、被降級的人,就有一萬多人。    雖然這次整頓,體現了滿清的殘暴。但是,我們必須得知道,它主要的針對目標,是有功名、有官職的人。    有一位老兄(葉方靄)更為誇張,這位老兄的功名是探花,雖然僅僅欠了一文錢,功名照樣革去。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大約是他想給滿清政府一個難堪,總而言之,你不是說欠糧就革去功名嗎?我堂堂探花,我就欠你一文錢,我看你能把我怎麼樣了?    如果他面對的是崇禎皇帝,皇帝還真不能把他怎麼樣。問題是,他面對的是滿清皇帝,當時就被革去功名。於是這位老兄,就因為一文錢,就丟掉了探花的功名。    雖然是這發生在順治末年的事,但是,從這種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滿清的統治下,官僚集團想和皇帝玩官僚把戲,常常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的普遍經濟資源,自然可以重新分配一下了。當然了,分配的原則通常是政府分一部分,底層農民也可以分一部分。    於是,滿清雖然只控制著江北地區,但是政府可以支配的經濟資源,卻遠遠超過了明帝國政府;更主要的是在這種背景下,滿清政府雖然沒有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口號,客觀上卻是做到了這一點。    當然了,滿清政府從客觀上,可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一個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多少的戰亂,讓社會的人口壓力減輕了。但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卻是舊的既得利益集團幾乎被連根拔起了(朱氏皇族已成為歷史了,他控制的經濟資源,都吐了出來;明帝國貴族、官僚、太監、縉紳在李自成、滿清的接連打擊下,早已不能與從前相提並論了);而新的既得利益集團,還沒有變成一個盤根錯節的、難以抑制的怪胎。    寫到這裡,我們大約可以知道,滿清政府雖然控制著一個江北,但政府實際擁有的經濟資源,已遠遠超過了明帝國政府控制的經濟資源;當然了,一直困擾明帝國政府的種種問題,在滿清這裡,漸漸都不是問題了。    明帝國政府在後期,總會有大量欠稅無法收上來[注],我們固然可以把一切歸於老百姓太窮太苦了;問題是,真正欠稅的人,從普遍意義而言,通常絕不是處於貧困中的勞動人民;把賦稅拖欠原因歸於此,只是一種最美好的、動人的借口,在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的社會中,普遍的勞動人民,所欠的只能是地租,而這地租絕不是說欠就能欠的。    成天哭著、喊著叫帝國政府減少賦稅的人們,成天在賦稅問題上表現得憂國憂民的官員、縉紳們,他們誰會用這種誇張的態度、慷慨激昂的態度去呼喊地主們應減少地租嗎?顯然是不會的,因為減少賦稅代表著他們的利益,而減少地租顯然是損害他們利益的。    但無論如何,明帝國政府只能接受這種賦稅大面積欠繳的事實。而滿清政府,顯然不會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因為當時還沒有一個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敢與滿清政府玩這種把戲。    明帝國政府與既得利益集團搏奕,他永遠也處於下風。    在這種背景下,明帝國政府無論說得多麼動聽(「無傷也,加賦出於土田,土田盡歸有力家,百畝增銀三四錢,稍抑兼并耳。」)。但結果,一切負擔總是要落在普遍底層農民身上。    更可怕的還在於,明帝國政府收一百兩銀子的賦稅;而普通老百姓則需要交出好幾個一百兩銀子。而且就是如此,帝國政府也總見不到足額的賦稅。當然了,如果帝國政府拿出一百兩銀子去,通常就會有三四十兩,甚至七八十兩被私人侵吞了。    這樣一里一外,帝國社會、政府的經濟資源更源源不斷向既得利益集團手中流去;帝國政府除了擔了個橫徵暴斂的惡名外,依然不能有效履行自己的任何職能。    而這些問題,在新興的滿清政府中,顯然是不會普遍存在著的。一切絕不是因為滿清皇帝本事大,僅僅是因為滿清政府還沒有被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所控制。在這種背景下,滿清政府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強有力的貫徹到整個社會之中,更能強有力的支配自己的政府資源。而明帝國顯然已喪失了這種能力。    [注]明朝的覆亡,乃是財政破產,例如1632年(崇禎五年),有三百四十個縣欠繳國家稅糧達半數以上,其中一百三十四個縣全部拖欠《崇禎存實疏抄》(黃宇仁《中國大歷史》  
推薦閱讀:

千里奔襲,唐帝國滅亡東突厥的「騎兵閃擊戰」
《帝國的興衰》
庫爾德女性主義 抗擊IS和帝國主義的巾幗英雄
第三帝國:噩夢沉淪
第三帝國罕見彩照 納粹元首是多麼受女性歡迎!

TAG:經濟 | 明朝 | 後期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