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歷史文化500題】清代廉州府事略 (上中下)
明末清初,有「嶺南三大家」之稱的著名學者屈大均,為了探究廣東古代四大專業市場(廣州花市、東莞香市、廉州珠市、羅浮葯市)之一的合浦廉州珠市,專門乘船沿海西行,來到廉州灣後,進入南流江入海支流西門江逆江而上,來到了廉州古城西門古渡的賣魚橋。
他在《廣東新語》中是這樣記述這次行程的:「予嘗至合浦,止於城西賣魚橋,故珠市也。聞珠母肉作秋海棠或杏華色,甚甘鮮而性太寒。《草木記》云:採珠人以珠術作鮓,今不可得。土人餉我珠肉,臘以為珍,持以下酒,謂珠比年皆他徙,即雷州之對樂池,高州、石城之麻水池,舊多產珠,今亦無之。」這是說,他逆江而上到了廉州賣魚橋後就下船,因為這裡就是古代的珠市所在。當地的珠民用珍珠貝肉烹制甘鮮的美食,也用調料腌制的方法存藏珍珠貝肉。可惜的是,這種方法已經失傳了。他一邊品嘗當地的珠民為他烹制了鮮美的珍珠貝肉,一邊與珠民談起珍珠遷移的情景。珠民告訴他,以前雷州的對樂珠池、高州、石城(今廉江)麻水珠池原來也是產珠的地方,但是現在都不產珠了。
從屈大均記述的與珠民的交談中可知,當時的古珠池大部分都不產珍珠了。他到合浦的目的除了要探究珠市之外,也要了解珠池的情況。由於其它地方的古珠池都不再出產珍珠了,只有在合浦才能夠考察到珍珠的生產和貿易的情況。屈大均在廉州珠市橋頭的大排檔里品嘗了鮮美的珍珠貝肉後,興緻勃勃地去珠市採風。珠市所見使他大開眼界:「珠市。在廉州城西賣魚橋畔,盛平時,蚌殼堆積,有如玉阜。土人多以珠肉餉客,雜姜齏食之,味甚甘美,其細珠若粱粟者,亦多實於腹中矣。」《廣東新語·四市》)他不但目睹了堆積如山,像玉阜一般潔白光亮的珍珠貝,還看到了遊客在品嘗珠民烹制的珍珠貝肉時,不時還吃到藏在珍珠貝肉中的細小珍珠。
實地考察了廉州珠市的珍珠貿易和珠民烹制的珍珠貝肉待客的情景後,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評述:「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東洋者曰東珠。東珠豆青白色,其光潤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這就是合浦珍珠被稱作南珠的開始。此後,南珠作為合浦珍珠的專有代稱。因此,南珠品貴獨尊,一珠難求,享譽天下。
可惜的是,1646年清軍陷廣州後,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鬥爭,同年失敗。後至肇慶,向南明永曆帝呈《中興六大典書》,不久因父病危急歸。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於番禺縣雷峰海雲寺削髮為僧,法名今種,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終生不仕滿清,且一直對滿清採取敵視的心態。他東出山海關,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志圖恢復。返回關內後,流連於齊魯吳越間,在會稽與其他反清志士共謀密策寫信導引鄭成功等舉兵攻入長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後事敗,清廷知屈大均參與其謀,指名搜捕。
此後,又參加吳三桂反清部隊,監軍桂林,不久又察知吳有野心而無謀,事必無成,就辭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67歲去世。由於有了這一段抗清的經歷,屈大均在清代建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朝廷視為不受歡迎的人,他的著作經過雍正、乾隆年間三次嚴令禁毀,一直都處於被封殺之中,《廣東新語》也在乾隆後期才能公開出版發行,南珠之說也因此未能及早在更大範圍內傳播。
順治廉州「三國時代」與此同時,廉州府作為南明王朝、清王朝、鄭成功軍相互爭戰的地域之一,廉州由此進入了十二年的「三國時代」。
1644年4月清軍進入北京。明朝皇室朱由崧跑到了南京,於5月建立了南明王朝。10月,清王朝在北京成建立,當時為順治元年。於是,清王朝與南明王朝開始了長達十八年的南北分治對立。
合浦時屬明王朝的勢力範圍,成了這兩個王朝爭奪拉鋸戰的戰場。
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南明王朝被清軍追擊,退出南京後跑到廣東肇慶建「都」時合浦屬廣東),並攻佔了廣西大部,作為南明王朝後方的合浦,一下子變成了前沿陣地。第二年三月,清軍李成棟部總兵馬漢揮師直指攻陷了廉州,逼使高、雷、廉三府同時降清。
但是,清軍的軍事佔領並不能征服民心,時屬廉州府的周邊地區不停的展開反清戰鬥,使清軍四處「平亂」,首尾難顧。不到三個月,南明鎮國將軍朱統鑒兵圍攻廉州城,此役雙方相持了三個多月,最後以朱統鑒於十月十五日攻佔廉州府城告終,可是僅十天後,清軍攻佔了廣東全境,並實行嚴厲的海禁,廉州成了一座「孤島」,不久又落入了清軍手中。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清軍將領李成棟因不滿只得了個廣東提督的官職(李降清時是明朝徐州總兵),於是挾持兩廣總督佟養甲叛清歸南明,廉州兵不血刃又歸南明王朝所有。從順治四年三月至順治四月十三個月間,廉州城先後五次轉換於清王朝與南明王朝之間,歷盡兵戈戰亂。自此之後,由於原明朝鄭成功所部攻佔了欽州的龍門,南明軍隊在兩廣的軍事順利,合浦全境得以安寧,保持了四年的穩定期歸屬於南明王朝。
到了順治九年(1652年),清王朝在全國各地的軍事行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回過頭來對南明王朝開展圍攻。是年三月,清靖南王耿繼茂全軍攻破廉州府城,並活捉了南明高、雷、廉、瓊四府巡按張孝起。張寧死不降,絕食自殺。清軍攻破廉州後,又乘勢佔領了欽州、靈山。七月南明西寧王李定國率軍猛攻廣西,收復廣西全境後,於十一月與鄭成功部會師海上,合浦復又歸南明。但是,時隔三月即順治十年(1653年)二月,清靖南王耿繼茂部又再次圍攻廉州府城,是役南明守城兵將死傷慘重,道員(四品)王道光及屬僚全被擒殺,可謂全軍覆沒。
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南明西寧王李定國再占廉州。十月,鄭成功委託其將領水陸總督林 察乘戰艦與李定國會師。此時,廣西抗清武裝已彙集萬餘人響應,進行抗清鬥爭,支持李定國。可惜,清朝聞訊立即調集多路大軍,其中包括靖南將軍朱瑪喇,平南王尚可喜,廣西提督線國安等,合兵並擊打敗李定國,奪回了廉州城。此役之後,清王朝在廉州設置了總兵官,標誌著清王朝完成了對廉州轄地的軍事控制。從清王朝建立(1644年)到南明王朝勢力最終撤離廉州(順治十二年,1655年)歷時十二年之久,合浦全境才完全歸屬清朝。
南明王朝與清王朝在合浦進行了為時十二年之久的拉鋸戰,大小戰事十一次。除了合浦當時是扼兩廣通道,固邊陲藩籬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南明王朝希望通過掌控合浦作為與鄭戰功會師合兵的基地。而清王朝非常清楚地看到這一要害之處,也就不惜重兵壓境,反覆爭奪以阻斷南明王朝與鄭成功的聯合。無怪乎崇禎年間廣東布政司參議嘆曰:廉州全省藩衛也,關全省則重。關垓埏則尤重。
康熙盛世海防強軍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月,鄭成功部與南明政權軍隊共數萬兵力實現在廉州灣「會師」,並攻佔了時屬廉州府轄的欽州龍門島,清王朝對此大為震驚,調集總兵與平南王尚可喜會兵,攻佔廉州府城後,設立了高雷廉總兵官駐防廉州。
清王朝建立之初,南明政權與之對峙了十四年,接著又是吳三桂反清,鄭成功部在廉州灣沿海建立抗清據點,合浦成為主戰場之一。此後又有天地會、太平天國的抗清武裝,前後堅持了二十餘年,合浦是下四府的結合部,又是在海上與安南(越南)相通,為了保障南國邊陲的穩定,清政府始終都把廉州府的海防建設納入朝廷議事日程的「重點項目」,貫穿都清十三朝之中。特別是清康熙年間的軍事海防設置,尤見廉州府在其中之重要。
康熙年間(1662—— —1722年),清廷在廉州府的重要舉措有:康熙元年(年)八月,裁肇慶總兵官,添設廉州總兵官。是年,設北海鎮標及城守營於廉州府城。
是年,清廷下令,沿海居民內徙50里,設排柵,嚴禁出入。
康熙四年(1665年)十一月,清廷在廉州府添設沿海墩台。
康熙九年(1670年),裁廣東廉州水師營,改設乾體營。
康熙十二年(1674年)十一月,新設廣東分巡雷廉道,駐廉州府,管轄雷州、廉州二府。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吳三桂部將軍王宏海,李廷棟率軍攻佔廉州城。俘知府徐化民,同知田鍾雨投降。合浦知縣金世爵戰死。廣東門戶由此被吳三桂打破,十一月高雷總兵降吳。第二年(康熙十五年)二月,廣州降吳,四月,兩廣悉歸吳三桂。吳任命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廣西巡撫。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六月,廉州府歸清。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台灣鄭氏總兵謝琅等率兵圍攻廉州,被守城清軍擊退。八月,台灣鄭氏部將領龍門島後,率兵攻欽州城,被守城清軍擊退。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八月,廉州府總兵官佟國璽率兵搜山,圍捕叛叛清的原高雷總兵祖澤清及其子,於張黃山中將其父子擒獲。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清軍收復龍門島,台灣鄭氏部將楊彥迪被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以廉州鹽田已恢復,准南寧、太平、思恩三府食廉鹽。十月,以鄭成功孫子已向清廷繳印投降,海疆平靜,停止遷界令。俾民歸故里,招墾荒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裁廉州府總兵官,改設廉州營,駐廉州府城。改高雷鎮總兵官為高雷廉鎮總兵,轄廉州、欽州、電白、吳川等營。是年,設龍門水師協標左、右營,兵共1634人,船12艘,歸廉州營轄。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合浦地震。是年,裁廣東省乾體營游擊1人,改設千總1人,把總2人。合浦建聯珠書院。廉州口設海關,隸屬粵海關。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八月,清廷為加強對廣東瑤民的管治,改廉州府海防同知為理瑤同知,移駐廣東連山縣三江口,是年,兩次調整高雷廉總兵官。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將龍門協屬之乾體營歸併廉州營。原乾體營兵移駐州,改名為硇州營。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廣東沿海巡防分為三路,廉州府為兩路。巡防區域為春江協之西至龍門協之東。龍門水師協劃歸高雷廉總兵官管轄。
為了加強廉州府的海防力量,清廷還又廉州灣海面設立了海上會巡制度,每月一次。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廷令廣東沿海修築台116座,廉州府內建冠頭嶺,八字山、大觀港、香爐、墩牙山、石龜嶺炮台七座,設置大炮共30座,還在冠頭嶺至乾江沿海修建了戰壕土壘,在乾江圩內修建了紅坭城,白坭城兩座城堡作防禦瞭望工事。康熙年間是廉州海防建設最盛的時期。
雍正十年,為了強化海防管理,將合浦縣丞移駐山口永安城,縣丞是大縣才設置的官職官,秩八品,相當於副知縣一職。由此可見雍正帝對廉州海防的重視。乾隆四年(1739年),移廉州府防城同知駐龍門島。府同知是正五品官秩,是協助知府專門處理海防的官員。此時,廉州海防職權及職能都進一步擴大。防區範圍也伸延至兩廣沿海。 作 者:范翔宇 來 源:北海日報
雍乾之治富甲東南雍正十二年,清朝廷以廉州府等地民眾不習慣耕種旱地,致使有大量未開墾的荒地之故派出官員前來勘查,由此拉開了廉州府大里墾荒的序幕。為了鼓勵民眾積極墾荒,清朝廷還出台了一系列獎勵措施,其中包括免稅等政策。其間以乾隆年間為最盛。 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乾隆帝就親筆硃批「准合浦、欽州未復額內難墾稅畝,照合浦縣下則稅額減半」。在減稅政策的鼓勵下,地方府也把墾荒當作一項政績來抓,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年間廉州府上報的墾荒政績奏摺不下二十起,其中有虛報,也有實績。
如乾隆十年(1745年)六月,兩廣總督在給朝廷的報告中就向朝廷建議:廣東產米不敷民食,高、雷、廉一帶的八萬餘廟閑曠之地可墾種,擬詳議勸墾規條。」第二年,乾隆帝就在該奏摺中批複:命將該三府荒地七萬餘廟,給當地民人墾種,一概免其升科,並給與印照,永為世業。」由於有了這些鼓勵措施,廉州府開墾荒地頗有成效糧食富足有餘,朝廷一次就從廉州府倉調糧一萬石供軍隊之需。
擴大的耕種面積之後,清朝廷又在改革農具方面出新政。乾隆二十年,廉州府決定在全境推行水車灌溉農田的措施。為了取得經驗,還行文規定率先在在軍隊徭役田中實施。
有意思的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乾隆帝閱讀了湖南巡撫陸熠所著的《甘薯錄》一書後,興趣大發,於是批示:多為刊布傳鈔,使民間共知其利,廣為栽種,接濟民貧,亦屬備荒之一法。」這個批示後來被認為是清廷下令推廣種植紅薯的「紅頭文件」。
其實,廉州府早在雍正年間就有種植紅薯的記載了(也有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廉州府始種紅薯)。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朝廷給兩廣總督下了一道命令:以高州、廉州鹽田已恢復,准南寧、太平、思恩三府食廉鹽。」這就是「廉鹽」稱呼的起源。據史籍記載,當時食鹽貴如油,各地常有「鹽貴,十室有九淡食」或「鹽貴,民多淡食」的記述。由此可見廉鹽專賣的歷史背景。
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雍正皇帝親自硃批:「經高、廉二府私鹽充斥,知府不能兼管,添設兩廣鹽運使司運判一員」駐合浦石康。清朝在全國各地僅設鹽運使司五處,分別是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廣各設一人,官秩為三品。運判是掌管當地鹽業生產及法令實施的官員,雖是鹽運使的部下,官秩卻是從六品,比縣太爺的職務還高。由此可見朝廷對「廉鹽」生產及經營的高度重視。第二年,清朝廷又再次對「廉鹽」的生產銷售制訂新規定:一是鹽場的余鹽由官府收買;二是每包重量150斤,且規定了統一價格;三是每銷一包(150斤)官鹽帶銷余鹽50斤,余鹽不另行納稅;四是借給官銀四萬兩作收購促銷專款;五是劃定廉鹽的銷售範圍數量。雍正的這一措施有力地抑制了私鹽泛濫,增加了鹽稅收入,更重要的是保證了各地海鹽市場供應平衡。
到了乾隆年間,從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後五次對「廉鹽」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並且指定各地成立「鹽業局商」,各地產鹽必須由「鹽業商局」分配各地,同時統一核算成本,頗有「計劃經濟」的樣子了。如乾隆元年規定:鹽場附近貧苦百姓年過五十及十五歲以下,無人供養贍養者准每人日賣鹽五十斤易米度日,但不得出鹽場所在縣界。乾隆七年,為了減輕鹽民的稅賦,乾隆皇帝下旨裁撤了兩廣鹽運判,由廉州知府衙門兼管。乾隆十年又制訂了兩廣鹽法八條,加強了鹽產品入庫的控制。乾隆十八年在合浦設立了白石場(今廉州白石場)鹽業專營機構,並規定「廉鹽「在廣西的銷售均由知府督銷,如鹽引未完、州、縣官照例議處,並將該定知府參劾」時廉州屬廣東)。這裡已是實行「領導問責制」了。乾隆五十四年,朝廷又行文嚴查私鹽,以確保「廉鹽」進入湖南市場。
到了嘉慶、道光兩代,對「廉鹽」生產銷售控制更加嚴格,不但規定了「廉鹽」的包裝規格和數量,還規定了「廉鹽」的價格是每包150斤售價(官定埠價)1.7093兩。而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如河池埠價則超過了每包5兩銀。而道光年間則兩次嚴令兩廣總督加強嚴緝私鹽,並將「廉鹽」的包裝由150斤改為50斤以防止官商勾結作弊。凡此種種,廉鹽」對朝廷的稅收貢獻是顯而易見的。直至同治九年,隨著朝廷海關及稅收機制的建立和完備,廉鹽」鹽稅併入「西稅」海關)管理,有清一代「廉鹽」都是獨樹一幟的生產營銷格局。
雍乾之治,使廉州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出現了「農桑魚鹽之利,甲於他郡」清廉州知府《廉州紀事》)的繁榮景象,文化交流也空前活躍。此間,發生了一個嚴禁「互歌婚配」的插曲。
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官府衙門下了一道禁令,嚴禁合浦歌圩上進行「互歌婚配」,違禁者將以「傷風化」處理,重者甚至被處以充軍流放及至處死。
合浦歌圩古已有之。青年男女在歌圩上以歌傳情,互定婚配早成習俗。歌傳情,歌為媒,這種毫無遮攔的情感表達是熱烈的,也許是這種情感表達最容易點燃青年男女心中的激情火花。而表述則是毫無遮攔的,因此,歌圩上的「互歌婚配」成功率也不會低。「妹阿姨,阿哥想思你無知。月大思妹三十日,月小思妹了無期。」在歌圩上,男主角就這樣直截了當呼喚著與情人相見。妹又回,三朝七日你要來。三朝七日來一趟,莫讓大路上青苔。」女主角這種急切的期待,躍然而出,三天七日的圩期,對這些熱戀中的情人來說就是「了無期」的漫長。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下,敢於衝破傳統的肓婚啞嫁,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這種自由婚戀方式與封建禮教是格格不入的。難免引起官府的反對和禁止,官府下令禁止也就在所必然的了。事實上,這種歌圩上的「互配婚姻」是難以被當時的社會環境所接受的,官府的嚴禁措施是有著廣泛的家庭基礎。
雍乾時期,發生在廉州府的重大事件有:雍正十年(1732年)二月,合浦縣嚴禁歌圩上「互歌婚配」,八月,移合浦縣丞駐永安。
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以廉州府私鹽充斥,知府不能兼管,添設兩廣鹽運使司判一員,駐合浦縣石康。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制定廉州余鹽購、 銷辦法,除了南寧、太平、思恩三府外,寧明、歸順二州也銷廉鹽。是年,清廷令山東,河南二省派出善種旱田者,前來廉州府教習耕墾荒地。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兩廣總督奏請清廷定:鹽場附貧民,年過五十及十五以下,及無依靠之孤獨老婦,許每日在本境賣鹽四十斤以下易米度日。廉州府照行。是年,廣州粵海關在合浦設廉州口海關,兼轄山口、欽州二小口,後又設高德、西場、沙崗海關分卡。
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廉州府糧米豐收,每石價銀七錢左右,因瓊州府歉收,過府採購,糧價升至每石一兩一錢。二月,合浦、欽州實行稅額減半的優惠政策,鼓勵復墾荒田。十二月,合浦因颶風漲潮受災,朝廷賑之。
乾隆四年(1739年),移廉州府防城同知駐龍門島,龍門巡檢司駐防城,改名防城巡檢司。
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准從廉州府倉及欽州、合浦、靈山三州縣倉內撥穀一萬石,運至龍門協建倉收貯,以濟兵民。十二月,裁廣東高廉鹽運判,其事務由高、廉二府兼管。
乾隆八年(1743年)七月,廣東高、雷、廉三府戰船建造廠由高州遷到廉州府龍門,專造龍門協戰船。
乾隆九年(1744年),廉州府奉朝廷令,嚴禁商販取安南婦為妻,又於東興街以西至竹山村沿中國邊界30里種簕竹,以為邊界。
乾隆十年(1345年)二月,以安南國內亂,米價必漲,命兩廣加強邊境巡防,不準米穀出境與安南鹽入境。廉州府照行。六月,兩廣總督向清廷奏稱,高、雷、廉一帶有八萬餘畝閑曠之地,似詳議勸墾規條。十一年,朝廷准奏,開墾之地一概免稅,發給印照,永世為業。
乾隆十五年(1750年)定廉州府學三年二貢,欽州府學四年一貢。
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月,以廉州府等八府漁船久居洋面,難保無搶劫商旅之弊,均應行保甲,十船編為一甲,連環互保。
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月,合浦永平司巡檢地方,明成化年間曾設有分守要之狼兵、瑤兵,並給予自耕糧食之田,是年尚有俍、瑤田14418畝,兵242名。擬定,今後此田不得買賣。是年,廉州府令瑤軍田使用筒車灌溉。合浦縣於具城東門外建養濟院。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裁合浦山口圩稅關。二月,定安南米進至欽、廉,納稅每石銀二至三厘,於是進口大米增多,內地米價在減。三月,以廉州府屬欽州知州以下,合浦珠場巡檢司等官員,五年俸滿回內地分別提升。
十月,由廉州府海防同知兼管該府三州,縣水利、廉州府水利則由所隸道兼管。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高雷廉鎮為高廉鎮。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改高州倉大使為高雷廉道庫大使。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乾隆令廣種紅薯,此為清廷下令推廣紅薯之始。而經查核,廉州府屬地種紅薯實於明「萬曆始有之」。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三月,合浦縣典史鄧廷相自雇鄉勇,乘漁船八隻出洋捕海盜立功受獎,進京引見。 作 者:范翔宇 來 源:北海日報
嘉道紛擾海門雄關
嘉慶、道光之際,是清王朝由盛向衰的轉折期。而在此期間,廉州府的社會經濟卻呈現全面發展的勢態。首先是農耕方面,道光初年,木薯種植就傳入了廉州府,之後又向廣西的桂平、貴縣,賓州等地傳播。今天人們談起木薯,總以為是廣西傳入廣東的,其實是誤解了。
合浦氣候適宜,土地肥沃。但農耕的發展至明清時期才進入成熟期。主要原因是當地土著居民因歷史上採珠業及海捕業的優勢而不注重農耕,直至明朝中後期,特別是清中期的太平天國之後,大量客家人遷入合浦境內,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技術和工具,也帶來了多種農產品種子,有力地促進了農耕的全面發展。到了清中後期,朝廷採取多種措施鼓勵發展農耕,多次以政府行為推動新品種的種植。如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戶部與工部聯合提出「以贍國用」一折,要求全國各地根據土壤及氣候條件「廣種蠶桑、葡萄、棉花、甘蔗、竹、樟、橡、煙」。並特別表揚了廣西廣東及廉州府的引種成果。由此可知,今天合浦農業生產中的幾大特產:甘蔗、蠶桑、煙(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合浦農村大量種植,後因政策性停種)都是在此時發展起來的。
嘉道年間,廉州府的重要事件有:嘉慶元年(1796年)十一月,廣東沿海巡防分為東、西、中三路,西路為高、廉、雷、瓊所屬洋面,因海盜船常在江坪、白龍尾一帶隱藏作案,朝廷令海安、海口二營各出兵船三十號,分作兩批,赴龍門、硇洲、潿洲等處巡緝。
嘉慶七年(1802年)十一月,合浦南康圩天地會陳公道準備起事。
嘉慶九年(1804年)二月,合浦蔣正儒,林定幫等結拜天地會,擬於三月初六日起事,事泄被官府追捕,三十餘人被殺。
嘉慶十四年(1809年)八月,為斷絕海盜糧食接濟,官府令凡廉州府開往瓊州的米船都要以十船或八船結伴同行,並為米船配置火槍兵,每船由三名增至八名。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六月,廉州府准建廉湖書院,至二十三年建成。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廉州府建珠場書院。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朝廷核定廉鹽發往各府、州、縣的價格。每包150斤,合浦最低價為1.7093兩,河池價為5.2617兩。
道光元年(1821年)木薯種植傳入高州後,再 由廉州向廣西境內傳播。
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合浦縣大飢。閏三月,朝廷令邊遠地區充軍流徙人犯,由該道就近審轉,廉州府照行。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廉州府推行民間墾田免稅,發給印照,永為世業制,廣州等也援例辦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廉州府白龍尾洋面有盜船三十餘只,海盜數百人大肆搶劫商船,並延及合浦、欽州洋面,聚集潿洲島為據點。道光帝喻:廉州府與越南相連,廉州府可咨與越南合力會剿。
道光十三年(1833年)三月,廉州府出動水師生擒越南國巨盜陳加海(阮保)及海盜共70餘名,斬殺多名。其中有在廉州冠頭嶺外洋面游弋窺視的海盜主謀林致雲籌。又在欽州竹山洋而捕獲10餘名,洋面肅清。
道光十四(1834年)五月,廣東學政李泰交自殺案,牽出合浦知縣何正機及童生多人的科場弊錯案,後糾正。
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二月,移高廉道暫住澳門,查辦洋務。是年合浦於縣城建龍門書院。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年海盜梁阿喬等攻佔龍門,劫去龍門副將官印,準備進攻合浦縣城,廉州知府率兵將之打敗,梁阿喬投降。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八月,朝廷令廣東海巡中路由虎門伸至白龍尾。廉州府照行。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合浦方晚等起事,佔據石康。道光三十年(1850年)四月,合浦方晚、博白劉八由石康圍攻合浦縣城,後又圍攻欽州城八天八夜。五月,署廉州知府李山榮因合浦、靈山被圍時不親自前往救援而被撤職查辦。
三代煙雲珠城書香
咸豐、同治、光緒三代,是史家所稱的清後三代,是清王朝急劇衰落的時期,與清前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興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時期內,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事,戰亂紛擾;同治年間,外患加劇,天災人禍不斷;光緒年間,中法戰爭爆發,海盜橫行,八國聯軍入侵清王朝急劇衰落破敗。廉州府因海絲路交通之利,對外貿易卻能乘勢而起,因此催生了廉州老街和北海騎樓老街,成為後世的見證。而此間最突出的就是書院建設。
光緒元年(1875年)建香坪書院(址在北海,時屬合浦,後改為香坪學堂),七年(1881年)建文德書院(址在靈山平睦,時屬合浦),十九年(1893年)建味經書院於東湖(即今合浦師範舊禮堂),二十五年建大朗書院(址在浦北小江鎮,時屬合浦)。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次科舉結束,此後推行學堂制度。是年,海門書院改為廉州府中學堂,龍門書院改為合浦立高等小學堂。此時,儘管書院改學堂已全面推行,廉州府內不建立了珠江書院,文治書院、進誠書院和浦江書院。
清代廉州府共建各類書院不下二十家,這些書院的建立,奠定了廉州作為「東南文物昌盛一大都會」的文化基礎條件,同時也為後世的近、現代學校制度的推廣提供了可靠的物質條件。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開始誰行學堂制度,各省的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西的學校,其改革模式是:省會大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府城的書院改為中等學堂,州、縣書院改為小學堂,義學、社學也在改革之列,都要兼習中、西。同時規定,民間祠廟不在祀典者一律改為學堂」。
但是,幾千年形成的私塾書院制度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就在清政府推行學堂制度之後,合浦縣仍然先後建立了龍文書院和大朗書院。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廉州府衙門才將海門書院改為廉州府中學堂(即今廉州中學),將龍門書院改為合浦縣官立高等小學堂(即今廉州中心校)。改革後的學堂除了國文、經史之外,還增加算學、體操課程。這算是珠鄉新型學堂的開始。但由於科學制度的存在,學堂的教學依然要圍著科舉考試轉,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在全國推行學務公所的改革中,合浦縣學務公所成立。這是近代教育管理機制的萌芽,也是推行現代教學的機構。同年,廉州府衙門將味經書院改設為工藝講習所(即今合浦師範舊禮堂),這可以說是具有技工學校的性質了,由此也拉開了合浦新型學堂改革的序幕。
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合浦縣設附城第一、第三初等小學堂,在乾江圩設乾體高等小學堂,縣城有羅江家族兩等小學堂和進城兩等小學堂。石康有三益高等小學堂。同年,合浦師範傳習所成立,此為合浦師範教育的開始。由於舉制度已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止,全國還有舉人、貢生數萬人,生員數十萬,是年清政府為此專門制訂了安置這些舉人、貢生、生員的章程辦法。從根本上斷絕了科舉考試,有力地促進了近代學校的建立及近代教育方式的推廣。是年,合浦縣立案的學堂共有12家,包括公立三益學堂,上八團兩個高等小學堂,公立珠江兩等小學堂,私立吳氏家族兩等小學堂,私立郭李氏家族初等小學堂,大廉區立高等小學堂,珠瀛學堂,文治高等小學堂、進誠兩等小學堂、福旺區立高等小學堂(時屬合浦)、寨圩區立歸德高等小學堂(時屬合浦),平睦區立高等小學堂等。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廣東在合浦縣城成立「欽廉法政學堂」時合浦屬廣東轄)。同年,合浦縣又建第二、第四初等小學堂、私立海匯初等小學堂、私立蔡氏家族初等小學堂。此外將香坪書院改為靖海區公立香坪學堂(址在北海市區,時屬合浦轄),改珠江書院為珠江區立兩等小學堂。光緒末年,建平睦區公立高等小學堂。在公館建有文治書院(公館中學前身)、進城書院、浦江書院。宣統元睥建附城區第五初等小學堂、進城區公立龍文兩等小學堂、宣統二年建永安區私立崇實初等小學堂。宣統三年,清王朝滅亡。至此,清後三代廉州共建學堂38家。
後三代期間,廉州府發生了許多在近代史上有影響的事件,包括:咸豐年間天地會方晚、劉八中清軍反間計,自相殘殺,清軍乘機圍捕,方晚在石康多蕉被擒,劉八在大麴嶺被擒,余部2000餘人投奔太平軍。
同治年間廣東肇慶府等處土、客械鬥,多年成仇,廣東巡撫派兵彈壓,強將2萬客家人遷往高、雷、廉、瓊安置。設廉州北海關,並於欽州、電白水東、石城(廉江)安鋪、遂溪縣赤坎、海康縣雷州及吳川、石城、遂溪三縣交界的石門頭等六處設立北海分卡。又於欽州平艮、長墩、防城三處,設立北海稽查子卡。
光緒年間,馮子材督辦欽、廉一帶防務;廉州考棚街教案;廉州府開採石頭埠煤礦;朝廷派兵鎮壓高、欽、廉、帶會黨;中國同盟會黃興軍在欽、廉、上思一帶轉戰40餘日,是為「欽廉戰役」;合浦同盟會員羅侃廷率起義軍300餘人,並策動新軍起義,成立廉州都督分府等。因篇幅所限,詳情請參閱《合浦歷史紀雜錄》及本報500題連載了。 作 者:范翔宇 來 源:北海日報
推薦閱讀:
※北海第三十六屆菊花展--素材
※64課經詳解8(北海閑人)
※溫泉不輸北海道,紅葉堪比京都,武漢冬季最全溫泉聖地都在這裡!
※64課經詳解31(北海閑人)
※日本北海道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