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和諧
古希臘的和諧美思想
「美在和諧」是一個古老、亘久而又日新的命題。它的起源,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學家、美學家,又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認為天上發生的事情,在地上也可以找到;支配著自然的法則,也支配著人的活動。「整個天體
是一種和諧和一種數」,因此,「美是和諧與比例」,「和諧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音樂實際上是一種摹仿;存在於天體中的和諧,即是音樂摹仿的範本。而人體美「不在各因素之間的平衡,而在各部分之間的對稱―――例如各指之間,指與手的筋骨之間,手與肘之間,總之,一切部分之間都要見出適當的比例。」他還認為靈魂同宇宙一樣,其本質在於和諧。而音樂的快感正是基於宇宙的和諧和靈魂和諧的「同聲相應」,互相契合。音樂家的使命就在於使和諧從天上降臨人世。音樂的使命就是使靈魂歸於永恆的和諧。不難看出,他的「和諧論」蒙上了層濃濃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
「數」是畢達哥拉斯打開宇宙奧秘的鑰匙。據溫克爾曼記述,畢達哥拉斯曾在一次測量奧林匹克競技場時,按照腳掌的尺寸確定了赫拉克勒斯的身材。他的學派還以「數」為基礎,擬定了和諧是十個對立統一的「始基」。這十個對立統一是:有限與無限,奇與偶,一與多,左與右,陰與陽,靜與動,直與曲,明與暗,善與惡,正方與長方。但他們片面地把「數」規定為萬物的本源,顛倒了物與「數」的關係,因而未能揭示和諧的真正原因。
「美在和諧」的觀點,在早期希臘相當流行。著名哲學家、美學家赫拉克利特也主張「美在和諧」,在對立物的統一。但他揚棄了畢達哥拉斯以「數」為基礎的神秘主義色彩,代之以「物」為基礎。他說:「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鬥爭產生的。」「自然是由聯合對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諧,而不是由聯合同類的東西。藝術也是這樣造成和諧的,顯然是由於模仿自然。」就是說,藝術中的和諧來源於自然界的和諧。
柏拉圖的美學觀點很複雜,但他也主張「美是和諧」。「一與本身相反,又復與它本身和諧,正如弓弦與豎琴。」他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話,說明相反相成的聲音協調統一產生了音樂,音樂就是和諧之美。他的「理想國」即「和諧國」。當然,柏拉圖的「和諧論」是建立在其「理念論」的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的。亞里士多德批判了他的這種以「理念論」為基礎的「和諧論」,而以「實物論」為基礎提出和諧是美的事物和美的藝術基本特徵。「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分別就在於美的東西和藝術作品裡原來零散的因素結成為統一體。」他被稱為希臘「和諧美論」的集大成者。
古希臘的「和諧美」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印度著名詩人、美學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就是一個典型的「和諧美」論者。在泰戈爾的思想體系中,美學是哲學、倫理學及宗教思想的基石。這塊基石就是他以和諧範疇為核心的世界觀。他從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中發現了美,又窺見了宇宙法則和梵的精神本質。在泰戈爾看來,美存在於任何地方,在任何一種有秩序和和諧的範例中都有美,而醜陋則是美在我們的生活和藝術中被歪曲的表現,是來自對真理的不完善的認識。這是因為梵的本質或宇宙本質在於內在和諧。萬物的感性形態一旦表現出這種和諧的結構或關係,也就顯現了真。以感性的形式顯現了真,表現了梵性的就是美。就如同黑格爾所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一樣,泰戈爾的結論是:「美是梵性的和諧真理的感性顯現」。有限世界似乎充滿不和諧和矛盾,但超越有限來看,宇宙是那樣的和諧平靜。在泰戈爾的學說中,人與神,神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物之間,都處於永恆的和諧統一之中。神是有限與無限的和諧統一,人也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和諧統一,而自然界的科學真理與心靈的真理,靈與肉也都是和諧統一的或可以協調和諧的。
中國和諧美思想的起源與演進
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談論「美的和諧」時,中國的思想家們也在談這個主題,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
何謂「中庸」?「中,正也。」(《說文》史字解)正,也就是恰當、妥當、合乎客觀實際的意思。「庸,用也,從用,從庚;更事也。」(《說文》)更事也就是經歷事物,與經事同義。聯繫起來講,「中庸」就是正確、恰當、妥當地為人處事,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第二章注)。而「中」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和」,而且「中」、「正」本身就是一種「和」,一種達到一定「度」的「和諧」。自身和諧,才能促使人際關係和整個社會的「和諧」。
畢達哥拉斯活動的時代,同孔子差不多。但是,中國「中和」思想的起源,比孔子和畢哥達拉斯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產生於那個時代的中華民族第一張奇圖―――太極圖,就是體現和諧美、中和美的範本。
中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都是從遠古「中和」思想發展而來的。儒家提出「中庸」,墨家提出「非樂」,但他們都注重仁義學說。所不同的是儒家側重於政治品德方面,而墨家則側重於物質利益方面,注重我與利的和諧統一。道家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個體應順應自然,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使人們保持德行的完整和精神的完美。他們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法家則從與社會的關係上,強調個人應按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行事,取得事業的成功,主張個體行為和社會功利的和諧統一。正是由於他們的和諧思想都源於上古的「中和」,所以,雖然各有特點,卻都同意「中和」。「中庸」雖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所提出,但對「中和」這個作為個體與客觀對象的和諧統一的思想,是諸家都為之贊同的。(參見《中國傳統美學體系探源》,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12頁)
儒家「和諧三部曲」
從上所述,「美在和諧」是中西美學家「不約而同」的一個共同之點,而且在具體觀點上又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但從總體特徵分析,古希臘美學家所講的和諧偏重於形式元素關係的和諧,而中國美學家偏重於人際關係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如先秦諸子,他們都不是從事物的外部形態談和諧,而是或更多地是從人與政治、人與物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中來求得和諧,從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中,追求和諧。關於這一點,儒家學說尤為突出。
儒家和諧的「三部曲」是:中庸之道―和諧社會―禮為政體。「大同社會」,是儒家所設計和追求的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因為這個境界並非「立等可取」,所以不得不提出較現實一些的「小康社會」,而實施「小康社會」的手段就是禮為政體,以禮治國。
儒家關於和諧社會的思想是從對原始社會人與人關係的和諧的嚮往引起的。同時,他們在《禮運》中記載了孔子所提出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等等,其內涵也是地地道道的社會和諧。而「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雖比「大同和諧」低一個層次,但它的「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為自己創造才富,天子諸侯把國家傳給兒子,用禮制仁義作綱紀,以確定君臣的名分,強化父慈子孝之情,使兄弟和睦,夫妻融洽,並根據禮義的基本思想建立制度,劃分田裡,尊重有勇力才智的人等等,也是一種較低層次和境界的和諧。雖然由於建功為一己之私利,所以奸謀由此而產生,戰火因此而燃起,但只要像夏禹、周公等以禮義治天下,自己遵守禮制,效法仁愛,提倡謙廉,制裁那些違反禮義的行為,這樣的「小康社會」,也可以達到一定的社會和諧。
特別是《禮運》提出「肥」這個範疇,把社會和諧的內涵講得更明確了。儒家對社會和諧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但要思想上合,而且要感情上通。根據他們的邏輯,不僅「失民心者失天下」,「失民情者也會失天下」。因此,不僅要治心,而且要治情。就是在講治情時,儒家提出了「肥」這個範疇。《禮運》巧妙地發揮孔子的思想,在總結亡國之君慘痛教訓的基礎上,告誡那些為君者:「故治國不以禮,尤無耜以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以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耩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這裡《禮運》作者的「講仁」「播樂」是要使「治下」的「人」獲得實際效益的,也只有把「樂」播到實處,才能換取「國」的「安」、「民」的「順」,社會的和諧,求得「天下之肥」。
《禮運》的這種倫理美的理想,代表了各安其位,各職所司,「相與」、「相序」、「相考」、「相守」,以「禮、法」為治,達到從個人到家國以至天下均和睦相處的儒家傳統思想。它「禮、法」並用,「德、樂」兼修;仁至、義明,情、理俱到。既講求現實又充滿幻想,把「禮樂」作為手段也作為目的,要求人們通過實踐,加以實現。特別對於一國之尊的「天子」,更是要求其「以德為車,以樂為御」,做到「四體」之「正」,然後才能「正」群臣,「正」天下。因此,「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
那麼,怎樣實現「小康社會」的和諧之治呢?「禮」便由此而出矣。叫它政體也好,治國工具與手段也好,虛也好,實也好,總之就是「禮」。《禮記?經解》中說:「有治民之意而無器,則不成。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禮器》對禮的內容與形式、實質與表現作了極為精闢的論述:「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不備也。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經禮三百(常行的禮有三百),曲有三千(禮儀曲折的禮有三千種),其致一也(實質是一樣的)。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也(正像入室必須經過門一樣)」。
在《禮記》中,「禮」既是一種理論形態、意識形態,又是一個政體、上層建築的虛實結合的政體;既是一種原則,又是一種行為,似可稱為「理性實踐」,既是一種橫向結構,又是一種縱向深入的立體網路結構,一個嚴密的具有多種功能的龐大系統。幾千年來,封建統治者就是利用它對人民實行統治,保持社會的穩定和所謂「和諧」的。
推薦閱讀:
※家庭和諧之道:《媳婦道》
※如何煉成和諧的夫妻關係
※隱者寒山:人與自然和諧的家園
※阿根廷 和諧快樂
※萬類和諧競自由——南雁北飛
TAG:和諧 |