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禽獸本性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
真相答疑解惑,話題深度評說。民生熱點透視,(正)能量無限傳播——揭露,批判,有你,有我!愛國,愛家,有你!有我!
釣魚島、參拜靖國神社、否認侵略歷史、修改和平憲法......日本陷入與鄰國尖銳的對立中。然而,這一切在日本國內,卻不乏支持者和響應者。日本究竟要幹什麼?日本將向和處去?日本會給亞洲、乃至世界帶來什麼?一連串問題擺在世人面前。回過頭來,以歷史的眼光評判一番日本曾經的戰略抉擇,或許容易找出真正的答案。
文化邊緣上的日本
當1945年8月26日美國士兵第一次踏上日本本土的時候,驚奇的發現迎接他們的是真誠的笑臉,而不是刀槍。儘管裕仁8月15日宣布日本投降,但對於佔領日本這個奇怪的國家會發生什麼事情,美國人根本搞不清楚。為此,研究人類學的學者本尼迪克特接受了一項專門的任務——去研究日本人的性格。成果就是那本著名的《菊與刀》。她認為菊花和戰刀代表了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兩面,這是一個有見地的認識。雖然距離與淵源更近,但中國人卻比西方人更不了解日本。在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裡,日本處在邊緣的東西。同樣,在以歐美為中心的西方文化圈,日本也處在邊緣。但糟糕的是,日本不這樣看。
對於日本人對美國態度的驚人轉變,本尼迪克特認為是因為天皇宣布投降了,日本人雖然情感上難以接受,但絕對會無條件的服從。可這無法解釋日本人臉上為何掛著真誠的笑容,無法解釋日本人對勝利者的心悅誠服!要知道,對日本本土的武力征服,使得大和民族的心理防線瞬間就潰堤了。
神道的破產
19世紀末,在經歷徹底的「唐化」和不徹底的「西化」之後,神道卻莫名地勃興了。神道是從日本原始神話發展而來的,信仰多神,特別是太陽神——天照大神,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每個臣民一生中的最高目標就是為天皇效忠至死,死後便可以成為神。1895年到1906年,10年間接連戰勝了中國和俄國這兩個東亞大陸上的龐然大物,東方的日本成了西方的列強,日本人信心飛到頂點的同時也陷入了迷茫。他們開始在民族文化史中尋求皈依,於是將神道高高地祭出。軍國主義分子利用神道去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情緒,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為統治思想的「大東亞新秩序」。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第一次帶著炮艦闖入東京灣,卻開啟了日本的」西化「之門。1868年10月,即位不久的年輕天皇改年號為「明治」,並頒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提出「富國強兵」「殖業興產」「文明開化」,確實是日本人對自己的又一次否定。在福澤諭吉這些希望「揪著頭髮飛離東方」的「脫亞」派思想家們的鼓吹下,日本「西化」的列車轟隆隆上路了。當時沒有人想到,僅僅幾十年的時間,日本的「西化」列車就開進了一條歧途。
作為「戰勝國」,中國軍人並沒有踏上日本本土。在美國之前,中國一直是日本的老師。如果說「明治維新」是日本的第二次「文明開化」,那麼「大化改新」就是日本的第一次「文明開化」。公元604年,推古天皇的攝政聖德太子制定《十七條憲法》,第一條即為「以和為貴」。他全面吸收中國文化,前後派出了大批遣唐使,幾乎要將唐朝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照搬到日本。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即位,由歸國的遣唐使主導的「大化改新」徹底奠定了一個「唐化」的日本,一些細節之處在今天的日本還有著明顯的痕迹。但是有一點,在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裡面,日本獨獨捨棄了「仁」這一條。這是當初中華文化的引進者為了維護日本天皇體制萬世一統而作出的有意安排,但卻給後世結出了無盡的惡果。1945年8月,日本投降,將介石號召人民「對戰敗的日本,要以德報怨」。中國人民就趕著給日本人補上一課。這難道是一個歷史的反諷?
日本的天下觀
日本全盤地接受了中國文化,也接受了中央王朝的天下觀,但日本在以中國為中心的古代東亞國家體系中卻始終是一個異教,因為日本一直不願直面自己的邊緣地位,并力圖改變這個地位。雖然日本一度也曾尋求冊封,參加朝貢,但日本更多的時候卻是在追求和中國的平等地位,當中央王朝衰敗時,日本甚至以中央王朝自居。日本也夢想建立自己為中心的「天下」,也進行了多次嘗試,但皆以失敗而告終。在東方天下觀的體系里,日本從來都沒有成為真正的主角。
在日本有一個比喻,如果把日本列島看成深入東洋的一一隻手的話,那麼朝鮮半島就是他的手臂。朝鮮半島是日本最自然的選擇和亘古不變的擴張方向。早在公元3世紀後半期,以大和(今日本奈良縣)為中心的畿內地區建立的大和政權(史稱倭國),就開始積極地參與朝鮮半島上各國之間的戰爭,後來終於引發了和中國的一場戰爭。公元655年,高句麗和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朝逐在公元660年出兵滅了百濟。日本為了維持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也出兵朝鮮半島,但卻在白江口全軍覆沒。1592年,統一了日本的豐臣秀吉再次上演了這一幕,以20萬大軍大舉侵朝,20日之內佔領了自釜山至漢城的大片朝鮮國土,並欲繼續北進,進攻中國。時值晚明,萬曆皇帝決定出兵,前後力戰七年,豐成秀吉鬱鬱而終,日軍敗退,這是一去數百年。
與中國不同,日本是個海洋國家,雖然始終夢想西進大陸,但南下重洋也是其現實的考慮。日本人的海上探索始於遣唐使,但是大規模的興起是因為倭寇。倭寇是出沒在朝鮮半島及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最早出現在宋代後期,有明一代,倭患不絕,大大削弱了明王朝的國力。
明朝建立後,日本和朝鮮建立了官方的「勘合貿易」,日本以朝貢名義把自己的物品獻給明朝皇帝,而明朝皇帝則回賜數倍乃至數十倍的貢品的物品,日本獲利甚豐。15世紀前半期,流球群島上的尚氏家族建立了統一的琉球王國,臣屬於明朝,因為有利的地理環境,在當時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中處於一個中繼站的位置,活躍一時。這樣一個琉球自然是日本眼中的獵物,17世紀處,薩摩藩出兵流球並佔領琉球北部,尚氏不得不同時向中國和日本稱臣。1872年日本首先宣布琉球為日本的「內藩」,由外務省管理,並於1897年正式并吞,設置沖繩縣。
日本對台灣也是垂涎三尺,1871年,琉球島民66人漂流到台灣,因言語不通,其中54人被台灣住民所殺。機會終於來了,日本向清朝追究琉球人被殺之事,請政府以台灣是「化外之民」迴避責任,於是日本1874年出兵台灣,史稱「牡丹社事件」。1875年11月,李鴻章因此事與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禮議和,向日本賠款50萬兩銀子,承認日本攻陷石門、登陸台灣是義舉。這間接承認了日本對琉球的主權,也為日本圖謀台灣開了一個口子。而日本的野心也最終在甲午戰爭後實現。。明治維新前的思想家吉田松陰就曾提出:日本今後應當努力自強,征服易取的朝鮮和滿洲。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一點,便可開拓蝦夷、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諸島,甚至侵佔整個中國,君臨印度。這可以看成日本自我為中心天下觀的體現。明治維新後積聚了力量的日本開始把這一個切實可行的國策付諸實施。甲午之戰,中國敗北。《馬關條約》簽訂,日本控制了朝鮮,獲得了在東亞大陸的立足點,打開了向南方海洋和島嶼的大門,同時獲得2.3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日本的「天下」開始具備了真實的基礎。
1905年,日本戰勝俄國,鞏固了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既得權益,拿到了遼東半島南部的租借權,並將庫葉島南部納入了日本領土。日本的勝利給西方極大的震撼,同時也獲得了西方列強的認同,他們不再將日本作為被征服和殖民的對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作為英國的盟國參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青島,向南攻佔了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島嶼,向北曾出兵希伯利亞,一度還佔領俄羅斯濱海洲、阿穆爾洲和外貝加爾洲的大片土地。
日本深陷插入東亞大陸的快感當中,頭腦的熱度在一波一波地升高——控制滿洲,南下關內,逐鹿中原,坐觀天下。千餘年來取代文化母國的夢想幾近功成!天下是開放的世界,誰的武力強,誰就可以打天下;誰的德行好,誰就可以坐天下。既然蒙古人、滿人都可以打天下、坐天下,為什麼日本人不能去打天下、坐天下,反而要等列強來瓜分呢?沿著忽必烈和多爾袞的腳步,日本人的鐵騎漫卷神州!
1937年7月7日,歷史上認為這一天是中日戰爭的起點,可知這場天下之戰竟醞釀了千餘年。戰端一啟八年,日本攻下中國半壁江山,四海之外,日軍佔據了南太平洋上的兩條島鏈和幾乎整個中南半島,曠世武功讓整個東方戰慄。日本人的腳步幾乎達到了他們想像的邊緣,可日本人的天下建成了嗎?在東方,天下是一種秩序,是建立在中華文明基礎上的一種博大而包容的體制。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以神道為核心的「東亞新秩序「看似一種宏偉的架構,但卻出自一種邊緣的視角,註定只能成為一個怪胎。可更重要的還在於時代背景,如何在一全球化的時代去實現一個中世紀的夢想?天下已不再是曾經的天下了。
結盟的問題
締結於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歐洲基督教世界建立了一種新的秩序,首次提出了「主權國家」的概念,並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個近代國際體系。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歐洲列強在全球的殖民擴張,這個體系也被延伸到全球。在東方的龐大市場,最早到來的英國人先是試圖以談判的方式打開中國的大門,不成便採取了有組織的鴉片輸出的邪惡手段,並繼而以赤裸裸的武力實現其目標。鴉片和炮艦成了歐洲列強拉中國進入近代國際體系的兩步階梯。
中英之間的兩次鴉片戰爭讓日本大為驚恐,曾經的天朝上國如此不堪西洋人的一擊,僥倖之外他們也開始了反思。很快美國人的炮艦就叩開了日本的大門,不要低估日本人在絕對壓力面前的轉向能力,這也是邊緣文化的固有特性,在隨後的明治維新中,全盤西化居然是一個全民性的主張和行動!這和當時的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化」將日本帶進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國際體系,日本人也開始了向西方學習追逐權力的遊戲。
然而在近代國際體系中,日本第一次吃到的竟是一枚苦果。甲午戰爭,日本擊敗中國,本來在《馬關條約》中約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可西方列強不希望日本和他們平起平坐,對東亞有企圖的俄國,聯合德、法,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本來日本人以為他們「西化」了,列強應該支持他們,可沒想到列強反過來限制他們,日本只得將遼東半島換了3000萬兩銀子。這讓日本意識到,為了充分保障自己的利益,務必在列強中尋求一個強大的盟國。
那麼到底和誰結盟?日本選擇了英國,其實整個19世紀,英國所在的歐洲都是國際經濟、政治中心,英國又是當時國際體系重心所在。1902年日英兩國正式締結同盟,矛頭非常明確地指響了俄國。英國的目的是為了平衡俄國在遠東的優勢,緩解遠東的壓力,使它能夠「集中自己的軍事資源以便加強英國的全球利益」。而日本與霸權國家英國建立同盟,一方面強化了對雖敗中的中國的優勢,另一方面擊敗了咄咄逼人的近鄰俄國,在歷史中第一次確立了日本在東亞地區的優勢。日英同盟前後持續了近20年,對日本的安全及繁榮助益良多,被認為是當時最成功的一個結盟行動。此間,針對一戰中的局勢,日本還在1916年與俄國建立了短暫的結盟,這也可以看出日本決策者的機會主義心態。
一戰結束後,英國霸權的衰落已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和蘇聯迅速增長的實力也使得他們有可能成為新興的霸權國家。德國戰敗了,國內的矛盾在急劇地銳化,直接導致了後來奉行極端民族主義的納粹黨的執政。日本在一戰中的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其民族自信心,他們希望能夠超越西方價值,建立以神道天下觀的東亞絕對霸權,這也直接導致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化。二戰爆發,標誌著德國發起對傳統霸權的新挑戰,此時日本加入了法西斯同盟,與霸權挑戰者站在了一起,把自己追求霸權的國家意志全面付諸實施。但這是一次失敗的結盟。儘管日本加入同盟使其在20世紀前半期獲得的東亞地區優勢擴大到極限,但後來被盟國擊敗後,日本的地區優勢瞬間消失。
二戰結束後,美國佔領日本,朝鮮戰爭的爆發和美蘇兩大陣營的形成,促使美國重新武裝日本。隨著1952年《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開始生效,佔領的關係轉變成了同盟的關係,在美國的羽翼下,日本再20世紀前半期積累的優勢開始重新以另一種方式釋放出來。不僅在戰後東亞第一個實現經濟騰飛,還最終在20世紀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蘇聯解體後,國際體系又依次發生了巨大變化,日美同盟也隨之開始重新調整,朝著更緊密的軍事同盟邁進,並在持續不斷地演進。
歷史的方向
美國佔領日本期間,徹底地改造了日本,建立了號稱「歷史上最自由的憲法」並明確規定了日本從此放棄武裝力量和戰爭權,成為一個徹底的民主和平國家。但這並未能根本改變日本人的精神結構。一個最明顯的例證,雖然美國人力圖剷除神道對日本人思想的控制,但是保留了兩樣東西:一是天皇,雖然由神格降為人格,可是對很多日本人來說,天皇依然是他們最基本的精神依託;二是神社,日本人認為,不管他做過什麼,死後他們都回成為神,神社還是他們最後的靈魂歸宿。由生到死,神道的影子都還隱隱浮現。
這在近幾十年來果然成了一個大問題。隨著日本經濟的蓬勃興起,民族自主的情緒也在日益膨脹。自1975年起,日本歷屆在任首相均以「私人身份」參拜過作為國家神社的靖國神社。1985年,中曾根康弘直接以首相的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小泉純一郎竟然5次參拜靖國神社!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日本會重新走向軍國主義道路,但背後的民族心態卻值得深思。參拜靖國神社激起了中、韓等亞洲國家的強烈反對,但是在日本國內卻得到過不低的支持率,看起來日本有再一次陷入歷史泥淖的可能性。
有人認為日本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在憲法上不是,在精神上也不是,而日本卻希望成為事實上的正常國家,成為美國在亞洲的一個平等夥伴。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日本也希望擁有與此相等的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實力,積極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建立強大的「海上自衛隊」以保護自己的海上生命線,均是這種意願的體現。在現行的國際體系下,日本的這些追求確實有其邏輯上的合理性。但是回顧歷史,近代以來日本一直追求和西方領袖國家的平等夥伴關係,和英、美的結盟無不如此,並利用這種關係追求亞洲的領導地位。臭名昭著的「東亞新秩序」和後來在經濟領域提出的「雁行模式」表明日本的企圖也是一貫的,這展現了日本國際關的矛盾性。日本刻意樹立和東亞國家的激烈對抗的形象,然而日本正常化的扣兒卻從來都把在美國人的手裡。詭異的是,美國人的手從來都沒鬆開過。
現行的國際秩序自1648年以來其實並沒有產生本質性的變化,其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主權國家的利益都是排他的。比如日本在用武力保護其海上生命線的同時是否已經危害到了鄰國的海上權益?這顯然是一個矛盾。而在有些日本人看來,中國的迅速崛起讓東亞出現兩強並立的局面,這在東方傳統的天下觀里是不可接受的現實,必然會導致矛盾。這也是日本近年來焦慮不安的主因。在邊緣夾縫之中的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其實在今天的世界中,類似的情況並不罕見。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帶給它和諧。這是日本所缺乏的也是傳統的國際秩序所缺乏的,卻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世界,或許是歷史唯一的方向!
文/佚名 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三國鼎立的形成
※第十九章 金融風暴是如何形成的(2)
※什麼是古典儒學?儒家初創時期形成的理論形態
※著名的垓下之戰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節律的形成與自然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